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组成部分。李焕有所著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古往今来话中国)》精选中国的传统节日加以介绍,例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通过节日文化的产生、沿革和发展来展示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本书稿以增加青少年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为出发点,提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华,让读者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体味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的传统节日(古往今来话中国)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李焕有 |
出版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组成部分。李焕有所著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古往今来话中国)》精选中国的传统节日加以介绍,例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通过节日文化的产生、沿革和发展来展示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本书稿以增加青少年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为出发点,提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华,让读者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体味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 内容推荐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古往今来话中国)》将通过节日文化产生、沿革和发展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古往今来话中国)》由李焕有所著。 目录 节日概述 一、节日的由来 二、节日的特征 三、节俗的变迁 四、认识节日文化的意义 春节 一、祭灶、除夕 二、春节的由来及其演变 三、春节习俗 四、春节在国外 五、春节诗歌 元宵节 一、元宵节的起源说 二、元宵节的发展及风俗习惯 三、元宵节的文化 春龙节 一、春龙节的由来 二、春龙节的风俗习惯 三、有关二月二的诗文 清明节 一、清明节的由来 二、节日习俗 三、节日诗词 端午节 一、端午节的由来、演变 二、端午节的习俗 三、与端午节相关的诗歌、歌谣和节日祝福词 七夕节 一、七夕节的由来 二、七夕节的演变 三、七夕节在东南亚的发展 四、七夕节的习俗 五、与七夕节有关的诗文 中秋节 一、中秋节的由来和演变 二、中秋节习俗 三、与中秋节有关的诗词 重阳节 一、重阳节的起源 二、重阳节的发展过程 三、各地重阳节的习俗 四、重阳文学 鬼节 一、鬼节的分类 二、鬼节的起源 三、鬼节历史与民俗 四、有关鬼节的诗词与民谣、口头诗 腊八节 一、腊八节的起源 二、腊八节的习俗 三、腊八粥选料有讲究 四、与腊八节有关的诗词 试读章节 节日概述 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融合,已成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论述又是大家公认的结论。所以,我们不媚俗,不崇洋,以冷静的心态,梳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它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 一、节日的由来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和认识。节日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的条件:特定的风俗活动内容和历法的出现。 首先,节日必须有一定的风俗活动。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科学地解释外界的种种奇怪现象和自身的生死,因此在先民的思维里,活跃着各种原始的崇拜,如: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也活跃着对于鬼神的迷信和诸多禁忌。为了生存,先民们运用自己所能有的思想和才能,荒谬然而真诚地与莫测的世界保持各种“通灵”的神秘联系。这些意识和行为便是节日产生的最初渊源。即使到了今天,仍然可以看出,先民们的原始信仰还大量存在于传统节日当中。比如,端午节划龙舟,残留着龙图腾崇拜的痕迹;中秋节的赏月是由原始的祭月、拜月活动演变而来;寒食节的禁火又是渊源于古代对火的禁忌习俗;至于春节期间的祭灶和贴门神,自然属于人们对鬼神迷信的表现了。 以血缘、地缘为纽带形成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是农耕文明的两个显著特点。从岁时节令的确立到节日的形成,祖先崇拜几乎相伴而生,成为中国传统节目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每逢节目,祭祖成为不可或缺的活动,上至国家、下至民众,无不以各种方式祭拜列祖列宗,感激先祖给宗族带来的幸福,祈祝宗族子孙繁衍、兴旺发达。如寒食、清明的祭墓风俗就是直接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 其次,节目必须依赖于历法的出现。在“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的原始社会,人们难以对一年四季进行理性的把握,节日的产生便缺少了基础。只有当人们具备了一定的天文历法知识,固定节日的形成才成为可能。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知识,从文献上可以追溯到《夏小正》与《尚书》。反映夏代历法的《夏小正》已有一年各月晨昏北斗斗柄的指向及某些恒星运转变化的记载。在《尚书·尧典》中已有“四仲中星”岁时的划分,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后来发展为八节,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到战国时,又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在计时方面,商代以干支计时。周代以圭表测影计时,进一步确定了冬至、夏至,还定出了“朔日”。历目的明确是因为农业生产的需要,它同时也为节目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的前提。 一定的风俗活动同我国某个历日的结合便产生了节目。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出现于夏商时期,一些节日甚至成为国家的盛典。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主要节日已基本上形成。如除夕、春节、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节已经是比较稳定的社会风俗。这时,历史已渗入节日风俗之中。一方面,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纪念代替了原来某些原始崇拜活动的内容,成为节日的主体,如屈原、介之推、伍子胥等圣贤成为人们节日中崇拜的偶像;另一方面,由于儒家礼法思想的影响,不少风俗与礼仪融为一体,一些风俗上升为礼俗,甚至成为国家的大典,更加扩大了节日的影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由于民族文化的大交流,各民族的节日有所融合和发展。比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开始成为南北一些民族的共同节日。与此同时,宗教思想的流行也对节日有了重大影响。如从道教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的活动中产生了三元节——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下元节。又如佛教纪念目连救母的中元节盂兰盆会和纪念释迦牟尼十二月初八成道的腊八节。到了宋代,我国传统节日又出现新的特点,主要是节目的礼仪性、娱乐性增强,宗教迷信的成分则相对减弱…… P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