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的世界:生生不息》作者雷蒙德·穆迪采访了150名被临床判为“死亡”却又活过来的人,详细记述且分析了他们所经历的“死后世界”,并首次提出“濒死体验”的概念,开启了之后数十年全世界科学家对于该现象的研究。因此,作者被纽约时报评为“濒死体验之父”,而本书则为该领域最经典的著作之一。
本书自1975年首次出版,即在美国社会各界引起轰动,很多人因此开始关注生命与死亡的终极问题,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之后其不断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向世界各地,至今已在全球销售超过1300万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为25周年特别纪念版,增加了国内外几位知名科学家的推荐序以及21世纪濒死体验研究的进展综述,内容更加丰富。语言方面,也比之前的译本更加准确、生动和详尽。
《死后的世界:生生不息》是一本探讨死亡与濒死体验的智慧之书。作者雷蒙德·穆迪听到一位精神病学家讲述自己“死”而复生所经历的奇特事件,又在大学讲授柏拉图“灵魂不朽”专题时听很多学生讲起类似的故事,大感震惊,遂投入到对该现象的研究中。在《死后的世界:生生不息》中,作者直接或间接采访了150名有上述经历者,总结出15个共同元素,首次提出了濒死体验(Near-DeathExperience,NDE)的概念。另外,作者还将其与人类历史上对于死后世界的重要哲学论述加以比较,并列举心理学、自然科学对该现象的解释,逻辑清晰,说理翔实,大大增加了本书的科学性与哲学内涵,引人深思。
本书一经推出,即引起轰动,并开启了全世界科学家对濒死体验的研究热潮。虽然刚开始很多医学界人士对其冷嘲热讽,但现在科学已经站在了穆迪博士这一边。三十多年过去了,本书仍然不断再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数千万册,实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全书文字生动优美而富有哲理,读后不但能让大家对死亡重新思考,也更加珍惜现有的生命。
脱离身体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把自我等同于我们的身体,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事。我们当然也承认有“心灵”,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相较于身体,我们的心灵显得更加倏忽生灭。因为心灵可能只是脑部的电化学反应,所以属于身体的一部分。许多人难以想象,如果心灵不在身体里,又会在什么地方。
我所访谈的对象在经历死亡经验以前,与一般人的态度并没什么两样,这就是为什么穿越黑暗隧道经常让临终者惊讶不已的原因。当时他可能从身体外面的某个地方观看自己的身体,宛如一个“观众”或是“房间里的第三者”,或者是在观看“舞台上”或“电影里”的角色和剧情。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形容脱离身体的诡异场景的。
我十七岁时,和哥哥一起在游乐场工作。一天下午,我们决定去游泳,有许多年轻朋友跟我们一起去。有个人说:“我们游到湖的对岸去吧。”我曾经游过好几回,但是那天不知怎的,我在湖心被水淹过头顶了……我在水里时浮时沉,突然间,我觉得自己脱离开躯体,离开所有人,独自到了一个空间。我很安稳地待在一个地方,看着我的身体在一米外的水里漂流。我看到我的身体侧俯在水里。虽然我脱离了身体,但仍然觉得自己有身体的形状。当时有一种说不上来的轻飘飘的感觉,我觉得自己像是一根羽毛。一个妇人回忆说:
约莫一年前,我因为心脏病被送进医院。隔天早晨,我躺在病床上,感觉胸口一阵剧痛,我按了床边的按钮呼叫护士,她们便进来开始为我急救。我躺在床上非常不舒服,于是翻了个身,却立刻停止了呼吸,心跳也没了。接着我听到护士大叫:“粉红代码!粉红代码!”她们大喊时,我感到自己离开了原先的身体,飘落在床垫和床架之间。我好像穿过了床架,飘到地板上。接着我缓缓升起。往上飘的时候,我看到更多护士冲进病房,应该有十来个。我的医生刚好去巡房,她们打电话叫他,没多久他也赶到病房来。我心想:“他在这里能做什么呢。”我往上飘过灯座,清楚地看到它的侧面,然后停下来,飘浮在天花板往下看。我觉得自己像一张被吹到天花板的纸片。
我从上面看到他们在替我做心肺复苏术!我的身体直挺挺地躺在病床上,他们则围绕在它的四周。我听到一个护士说:“天啊!她走了!”另一个护士则凑过来替我做人工呼吸。她给我急救时,我看到了她的后脑勺。我永远忘不了她头发的样子,是一种短短的发型。我看到他们推来机器,对我的胸口进行电击,我看到我的身体从床上弹了起来,听到身体里面每一根骨头劈啪响。那是最恐怖的事!
我看到他们在下面槌打我的胸口,揉捏我的手臂和脚,我心想:“他们到底在忙什么?我很好啊。”一个年轻的受访者说:
大约两年前,我刚满十九岁。我开车载一个朋友回家,经过市中心的一个十字路口,停下来观看两边,但是没有注意到一个东西疾驰而来。我加速穿过十字路口,耳边传来我朋友的尖叫声。接着我看到一道炫目的光线——是一辆迎面驶来的车子的头灯。我听到可怕的声音,车子侧面被重重地撞上了。在那个瞬间,我似乎迅雷不及掩耳地穿过一个黑暗的封闭空间。接着我飘浮在街道上空,距离车子大约一两米。撞击声渐渐远去,我看到人们跑了过来,围在车子四周。我看到我朋友爬出车子,显然受到了惊吓。我看到我的身体躺在汽车残骸里,人们正想办法把它拖出来。我的双腿扭曲变形,血流满地。
或许有人会想,人们遇此险境,难免会有些奇特的念头和感觉。许多人都无法想象脱离身体是怎么回事,即使他们亲身经历了,在概念上仍然一团乱,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联想到死亡。他们会纳闷自己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突然像观众一样从远处看着自己。
人们对于这个奇怪状态的情绪反应各有不同。大多数人说他们一开始都急着要回到自己的身体,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些人则回想说他们非常害怕。但是也有人对他们的困境持较正面的反应,如以下叙述:
我病得很重,医生安排我住院。那一天早晨,周遭起了浓雾,而我离开了自己的身体。当我觉得脱离躯壳时,有一种飘浮的感觉。我回头,看到自己躺在下面的病床上,心里并不惊慌害怕,反而觉得平静安详。我一点也不沮丧或恐惧。那是一种静谧的感觉,我不必担心害怕。我知道自己可能要死了,如果我回不去自己的身体,就会死去。
不同的人对于他们所抛下身体的态度也大相径庭。流露出对自己身体的忧虑,是很正常的事。有一个年轻女孩,她在经历死亡经验时还是个护理系学生,所以不难理解她的害怕。
我知道那有点可笑,但是在护理学校时,他们灌输给我们说,应该将身体捐给科学研究。但是,当我看到他们想办法让我呼吸时,我不断在想:“我才不要他们解剖我的身体。”
我听过其他两个人说,他们在脱离身体时也有相同的忧虑。而有趣的是,他们都是从事医疗工作的人,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护士。
在另一个个案里,这个担忧则变成后悔。有个人因坠落而身受重伤,导致心脏麻痹,他回想说:
有那么一阵子,我知道自己躺在病床上,但是没办法真正看到床和照顾我的医生。不知怎的,我看到我的身体躺在病床上,看到它血肉模糊的样子,我整个心都揪在一起。
P21-24
一窥死亡的些许样貌
死亡的话题在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禁忌,但尽管如此,笔者小时候也时有耳闻某人死而复活的故事,可见人们对于死亡是既害怕又充满好奇的。因为有死而复活的例子,所以台湾有了人死后必须停放至少七天才下葬或火化的习俗。每一个死而复活的人都有一段奇特的经历,但是将这些事迹收集而成的书并不多。台湾近年来已有一些濒死研究的论文,而本书作者穆迪医生可说是开启此一研究的先驱。
尽管每一个有过濒死体验的人所经历的不尽相同,但是穆迪医生根据访谈对象的濒死体验,约略归纳出几个共同现象:(1)神识(灵体、灵魂)离开身体,没有时空限制,可依心念立即到任何地方,在此阶段,盲人可看得见,哑巴可说话,聋子可听得见;(2)看见强烈的光,依其不同宗教信仰,对光有不同的体会;(3)一生有如电影放映一般,一幕一幕闪过。经过这一个历程的人,在回到人世后,对人生都有另一番体会,更愿意对其他人付出爱心。
笔者自小对生死问题即感兴趣,常会思考“父母生我之前我是谁,死亡之后谁是我”。但是在农村保守的氛围下,这是绝不可提起的问题。直至上了大学,对宗教稍有涉猎,才知一个人知道死将何去,是这一生最大的意义,它将影响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笔者曾针对大学生做过接近死亡的经验之调查研究,所得结果与穆迪医生的访谈结果有部分相近之处,而且这样的经验对于当事者而言,都对其人生有正向影响。诚如作者所言:“由于我们对死亡的认识,我们安身立命的方式会产生重大的改变。”“未知死,焉知生,在我们得以一窥彼岸世界以前,是无法完全理解此生的意义的。”
笔者从事死亡教育、生死教育多年,常会以“现象缘起,本体性空”来和学生讨论生命。生命的种种现象是随种种因缘而变动,就其本体的性质找不到一个固定的相状,因此假名为性空。每一个有过濒死体验者的经验都不尽相同,先仅就濒死现象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1)神识离开身体,看到自己的身体在病床上,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呢?
(2)如果神识是真正的我,那么经历这么多现象,到底我有没有死?
(3)神识到底有形相或无形相,如果无形相却感觉自己仍有身体各部位,是否只是心的投射?即使是盲人,断手断腿的人,灵体却丝毫不受损?
(4)能感受到灵体的“那个人”又是什么?
(5)如果这一生死亡的经历确是如此,那么在这一生之前是否也曾经经历过?
(6)所见的光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如果是相对的,那么就有自己与“光的存在者”的区别,如果是绝对的,自己与光是否就无差别了呢?
笔者修习了书中所提及的《西藏度亡经》几年,每晚睡前都当作临终来练习,透过对死亡的观察来体会人生的无常,对现有生命更加珍惜,也能够更勇敢地去面对死亡。
本书的出版是一大突破,其打破了社会对死亡议题的禁忌,让人能勇于谈论个人对于死亡的看法与经验。透过本书,我们得以一窥死亡的些许样貌,或许能稍稍减轻内心最深层的死亡恐惧。
陈锡琦
台北教育大学教育学习暨生命教育硕士班教授兼教务长
你走在街上,看着日出日落,看着阴晴雨雪,看着春去春回。你听见婴儿诞生的喜悦,你听见逝者亲属的悲恸。我们的生命,究竟如像那循环的太阳,短暂地隐去而又出现,还是如跳动在蜡烛上的火焰,终归消逝在深夜里?大概每个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只不过之后,有人会选择用琐碎匆忙的生活让自己忘却疑问,有人投身于宗教寻求心灵的慰藉,有人则勇敢执著地去寻找答案。而本书的作者,雷蒙德·穆迪博士,便是最后这一种人。他本来在弗吉尼亚大学哲学所研究伦理学、逻辑学与语言哲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而由于他对医学的浓厚兴趣,之后又进入医学院学习,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并在医学院教授医疗哲学。也许正是这样复杂的背景,才让穆迪博士有足够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濒死体验”现象,以执著严谨的科学态度去研究它,并以巨大的勇气将其公诸于世。
“濒死体验”的概念由穆迪博士在1975年首次提出,指一个人的生命因重病或突发事故而濒临死亡边缘,历经九死一生又恢复意识后所诉说的不可思议的体验。那时,他因为偶然听到一个著名的精神科医师讲述自己“死”后灵魂离体、遇到光体、快速回顾人生的奇特经历,又在讲授柏拉图“灵魂不朽”时不断听到有学生提及与上述类似的经历,深受震撼,便深入到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当中。他通过讲述和分析直接或间接采访到的150个有此经历的个案,总结出“濒死体验”特有的十五个共同元素,并加入哲学、自然科学与心理学对该问题的解释,最终写成这部极具科学价值与精神价值的《死后的世界》(Life After Life)。
本书一经出版,便同时在学术界和大众中引起了轰动,因为它同时挑战了不承认死后生命的科学家们和部分不允许提及死后世界的传统宗教人士。很多人冷嘲热讽地说全书不过都是穆迪博士的幻想,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抱着好奇与科学态度的人们相继投人到“濒死体验”的研究中。
几十年过去了,科学已经站到了穆迪博士这一边,不断有新的证据来证明“濒死体验”的真实性。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哲学家投入到这个令人震憾的神秘领域,世界很多高校都成立了“濒死体验”研究所,相关书籍、论文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出,无数人对死亡的看法都因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穆迪博士也从未停止其事业,不但出版相关书籍12本,在全球累计达到2000万册的销量,还积极在高校、社团、电视等公共领域讲述自己的研究进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因死后生命存在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并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出来。因穆迪博士的这些贡献,他于1988年在丹麦获颁“世界人道主义奖”,被《纽约时报》评为“濒死体验之父”。
本书自1975年初版,不断再版,创下全球销售1300万册的惊人纪录,至今仍然是研究“濒死体验”、探索生死奥秘的经典著作。虽然之前有过数版中译本问世,但因其存在一些内容不全、翻译不流畅等问题,我们特意重新引进了《死后的世界》25周年特别纪念版。这不但是目前为止内容最详尽、翻译最准确易懂的版本,还增加了国内外几位著名医学家、科学家的推荐序,并在书末附《21世纪的濒死体验》,非常全面地回顾了几十年来关于濒死体验的研究,并提出今后研究的走向。
最后,正如书中所说:“未知死,焉知生。”我们希望各位读者能够放下对“死后世界”是否真实存在的偏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读完此书。我们相信,它一定会让你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并开始全新而喜悦的生活。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88—1142—1266
读者信箱:reader@hinabook.com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2014年1月
《死后的世界》让我们回想起沉睡在我们心里的灵性。它给了我们许多灵性工具,让我们去理解自己的生命。这是一本永垂不朽的书。
——麦尔文·摩斯,华盛顿大学儿科学副教授
穆迪博士在书中所述的研究将燃亮并确认我们两千年以来被告知的事实——死后仍然会有生命。
——伊丽莎白·库勒罗伯斯,著名医学学者
本书开创出一个过去一直因事涉秘密而被科学界搁置一旁的研究大领域。
——黄荣村,台湾中国医药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