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二十一岁之前
分类
作者 牛建平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牛建平所著的《二十一岁之前》呈现了一个在读大学生的文学追求和写作状态,无论是从题材、内容还是从文体看都很丰富,表现出作者很好的写作才华。这得益于作者平时大量和广泛的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都有所涉猎,加上他关注社会、人生的态度和较为成熟的心智,下笔显得比同龄人更为深刻。

内容推荐

牛建平所著的《二十一岁之前》将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文章多为表达亲情、友情、爱情的诗歌散文,同时也不乏《朗读者》、《我们为什么考公务员》等关注社会问题的反思性文章。

《二十一岁之前》中的文章既表现出了作者的阳光、积极和青涩,也透露出作者对书籍的珍爱、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人生的一些困惑。

目录

第一辑 拟古

生日赋

赞司马迁赋

敦煌

独坐有怀

咏定庵

咏古城

师大题春

拟曹操诗

春歌

车过村头

师说

冬忆

蔺相如墓

咏苏轼

车过榆中

感怀

无题(其一)

无题(其二)

七夕 

第二辑 偷偷的双生

是谁,住在我的江南

走在生活的下风里

走,我们回家

读《见与不见》

修女的誓言

——给特蕾莎修女

也许,我是一块赤贫的石头

——拟顾城诗

致信中的朋友

阿锦的故事

有故事的人

别话

——给于琼卓嘎的爱人

病房别话

猫与鞋

卡修拉荷

穿旗袍的女子

——印象中的张爱玲

断章

坟。

风筝与银线

挽歌

——给费特列戈

就在这一天

——再忆高考

无题

无题

考试

如果,你记得今天情人节

爱情五叹

二十岁是尴尬的年纪

无题

杂感

给残疾的少年

野孩子

夜来后

陌生人

黄昏

无题

倾听

买书的母亲

月亮城札记

习惯

第三辑 春草散章

谈读书(一)

谈读书(二)

也说司马相如

在飘雪的季节守候花开

酒杯之中的寂寞人生

——读《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

读《马桥词典》

一个人的好天气

断章(一)

断章(二)

害怕回忆的童年

读《辜鸿铭随笔集》

记忆中的老课文

读《未死的沙威》

几日读书心得

读《妄谈与疯话》

当目光重回秦淮河

做个坚强的小人物

——春节之际,给我的朋友

由《入殓师》所想到的

疑是人间四月天

像新郎一样回家

旅游是一种精神活动

——读《旅游,焉能缺少文化精神》有感

夕阳

我们为什么考公务员

不自信,90后的通病

记两位留辫子的先生

朋友谈

从几本书说开去

——鲁迅的求学生涯带给我们的思考

用最美的语言写最美的生活

“美”的浅析

锦年

第四辑 风笛踏歌

朗诵者

联谊会

嗨,早上好

我要去东篱

喝酒

一生的沈园

后记

试读章节

谈读书(一)

前不久用同学的借书证借了一些书,后来又用自己的借书卡借了一摞儿回来。虽然借的时候踌躇满志,可除了钱理群先生的《我的精神自传》和叶兆言先生的《午后的岁月》看得还算认真外,其余的都翻了不多的篇幅。倒不是自己偷懒,而是很多书不合自己的胃口,也就渐渐失去了兴趣。

我一直认为读书是一件个性鲜明的事情,因此在看书方面也比较挑剔。每次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如果发现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渐渐偏离了自己心中期待的样子,便会毫不犹豫地停下来,将其束之高阁。也许是这个原因吧,每逢别人问及最近有什么好书值得推荐的时候,我总是会说这个还得你自己去图书馆选。书籍的世界用浩瀚的海洋来形容虽然老套了点儿,但绝不过分。即使一个人一生都在读书,也只能看完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因此依照自己的兴趣阅读便显得极为重要。每个人的兴趣都是独特的,每一本书又都是形态各异,因此自己喜欢的无法向别人推荐,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曾在一个悠闲的下午看完了一本叫《我和王小菊》的小说。此书写一个叫王小菊的女子和另一个女子的生活、爱情、工作、友情等平淡却奇特的故事。故事似真似假,文笔大胆而裸露。我喜欢书中的叙事方式,却不喜欢这样类型的故事。这样一本只打算用来调剂生活的书,却给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书的简介中的那句话:小说家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提出问题。我喜欢并且有感于这句话,因此觉得阅读的目的,已然达到。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在课堂上,旁边放着解玺璋先生的《一个人的阅读史》。在我埋头摆弄这本封面简洁的书的时候,讲台上代替导师上课的研究生姐姐正在朗读《安德罗马克》的精彩片段。她试图通过这位赫克托尔遗孀的故事阐释清楚这部戏剧是如何绝妙地遵循了“三一律”。这是一门选修课,研究生姐姐讲得很用心,听的人却寥寥无几。她的板书写得和本人一样清秀,纯红色“V”形领针织衫配着红边框的眼镜,显得自信而妩媚。我就是在盯着这位研究生姐姐洁白无瑕的牙齿看了很久之后才决定写一些文字的。没有为什么,就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沈佳仪对柯景腾说过的: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事是徒劳无功的,但我们依然要经历。其实很多时候也明知写东西是徒劳无功的,但我们还是要拿起笔。

在一些突然不愿意听下去的课堂上偷着看闲书是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我没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毅力,也没有“每有会意,欣然忘食”的热情,只是觉得这种无目的的阅读会带来一些快乐,如此而已。若是看完一本书忍不住写起了读后感,那便是收获颇丰了。

最近学校在倡导大家捐书,想必是为了迎接马上到来的“国际读书节”吧。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件执行起来很有难度的事情。首先是不知道这些捐出去的书能不能按时送到需要书的人手中。其次是有多少人会把自己真正喜欢的书捐出去。为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而捐的,想必是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卖废纸不值钱,还不如一捐的读物吧。有时候想,读书这件事居然还有节日。这让我多少感觉像是在祭奠,祭奠每年逐渐减少的读者群体。

我看的书不多,但比较杂。在很多次的挑选与阅读之中,受益匪浅。前段时间看了梁晓声老师的文集,爱不释手。之后迫不及待地找梁老师的其他书来读。我不迷恋名人,但迷恋有深度的文字。一直以来,我都对读书无用的论调嗤之以鼻。当然,说这些话的肯定是从来是没认真读过几本书的人,这有点儿像外出打工的小青年穿着韩版西服装酷,以无知当个性。

不过,我却是很少买书的,主要因为现在的图书价格水涨船高,若是所有喜欢的书都买来看,还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我恐怕得喝西北风了。但每当发现一本好书的时候,又迫切地想知道书中的内容,便千方百计地去网上找电子版。现在网站的读书频道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一本书先免费让你看完一半,剩下的一半若想继续——对不起,请付费!刚看出味道没了下文,让人大为沮丧。这个时候,我一般放弃旧的地址,尝试在一些小家小户小门脸儿的网站上找盗版的另外一半,而且成功率逐渐升高,现在屡试不爽。

这个法子虽然省钱,但网络阅读却是我不喜欢的。我认为,这种鼠标上的阅读会让我们渐渐遗忘了书籍流传的最大目的。而书籍流传的目的,个人认为,是为了传承。当然,这里的书是指经典之书,而非娱乐消遣性质的读物。优秀的书籍通过爸爸的手交给儿子,将上一代人的智慧之花交给下一代人,使之继续盛开,芳香馥郁。人类,也就是这样传承文明的吧!

既然要传承,就要有载体,而以纸张为载体无疑是首选。网络阅读再便捷,脱离墨香的文字还是有点儿像飘浮在空中的花蕊,也许美不胜收,但只有回归到花柄之上,才能盛开得很久,若非如此,即使再精彩,恐怕也只能被庞大的网络信息所覆盖。P81-84

序言

拿到牛建平同学送来的书稿,我很是欣慰。作为一名学经济的学生,对文学如此热爱,在专业学习之外,坚持文学创作,写出这么多作品,的确是不容易的。翻阅《二十一岁之前》,我读到的是一颗执著、好学和向上的心。书中的文章既表现出了作者的阳光、积极和青涩,也透露出作者对书籍的珍爱、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人生的一些困惑。当然,这是年轻人必须经历的成长过程。此时的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无论是思想还是身体都充满了活力,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未知的世界跃跃欲试,这种带着激情的懵懂是一个大学生成长的缩影。这本书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了他生活的点点滴滴,身为教师的我则从字里行间看出他所关注的,所敬重的,所摒弃的。

作者将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文章多为表达亲情、友情、爱情的诗歌散文,同时也不乏《朗读者》、《我们为什么考公务员》等关注社会问题的反思性文章。我给牛建平说,作为一本书太杂了,以后出书文体统一些好。但是本书毕竟是“二十一岁之前”,二十一岁之前本来就是在多方面进行尝试、一个色彩纷呈的世界。《二十一岁之前》,呈现了一个在读大学生的文学追求和写作状态,无论是从题材、内容还是从文体看都很丰富,表现出作者很好的写作才华。这得益于作者平时大量和广泛的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都有所涉猎,加上他关注社会、人生的态度和较为成熟的心智,下笔显得比同龄人更为深刻。在写作技巧方面,作者仍显稚嫩,但相信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和不断的写作历练,随着阅读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拓展,随着知识积累的丰富视野的扩大思想的提升,写作艺术的层楼直上是自然而然的事。

我长期从事高校文学教学,接触了相当多的大学生业余作者,这里仅借为牛建平同学作序的机会,就大学生的文学创作谈几点看法,与青年朋友们共勉。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文学来源于生活,想写出好的作品,就需要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自然、关注生命,这种关注既不是沉溺于自我的情感世界中的精神陶醉,也不应是带着偏激的冷眼旁观式的指指点点,而是用心去观察,去聆听,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生活的感悟和积累是文学的源头活水,是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

有了生活的积累还不够,同学们要注意自己文化底蕴的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大量经典名著的品读和吸纳。阅读是写作的积累、感悟、体验、迁移和模仿,生活的体验和名作的阅读是不可偏废的两翼,因此古人才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学时代是人生难得的宝贵时光,是“读万卷书”的最佳时机。同学们有精力、有时间也有条件多去图书馆坐一坐,不仅仅会有益于你的文学创作,也有益于身心的成长。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文学创作需要灵感和顿悟,但灵感与懒汉无缘。灵感不会凭空而至,灵感喜欢造访有准备的头脑,这准备便是平时大量的积累、实践和思考。善于思考的同时也要勤于表述,这样就慢慢会养成一种好的写作习惯,保持一种比较好的写作状态,而不至于觉得无啥可写,或者想写却不知从何下笔。和许多事情一样,写作也贵在坚持,一般来说,大学阶段是人生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并且又有良好的社会生活空间,这对文学创作是非常有利的,喜欢创作的同学应珍惜这段时间。

最后,学好语文是学好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各种学科的基础,我希望作者将对文学的喜爱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坚持多读、多看、多想,争取写出更好的作品。对于其他喜爱文学创作的大学生朋友们,也是一样。

是为序。

2013年4月5日

后记

终于要出一本自己的集子了。

大二结束的暑假,我在兰州打工,闲暇之余,便将自己平时所写的东西整理了出来,不知不觉已有十多万字。有一次,我和几位中学语文老师吃饭,把整理出来的东西给他们看了,他们很喜欢,鼓励我出一本书。

在老师们的鼓励下,我真的有了出书的打算。目的很简单:只是希望给自己一份动力,让自己将读书与写作的习惯一直保持下去。

由于筹备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出版时间比预想中的晚了半年,但值得庆幸的是,集子终于如愿与大家见面了。

这本集子能够出版,需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谢西北师大经济学院的高赞书记。他是我这本文集的第一个读者,也是在他鼓励和引荐下,这本集子得以在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更为荣幸的是,文集的出版得到了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诗人、评论家彭金山先生的悉心指导。在认真读过书稿后,彭老师为我指出了书稿的不足之处。告诉我哪些地方写得可以,哪些地方可以改得更好。如果这本文集的出版算是我在成长道路上的一点收获,那么老师们的帮助便是我在人生之路上获得的最为珍贵的馈赠。

同时,集子的出版也得到了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董晨钟处长,学生处、校团委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帮助过我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深深的谢意。

最后,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何荣昌老师的精心修改与校对。

祝愿每一个喜欢写作的人都敢于追求并实现自己的梦想,祝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份惬意与喜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5:2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