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尔·路德维希的这部人物传记是拿破仑传记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将史实与心理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拿破仑传》1925年首版后,很快由Eden and Cedar Paul译成英文,该英译本在1927年美国“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位列第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拿破仑传(精)/一世珍藏名人名传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德)埃米尔·路德维希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埃米尔·路德维希的这部人物传记是拿破仑传记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将史实与心理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拿破仑传》1925年首版后,很快由Eden and Cedar Paul译成英文,该英译本在1927年美国“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位列第二。 内容推荐 《拿破仑传》是享誉世界的德国传记大师埃米尔·路德维希的代表作,是拿破仑传记中的经典作品之一。书中描述了拿破仑叱咤风云的一生中经历过的各次重大战役及其辉煌的军事成就。拿破仑代表一个时代,被称为一代“军事巨人”,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天才。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将拿破仑的伟大魅力和历史功过真实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史实与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的完美结合使本书兼具文学性与可读性。 《拿破仑传》1925年首版后,很快被译为多种文字。其中英译本在1927年美国“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位列第二。此后几十年长销不衰,被誉为“影Ⅱ向历史进程的书”。 这次出版的中文版是根据德文原文翻译出版,是最新,最忠实于原著的译本。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岛 第二章 溪 第三章 江 第四章 海 第五章 岩 附录一 附录二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5 法国大革命爆发 他在科西嘉过得很沉闷,不是为钱烦恼就是为家事操心。一年后,绝望的他不得不返回驻地。这一次他的驻地是奥松,不是瓦朗斯,但这种改变又有什么意义呢? 终于有人重用这位19岁的少尉了。新将军发现他有点才华,就命他带人在训练场构筑几个“需经过复杂计算”的工事。“就这样,从十天前开始,我带着200人从早到晚不停地忙碌。这次不同寻常的重用招致了上尉们对我的敌视,他们责问这么重要的工作为什么不交给他们,却让一个少尉去做。” 于是他又退回到起点。照此情形,他只能艰难地往上升,等到成为上尉时,他也该退役了,然后回到家乡,在岛民们鄙视的目光中领取法国的养老金,最后被埋在故乡的泥土里——这是他们唯一不能从我们身上夺走的。难道那些书中宣告的自由都是泡影?如果强大的法国自己都不能摆脱贵族的压迫,摆脱贪污受贿和裙带风,小小的科西嘉又怎能从法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这位年轻作者的日记里写满了新的提纲。要是这个窄窄的本子落到上司手里,他的下场可想而知,因为里面有如下内容:“关于王权的报告提纲;详述今日欧洲十二个君主国国王篡夺来的王权;他们当中只有寥寥几个可以不被推翻。”在缄默的日记本里,他咬牙切齿地写下这样的文字,而在外面庆祝每一个王子的命名日时,他却不得不穿着盛装高呼:“国王万岁!” 在沉闷的执勤中,青年时代的又一年过去了。他沉默着,等待着,专注于写作和数学。 终于,决定性的一年来到了。即使在沉睡着的省份的偏僻角落,人们也预感到战鼓即将擂响。这是1789年6月。忧郁的少尉觉得复仇的时刻不远了。那些人污辱他这么久,现在他们的骄横会令他们自我毁灭吗?成千上万民众的呼喊,不也是他为科西嘉战斗的口号吗?他找出他的《科西嘉信札》,寄给流放中的保利,他的偶像。信中写道: “将军:我来到这个世界时,祖国正遭受着毁灭。我的摇篮周围全是垂死者的喘息和绝望者的眼泪……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我们的屈服换来了被奴役的结局。卖国贼们为了替自己辩解,对您大肆污蔑……当我读到那些肮脏的文字时,只觉得血往上涌,当即决定驱散这些阴霾。现在,我要用刷子蘸上耻辱的墨水,把所有出卖我们共同事业的叛徒涂得漆黑……公开谴责当权者,揭露所有的丑事……假如住在首都,我会找到其他办法……由于还年轻,我这样做可能显得鲁莽,但热情以及对真理和祖国的热爱会助我一臂之力。将军,您曾看着我来到这个世界,如果您愿意在这件事上给我鼓励,我会信心百倍……我母亲莱蒂齐娅女士托我问您,是否还记得在考尔特度过的时光。” 这是一种新的音调,一部由全新的音调所组成的交响曲:时代的澎湃激情,杀死暴君的姿态,闪光的文字。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日记中那种风格,而是一切都以效果为重的特点。还有一点也是新的,新得让人害怕,为他所独有,那就是信开头那个起决定作用的“我”,一个面向世界提出的重大命题。现在,无限的自信首次乘风破浪地前进,因为新时代的第一阵战鼓已经擂响,宣告重要的不是出身而是才能。于是,曾经不可克服的唯一障碍消失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要求在心中产生,并且再也不肯安息。在信的最后,他却几乎献起了殷勤,显然希望得到提携。这个一向粗鲁、令人捉摸不透的半大孩子,在信里表现得那么老练,那么具有骑士风度。 来自另一个时代的保利却不喜欢他的高傲。他礼貌地回复说,年轻人不应谱写历史。 四周后,年轻人开始创造历史,这是百年来的第一次:他们攻打巴黎的巴士底狱,发出了伟大的信号。法国匆匆拿起武器。在波拿巴的驻防地,也发生了抢劫事件,直到有钱人和军队联合起来。年轻的波拿巴站在街头的大炮边,向着人群开火。这是他第一次实弹射击,虽说是奉王家军官的命令,但肯定也是心甘情愿的,因为他对民众的鄙视绝不亚于对贵族的鄙视。 然而,在他的心灵深处,这一切都显得很陌生:这是法国人斗法国人,关他什么事!他只有一个念头:现在该着手解决科西嘉问题了!不管正在发生的事是怒火还是激情,是理想还是一个提示语,都应该蔓延到科西嘉!赶快请假回乡,在这场新运动的纷乱中脱颖而出! 6 崭露头角 波拿巴少尉在科西嘉登陆,就像一位先知带着新教义来到外国海岸,因为他第一个把象征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红帽徽带到岛上。这里本来不是生活着自由的岛民吗?他们曾经实行自治,但20年来却遭受着占领者的压迫,后者懂得利用贵族和教会,却不理解民众。 直到昨天为止,这个年轻的雅各宾党人还靠祖先的贵族身份生活,并且完全凭借这个身份才获得国王资助,得以接受教育,但他管这些干吗!国王又关他什么事!我们不是终于认识到,各民族都有权实行自治吗?如果刚觉醒的新法国如此,那么被旧法国戴上镣铐的科西嘉也必须宣布自由!同胞们,时候到了,快拿起武器!让我们每个人都戴上新时代的帽徽,像巴黎那样组建国民自卫军!我们要夺取国王军队耀武扬威的工具!我对大炮比较在行,我会做你们的领头人! 20岁的波拿巴急匆匆地奔走在小城阿雅克修的街头。这里的人都认识这个小伙子。他脸色苍白,蓝灰色的双眼透射出冷峻,不停地慷慨陈词。跟在他身后的人渐渐增多,有的是渴望自由,有的是渴望变化。最后,他来到广场上,像个不折不扣的古罗马护民官站在众人面前,心里充满了热烈的希望。在这个半东方式的民族,在这些好斗的家族,“很早就可学会洞察人心”,他后来说。 但是他出师不利。山里的援军迟迟不见踪影,正规军却来了。革命者被驱散,并在几小时内全被缴了械。出于谨慎,正规军没有实施逮捕。拿破仑再次感到失望:他想做殉道者都不能,只能成为一个被打败的民众领袖,这几乎显得可笑。然而,发烧的人会寻找一切手段给自己降温。他给巴黎的国民大会写了份申诉书,先以当时盛行的风格歌颂新自由,然后提出了一大堆申诉和恳求,例如:绞死替国王效力的官吏!武装科西嘉的公民!一个委员会很快随他在申诉书上签了字。 接下来是几个星期的等待。巴黎方面会作出怎样的决定呢?他猜测着。有一天,信使终于送来了答复:科西嘉是拥有一切平等权利的法国省份;根据米拉波的提议,保利和其他自由战士都将被召回国内。少尉惊呆了:省份?如此说来,尽管有了新思想,甚至恰恰因为这些新思想,科西嘉人仍要做法国人?这是一种多么怪异的自由!然而,为了替巴黎方面的这一决定祈福,由各机关领头的游行队伍已浩浩荡荡地向教堂行进。波拿巴当即决定随大流。他写了火热的告同胞书,在新成立的政治俱乐部里寻找支持者,并帮助他的哥哥入选市议会。与此同时,他继续撰写他的科西嘉史,并把某些章节读给母亲听。 这就是伟大的保利?当心目中的这位英雄在被流放20年后,终于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回到科西嘉时,波拿巴问自己。他的言词和目光多么中规中矩,活脱脱一个政客,根本不像一个战士。可是必须跟他搞好关系,因为国民自卫军也要归他指挥了。他陪着这位父亲当年的上司,在山里度过了一段时间。 这一老一少两个科西嘉人,一个久经考验,另一个正朦胧地追求着什么。每当他们坐在一起或骑马并行时,拿破仑总是激动地讲述用武力让科西嘉摆脱新法国统治的计划。这时保利会用一种介于骄傲和恐惧的眼光注视他。他觉得,这位《科西嘉信札》的作者确确实实有一种张扬自我的欲望。他身上附有魔鬼,更严重地说,是脑子里附有魔鬼,因为那里只闪耀着剑的光芒。保利摇着头说:“你身上没有一点现代气息,拿破里奥尼,你来自普鲁塔克时代!” 年轻的少尉生平第一次有种被了解的感觉,因为普鲁塔克笔下的英雄才是他的理想。保利是第一个发现波拿巴与古罗马英雄相似的人。 他终于听到一句能增强自信心的话。当他受保利委托在乡间起草一篇宣言时,他飘飘然地以“共和二年1月23曰于米迪里我的小房间”一语收尾。这是怪异还是自大?不管怎样,在完成这个专制的落款当天,他不得不赶回驻地,因为他的假期虽一再延长,但还是到期了。难道要他放弃这最后的依靠?为了什么呢?现在他留在岛上还有什么意义?第一把交椅已经被人占据了。 P8-11 序言 描写一个人的生平或一个时代的历史,是两件在意图和技巧方面都不相同的事。有人曾试图把两者结合起来,结果枉费心机。普鲁塔克放弃了后者,卡莱尔放弃了前者,两位大师因此幸运地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普鲁塔克的榜样尚未发现效仿者——自他以后,还没有人把依据严格的史实为伟人立传作为自己坚定的任务。 这一工作并不属于历史学家的研究范围,因为探寻真相需要的才能不同于描写。有的作家采用了自由的表达,将历史人物戏剧化,有的陷入了“历史小说”这一误区。正如歌德和拿破仑所说,这样做只会把一切都搅乱。 当一个人的人生里程碑不是由著作,而是由事迹构成时,为他写传最为困难。恺撒、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仑都是靠战场的胜利称霸天下的,但恰恰是这些战役对后世显得越来越陌生:法萨卢斯战役、罗斯巴赫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如今只对军事院校还有些历史意义。如果这三人只是军事统帅,他们对后世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吸引力,便不会超过克拉苏、赛德利茨和马塞纳。是政治天才使他们卓尔不凡。因为当政治家处于事业的顶峰时,他们承载着人类的命运。天才和性格的交汇处,便是探究伟人心灵的传记作家关注的焦点。 本书试图描写拿破仑的内心历程。由于他政治生涯的每一步都体现出他的个性,因此,他作为国家缔造者和立法者的思想,他在革命与正统间的态度,以及他对社会、对欧洲问题的看法,便成了描述的重要对象。我们觉得,拿破仑历次战役的经过,欧洲各国当时的局势,它们之间如气候般无常的联合和敌对,都是无足轻重的。 那些信件和可信的谈话录中记录的他与兄弟和妻子的冲突,他每一个感到忧郁或自豪的时刻,他的怒不可遏和面如死灰,他对朋友或敌人的手腕和善行,他对将军和女人们所说的每一句话,似乎比马伦哥战役的作战计划、吕内维尔和约或封锁欧洲大陆的细节重要得多。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关于拿破仑的知识,在本书中被压缩至最低程度;而学校里没有讲到的内容,在本书中则作了详细的描写。法国传记作家热衷于拿破仑的秘史,本书则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更多着力于再现拿破仑在公、私两方面的完整形象,再现他作为人的一面。同一天内的国家大事和儿女情长,往往在同一页里加以叙述,因为它们来源相同且相互影响;何况,内心的纷乱对重大计划的影响,往往超过任何谋略。 拿破仑的形象与道德和他打交道的国家(不管这个国家是敌是友)并无多少关系。在本书中,这一形象既未被视为奇迹,也未被肢解成概念。在他生平的素描中,作者力图把握他内心的种种状态,因为这些状态自然而然地促成他的崛起,并最终导致他身陷圣赫勒拿岛的结局。不断地探索拿破仑的内心世界,从他内心的情感出发解释他的决断与顾虑、行为与痛苦、幻想与计算——这条情感的长链既是描述的手段,也是描述的目的。 为此,对其他人、甚至各位将军的描写都退居幕后。限于一册书的篇幅,作者不得不放弃那些无法揭示传主内心世界的内容。 要想描绘如此丰富的人生,必须跟上它的节奏。在此过程中,作者必须依赖传主的自述,不嫌其烦地让他自己来说话。因为一个人自己的陈述往往是最好的;即便当他出错或说谎时,也是在向了解真相的后人袒露自己。然而,作者必须忘记自己是了解结局的。只有置身于当时的情景来描写当时的感受,而不是根据结局感叹命运,方能使作品具有紧张的悬念。 作者便是这样设身处地地体会拿破仑心中的感受。在本书的结尾,读者才看到一次超然物外的冷静分析——只有在引擎停下来后,我们才能去研究它。 这样的描写由于生动形象,容易使人误以为作品是虚构的。为了避免这一点,传记作者必须始终忠于史实。谁若相信事件的内在逻辑性而排斥偶然性,就不会篡改任何细节,不会歪曲某个日期或某份文件——虽然,出于修辞上的原因,本书作者常对日期或文件略而不提。 除了内心独白,本书没有一个句子是虚构的。作者希望这本传记得到歌德对布里昂的《回忆录》那样的评价:“记者、史学家和诗人带给拿破仑的种种光环和幻象,在此书揭示的可怕事实前统统消失了。但英雄并未因此而变得渺小,反而显得更高大了。我们从中看到,真实的事物拥有多么强大的优势,如果你敢于把它说出来的话。”这首由命运创作的史诗,耽于幻想的人无从领会,只有热爱真实的人才能一窥究竟。 拿破仑用其一生写就的悲剧可谓千年不遇,理应再现给读者。一个人凭借自信与勇气、激情与想象、勤奋与意志,究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拿破仑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今天,在这个革命的时代,机会又展现在能人志士的面前。欧洲的热血青年恐怕找不出比拿破仑更好的榜样、更大的教训了。在所有西方人中,拿破仑带给世界的震荡最为强烈,他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埃米尔·路德维希 后记 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的《拿破仑传》(Napoleon)是拿破仑传记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将史实与心理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作者在后记中称,此书意在“描写拿破仑的内心历程”,但为了避免因此而产生虚构之嫌,他在写作时“始终忠于史实”,追求“真实”。第二,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路德维希是作家而非史学家,加上他把善于刻画传主性格的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作为效仿的楷模,这就决定了其传记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该书1925年首版后,很快由Eden and Cedar Paul译成英文,该英译本在1927年美国“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位列第二。 路德维希1881年生于德国布雷斯劳(今属波兰)。他在大学的专业是法学,却选择了作家和记者生涯。1906年他移居瑞士,并于1932年获瑞士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任《柏林日报》驻维也纳和伊斯坦布尔记者。在二三十年代,他的传记作品如《歌德》、《拿破仑》、《米开朗琪罗》、《林肯》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1940年,路德维希流亡美国,直到二战结束后才返回瑞士。1948年,他在瑞士去世。 路德维希的《拿破仑传》早已有了中译本。遗憾的是,近年在大陆流传的几个译本有的是从英文转译而来,有的系多名在校学生合译而成,质量并不令人满意。为此,2006年初,我们应约开始从德语原文重译这本传记。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发现,要想译好此书着实不易。这首先是因为路德维希的有些句子比较怪:每个单词都是熟悉的或能查到,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些地方甚至连德国人都不明所以。这样的疑难在书中屡有出现,令人头痛。其次是因为我们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路德维希在后记中称,他在写作此书时尽量压缩那些学校里传授的有关拿破仑及其时代的知识,另外,我们总共只有半年左右的业余时间用于此书的翻译,无法在理解和表达方面进行足够的推敲。可以预料,在改正旧译本中的差错的同时,我们这个新译本也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误,恳请读者不吝指正。 鉴于迄今为止对拿破仑的死因尚存在争议,我们在附录二中收入了2005年6月3日《南德意志报》上关于拿破仑死因研究最新发现的一则消息(当时其他媒体也有类似报道),供读者参考。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参考借鉴了花城出版社梅沱等人的旧译本,在此谨表感谢。北京大学王建教授帮我们搞到了这本传记的德文原稿,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派驻浙江大学的专家Jorg Schroder先生和德国友人Sibylle Rauda女士解答了我们的一些疑问,上海理工大学的胡丹老师帮助查阅了书中若干人名与名词的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的第一章及第二章的前13节由浙江大学周何法翻译,第二章第14至19节和第四、第五章及附录一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梁锡江翻译,第三章由同济大学龚艳翻译,附录二由浙江大学任春静翻译。最后由周何法对全书专有名词的译名作了统一,对第三章、后记和附录二的译文作了修改并加了译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