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玉枝编著的《农民合作社效率评价--理论方法与运用》共七章,第一章是绪论。本章的主要任务是,提出研究的具体问题,交代研究目标、假说和研究内容;说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给出技术路线图和本书的整体结构框架,并阐述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主要从宏观上把握效率及影响效率的相关理论和合作社理论的发展脉络。
第三章是合作社效率评价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方面,重点论述参数法和非参数法。
第四章是合作社效率研究的分析框架。在讨论合作社效率的内涵与特征之后,改进现有目标函数,构建一个能够运用于实践的营销合作社的目标函数。
第五章是农民合作社静态效率的实证研究。本章以浙江营销合作社为例,首先构建Bootstrap-DEA模型。然后运用单侧截断Bootstrap程序分别实证检验合作社规模、财务杠杆、理事会规模、负责人(管理者)企业家才能、社员人力资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分别对三类合作社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
第六章是农民合作社动态效率的实证分析,即合作社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来源。
第七章是全书的结论、政策启示与研究展望。
1 绪论
1. l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农民合作社
1.2.2 农民营销合作社
1. 3 研究目标,假说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假说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 4. 2 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与全书结构
1.5.1 技术路线图
1.5.2 全书结构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合作社效率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效率及相关理论
2.1.1 效率理论
2.1.2 与效率相关的理论
2.2 合作社理论
2.2.1 早期的合作社理论
2.2.2 新古典理论视角下的合作社理论
2.2.3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合作社理论
3 合作社效率评价的研究进展
3.1 合作社效率评价的一般方法
3.1.1 参数法
3.1.2 非参数法
3. 2 合作社效率评价的研究状况
3.2.1 合作社效率测度
3.2.2 合作社效率影响因素
3.2.3 合作社生产率
3.3 本章小结
4 合作社效率评价:一个分析框架
4.1 合作社效率的内涵与特征
1.1.1 合作社效率的内涵
1.1.2 合作社效率的层次性
4.2 合作社效率决定:目标函数
4.2.1 合作社效率判断的特殊性
1.2.2 改进的目标函数
4.2.3 动态性
4.3 介作社的短期目标定位:静态效率最优
4.3.1 实现条件
4.3.2 基本模型
4.3.3 影响闪素
4. 4 合作社的长期目标定位:动态效率最优
4.4.1 技术效率、规模经济与生产率
4.4.2 技术进步与生产率
4.5 合作社效率最优的实现机理
5 合作社静态效率实证研究:以浙江营销合作社为例
5. 1 模型、指标与数据
5.1.1 模型选择
5.1.2 投入产出指标
5.1.3 数据来源
5.2 静态效率测度结果与分析
5.2.1 两样本t检验
5.2.2 总体测量结果
5.2.3 分产品类型测量结果
5.2.4 总体与分产品类型测量结果比较
5. 3 静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实证假设
5.3. 2 研究设计
5.3.3 检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合作社动态效率实证研究:以浙江营销合作社为例
6.1 实证模型
6.1.1 TFP的度量方法评析
6.1.2 Malmquist指数
6.1.3 Bootstrap方法
6.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6.2.1 指标选取
6.2.2 数据处理
6.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
6.3.2 技术进步
6.3.3 技术效率变化
6.3.4 TFP增长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的关系
6.3.5 进一步的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