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1861~1940),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是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印光法师的故事》(作者余池明)讲述了印光法师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印光法师的故事/印祖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余池明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印光法师(1861~1940),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是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印光法师的故事》(作者余池明)讲述了印光法师的故事。 内容推荐 《印光法师的故事》(作者余池明)讲述了印光法师的故事。 《印光法师的故事》包括了借吃肉掩盖真心,寻机会逃回佛门;发心勇猛行苦行,晒经得读净土文;为沙弥坚守盗戒,管库房不沾毫分;写字多眼病复发,勤念佛宿疾痊愈;孝子修成不坏身,欲免轮回当念佛;大顶侍大士香火,磨碑明开山缘起;万丈高楼从地起,欲学佛法先敦伦等内容。 目录 代序:略述印光法师之盛德……弘一大师/1 代引言:高僧大德评价印光法师/4 1.怕父母与人口角,受欺负隐忍不发/1 【附录】人字发隐/2 2.观秋祭臭秽不堪,祭圣人当用蔬果/3 【附录】祭祖用素序(民二十五年)/5 3.因辟佛长婴病苦,革先心出家为僧/6 4.借吃肉掩盖真心,寻机会逃回佛门/11 5.发心勇猛行苦行,晒经得读净土文/12 6.为沙弥坚守盗戒,管库房不沾毫分/14 7.写字多眼病复发,勤念佛宿疾痊愈/15 【附录】念佛十大利益/17 8.孝子修成不坏身,欲免轮回当念佛/17 9.大顶侍大士香火,磨碑明开山缘起/20 10.万丈高楼从地起,欲学佛法先敦伦/22 11.调伏幼僧守规矩,教授学生勿暴怒/23 12.不随人转修净土,辞别恩师赴红螵/24 13.途经太原观灾象,无德怎堪学射潮/26 【附录】印光大师钱武肃王强弩射潮发隐颂/27 14.继庐行者明志愿,红螺道场勤念佛/28 15.为朝五台请山志,回途拜访蔚州僧/30 16.龙泉行堂修苦行,做事均须细心人/32 17.乞儿骗钱不念佛,慨叹众生业障深/34 18.协助化闻请藏经,南下安单法雨寺/36 19.阿育王寺拜舍利,欲挽打印圣号风/38 【附录】戒在磕头布上打印佛菩萨名号/41 20.不得已讲经一座,为生死闭关六年/42 21.鹤年访道普陀山,藏经楼中遇高僧/45 22.协助请藏再入都,琉璃厂里获奇书/49 23.南京拜访仁山老,善导宗风得继承/52 24.太虚度夏普陀山,印公赠诗欲玉成/56 25.鹤年又访普陀山,大师教授神游法/59 26.释迦佛像为徽章,大师痛斥其亵渎/62 27.丛报发表大师论,居士寻找常惭僧/65 28.狄氏流通辨异录,大师撰写决疑论/68 29.王幼农来山拜谒,师叮嘱踏实念佛/73 30.发明十念记数法,初机念佛得方便/77 31_赈灾函促高鹤年,慈悲分会设普陀/8l 32.蔚如拜师法雨寺,印老指示皈谛公/83 33.初到扬州藏经院,刻印善书觉群迷/86 【附录】安士全书题辞91 34.鹤年陪师刻经书,二到扬州藏经院/92 35.贴骨烟患尚未除,大力流通戒烟方/96 【附录】戒烟神方99 36.知心话与知音听。宿业实性即法性/100 37.印书馆铅印文钞,诸名流题词评赞/103 38.题词结缘识高僧,弘一度敬学净土/107 39.字须遵时勿泥古,写经当依正式体/111 40.以道相交不受礼,变卖供养印经书/112 41.为挽劫运弘因果,缩小排印安士书/116 42.谛公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119 43.翰林信佛不吃素,大师劝读放生疏/122 44.止净见师受呵斥,遵嘱编辑大士颂/128 45.庙产兴学起风波,同心努力得保全/131 46.总统表彰颁匾额,虚空楼阁不介怀/134 47.金陵筹建法云寺,大师再撰放生疏/136 48.成立佛教慈幼院,教养孤儿使长成/138 49.黄涵之夫人病逝,师开示助念法则/142 50.悉心校订善导疏,净宗宝典放光明/145 51.揭穿造假《自知录》,阻止流通免祸胎/148 52.汪含章正念往生,法雨寺佛七灵应/15l 53.监狱说法开风气,慈悲化及狱中人/153 54.弘一喜入大师门,朝礼普陀瞻盛德/156 55.具足信义念慈恩,了然德森蒙摄受/158 56.不务虚名安本分,反对为己写传记/161 【附录】印光法师传/165 57.慈幼院主持开学,素食社演讲净土/168 58.应邀请无锡说法,住苏州亲自汲水/17l 59.南亭法师请开示,印公主张唯念佛/174 60.大醒拜访请开示,唯示念佛最要紧/175 61.实业家张謇逝世,净业社佛七追荐/181 62.制定规约立根本,护持灵岩建道场/185 63.被围八月陕民苦,转移印费济灾民/190 64.中华出版增广本,圆净选编嘉言录/192 65.师徒相见太平寺,叶氏记述两法师/196 66.笃信观音宿根深,儒佛融通仰印公/199 67.印老撰写募缘疏,佛会赎迁放生鱼/203 68.太平寺巧遇印老,李传书从此念佛/205 69.老僧呵斥女诗人,才女皈依入佛门/208 【附录】《妙峰大师传》以资参考/214 70.教界努力齐斡旋,寺庙条例得修正/217 71.离开普陀拟归隐,暂住上海校经书/221 72.报国闭关缘有在,弘化立社法无穷/225 73.江北大亨欲坏佛,暗显威德使皈依/227 74.水灾连绵灾民苦,罄囊救灾不稍疑/23l 75. 《西方公据》重编订,避免毁坏经像过/233 76.逗机最妙数十要,重刻原本广流通/235 【附录】《净土十要》目录/239 77.修订山志满夙愿,力显大士慈悲力/240 78.温光熹妄想纷飞,老法师呵斥教诫/246 【附录】示念佛得力/252 79.保护祠堂和学校,坚决取消圣量会/252 80.顺亲心皈依三宝,离歧路走向觉悟/255 81.慧霖苏州拜印光,老人因果论最详/261 82.错用心居士发狂,持神咒印公施救/265 【附录】大悲水制法/268 83.概说修持印长信,一函遍复利无穷/269 84.被围困发心吃素,蒙介绍皈依印公/272 85. 《净土五经》广流通,净土法门立根本/277 【附录】都摄六根念佛法/281 86.改过迁善祸变福,感佛慈悲唯至诚/282 87.凶心尚在当慎之,老虎皈依名格心/285 88.智源等报国礼座,老法师耳提面命/286 89.循循善诱教念佛,大喝一声破疑障/289 90.精诚感现大师相,摹写威仪仰净宗/294 91.出关说法论息灾,根本方法在念佛/300 92.观音示梦杨信芳,印光原是大势至/304 93.说道场殊胜因缘,勉僧众老实念佛/306 94.毒乳杀儿太凄惨,老僧慈悲发广告/310 95.不避空袭住苏州,弟子跪请上灵岩/313 96.德化盗匪和强人,迁单毒蜂和臭蚁/316 【附录】印光大师开示不伤虫蚁使虫蚁远离的方法/319 97.预嘱死后莫张罗,略述行愿显悲心/320 98.恒顺众生出续编,竖标归西无所憾/322 99.促妙真继任住持,示微疾回归极乐/324 100.人天雨泪送导师,舍利缤纷留征信/327 后记/335 试读章节 印光大师法名圣量,字印光,别署常惭愧僧,陕西邰阳县(今合阳县)赵陈村人,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父秉纲公,年高德劭。母张氏,慈和淑慎,并为乡里所推敬。兄弟三人,长名折桂,字从龙;次名秋桂,字攀龙;师最少,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大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十二日辰时(1862年1月11日晨)。 邰阳是古代的有莘国,为任圣伊尹躬耕的地方,父母给大师取名为绍伊,就是表示景仰先哲之意。大师初生六个月的时候病目达半年之久,老人都以为他不能见天日,结果还是痊愈了。大师性格果毅,天资聪慧,幼由父兄教授儒书。读书之外,躬洒扫,习农作,继承勤俭朴厚的家风,养成肃恭仁让的素质。 印光大师童年时,家里是与同姓聚族而居的。每到秋收完毕后,村中必请戏班子演戏酬神。这是村里的惯例。一天,戏还没有开始,大师提前拿一把椅子放在戏台前面数十步的居中地点,打算占个好位置坐下来听戏。村里同姓某人,性格粗暴,向大师厉声喝问: “这把椅子是谁放的?”大师回答说:“我。”话音未落,那个人就打了大师两耳光,将大师的椅子抛到数尺以外。大师顿时头痛欲昏,眼花乱灿,但恐怕父母爱子心切,与对方酿成口角,所以忍痛吞声,不敢告诉父母。大师从经历这件事情之后,更加懂得自我努力,不敢稍有疏忽。过几年大师长大成人,由于品德优秀,很受村里父老乡亲的喜欢。那位脾气暴躁的人在路上遇到大师,也笑着招呼说:“请到我家来坐坐。”大师也笑着答应。 大师这件事生平不曾告诉别人。在1937年的时候,大师弟子彭孟庵在灵岩山寺避难,他的儿子与同宿舍姓郎的孩子因为小事闹意见。大师就把他叫到跟前讲了自己的经历。告诉他:“我固然示弱,示弱又有什么妨碍呢!希望你学我的示弱,不可以新名词之竞争二字,奉为神圣不可侵犯。”不久大师又撰写了一篇《人字发隐》的文章,阐明人以赞天地之化育,继往圣,开来学为德能。人的德能有仁、忍、任、尽四个方面。仁慈恻隐,自利利他,故名为人。忍劳忍苦,担当柱地撑天之事,故名为人。力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俾无所歉缺,故名为人。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印光大师永思集》,彭孟庵:《印光大师轶事二》) 附录:人字发隐 (民二十七年为一弟子说) 人为傈虫之长,身不过数尺,寿不过数旬,竞与高厚悠久莫测之天地,并称三才,其义何属?须知才者,德能之称。天以普覆万物,生成化育为德能。地以普栽万物,含养滋培为德能。人以赞天地之化育,继往圣,开来学为德能。设无人之德能,则天地之德能犹有所憾。由得人参赞继开之德能,俾天地之德能,圆满充足,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人与天地并称三才者,此也。人之德能,大端有四。人者,仁也。仁慈恻隐,自利利他,故名为人。人者,忍也。忍劳忍苦,担当柱地撑天之事,故名为人。人者,任也。力任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俾无所歉缺,故名为人。[此八事,匹夫匹妇皆能为之。此乃参赞化育,继往开来,撑柱天地之犬事。若一疏忽,或亡一二,或八字俱亡,则成冒名之伪人,非与天地并名三才之真人矣。若能类推,则希圣希贤,学佛学祖,有余裕矣。]人者,尽也。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人之义,大矣哉。愿一切同伦,各各担荷人之四义,岂独吾国之幸,实天下万国之深幸也。或曰,汝作此说,汝能一一无憾否。答日,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悲我之一一有憾,冀一切同伦一一无憾,以免一一同伦,,临寿终时,犹有如我无穷之深悲也。君不见《未曾有因缘经》,野干说法,天帝释拜听乎。使尽大地人皆为天帝释,亦不至不许野干开口,君何得固执人我相而责我乎。我知过矣,后不再说。(《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续编) 中国有文武两位大圣人,文圣人是孔子,武圣人是关公。孔子因为提倡仁义道德和教育讲学而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每个州、府、县都有供奉孔子的文庙。关公因为他的忠义精神而受到历代人们的崇奉,民间多有信仰关公的人,关帝庙也遍及全国。以至形成了文武圣庙,春秋二祭的定例,由各级官府主持公祭。 清光绪元年(1875),赵绍伊十五岁,是年当志学的年龄。这一年秋祭的前一天,也就是农历七月十四日(古代秋祭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文庙秋祭也有在相传为孔子诞辰的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举行),赵绍伊来到陕西省城长安(今西安市)文庙礼谒。P1-3 序言 大师为近代之高僧,众所钦仰。其一生之盛德,非短时间所能叙述。今先略述大师之生平,次略举盛德四端,仅能于大师种种盛德中,粗陈其少分而已。 一、略述大师之生平 大师为陕西人。幼读儒书,二十一岁出家,三十三岁居普陀山,历二十年,人鲜知者。至一九一一年,师五十二岁时,始有人以师文隐名登入上海《佛学丛报》者。一九一七年,师五十七岁,乃有人刊其信稿一小册。至一九一八年,师五十八岁,即余出家之年,是年春,乃刊《文钞》一册,世遂稍有知师名者。以后续刊《文钞》二册,又增为四册,于是知名者渐众。有通信问法者,有亲至普陀参礼者。一九三0年,师七十岁,移居苏州报国寺。此后十年,为弘法最盛之时期。一九三七年,战事起,乃移灵岩山,遂兴念佛之大道场。一九四O年十一月初四目生西。生平不求名誉,他人有作文赞扬师德者,辄痛斥之。不贪蓄财物,他人供养钱财者至多,师以印佛书流通,或救济灾难等。一生不畜剃度弟子,而全国僧众多钦服其教化。一生不任寺中住持、监院等职,而全国寺院多蒙其护法,各处寺房或寺产,有受人占夺者,师必为尽力设法以保全之。故综观师之一生而言,在师自已决不求名利恭敬,而于实际上能令一切众生皆受莫大之利益。 二、略举盛德之四端 大师盛德至多,今且举常人之力所能随学者四端,略说述之。因师之种种盛德,多非吾人所可及,今所举之四端,皆是至简至易,无论何人,皆可依此而学也。 甲、习劳 大师一生,最喜自作劳动之事。余于一九二四年(按:根据弘一法师给俗侄李圣章的书信和《因果实证》周群铮序言记载,应为一九二五年)曾到普陀山,其时师年六十四岁,余见师一入独居,事事躬自操作,别无侍者等为之帮助。直至去年,师年八十岁,每日仍自己扫地,拭几,擦油灯,洗衣服。师既如此习劳,为常人的模范,故见人有懒惰懈怠者,多诫劝之。 乙、惜福 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一九二四年,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目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碱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自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日:“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及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饭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丙、注重因果 大师一生最注重因果,尝语人云:“因果之法,为救国救民之急务。必令人人皆知现在有如此因,将来即有如此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须于此入手。”大师无论见何等人,皆以此理痛切言之。 丁、专心念佛 大师虽精通种种佛法,而自行劝人,则专依念佛法门。师之在家弟子,多有曾受高等教育及留学欧美者。而师决不与彼等高谈佛法之哲理,唯一一劝其专心念佛。彼弟子辈闻师言者,亦皆一一信受奉行,决不敢轻视念佛法门而妄生疑议。此盖大师盛德感化有以致之也。 以上所述,因时间短促,未能详尽,然即此亦可略见大师盛德之一斑。若欲详知,有上海出版之《印光大师永思集》,泉州各寺当有存者,可以借阅。今日所讲者止此。 【注】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四一在泉州檀林福林寺念佛期讲。摘自《晚晴老人讲演录》 后记 佛说“诸法因缘生”,就是说做成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诸多因缘聚会而成就。自接触佛教以来,一直断断续续地阅读《印光法师文钞》。大师《文钞》对于自己的做人和身心修养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心中存着欲罢不能的敬仰之.情和感恩之情。 2005年受弘化社委托,编撰《印光大师年谱》,对于印光大师一生行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搜集到更多的资料。为了与同好分享印光大师的事迹,从20H07年底开始,陆续编辑,随写随发到在觉之路的博客中。历时两年,最终完成印光大师一生中的100则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来自《印光法师文钞》(增广、续编和三编),《印光大师永思集》、《印光大师永思集续编》、《印光大师纪念文集》,以及民国佛教期刊上各界人士与印光大师的书信和有关报道。笔者只是作了连缀、整理和表述的工作,没有杜撰的成分,少数章节的场面和对话描写借用印光大师书信的语言作了合理的再现。惭愧不文,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余池明 己丑十一月二十五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