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不断出现关于野孩儿的报道,也不断有专家对此进行探索研究。事实上,他们是一群在很小的时候被父母遗弃或者丢失,进而被某些哺乳期的雌性动物抚养大的孩子。18世纪末,科学家对一个名叫Avey—ron的野孩儿进行研究。这是一个在法国森林里发现的孩子,他用四肢走路,猛扑向小动物而且生吃;他不会说话,冷暖感觉不强烈。其他的野孩儿也都有类似动物行为:没有语言能力,只会撕咬、搔抓、咆哮,四肢行走,舔水喝,大口吃生肉,对疼痛和寒冷没有强烈感觉。
1938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发现了一个6岁的女孩儿,她与聋哑母亲住在一个黑暗的阁楼里。她不会讲话,只会用手势和妈妈交流。长期的营养不良和缺乏阳光使她得了佝偻病,腿不能直立。这种与世隔绝的环境导致她智力低下,几乎和野孩儿的情况类似。然而,经过几个月的语言强化训练,女孩儿能够说一些简单的句子;在一个月之后,她能够写一些单词,并能够做简单的算术和阅读。两年后,女孩儿达到了同龄人的智力水平,并进入学校。“在学校她聪明、愉快、精力充沛,和正常孩子一样参加各种活动。”老师这样说道。
女孩儿伊迪丝在4年时间里读完了语法学校,直接跳到中学,然后又直接升入大学。在她15岁的时候大学毕业,18岁之前就获得了博士学位。难道她天生就是个天才吗?显然不是。自从她不再玩布娃娃开始,她的爸爸就把她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阅读、数学、古典音乐、智力讨论和辩论,以及任何她可以从世界文献中找到的东西。当她想玩的时候,爸爸便让她与能对她形成挑战的人下棋。
野孩儿和女孩儿的例子有助于解释人类的特征来源:通过遗传得到的自然本性和通过后天社会环境中习得的社会能力。由于人类天性的不足,仅仅依靠先天禀赋无法解释人的行为,必然要求社会化的存在。
第一节大学生需要了解社会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社会中取得成就:事业成功、家庭美满、精神文化丰富、社会交往广泛,等等。这些成就的取得依靠的是自己的努力,而努力的背后是你对社会各方面的深入了解。
一、社会万花筒
我们身处于千变万化的社会中。这是一个复杂、烦琐、神奇的世界,我们有时很难用简洁的语言去描绘。
有人说,社会就是一所大学,这所大学里没有教室,没有固定的老师,没有毕业证书,有的只是一场一场大大小小的考试——社会现实的历练。
也有人说,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编织的网络,在社会里,人际关系是隐形的铺路石,是一切成功不容忽视的因素。
还有人说,社会是充满陷阱的狮子洞,让人防不胜防。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可以肯定,一个能游刃有余地在社会中生存的人,必然对社会万象有深入的了解。
二、种种不适应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毕业生从校园人到社会人,要经历一个适应环境、适应工作的角色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理、工作、人际关系、生活节奏都要经历不适应的过程。
心理上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自卑、对未来的失望、紧张焦虑心理、依赖和逃避心理、盲目自信、急功近利等。
工作中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难以适应工作单位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等。
人际关系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不能处理好领导和同事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对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等不适应也相对突出。
所以,认识社会并适应社会,就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课程。
三、不可或缺的功课
步人大学校园的学生们是否思考过:
①清楚自己读大学的目的;
②了解大学生的特点及所应具备的素质;
③曾做过或思考过人生规划,尤其是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④曾看过至少一本成功学的书籍并清楚获得成功的要素;
⑤除专业课程外,了解社会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功课。 事实上,我们读大学的目的是要在社会上取得成功,大学生是一个有理想但缺乏社会经验的群体,所以除了需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地认识社会。因此,工作后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升职加薪,而是让自己适应社会,获得成功的关键是把自己融入社会,当然,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功课就是深入了解社会。
一、社会的产生
人类从学会群体生活开始,渐渐形成原始部落。因为环境的影响,他们会迁居或是定居,慢慢培养生活方式并形成习惯,进而演变成独特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互相影响便形成了文化圈,当各种文化圈的聚居点建立起来,就逐渐演变成各种文明社会。
1.社会是人类交往的产物
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联合起来,并在一定的行为规范控制下从事各类活动。马克思从人们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最普通的,每天在一个人身上要发生无数次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分析,认为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人不能离群独居,必须生活在社会中,必须进行社会交往。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