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干成(1909—1993)江苏涟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上海建设大学肄业。曾任中共宿迁县委书记,共青团河南省委书记,中共泗沭、宿迁县委书记,淮海地委组织部部长,淮海区第二中心县委书记。建国后,历任苏州专署专员,中共常州地委第一副书记,上海市市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市政交通工作部部长、市委常委,上海市副市长、市第五届政协副主席,中共上海市委顾问。
《李干成在苏北》(作者姜爱林)一书,以全面而翔实的史料,从各个侧面生动地记录了李干成同志在苏北期间(部分涉及到河南、安徽、上海、苏州等地区)从事革命活动的历史功绩;展示了这位可敬可佩的革命领导人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而英勇奋斗的壮丽风采和曲折坎坷而又多姿多彩的人生道路。
《李干成在苏北》(作者姜爱林)一书,以全面而翔实的史料,从各个侧面生动地记录了李干成同志在苏北期间(部分涉及到河南、安徽、上海、苏州等地区)从事革命活动的历史功绩;展示了这位可敬可佩的革命领导人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而英勇奋斗的壮丽风采和曲折坎坷而又多姿多彩的人生道路;《李干成在苏北》诠释了这位坚定信仰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懈追求的崇高品质和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个光荣称号的真谛。
李干成同志参加革命工作以后,积极完成党所分配的工作,从共青团的工作到党的工作都取得很大成绩。
1930年5月,年仅22岁的李干成,由于津浦线东巡视工作出色,革命愿望强烈,经过请示团省委同意,中共徐海蚌特别委员会(简称徐海蚌特委)遂选派李干成到宿迁县工作,担任中共宿迁县委书记,推进红色武装创建工作。
一、宣传党的主张
1928年3月,中共宿迁县委②成立,马仑任县委书记,县委机关设在大兴集马庄。在县委领导下,宿迁人民革命斗争掀起了新的一页。到1929年,全县已经先后建立了大兴、洋河、耿车、埠子等6个区委、38个党支部、780名党员。1928年秋,持续两个多月的“刀会暴动”①,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当局的嚣张气焰,但同时,宿迁的党组织也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破坏和镇压。
1930年5月,新上任的县委书记李干成接手宿迁工作。此时宿迁革命形势比较严峻:一是东乡刀会、大兴刀会、窑湾刀会等被破坏甚至解散。轰轰烈烈长达两个多月的“刀会暴动”遭到国民党的血腥镇压,部分刀会会首被捕处死,一些会首、会员逃亡他乡。二是部分党组织及活动地遭到破坏。参与“刀会暴动”一些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部分党员被捕入狱。三是宿迁大地人心惶惶,白色恐怖笼罩“革命行动”,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危难的被动局面。
为了打开工作局面,李干成到宿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武装。他带领县委,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到贫、雇、佃农中宣传党的主张,揭露地主剥削农民的罪恶,有组织、有计划地领导农民进行抗租抗债斗争。
同时,他还结合实际,根据斗争需要,不断发展壮大党组织。1930年9月,宿迁中共党组织恢复和发展到4个区委、36个党支部、591名党员,是徐海蚌地区党组织建设最好的县之一。
二、领导佃农开展麦收斗争
地处两县交界的洋河一带的群众基础较好,党组织也比较健全。1928年10月成立了中共洋河区委,辖9个党支部,拥有167名党员。1930年6月初,李干成组织和领导地处宿迁县、泗阳县的洋河镇一带佃农开展麦收斗争,抗捐抗税,抗租抗债,不交夏粮,并取得了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农民的革命激情,宿迁县域的革命形势又重新高涨起来。
三、暴动准备与筹建红军武装
1930年6月,在“李立三”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案,对中国革命形势、任务和性质等问题提出了一整套超前、过急的政策主张。这种很快被证明乃错误主张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左”倾错误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宿迁、泗阳等地的红色风暴也由此迅速开始。
为贯彻会议精神,7月14日,江苏省委在全国率先将中共江苏省委与共青团江苏省委、上海工联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江苏省土地革命总行动委员会,作为全省各地总暴动、总罢工的最高指挥机关。
7月18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组织工作会议,提出“党的组织在武装暴动时,要完全军事化”,同时要求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团、工会各级领导机关合并,统一成立各级行动委员会。
徐海蚌地区,包括宿迁在“李立三”盲动主义的影响下,积极响应、落实暴动精神。1930年6月中共宿迁、泗县联合行动总指挥部成立,由徐怀云、赵雪门、汤涤非负责领导;7月中共宿迁县行动委员会成立,宿迁县委书记李干成改任宿迁县行动委员会书记、汤涤非任总指挥,成员还有徐怀云、马仑、马良之、朱凤春等。
8月初,行委在大兴集北召开党的活动分子大会,李干成在报告中动员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月底,即组织起一支40多人的武装队伍,有30多条枪支,为进行革命斗争提供了组织保证。
创建红色武装是江苏省委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宿迁地区是徐海蚌红十五军的主要策源地,李干成是这个地区红军武装的创建者和直接领导人。1930年1月,省委第7号通告指出:徐海地区的各县已经有相当的农民武装,要迅速将其改编成为正式的农民自卫队,为今后建立红军武装打下基础。6月,省委发出第23号通告,要求徐海地区抓紧布置宿迁、泗县等县政权的夺取工作,强调要极力在士兵与农民暴动过程中创建红军。P11-14
苏北是江苏省北部地区的习惯简称,通常将江苏省的长江以北的区域称作苏北。解放前的苏北,主要是指江苏省的江淮地区,也就是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等地区。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北是我党早期建立组织并开展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抗日战争时期,苏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抗日活动区域,以淮海、盐阜两个地区为基础建立的苏北抗日根据地是当时党领导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苏北抗日根据地是连接华北抗日根据地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解放战争时期,苏北是重要战略区,苏北解放区党政军民为支援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苏北既是李干成同志青少年时代的成长之地,又是李干成同志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区域。李干成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苏北地区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李干成同志1908年11月8日出生在江苏省涟水县。家乡人民的苦难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涟水、淮阴这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而又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度过了欢乐与烦恼的童年和觉醒与出走的青少年时代。在扬州读完中学之后,他于1926年进入上海建设大学。求学期间,他在学校中共地下党员的指引下,于1929年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春转为中共党员,从此踏上了献身中国革命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漫漫征程。1930年秋,共青团江苏省委派李干成到徐海蚌一带巡视工作。巡视工作结束后,组织上安排他在徐海蚌特委工作。5月,徐海蚌特委选派李干成担任宿迁县委书记,7月,改任宿迁行委书记,并负责筹建红军武装,担任红十五军第三师政委。1932年秋,李干成在上海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种种酷刑,不屈不挠,英勇无畏地同敌人作斗争,直到全国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他才被释放。回到涟水老家后,因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他一边积极寻找党组织,一边带领民众先后组建了“涟水抗日同盟会”、“涟水抗日义勇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他的这一壮举,为淮(阴)涟(水)地区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表现了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及其爱国的赤子情怀。抗战期间,李干成先后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八团政治部主任、淮海区专员公署民政处长及粮食处长、中共泗沭县委书记兼县独立团政委、中共宿迁县委书记兼宿迁警卫团政委、中共淮海地委委员兼组织部长、中共华中第六地委委员兼组织部长、淮涟第二中心县委书记等职,为开辟和巩固淮海抗日根据地、建设淮海抗日民主政权、促进淮海各项革命事业发展、夺取淮海地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抗战胜利后,李干成领导淮涟民众开展敌后斗争和支前工作,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48年冬,淮海战役打响后,李干成任华中支前司令部副政委,负责与前方各部队联系前线粮食供应、民工调度及战区民工动员与粮食筹措等具体工作,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证。1949年春,李干成随大军渡江南下,奔赴苏州,首任苏州地区专员,积极稳妥地做好接管工作,领导组织苏州干群战胜百年未遇的自然灾害,大力开展以工代赈、整修水利和生产自救,全力做好支前工作,为解放大上海、解放全中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解放后,李干成历任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专员,中共苏州地委常委,中共苏州地委统战部长,苏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中共常州地委第一副书记;上海市市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书记,上海市委市政交通工作部部长,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政府副市长;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副主席,中共上海市委顾问。1993年4月14日在上海病逝。
《李干成在苏北(1908~1949)》一书,以全面而翔实的史料,从各个侧面生动地记录了李干成同志在苏北期间(部分涉及到河南、安徽、上海、苏州等地区)从事革命活动的历史功绩;展示了这位可敬可佩的革命领导人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而英勇奋斗的壮丽风采和曲折坎坷而又多姿多彩的人生道路;诠释了这位坚定信仰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懈追求的崇高品质和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个光荣称号的真谛。
李干成为人诚笃、耿直、刚正;对人认真、无私、尽心;心胸宽广、慈爱、乐观,但又敢作敢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他一生追求真理,忠于人民忠于党,忠于共产主义事业。在对敌斗争和党内斗争中,他是非分明,立场坚定,不畏权势,敢于斗争,显示了共产党人的高度党性原则;在领导岗位上,他勇于负责,不谋私利,作风民主,光明磊落,显示了共产党人的公仆意识和作风;在日常生活中,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言行一致,谦虚谨慎,显示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在身处逆境时,他泰然处之,无私无畏,坚持真理,不屈不挠,显示了共产党人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品格。
李干成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传奇人生、革命事迹和丰功伟业,彪炳青史!他的伟大人格力量、崇高精神品质和高尚道德风范,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
泗阳古称“桃源”,位于江苏省北部,它东,临周恩来总理故乡淮安市,西接项羽故乡宿迁市,北靠虞姬故里沭阳县,南濒风光秀丽的洪泽湖,古老的京杭运河穿境而过。泗阳县域(即解放前的泗阳县、泗沭县、淮泗县)红色文化资源丰厚,境内有程道口战役旧址、山子头战役旧址、新四军三岔抗击日军战役旧址、淮海区党政机关驻北裴圩旧址、泗沭县党政机关驻北裴圩旧址、新四军三师驻庄圩旧址、爱园烈士陵园、裴圩镇革命烈士陵园等多处革命遗迹。泗阳县域曾经是李干成同志革命和工作过的地方。李干成同志在泗阳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是他的风采依旧在泗阳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传颂着。
中共江苏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苏发『2010]16号)》指出:要全面落实党史工作主要任务,不断深化党史研究,抓紧做好党史资料征编工作,注重加强党史遗址保护,强调要科学整合党史资源,为党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中共宿迁市委书记缪瑞林、市长蓝绍敏和中共泗阳县委书记李荣锦、县长刘海红等领导十分重视党史党建工作,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要注意挖掘、整理、开发和保护红色资源,特别指出要加强对在宿迁市、泗阳县工作战斗过的重要党史人物的研究工作。刘少奇、陈毅、邓子恢、曾山、黄克诚、张爱萍、洪学智、韦国清、彭雪枫、张震、张劲夫、肖望东、赵启民、吴信泉、刘震、梁从学、金明、李一氓、刘瑞龙、杨纯、李干成、胡炳云等(排名不分先后)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前辈都曾经在泗阳县域工作战斗过。为了缅怀他们在苏北和泗阳的革命活动和丰功伟绩,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宣传红色文化,激励泗阳人民又好又快又稳地建设美好的新泗阳,在泗阳挂职锻炼的中共泗阳县委副书记姜爱林同志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成立了相关课题组,决定系统研究发掘泗阳的历史资源、革命传统和优秀文化。“李干成在苏北(1908—1949)”作为首个项目,由姜爱林等同志组成的“李干成在苏北(1908一1949)”课题组负责具体实施。一年多来,课题组实地考察、走访了李干成同志在苏北特别是泗阳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采集、梳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查阅、研究了多种书籍文献,反复进行考证,广泛征求意见,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这部研究成果。
《李干成在苏北(1908—1949)》一书集中反映了李干成同志民主革命时期在苏北地区(部分涉及到河南、安徽、上海、苏州等地)领导从事革命斗争的珍贵历史和作出的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这部书稿,不仅有记载历史的史料价值和纪念意义,资政育人的独特作用和宝贵价值,而且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先辈的光荣革命传统,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干成在苏北(1908—1949)”课题的研究在姜爱林同志主持下展开,张晓明、郭家宁等同志参加了具体研究工作,马新文、马婷、薛东、葛凡、张将、姜田兵等同志参加了史料征集、整理和实务工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先后得到中共江苏省委、淮安市委、宿迁市委、连云港市委、徐州市委、常州市委、苏州市委、涟水县委、泗阳县委、沭阳县委、泗洪县委、邳州市委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还特别得到了王征、徐中远、黄颂文、苏文彬、朱永新、徐国兴、胡勇、陈晓明、李强、陆东方、孙向东等同志的积极支持和协助。在此,我们谨向上述单位、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整个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中共党史、军史、地方党史、地方史志资料和李干成以及一些当事人的回忆等文章,务使研究成果真实、有据、可信和客观。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课题成果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有关老同志、相关人士、党史研究工作部门和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课题组组长:姜爱林
课题副组长:张晓明 郭家宁
课题组成员:马新文 薛东 马婷
葛凡张将姜田兵
2013年元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