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顾子欣散文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顾子欣
出版社 线装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顾子欣散文选》遴选了作者《旅欧诗文集》《到希腊、埃及、俄罗斯去》《天涯共此时》《回眸集》《乱弹琴》等多部散文中的精品,内容多以在海外工作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情感真挚感人,语言生动形象,偏偏经典,令人耳目一新。本书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内容推荐

《顾子欣散文选》中的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写国际题材的,或描摹异域风情,或怀念国际友人。第二类文章是怀人忆旧之作,多收集在《回眸集》中。第三类文章,是文艺评论。本书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目录

选自《旅欧诗文集》

 日内瓦散记

 日内瓦登城节

 锡雍古堡纪游

 一堂书法课

 卢塞恩

 因特拉肯

 达沃斯

 弗里堡的椴树

 奶牛下山来

 小国纪游

 巴黎掠影

 斯特拉斯堡

 沙莫尼蒙勃郎

 伏尔泰小镇

 游萨莱伏山

 埃维昂与伊瓦尔

 读罗浮宫记

 罗马——漫游与断想

 水城威尼斯

 当庞贝古城还活着的时候

 夜过那不勒斯

 佛罗伦萨

 米兰大教堂

 在斜塔下徘徊

 旅德散记

 小城一日

 维也纳听乐记

 梅特涅街4号

 Backpacking去维也纳

 谒布鲁塞尔第一公民

 风车·木鞋·郁金香

 伦敦杂记

 威斯敏斯特教堂(1)

 威斯敏斯特教堂(2)

 温莎堡的故事

 访莎士比亚故乡

 马德里诗话

 在佛朗哥墓前

 难忘的塞维利亚之旅

 美丽的西班牙向导

 马德里观画记

 里斯本剪影

 泪泉的故事

选自《到希腊·埃及·俄罗斯去》

 北京一雅典

 克里特岛上的迷宫

 迷宫纪游

 迈锡尼的狮子门

 黄金的迈锡尼

 雅典卫城

 雅典文明

 人类民主的曙光

 在希中友协做客

 希腊拾零

 我看到了尼罗河

 莎草纸与象形文字

 金字塔

 卢克索

 帝王谷

 开罗博物馆

 孟菲斯

 友谊的鲜花

 阿美尔

 尼罗河夜航

 红场上,秋阳明媚

 在俄中友谊之家

 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

 夜莺与坦克

 特列契亚可夫画廊

 皇村中学

 皇村纪游

 石头,像人一样坚强

 滴血教堂

 涅瓦大街的游荡者

选自《天涯共此时》

 风雨往事知多少

 道德文章照千古

 精禽梦觉仍衔石

 沿着老舍的足迹

 日本的京戏迷

 友好“杂货店”的掌柜

 日本的“老舍迷”

 斑斓多彩别开生面

 翰墨结深情

 山口繁雄的舞蹈传奇

 印度风情

 榕树·七叶树·歌声

 阿格拉的奇迹

 马德拉斯记游

 访艾哈迈达巴德

 玫瑰城与土邦王

 友谊的新闪光

 在柯棣华大夫的家里

 骑象记

 孙悟空与印度史诗

 锡克教史话

 耆那教小史

 花香水色与人亲

 忆昔客游白沙瓦

 我想起了喀布尔古战场

 古城与玫瑰园

 鳄鱼的微笑

 湄南河上

 芳岛诗英

 宿务怀古

 天涯倦鸟故园心

 东方的芭蕾骄子

 我的美国旅伴

 亚太艺术节小记

 桃李满天下

 世内桃源

 火焰山的神话与现实

 画幅长留天地间

 蓬山此去无多路

 生活是多么广阔

 延安的窑洞

选自《回眸集》

 忆王炳南

 忆楚图南

 忆夏衍

 忆章文晋

 跨世纪的文化之星

 ——贺林林同志九十四寿辰

 赞美你,美丽的晨星!

 ——陆璀《晨星集》读后

 忆孙平化

 天下谁人不识君

 ——记陈吴苏

 你何以如此情有独钟

 ——采访李小林

 又见季羡林

 忆朱子奇

 忆唐建文

 忆郭东俊

 忆陈乐民

 忆章含之

 忆大悲大喜的日子

 忆艾老与西公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基金会创业记

 和平友谊园记

 友谊馆记

 友好宾馆记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我的岳父

 我的老姑妈

 忆解放之初

 戏迷琐忆

 我也住过四合院

选自《乱弹琴》

 关于济慈的信札

 诗歌的使命

 ——在西班牙诗人集会上的发言

 一个不该被遗忘的诗人

 ——克莱格与《老橡树》

 汉俳贵在创新

 浅谈短歌的移植

 ——在中日短歌交流会上的发言

 《英诗300首》后记

 学会劳动,学会等待

 ——在《英诗300首》首发式上的发言

 《英诗300首》再版后记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论西方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

 诗歌走出国门刍议

 带痛的礼赞与呼唤

 ——在长诗《农民工之歌》研讨会上发言

 窃火的普罗米修斯

 ——楚图南翻译作品论析

 闪光的珠贝,纷飞的蛱蝶

 ——读《张默诗选》之一得

 冲淡洗练,意在象外

 ——读屠岸诗集《夜灯红处课儿诗》

 诗坛一株珊瑚树

 ——在江枫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为自己选择一条路

 ——在北京市二中的讲话

 《汉俳与短歌》后记

 《温暖的回眸》后记

 《旅欧诗文集》后记

 《到希腊、埃及、俄罗斯去》后记

 《顾子欣长诗集》后记

 《顾子欣诗选》后记

后记

试读章节

日内瓦风光最佳的去处,毕竟还是在日内瓦湖。此湖分属瑞士、法国两个国家,每家各占一半:在瑞士这边叫日内瓦湖,在法国那边叫莱蒙湖。我在日内瓦时,每因工作需要进城去,必然会经过日内瓦湖,常睹其绮丽的姿容;但我仍观之不足,还几乎在每个周末和妻子一起去湖边赏景,良久盘桓。

从我的住处去日内瓦湖,坐车用不了十来分钟,但我们常弃车步行,为的是练练脚力,更为悠游自在地赏玩沿路的风景。我们在途中要经过两条河:阿弗尔河和罗纳河。罗纳河是从阿尔卑斯山流来的冰川融水,碧莹澄澈,望之沁人心脾。我们沿河走去,看到处树木葱茏,花红草绿,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真是“回头处处尽堪恋”。

走到罗纳河尽头,也就到了日内瓦湖边。罗纳河正好从市中心穿过,把日内瓦分成两半,一半为老城,一半是新城。两城之间有数桥相连,其中最有名的是勃朗峰桥。从这桥上看湖最好,视野浩阔,一碧万顷;还能遥遥望见欧洲最高的山峰——终年积雪的勃朗峰。在日内瓦湖周围有许多游览胜地,像湖上的喷泉和长堤,湖边的卢梭岛、花钟、英格兰公园、泉水公园,还有万国宫(联合国驻欧洲办事处的所在地)。卢梭岛位于罗纳河与日内瓦湖的交汇处,因岛上建有大思想家卢梭的塑像,故名为卢梭岛。岛很小,可真清静,遍岛覆盖着梧桐树的浓荫。我们进城后,在城里和湖边走累了,便来此岛休憩,坐在一把长椅上,看湖波荡漾,听叶落有声。

我和妻子还喜欢逛日内瓦老城。在这老城中,一切都仍保持着中世纪的风味。那苔痕斑驳的城墙,哥特式的老教堂,还有市政厅前的古炮,用鹅卵石铺的街巷,都守着一片宁静,饱含着历史沧桑。在老城中也有不少名人遗迹,卢梭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在他出生的那幢房子二层的窗户旁边,镶着一块雕有他头像的大理石碑,碑上注明:“让一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在此屋中诞生。”现在这房子也还有人住着,在一层开着一家古玩店。住在老城中的居民多半是有点身份的人,我认识的一位瑞士外交官也住在这里,我曾去他家中做客,见室内陈设亦古意盎然,俨如十七八世纪的画中景象。主人说这是他家的祖传老屋,也是当地的文物保护对象。日内瓦人珍爱自己的历史,他们在建设发展日内瓦的同时,把它的老城整个保存了下来,不让任何古迹受到损伤。确实,一个城市无论发展得多么繁华,倘若失去了自己的历史,就会失去其文化底蕴,就会显得浅薄和虚荣。

日内瓦人爱护祖先留下的产业,也懂得保护大自然给予的财富,包括山川湖泊,鸟兽草木。日内瓦堪称是一个鸟兽的天堂。在日内瓦湖上,随时可见海鸥飞翔,天鹅在湖中荡着清波,野鸭在那里凫游冲浪。它们是那样怡然自得,根本不用担心有谁会来伤害它们。最让我吃惊的是,连这里的麻雀也不怕人,还跟人要吃的呢。记得我们头一回在公园里遇见几只麻雀,它们站在地上,向我们仰头转睛,要我们给点吃的,可我们什么吃的也没带着,它们叫了一阵,最后赌气似的飞走了,倒让我们觉得怪惭愧的。后来我们每次去公园,都要带点吃的招待麻雀。它们跳着,啄食着,叽喳地叫着,好像在说:这还差不离,够意思。提起鸟食,我再顺便说个笑话。在日内瓦的超市里有专卖鸟食的,但日内瓦人不养鸟,他们把买来的鸟食装好了挂在树上,让鸟们来自由享用。我们初到日内瓦时不熟悉情况,有一次买了一袋看似燕麦片的东西,跟牛奶一起煮着吃了,但觉粗糙难咽,再看袋上的说明,才发现原来我们吃的是鸟食呀!

然而,日内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日内瓦的气候本来很好,四季分明,冷暖宜人;但近年来人们却发现它有点反常。譬如过去每到圣诞节,都是大雪纷飞,给日内瓦披上节日的银装。我们在日内瓦的头一年(1998年)冬天,还曾到日内瓦湖边去赏雪,看雪中的圣诞树和圣诞老人。但后来几年冬天却不同了,虽然山上仍下雪,日内瓦城里却没下一场雪;圣诞节那天居然还下起了雨。更有甚者,这几年欧洲连年闹灾。有一年冬天狂风席卷欧洲,巴黎凡尔赛宫数千棵百年老树被连根拔起。日内瓦虽然没有那么严重,可也大风三日,湖边的不少树木也被刮倒了。日内瓦的自身环境虽好,但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如地球生态恶化,日内瓦焉能一枝独秀?我在和瑞士朋友交谈时说,在当今这个世界上,谁也不能“只扫自己门前雪,不管人家瓦上霜”。瑞士朋友表示赞同说,为了日内瓦,也为了整个人类的明天,他们今后也要更多地关注人家的“瓦上霜”。P4-6

后记

我写散文与写诗是几乎同步的,可以说是双管齐下吧,或可喻之为“双目并用”,就如美国诗人弗洛斯特所言,“我用双目合成一个景象”。(My two eyes make one in sight)若是宽泛的说,我也写过小说和戏剧,有我的诗体小说《菊海遗恨》、诗剧《城伤》等为证,但它们基本上还属于诗的范畴,故迄今为止我的写作生涯就是写诗和写散文。古代某些作家有“诗文双绝”之称,我不敢以此自诩。只是据我所知,有些读者喜读我的诗文,甚至有喜欢我的散文甚于我的诗者。

我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散文是《花海》,刊于1978年《人民日报》国际副刊。副刊编辑事先已通知我该文翌日见报。那时《人民日报》社还在王府井大街,离我上班的地方仅百步之遥。报社楼外有一排带玻璃窗的报牌,其中张贴着当天的《人民日报》。那天早晨我从机关溜出去看那报牌,果然见我的文章赫然在目矣。那时能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是颇具轰动效应的,我从此开辟了我的写散文之路。起初多写国际题材,后渐涉及其他领域,积年累月,竟也计有200余篇了。

20世纪60年代,杨朔的散文风靡—时,我也曾为之陶醉,而他就是我单位(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里的一位领导。原来他单独有一间办公室,“文革”开始后,他被从自己的办公室赶了出来,让他与“革命群众”在一起办公,恰巧我与他的办公桌面对面连在一起。那时他一边接受群众批判,一边仍主持业务工作。就在那风狂雨骤的日子里,我们也曾聊起文学的话题,他曾对我说:“你以后也可以写点文章。”故追怀往事,杨朔是最早鼓励我写文章的人。记得在1980年,石英来北京约我给《散文》杂志写稿。我见他英俊潇洒,一表人才,却说一口天津话。我说:“我常读到您的诗文,心仪已久,但没想到您这么年轻。”他笑笑说:“我原也以为你是位老先生呢。”之后我给他寄去了写杨朔的《蓬山此去无多路》一文,登载于同年的《散文》第12期。1982年袁鹰先生编辑《中国新文艺大系》散文集(1976—1982),我的《榕树·七叶树·歌声》一文荣幸人选,更使我因此增添了售亡、,坚持在写散文的路上走下去。

如按题材区分,我写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写国际题材的,或描摹异域风情,或怀念国际友人。我长期从事对外民间友好工作,曾去过许多国家,结交了不少朋友,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我力求把这些回忆转化成文字,希冀得以久存。欧阳修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我希望我也是“醒能述其文”者。我的第二类文章是怀人忆旧之作,多收集在《回眸集》中。我写人物回忆不是为其立传,而是从我与之接触的角度,写我所得的印象和感受。有读者说我的这类文章读来有人情味,我听了甚感快慰。在我写的人物中也有的是有争议的,但我写的是我所看到的他(她)的一个侧面。人往往有多面性,谁又能真正地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呢?我的第三类文章,说得冠冕堂皇一点,是文艺评论。但我缺乏文艺理论修养,只是就诗歌创作(或翻译)谈些想法,既不成系统,又疏于章法,不过是“乱弹琴”罢了。

中国是传统的诗歌大国,也是散文大国。历来诗文并举,论地位远在小说、戏剧之上。在古代散文中,一部《史记》、一部《古文观止》,是我须臾不离的书。在新散文中,周氏兄弟、冰心、朱自清、梁实秋、丰子恺、钱钟书、张爱玲等皆堪称大师,而尤以鲁迅之奇文为千古绝唱。在许多别的国家,散文是一种边缘写作,并不受人青睐。唯英国重视写essay(随笔),名家辈出,文华灿烂,且幽默机智,语多隽永。其中我尤爱读兰姆的《伊利亚随笔》(Essays of E1ia)。日本作家中也有写散文的高手,我很喜欢川端康成和东山魁夷,但后者却是—位画家。

积多年写散文读散文的经验,我对散文写作有几点心得,不妨也在这里说一说。

一、写散文,首先是文字要好。这比如做菜,最要紧的是原料要好;又好比旧时盖房子,木料和砖瓦得选好的。当然,凡文学创作都讲究文字功底。但小说有故事,戏剧靠冲突,诗歌凭意境,而散文主要就是看文字。只要文字好,写什么都能津津有味。孙犁写一双鞋、一支钢笔、一个包袱皮儿;汪曾祺写萝卜、口蘑、韭菜花等食物,都是些琐碎题目,但两位先生的文字好,便读来如口角生香。所谓文字好,不在于辞藻华丽,有时辞藻过盛,反害其意。然而也不能过于冲淡,以至淡而无味。除了琢磨用词,还需锻炼造句,特别是要在句型变化上下功夫。

语言是有节奏的,语言也是音乐。句型长短相济,变化有致,方能使文章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鲁迅的文章句型变化最丰富。《五猖会》一文中描写孩子盼望看热闹的迎神赛会,结果常所见寥寥,“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花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像这样的繁复的摇曳多姿的句子,除了鲁迅,谁能写得出来。

二、写散文,要形散神不散。写文章需谋篇布局,就如同打家具,在造型做工上要细致。但又需不露斧琢痕迹,而看似浑然天成。有一位散文家说他是拿散文当诗来写的。我对此说不以为然。用写诗的笔墨来写散文,难免会有过于雕琢(甚至矫揉造作)之弊。散文可以有诗意,但毕竟不是诗。我倒是以为散文姓“散”,还是写得散一点好。散文的文笔宜从容,忌局促;宜有些闲来之笔,似斜枝逸出,似闲庭信步。然而形散神不散,虽好似闲言碎语,也关乎文章主旨。鲁迅的《藤野先生》里写了清国留学生的辫子,写了仙台冬天的蚊子,写了留学生看电影时见中国人被日本军枪毙拍掌欢呼,这些似乎都与藤野无关,但如果减掉了这些细节,《藤野先生》还能像原文那样精彩吗?

三、写散文,要有真性情。散文写的是真人真事,不能向壁虚构;散文发的是真情实感,不能装腔作势。有的散文说道理,有真知灼见,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如韩愈、柳宗元的文章,如培根、爱默生的随笔。而张岱的《陶庵梦忆》全不含哲理,但他写的是真性情,也可成传世佳作。现有人提倡写美文,写大散文,这当然无可非议;但我讨厌那种涂抹得天花乱坠的所谓美文,也不屑读那种端足架势发千年之叹实则是装深沉的所谓大散文。要有真性情,这是对散文作者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我写的文章有多少艺术含量我不敢说,但至少我追求写真性情。

在这本《散文选》里,有几篇我早年写的文章,虽然那文中表达的思想,我现已改变,但在当时却是我的真实情感,且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故也存之不弃。

我说的以上几点写散文的心得,能在我自己的写作中实践多少呢?“如鸭饮水,冷暖自知。”但我却缺少自知之明,我期待着文友和读者们的指正。

最后,我要为这本散文选的出版,向线装书局总编辑曾凡华谨致谢忱;也向此书的责任编辑程俊蓉,装帧设计白晨、王文龙(他们也是我的《诗选》的编辑和美术设计)表示诚挚的感谢。

2014年6月2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