《摄影新批评丛书》以跨学科的视角对中国当代摄影的现象和特征进行梳理和思考,以摄影批评、摄影史研究、随笔以及访谈等灵活多样的文本样式,全面呈现中国摄影历史与现状的文化图景。本书《指尖上的摄影/摄影新批评丛书》(作者:陈建中)为《摄影新批评丛书》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指尖上的摄影/摄影新批评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
作者 | 陈建中 |
出版社 |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摄影新批评丛书》以跨学科的视角对中国当代摄影的现象和特征进行梳理和思考,以摄影批评、摄影史研究、随笔以及访谈等灵活多样的文本样式,全面呈现中国摄影历史与现状的文化图景。本书《指尖上的摄影/摄影新批评丛书》(作者:陈建中)为《摄影新批评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指尖上的摄影》为旅美摄影文化学者陈建中的个人随笔集。《指尖上的摄影》收录了作者自2007年以来在国内外中文摄影刊物发表的专栏和评述,作者陈建中以横跨中西的视角把摄影作为一个与政治文化现象和科学实证艺术密切相关的话题展开评述,分摄影作为表达的文化和摄影作为技术的文化两部分。为读者以一种更开放的视角来解读摄影、反思摄影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摄影作为表达的文化 重生在2013年 一图真能胜千言吗? 映像与映象 “读图时代”和“视觉教养”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上海,城市和影像 摄影的真假两难 摄影的平与不平 “谁掌控摄影的瞬间” 中国摄影还缺什么 指尖上的摄影 沉默是金 摄影的2012 摄影和情绪 记录摄影 摄影的“私”风格 马来西亚《摄影人》出刊100期的访谈 西部摄影新题材的彩色表现主义尝试 对摄影评论的评论 手机摄影和摄影手机 第二辑 摄影作为技术的文化 影像记忆与创作 数码摄影与“屏幕文化” 摄影,不只是一个媒介 数码时代的教条 作别宝丽来 科学的摄影 数字技术和摄影的灵光 8和摄影的联想 冬眠要知晓 摄影要的是精准 不再单一的摄影 摄影的技术之美 摄影玩家的理想境界 集成的时代 第三辑 摄影在中国的现状 从“我们的声音在哪里”开始 “华赛”四年的再思考 摄影之贱的破解 不要把拍照叫摄影 中国摄影的一个欠缺 由“类型学摄影”到“景观摄影” 为“糖水片”辩护 摄影的生态危机 一个关于摄影传记文化的未发表访谈 摄影,你慢慢走 试读章节 离开上海久了,这个城市在记忆中逐渐地从活动影像凝固成了静态影像串,而每一个静态影像似乎都与某个固定情景和心情相关联。于是,每次回上海又似乎千方百计地通过取景框去寻求现实与记忆的吻合。而记忆又好像一个过滤器,把一些自认为重要的,值得回味的都保留了下来。那些不伤及身心的记忆跑到了前台,成了怀旧的主题,而痛苦的记忆却留在了潜意识里,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 城市是一个人造的生存空间,城市的空间是由人设计和安排的。设计者把一个自然的空间人为地加以区割,构建以不同的建筑.刻意去满足生存和审美的需要。然后,用交通的方式把各个空间连接起来。当自然的阳光穿过这些人为的空间。光怪陆离的光影变化也就人为地形成了。当人们给自己规划了空间并置身干其问,人们才恍然意识到梦想和现实的差距,这种差距便产生了冲突和张力。于是我们不断地去改变着空间,以图完善我们生活其间的环境。但同时,环境的改变又产生了新的张力和冲突,于是,旧的不断在消失.新的不断在增加,我们的记忆似乎已经达到了饱和。 唯一能够消解这种饱和的方法就是把记忆记录下来,表现出来。于是,我们就用相机去记录正在消失的一切,同时,也用相机去表现我们意念中应该存在的那个城市,用影像去纾解城市空间和生活所产生的张力。 自从摄影术发明至今,其记录现实与变化的功能似乎注定了摄影写实的特性。摄影术的普及使摄影影像渗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摄影的影像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大量地泛滥成灾。我们似乎担心遗漏掉每一个生活片断,又渴望展示我们所想像的真实,于是我们就不断地按动快门,不断地印刷,不断地展示。我们似乎觉得我们所创造的城市还不够真实,于是就用摄影影像去强化其真实性。从此,摄影从个记录的手段演变成了被记录的主题,摄影本身也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的表征。 城市的生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一个人与他所创造的空间及这个空间所反馈给人的冲突与妥协。一个城市的变化,使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来不及顾及什么应该保留,熟悉的环境便已悄然而逝了。特别像上海这个城市,没有经历过50年不变的承诺,却在50年里变了几变。而在这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却留下了很少的影像记录。记得哪儿提到过,集锦摄影大师郎静山曾担任过上海《申报》的第一批摄影记者,但在我的印象中,我还从未看到过他的新闻照片。1949年以前,上海也曾有过几个颇为括跃的摄影团体和个人,其中不乏一些留过洋或上过洋学堂的发烧友,但从他们所保留下来的影像看,无非还是一些风花雪月之作。上海的变化和变化中的冲突极少有着影像的记录。 在1980年代中,上海曾有过一个很特别的摄影团体“北河盟”。记得它曾经在当时淮海电影院隔壁的地下咖啡馆展出了它的会员作品。它没有以这个城市的小资情调来命名,却选了一个极为北方的意念来作为宣言。它第一次用摄影的语言通过对城市物象的记录.表现上海这个城市变化中所产生的困惑和思索。这一摄影文化现象应该出现得更早,影响更大。犹如纽约,上海地处中国的东海岸.一个移民的城市.一个深受各种文化影响的大都会。遗憾的是,现代的文化思潮始终没有像商业潮流那样影响和改变着上海。斯蒂格利兹从欧洲把现代派艺术介绍到了纽约,进而影响了整个美国的现代视觉文化,而上海的视觉文化却始终没有被外来的或本土的人物或思潮变化所影响。 上海应该孕育一种现代的视觉文化。记得1980年代在祥生旧货店看到一个老妇,她拿着-架上世纪20年代产的柯达相机.她说这是她兄弟当年留学美国时带回的。在另一间旧货店,我还曾见过一套徕卡M3配有一个稀罕的THAMBAR中焦镜头的相机,甚至连我一位英籍资深徕卡收藏家朋友都不曾见过M卡口的THAMBAR。上世纪30年代,柯达曾在上海出版过摄影杂志……,上海应该说在硬件和软件卜都曾有过足够的条件成为中国现代视觉文化的先锋。上海这个城市在近代社会的发展中,有着世界卜任何一个都市都不曾经历过的巨变,我们失去过太多用我们的视觉语言去体验和表现我们周围正在消逝和诞生的一切的机会,我们不能再坐视上海这个城市的影相簿中只有那么一些美轮美奂的明信片了。 城市和摄影都是视觉和功能上对空间和时间的解构与重组。上海曾经被不同的文化分割和重组,但上海的视觉文化却始终没有被不同的文化思潮影响和重组过。上海的视觉文化的演进似乎远远落后干这个城市的外观和都市化的演变,当这个城市从一个区域扩展到了多个区域,从一个后殖民城市跨越到了后现代都市,视觉上我们还能等待和忽视吗? P26-29 序言 现在想起来,我作文得奖远远早于我开始把玩相机,但是自从小学时得过一个作文奖之后直到1980年代中期,基本上再没有花时间和兴趣在文字的写作上。文革期间对绘画感上了兴趣,忘了从哪里 借来一本40年代的绘画教材,于是每天放学后就在手抄和摹绘的过程中打发时间。这是我第一次在文字和画面的对照摹写中体会现实的视觉表现和文字解析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于摄影的话题,从摄影发明之日起就和摄影实践一起不断地被论及与探索。摄影发明初期的摄影话题基本上是关注摄影的技技法在艺术表现上的作用。英国摄影发明人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伯特(WilliamHenryFoxTalbot)1844年出版的《自然之笔》(Thepencilofnature)第一次以摄影插图的形式呈现了摄影作为一种新的视觉再现形式如何实现绘画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摄影的话题参与到了现代视觉艺术表现的领域,美国的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茲(AlfredStieglitz)的《摄影作品》(CameraWork)不仅收录了当时美国艺术摄影的探索之作,而且把当时欧 洲的前卫绘画作品和摄影并列在同期出版物中。 当摄影从古典性演进到现代性,摄影本身已经超越了其自身作为视觉传播媒介的单一功能,更进一步地在社会的现代化以及后工业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一个政治文化角色,这就是当代传播理论先驱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所说的“媒介即信息”。既有像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和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那样把摄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观察和批判的学者,也有像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波德(PierreBourdieu)那样将摄影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和机制,放到社会学的范畴里去研究的视角。无论是在学术研究或者社会文化批评领域,摄影都无可避免地作为一个话题被无数次地论及。 这本随笔集收集了我从2007年至今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中文摄影报刊上发表过的专栏和评述。其实我最早给摄影报刊投稿是在1980年代后期,我当时刚刚拥有自己的照相机,自然很关心摄影的技术技巧,就像摄影早期一样,我把自己学到的技术技巧再通过摄影报刊和大家分享。 随着在传播学领域的学习和实践,我开始对于摄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艺术科学更为关注。从2007年起的专栏和评述大多数都是把摄影 作为一个与政治文化现象和科学实证艺术密切相关的话题来论述。在这本集子里,收录了一些由于种种原因而未发表之作。有些文章当时在网络上原文发表后,引起过很多争论甚至极为主观的谩 骂。所有的那些反响,读者或许还可以在阅读这本集子时感受到。也有一些文章和当时公开发表的有所出入,原因在于有关的刊物顾及到当时当地的客观原因,希望对我的观点或说法做些修改,以免给刊物带来麻烦。现在能有机会将我的原文无修改地出版,在某种程度上给我的读者们一个机会,通过提供的原作,对比文字的删减和修改,领 悟特定时期和境况下中国媒体的生态状况。 这本集子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谢北京798映艺术中心/映画廊,特别是中心艺术总监那日松先生。是他的鼓励和帮助,使我有机会回顾自己过去5年关于摄影这个话题的专栏文字。当然,所有在我摄影和写作历程中鼓励和帮助过我的家人和朋友,我都永远愧歉着他们的恩德。 摄影就是生活,有生活就有摄影,有摄影,我们就有话题。希望这本集子能够在摄影和生活中激发出更多的话题。 陈建中 2012年12月于美国芝加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