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星船——从拾荒的穷孩子到卫星飞船控制系统设计师》介绍了作者陈祖贵研究员从一个拾荒的穷孩子到著名的航天控制专家的成长历程。他是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航天控制技术专家。他在航天战线工作近45年,参加过11颗卫星和载人航天的研制和飞行试验工作。在第二代返回式卫星、第三代返回式卫星、实践二号卫星等8颗卫星的研制中,他是主要技术人员之一,在载人航天研制中,他任飞船GNC系统主任设计师。通过本书,航天界人士和广大大、中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陈祖贵研究员的成长经历,深刻体会“两弹一星”的精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掌控星船--从拾荒的穷孩子到卫星飞船控制系统设计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祖贵 |
出版社 | 中国宇航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掌控星船——从拾荒的穷孩子到卫星飞船控制系统设计师》介绍了作者陈祖贵研究员从一个拾荒的穷孩子到著名的航天控制专家的成长历程。他是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航天控制技术专家。他在航天战线工作近45年,参加过11颗卫星和载人航天的研制和飞行试验工作。在第二代返回式卫星、第三代返回式卫星、实践二号卫星等8颗卫星的研制中,他是主要技术人员之一,在载人航天研制中,他任飞船GNC系统主任设计师。通过本书,航天界人士和广大大、中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陈祖贵研究员的成长经历,深刻体会“两弹一星”的精神。 内容推荐 《掌控星船——从拾荒的穷孩子到卫星飞船控制系统设计师》以自传形式,记述了我国著名卫星、飞船控制系统设计师陈祖贵从一个拾荒的穷孩子到航天工程控制专家的成长经历,叙述了陈祖贵求学、工作、生活等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翔实地记录了陈祖贵参加卫星、飞船研制试验和飞行控制工作的亲身经历,以及取得的多项重大航天科技成果,展现了航天人无私奉献、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卫星、飞船控制技术的艰难发展历史。 陈祖贵在其近45年的航天生涯中,经历了我国载人航天控制技术发展全过程。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严谨求实、为人耿直,这既是这个“航天老兵”一生的人生追求和工作作风,也是我国老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为国争光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本书既是航天科技人员的自传力作,又是航天科普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完美结合的一本好书,对广大青年学生和青年科技人员成长有所裨益。 目录 第一章 苦难的童年 1. 水生娃 2. 学习好才是硬道理 3. 在失学的日子里 第二章 严格的家教 1. 听母亲和邻居讲父亲的故事 2. 母亲 3. 姐姐、哥哥和弟弟 第三章 雨露滋润 1. 初中县状元 2. 恩师田家法 3. 向往北京 第四章 我的大学 1. 乡下佬进城 2. 一个没有教科书的大学生 3. 毁青年大学生青春与前途的两事件“ 4. 我所经历的“大跃进” 5. “拔青苗”——提前毕业当老师 6. 三年困难时期 7. 无心插柳柳成荫 8. 初恋女友是世界冠军 第五章 我的研究生生活 1. 我的导师童世璜教授 2. 李佩老师教我学英语 3. 人生的再次重大转折 第六章 在“文化大革命”中 1. 山雨欲来风满楼 2. 我参加了“造反派” 3. 看大字报得来的姻缘 4. 任体改委员 5. 我成了专案组成员 第七章第一个飞天梦 1. 与两位著名专家同在一个办公室 2. 研制曙光一号飞船 3. 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4. 我国飞船也要用计算机控制 5. 第一个飞天梦的破灭 6. 到“五七”干校去 第八章 研制实践二号卫星 1. 自力更生的典范 2. 参加中国自动化学会1978年年会 3. “你是外行,这个问题你不懂” 4. 发射实践二号卫星 5. 沙漠里戒严 6. 冤假错案 第九章 研制返回式卫星十八年 1. 加入返回式卫星研制队伍 2. “你是我介绍入党的党员中最难通过的一个” 3. 我的论文不需要别人代读 4. 人生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5. 任中国航天工业部代表团科学顾问 6. 人民的钱不能乱花 7. 实现卫星姿态计算机控制填补国内空白 8. 参加三峡工程方案论证 9. 难忘的1992年 10. 正确面对重大挫折 11. 发明卫星全姿态捕获技术 12. 实现空间垃圾变卫星的世界壮举 13. 第一次访问苏联 第十章 在德国际空间技术合作的日子里 1. 迅速掌握新技术,完成国际合作任务 2. 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3. 在友谊的海洋里 4. 难忘的奥地利之行 5. 我的祖国对我最好 第十一章 在资源卫星系列工作 1. 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2. 一个标准化卫星姿态控制规律的由来 3. 完成资源二号卫星的立项论证 4. “模块化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情报预研工作 第十二章 神舟飞船“上马”与研制任务的竞争 1. 竞争前奏 2. 飞船结构、GNC系统方案与任务的竞争 3. GNC系统被比作1949年时的台湾 4. 三进三出飞船研制队伍 第十三章 “神舟”方案第二次论证 1. 担任飞船GNC系统主任设计师 2. 飞船关键技术立项和攻关项目之争 3. 送上门去找批评 4. 中国特色的飞船惯性导航系统 5. 惯性器件故障诊断及信息融合应用新技术 6.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船姿态确定技术 7. 独立自主地掌握飞船返回控制技术 8. 研制国际领先水平的飞船救生控制技术 第十四章 对俄航天科技合作纪实 1. 随中国载人航天代表团访问俄罗斯 2. 对俄合作谈判 3. 500美元买来纸上画的一个圈 第十五章 神舟一号飞船首飞成功 1. 战咯决策 2. 短线中的短线 3. 上海失踪记 4. 空中惊魂 5. 神舟一号飞船回得来吗? 6. 飞船挺进酒泉 7. 技术问题决策该听谁的? 8. 这个问题非解决不可 9. 异姓兄妹结拜在“酒泉” 10. “抢来的飞控组副组长” 11. “有名的爱国主义者” 12. 质量问题“归零”与“神舟三剑客” 13. 航天技术与美妙幻想的完美结合 14. 发明全天候星船发射新技术 15. “在那次会上,我了解了你的为人” 16. 这根天线非拆下来不可 17. “拉大底”事件 18. 神舟一号飞船飞行试验给我留下的“纪念” 19. 人的故障是最大的故障 20. 国际领先水平的飞船返回技术 21. GNC总结深受欢迎 22. 生动活泼的总结与高潮迭起的汇报 23. 清华大学报告效果好 24. 作家和科学工作者的友谊 25. GNC系统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第十六章 神舟二号飞船再升空 1. 太空舱从神话到现实 2. 飞船的安全重要,研制人员的生命更重要 3. 大姑娘不上轿,等牙齿磨掉成了老太太才上轿,行吗? 4. 神舟二号飞船转运发射场 5. 陪同国防部部长看发射 6. “无冕之王” 7. 过渡房里接待外宾 8. 与世界杯足球赛争听众 第十七章 神舟三号飞船多磨难 1. 继续提高飞船的可靠性、安全性设计 2. 我国航天员手动运动控制系统独具特色 3. 搞错“+”“-”号的故事 4. 技术汇报还要分等级吗? 5. 飞船队伍撤出酒泉 6. 除夕之夜拜年排长龙 7. 飞船转场时见到总装备部部长曹刚川 8. 江泽民主席到酒泉 9. 与江泽民主席共进午餐 10. 参加五院党委扩大会 11. 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擦肩而过 第十八章 神舟四号飞船检查出极性问题 1. GNC系统更趋完善 2. 培训航天员 3. 实事求是处理技术问题 4. 严寒袭扰神舟四号飞船发射 5. 变轨发动机误停惊动了工程高层领导 第十力章 神舟五号飞船喜圆中华千年飞天梦 1. 飞天圆梦前夕的下岗危机 2. 完整的载人飞船GNC系统 3. 批评是应该的 4. 不带问题出厂及其他 5. 第一次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 6. 南苑机场的热烈送行 7. 我领到了基地摄录证 8. 巧遇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9. 战地动员会 10. 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发射阵地 11. 胡锦涛主席为杨利伟壮行 12. 温家宝总理亲赴航天城 13. “二十年圆了飞天梦” 14. 兑现了给航天员许下的两个诺言 15. 再到首都高校作报告 16. 宣传要实事求是 17. 我当了七品官顾问 18. 翩翩“神舟”我领航 第二十章 尾声 1. 任神舟六号飞船发射飞控组副组长 2. 我成了要保护的少数 3. 飞船回收场突然竖起几座高楼 4. 三天返回方案不能讨论 5. 胡锦涛总书记亲临观看神舟六号飞船发射 6. 接受台湾东森电视台著名记者卢秀芳采访 7. 神舟六号飞船回收获圆满成功 8. 回母校作报告 9. 我的航天生涯在神舟七号飞船成功画上句号 10. 两次参评工程院院士 陈祖贵年表 后记 第一章 苦难的童年 1. 水生娃 2. 学习好才是硬道理 3. 在失学的日子里 第二章 严格的家教 1. 听母亲和邻居讲父亲的故事 2. 母亲 3. 姐姐、哥哥和弟弟 第三章 雨露滋润 1. 初中县状元 2. 恩师田家法 3. 向往北京 第四章 我的大学 1. 乡下佬进城 2. 一个没有教科书的大学生 3. 毁青年大学生青春与前途的两事件“ 4. 我所经历的“大跃进” 5. “拔青苗”——提前毕业当老师 6. 三年困难时期 7. 无心插柳柳成荫 8. 初恋女友是世界冠军 第五章 我的研究生生活 1. 我的导师童世璜教授 2. 李佩老师教我学英语 3. 人生的再次重大转折 第六章 在“文化大革命”中 1. 山雨欲来风满楼 2. 我参加了“造反派” 3. 看大字报得来的姻缘 4. 任体改委员 5. 我成了专案组成员 第七章第一个飞天梦 1. 与两位著名专家同在一个办公室 2. 研制曙光一号飞船 3. 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4. 我国飞船也要用计算机控制 5. 第一个飞天梦的破灭 6. 到“五七”干校去 第八章 研制实践二号卫星 1. 自力更生的典范 2. 参加中国自动化学会1978年年会 3. “你是外行,这个问题你不懂” 4. 发射实践二号卫星 5. 沙漠里戒严 6. 冤假错案 第九章 研制返回式卫星十八年 1. 加入返回式卫星研制队伍 2. “你是我介绍入党的党员中最难通过的一个” 3. 我的论文不需要别人代读 4. 人生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5. 任中国航天工业部代表团科学顾问 6. 人民的钱不能乱花 7. 实现卫星姿态计算机控制填补国内空白 8. 参加三峡工程方案论证 9. 难忘的1992年 10. 正确面对重大挫折 11. 发明卫星全姿态捕获技术 12. 实现空间垃圾变卫星的世界壮举 13. 第一次访问苏联 第十章 在德国际空间技术合作的日子里 1. 迅速掌握新技术,完成国际合作任务 2. 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3. 在友谊的海洋里 4. 难忘的奥地利之行 5. 我的祖国对我最好 第十一章 在资源卫星系列工作 1. 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2. 一个标准化卫星姿态控制规律的由来 3. 完成资源二号卫星的立项论证 4. “模块化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情报预研工作 第十二章 神舟飞船“上马”与研制任务的竞争 1. 竞争前奏 2. 飞船结构、GNC系统方案与任务的竞争 3. GNC系统被比作1949年时的台湾 4. 三进三出飞船研制队伍 第十三章 “神舟”方案第二次论证 1. 担任飞船GNC系统主任设计师 2. 飞船关键技术立项和攻关项目之争 3. 送上门去找批评 4. 中国特色的飞船惯性导航系统 5. 惯性器件故障诊断及信息融合应用新技术 6.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船姿态确定技术 7. 独立自主地掌握飞船返回控制技术 8. 研制国际领先水平的飞船救生控制技术 第十四章 对俄航天科技合作纪实 1. 随中国载人航天代表团访问俄罗斯 2. 对俄合作谈判 3. 500美元买来纸上画的一个圈 第十五章 神舟一号飞船首飞成功 1. 战咯决策 2. 短线中的短线 3. 上海失踪记 4. 空中惊魂 5. 神舟一号飞船回得来吗? 6. 飞船挺进酒泉 7. 技术问题决策该听谁的? 8. 这个问题非解决不可 9. 异姓兄妹结拜在“酒泉” 10. “抢来的飞控组副组长” 11. “有名的爱国主义者” 12. 质量问题“归零”与“神舟三剑客” 13. 航天技术与美妙幻想的完美结合 14. 发明全天候星船发射新技术 15. “在那次会上,我了解了你的为人” 16. 这根天线非拆下来不可 17. “拉大底”事件 18. 神舟一号飞船飞行试验给我留下的“纪念” 19. 人的故障是最大的故障 20. 国际领先水平的飞船返回技术 21. GNC总结深受欢迎 22. 生动活泼的总结与高潮迭起的汇报 23. 清华大学报告效果好 24. 作家和科学工作者的友谊 25. GNC系统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第十六章 神舟二号飞船再升空 1. 太空舱从神话到现实 2. 飞船的安全重要,研制人员的生命更重要 3. 大姑娘不上轿,等牙齿磨掉成了老太太才上轿,行吗? 4. 神舟二号飞船转运发射场 5. 陪同国防部部长看发射 6. “无冕之王” 7. 过渡房里接待外宾 8. 与世界杯足球赛争听众 第十七章 神舟三号飞船多磨难 1. 继续提高飞船的可靠性、安全性设计 2. 我国航天员手动运动控制系统独具特色 3. 搞错“+”“-”号的故事 4. 技术汇报还要分等级吗? 5. 飞船队伍撤出酒泉 6. 除夕之夜拜年排长龙 7. 飞船转场时见到总装备部部长曹刚川 8. 江泽民主席到酒泉 9. 与江泽民主席共进午餐 10. 参加五院党委扩大会 11. 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擦肩而过 第十八章 神舟四号飞船检查出极性问题 1. GNC系统更趋完善 2. 培训航天员 3. 实事求是处理技术问题 4. 严寒袭扰神舟四号飞船发射 5. 变轨发动机误停惊动了工程高层领导 第十力章 神舟五号飞船喜圆中华千年飞天梦 1. 飞天圆梦前夕的下岗危机 2. 完整的载人飞船GNC系统 3. 批评是应该的 4. 不带问题出厂及其他 5. 第一次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 6. 南苑机场的热烈送行 7. 我领到了基地摄录证 8. 巧遇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9. 战地动员会 10. 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发射阵地 11. 胡锦涛主席为杨利伟壮行 12. 温家宝总理亲赴航天城 13. “二十年圆了飞天梦” 14. 兑现了给航天员许下的两个诺言 15. 再到首都高校作报告 16. 宣传要实事求是 17. 我当了七品官顾问 18. 翩翩“神舟”我领航 第二十章 尾声 1. 任神舟六号飞船发射飞控组副组长 2. 我成了要保护的少数 3. 飞船回收场突然竖起几座高楼 4. 三天返回方案不能讨论 5. 胡锦涛总书记亲临观看神舟六号飞船发射 6. 接受台湾东森电视台著名记者卢秀芳采访 7. 神舟六号飞船回收获圆满成功 8. 回母校作报告 9. 我的航天生涯在神舟七号飞船成功画上句号 10. 两次参评工程院院士 陈祖贵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苦难的童年 ■水生娃 1938年阴历六月初一,我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城关镇的一个城市贫民家中。父亲叫陈耀武,母亲叫余福珍,我前面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我出生那天下着大雨,街上积水有一尺深。怀孕的母亲在邻居家玩,突然感觉肚子疼,便冒着大雨赶紧回家,到家后不久便生下了我。母亲说我是大水冲来的,于是给我取小名“水生娃”。 我的家乡江津是四川长江边上的一个小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开国元勋聂荣臻就出生在这里。长江像一个“几”字形,弯弯地绕着江津城流过,方便的水利交通把江津变成了长江边上一个繁荣的小镇,又称“几江镇”。长江两岸是青青的柑橘林,每当秋季橘子成熟时,成千上万火红色的橘子像繁星点缀在沿江两岸绿油油的橘林中,倒映在碧绿的江水里,美丽极了。我家住在向西顺河街,顾名思义,河街就是靠着河的街,家的后门便对着川流不息的长江。 我生长在长江边,喝着长江水,听着川江号子长大。因母亲生我时已40多岁,以为之后再生不出孩子,所以家里人都叫我“老幺”。不料三年后,弟弟又出生了,因此,我们家有两个老幺,我叫大老幺,弟弟叫小老幺。 父亲是一个小手工艺劳动者,在江边开了一个店铺,编制川江纤夫们拉纤用的牵藤。牵藤用楠竹编制,编制时先把楠竹破成细竹篾片,再用它们编制出长长的牵藤,最后将牵藤放入蒸锅蒸,之后就变成既结实又有韧性的牵藤。编牵藤的劳动量相当大,能卖的钱又很少,我家就靠爸爸这点手工活维持生计,非常艰难。家中共7人(大哥和二哥幼年病逝),三哥和四哥很小便出去当学徒和到长江边拉船,没有机会多读书。 水生娃,注定要和水打交道。我和弟弟每天早上都到长江边拣柴火,当地叫“拣水柴”。我每天还要用水桶把江水挑回家,有时还帮缺少劳动力的邻居挑水。搬运甘蔗也在长江边上。每当运甘蔗的揽载船(一种运货的木船)到江边码头,我们便到船上将甘蔗搬下船,这叫“起甘蔗”。干这些苦活儿对10岁左右的孩子来说,非常艰辛。 长江水也给我们带来快乐。每年夏天,我和邻居小朋友一起到长江中游泳,好玩极了。我们把裤子脱下来包裹在头上,跳到江水中,在波涛汹涌的水里劈波斩浪,游累了上岸将全身糊上稀泥,再滚上一身沙,躺在河边晒太阳。那时,警察不许小孩在长江里游泳,一旦被他们抓住,要被带到警察局打手心。所以,每当我们看到警察,就赶紧跳到水里,游到停靠在江边的木船上,使他们抓不着,同时在水里朝警察扮怪相。到长江里捕鱼是我们喜爱的活动。那时候,长江里的鱼虾螃蟹很多,用簸箕就可以捕到鱼虾;将河边的石头搬开,就可以看到活蹦乱跳的螃蟹。所以,工人干活时喊的号子中有一句是:石头搬开哟,螃蟹! 像我四哥那样,许多在长江边长大的孩子都到船上当船工。而我这个水生娃却没有走我哥哥的路,去和长江打交道,因为后来家乡解放了,国家为我安排了新道路——干航天。父母常对人说:我们家的水生是个福将。这起因是我出世后,家中的日子比以前好过一些,而且他们认定我的耳朵大,大耳朵的人必定有福。经他们这么一说,周围有的邻居也相信啦。有一个邻居生病看医生,吃药也不见好,于是,他找了一个算命先生算八卦,算命先生说:“必须收一个干儿子,你的病才会好。”这个邻居便找上我家门。由于之前两家关系不太好,父亲对此不大同意。母亲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别人有病救命要紧,答应人家吧!”说来也怪,自从我给邻居家当了干儿子后,他的病很快就好了。 P1-3 序言 《掌控星船》介绍了作者陈祖贵研究员从一个拾荒的穷孩子到著名的航天控制专家的成长历程。他是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航天控制技术专家。他在航天战线工作近45年,参加过11颗卫星和载人航天的研制和飞行试验工作。在第二代返回式卫星、第三代返回式卫星、实践二号卫星等8颗卫星的研制中,他是主要技术人员之一,在载人航天研制中,他任飞船GNC系统主任设计师。 在返回式卫星姿控系统研制中,他负责设计成功了我国第一个用计算机控制卫星姿态的控制系统;参与设计成功了我国第一个卫星姿态数字控制律;发明了卫星全姿态捕获技术,为提高我国卫星和飞船的安全性开辟新的道路。1996年用全姿态捕获技术把原来作为空间垃圾遗留在太空的返回式卫星仪器舱,转变成一颗留轨运行的科学试验卫星,进行了重要的空间科学实验。1999年利用该项技术研制出我国卫星应急控制器,在资源一号卫星上成功应用。 陈祖贵研究员是神舟载人飞船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的主任设计师,他负责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载人飞船GNC系统。该系统功能齐全、性能优越、可靠性高,已在9艘神舟飞船上采用,使载人飞船在轨姿态正常,并安全准确地返回到预定回收区。 9艘神舟飞船在轨姿态正常并安全返回,以及航天员手动控制系统的研制成功,是陈祖贵研究员对我国航天事业为圆我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作出的重大贡献。他研制成功的全姿态捕获技术和卫星应急控制器,为我国提高飞船和卫星的安全性、可靠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掌控星船》图书的出版,对社会、特别是航天界人士和广大大、中学生来说,提供了一项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鲜活资料,是一本航天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得的好书。了解陈祖贵研究员的成长经历,对于广大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也有所裨益。 王希季 2013年6月22日 后记 为何写这本书,还得从十多年前的事说起。 神舟一号、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后,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航天普通科技工作者两次应邀到清华大学作报告,报告会场面十分热烈,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我又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母校重庆市江津中学等学校作报告,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飞天圆梦的成功故事、爱国主义和科普教育完美结合的报告,一次次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激发出来。何不妨将我这个航天老兵亲身经历的中国航天事业奋斗征程、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险永攀高峰的历史真实和崇高精神作为家史记录下来,让我的后代知道他的先辈是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壮大作出自己的贡献。 两年前我们所的领导找到我,说组织上准备把我这个从一个拾荒的穷孩子到航天专家的经历,以自传的形式出版,认为这对我国广大学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有益。开始我并不以为然,自己写自己,岂不有“王婆卖瓜”之嫌?但所领导对我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你不能说不干,而是要全力配合把这件事办好。” 在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战友的鼓励支持,特别得到了在研制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任务中和我并肩战斗的战友们的支持。他们说:把我们在自力更生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的经历、成功和失败的教训等写下来,这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事,也是我们20世纪60年代前后参加到航天事业的一代科学工作者的事,我们经历曲折、生活艰苦、任务艰巨、贡献巨大,我们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使命,是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这本书也是记录我们这一代航天人奋斗历程的缩影;我们向世人证明,我们这一代航天人行!中国自己培养的科学家行! 在本书中,我还针砭时弊,就自已在工作生活中的所见、所遇、所闻,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批评意见。 我是知恩图报的人,“受人点水知恩,必当涌泉相报”。我非常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我的恩师田家法,我的导师、关心我成长的航天老一代科学家,还有在困难时期帮助过我的朋友们……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国著名航天功勋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院士,他长期以来一直支持我的工作,关心我的成长。年过9旬的老科学家,竟亲笔为我的书作序,三易其稿,使我特别感动。 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我的父亲、母亲、姐姐,以及我的夫人等。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我的一位好朋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对我说:“你对得起你的爸爸、妈妈。” 502所是我国飞船卫星控制系统的主要研究单位,为我国100多颗卫星的成功发射、神舟飞船的顺利发射及返回、嫦娥工程等重大项目,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在502所学习、工作近50年,非常感谢502所历届领导、我的老师们和战友们对我的成长的关心,对我的工作的支持。本书能顺利出版,我还要对502所党委和所领导,特别是崔伟光同志的支持以及参与审稿的同志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 我能够从一个拾荒的穷孩子成长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正如我在《饮水不能忘思泉,人民恩重如山》诗中表达的那样,我的成长,来自于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 成书过程中,石磊老师、王文祥先生和黄莘编辑,对本书结构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对书稿进行了认真修改,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诚挚的谢意。 。陈祖贵 2013年11月于北京中关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