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
绪论
第一节 东汉文学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东汉文学的发展趋势
一 又一座高峰的崛起——东汉前期文学的发展
二 文学重心的东移和下移——东汉后期文学的变化
第三节 东汉文学的分期
一 两分法与四分法
二 本书采用的三分法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上编
第一章 东汉政局与文学风貌
第一节 光武明章 之治与文学颂美主题
一 光武中兴与文学中的符命思想
二 明帝时期以祥瑞为题材的文学创作
三 章 帝元和年间的巡狩活动与崔驷的《四巡颂》
四 和帝初年窦宪幕府文人关于北伐、西征的创作
第二节 和殇安顺时期的政治与文学
一 盛极而衰——和安间文坛的变化
二 邓后执政时期的路线之争及其文学反映
三 宫廷文学向士林文学的转移:安顺时期的文人群体及其特点
四 外戚、宦官专权与文人对朝政的抨击
第三节 桓灵时期的社会、政治与文学
一 东汉中后期的游宦、游学之风与文人五言诗
二 士林的分化:太学清议与贞士、谈士之分野
三 党锢之祸与文学创作中的“穷乌”主题
第四节 汉末动乱与文人流动
一 汉末动乱与洛阳文坛的落幕
二 文人流动与建安时代的到来
第二章 艺文机构与文学创作
第一节 兰台文人的形成及其文学活动
一 兰台文人的兴起及其背景
二 兰台之制与明、章 时期的兰台文人
三 兰台文人的创作风貌
四 兰台文人的离散及其余绪
第二节 东观文人的兴起与演变
一 东观文人的兴起与学术活动
二 东观文人的政治纠葛
三 东观文人创作风气的演变
第三节 鸿都门学之兴衰及其历史启示
一 鸿都门学的兴衰
二 鸿都文学考略
三 鸿都门学兴衰的启示
第三章 经学变迁与文学思潮
第一节 东汉前期经学对文学的影响
一 东汉前期经学的变化
二 斟酌经辞 渐靡儒风——经学对文学的浸润
三 文学创作中浓厚的神学色彩
第二节 古文经学的兴起与文学思潮的变化
一 官方与民间的共同推动——古复经学兴起的途径
二 从稽核同异到博综今古——古文经学的发展趋势
三 经学变迁对文学思潮的影响
第四章 地理分布与文学活动
第一节 东汉前期关中文人的优势地位
一 关中地区深厚的文化传统
二 东汉前期关中文人的文学活动
第二节 东汉中期文人地理分布的多元化
一 文人数量的激增及其时代背景
二 东汉中期文坛的多元格局
第三节 东汉后期关东文人的崛起
一 文人地理分布的变化
二 河南文人的繁盛与郡国文人的兴起
下编
第五章 班固:从个体抒情到政治代言
第一节 班固青年时期的创作与思想探索
一 孤独的思想求索——《幽通赋》探微
二 清寂的文心——《答宾戏》与现实及传统的对话
第二节 《两都赋》的创作与东汉前期政治文化的趋向
一 从《汉书·礼乐志》看《两都赋》的时代
二 广采博鉴 典雅渊懿——《两都赋》对西汉文学的综合取法
三 《两都赋》与东汉前期的政治趋向
第三节 关于《典引》的几个问题
一 《典引》创作之时代——兼论其与章 帝末年礼制建设之关系
二 《典引序》与《汉书》之关系
三 《典引》在班固思想演变中的地位
第六章 张衡:文体创新与文体间的交涉
第一节 “藻思绮合,清丽千眠”——张衡的辞赋创作及其成就
一 张衡辞赋的源流与思想倾向
二 《二京赋》对《两都赋》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平子艳发,文以情变”——张衡的诗歌创作与汉魏诗歌的演进
一 诗体革新与张衡诗歌的特色
二 张衡对汉魏诗歌传统的贡献
第三节 《西京赋》与《思玄赋》中的小说因素
一 及其意义
一 张衡辞赋与小说的暗合
二 小说因素的来源与时代环境
第七章 马融:世变风移中的清醒与困惑
第一节 大族名士的复杂人生
一 再经羌乱 三入东观——马融的人生起伏
二 博雅精核 适性达生——马融的名山事业与名士风流
第二节 武备先于文治——《广成颂》与《上林颂》的思想倾向
一 “重述蔸狩之义”——《广成颂》的作年及其谲谏之音
二 《上林颂》作年的推测及其时代背景
第三节 转向内在——马融《长笛赋》的精神世界
一 西汉乐器赋的“体制风流”及其与政治的关联
二 《长笛赋》:孤独的心灵体验
第八章 蔡邕:东汉文学的终结
第一节 东汉后期的时代要求与蔡邕的学术贡献
一 汉末知识界的淆乱与学者努力的方向
二 蔡邕的学术贡献及其特点
第二节 蔡邕的诗赋创作与文学影响
一 《述行赋》:阴雨的天气与阴晦的政治
二 蔡邕的“答赠诗”及其他
第三节 东汉立碑之风与蔡邕碑文的成就
一 东汉时代的社会风气与碑文写作
二 典正清工——蔡邕碑文的成就与风格
附录 东汉文学札记
一 杜笃《京师上巳篇》误系
二 杜抚籍贯、事迹
三 杨终流放北地的年代
四 班昭《大雀赋》史事考
五 黄香《屏风铭》的作年
六 刘珍即刘千秋
七 李胜事迹
八 张衡《与特进书》的时代
九 《后汉书·张衡传》衍文
十 东汉文章 多浮、流二字对举
十一 《许子》十卷即许慎《五经异义》
十二 皇甫规《与张奂书》
十三 《灵台十二门诗》
十四 《太尉刘宽碑》非桓麟作
十五 《征士法高卿碑》非胡广撰
十六 张升一名张叔
十七 孔融《喻邴原书》的作年
主要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书名篇名索引
后记
英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