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的帝国》由连清川编著,作者赴美三年,正是经历了“9·11”袭击之后的三年,也是经历了伊拉克战争和美国大选的三年,一个中国记者,能够于斯时斯地作近距离的观察,无疑是十分难得的机缘。
这本书很值得一看,作者对国家权力、公民社会、新闻伦理等的思考,不仅清醒,而且独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彷徨的帝国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连清川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彷徨的帝国》由连清川编著,作者赴美三年,正是经历了“9·11”袭击之后的三年,也是经历了伊拉克战争和美国大选的三年,一个中国记者,能够于斯时斯地作近距离的观察,无疑是十分难得的机缘。 这本书很值得一看,作者对国家权力、公民社会、新闻伦理等的思考,不仅清醒,而且独到。 内容推荐 《彷徨的帝国》由连清川编著,《彷徨的帝国》是一个正在经历着从未有过的晕眩感的民族,一个在迅速变化中失去了方向感的国度。 不幸的是,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是世界经济的龙头,它是文化的输出者。失去了方向,它会成为所有人的心腹之患。 两处战争废墟,一场金融危机。心理分裂的国家,挑战四起的世界。十万进退两难的士兵,千万失去保障的中产。满怀狐疑的盟友,周围遍布的暗敌。进再难恣意挥洒帝国的荣光,退无以从容安顿破碎的市场。 这便是奥巴马和他的美国歧路。这便是罗马之后最伟大西方帝国的彷徨。 目录 朱学勤 序 江艺平 序 自序:歧路彷徨,帝国何处 第一辑 2008,大选时间 新美国梦想疑云重重 技术性击倒 希拉里太老,奥巴马太年轻 一个越战老兵的绝地反击 肤色、信仰与性别 丢脸的媒体和民意去向 美国分裂症 向左走,向右走 高山仰止 中国是美国大选的话题吗? 堕胎不堕胎,这是个问题 教徒的神威 有钱和没钱人的共同游戏 华裔选民,拉美裔选民,以及其他选民 不重要的副总统? 第二辑 纽约,观察空间 一个失去方向的国度 逃出美国? 纽约的中东战争 学习自由 透明纽约 不为己甚 鸟巢里的风暴 倔强的灯光 非法移民:人情、法律和理想 圣诞节是个什么节? 唐人街:渴望与逃离 伦理与现代 种族主义、传统、现代 自信与暴政 忘却 第三辑 读书,品茗思想 世界还是圆的 地球上的最后一个幸存者 暖昧的真相 外交教授的总统评分机制 为他人的道德而决斗 《告别演说》的难言之隐 财政计划与首都 麦迪逊的罪过 杰佛逊和他的朋友们 孟南德历史探案集 第四辑 新闻,职业体验 默多克之战 如果我是《时代》周刊 苏尔兹伯格保卫战 谁的编辑 室? 白宫的新闻游戏 后“9·11”与美国宪法 战乱时期的爱国主义 稳定性,还是创造性? 知识界向何处去? 揭老祖宗疮疤 跋:在纽约:读书,读城,读世界 致谢 试读章节 算上早早退出竞争的罗姆尼,2008年美国大选打破了以往的许多规则。希拉里是女性,奥巴马是黑人,罗姆尼是摩门教徒。若是在十年前的美国,这都难以想象。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精英型社会,少数的社会精英阶层管治多数的中产阶级和平民。即便经历了几次大型的移民潮,但美国依旧保持了精英权力掌握在wASP(white,Anglo—Saxon,Prostant:白人、盎格鲁一撒克逊血统、新教徒)手里的传统。对其中任何一个规则的变动,都是美国政治的一次大地震。1961年肯尼迪以天主教徒当选,开始刷新wASP政治的传统,但革命的代价,是肯尼迪的生命一一他的遇刺和他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近的几十年里,传统的欧洲移民数量急剧下降,而亚裔和拉美裔的移民,每年以上千万的速度冲淡着美国的白色。这使传统的社会精英阶层尤其是保守主义知识精英极度恐慌。萨缪尔·亨廷顿2006年的《我们是谁:美国身份所面临的挑战》,就几乎以赤裸裸的方式,要求美国政府开始抵抗来自亚洲和拉美的文化及语言的冲击,控制来自这两大区的移民。 亨廷顿的“WASP担心”并非毫无理由。2006年,洛杉矶历史性地选择了一位拉美裔的市长,标志着拉美裔移民在加州已经获得了政治声音,同时也标志着美国政治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统选举非同儿戏。1998年鲍威尔曾经是呼声极高的共和党候选人,但他最终放弃。原因是,他的妻子说,他的肤色使他上任的第一天就可能面临被刺杀的危险。 但毕竟全球化的轮子已经使美国社会之转型到了不得不尔的地步。东岸的金融机构、研究所和大学里,非白人血统满大街都是;而西岸的电脑公司、网络机构里,亚裔技术人几乎是中流砥柱。美国的政治传统转型已经箭在弦上了。 可这并不意味着,选民就自然而然、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变化。就全局而言,拒绝变化依旧是一个倾向。 奥巴马从来就不敢把重点放在自己的肤色上,这对他是劣势而非优势。所以,他一直试图做的是“漂白”。黑人选民在数量上并没有优势,而且黑人一贯在选举行为上容易极端,要求候选人对他们作出明确而又偏袒的承诺。因此,奥巴马强调的是,自己是一个“社会的协调者”,也就是:无关肤色,最重要的是共存共荣。因此,他受到了曾经在伊利诺伊州全力支持他的杰西牧师(黑人)的攻击,认为奥巴马在讨好白人。 希拉里也不敢运用她的女性特征。在美国搞政治的人内心都清楚得很,如果太强调这张牌,无异是政治自杀。尽管女性是一个很好的标签,但是这个标签无法经受住严格的技术分析。喜欢女性和喜欢男性政客的人,最多是平分秋色。男性不会刻意地去追求一个女性总统,女性其实也不会。在选民的构成中,女性并不占明显优势;而在男性选民的心理中,女性总统的形象反而是负面。选民性别比例的构成,已经使女性这个标签的劣势显而易见。因此,希拉里强调自己的政治经验和强悍的作风,以冲淡女性的色彩。 至于信仰,那实在不是一个可供选择的题材。美国人口的80%都是基督教徒,其他宗教教徒,根本没有机会。罗姆尼的摩门教虽然也是基督教的一支,但一向被视为异端。 因此,2008虽然开启了美国选举转型的门楣,各方却未敢以此骄傲。传统的力量依旧强势,而候选人各自如履薄冰。亨廷顿的恐惧不过刚刚开始。黑人在美国的历史和白人一样长,今天刚刚站到了选举台上。而要看到亚裔或者拉美裔候选人,还需更加漫长的时间。 P16-17 序言 我和小连是复旦前后校友,在校不相识。1999年我去广州开会,小连和另一个朋友来约稿,开始订交。没多久,小连回上海,创办《二十一世纪环球报道》,我们的来往多了起来。《二十一世纪环球报道》在短期内声誉鹊起,成为这个城市新闻界的亮点,令人刮目相看。欣喜之余,也为他们担忧。 2001年春天,“问题”果然来了!小连他们的报纸连爆“猛料”,用青年记者石一坚的回忆文章说,他们是在监视屏中一路飙车。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去这张报纸的社长老金家串门,表示上述忧虑:要保护好这群初生牛犊,现在应该踩一踩刹车,最好是点刹,而不是急刹。老金立刻与刚到上海的沈灏联系,约定星期一找个地方见面详谈。不料次日一早,另一只脚已经踩下了刹车,而且是急刹、狠刹,不容半点转圜余地!沈灏接广州总部紧急电话,当天飞回广州商谈善后,祸在旦夕,已经没有时间见面。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众所周知了:《二十一世纪环球报道》停刊整顿,小连及其同仁在忐忑不安的心情中等待复刊,等待近半年,终无起死复生的消息,众青年挥泪分手,作鸟兽散。 小连出国,负笈大洋彼岸。在他心情黯淡的时候,我倒想起台湾岛上一个类似故事:陈忠信因美丽岛事件入狱,众人唏嘘不已,唯王杏庆口出豪言:“不必难过,忠信一去三年,或许能在里面‘读’出个博士出来!”忠信出来后,在台湾民主转型中发挥的作用,世人皆有所见。小连这一去,是否能在“外面”“读”出个博士回来呢? 也是三年后,小连回来,果然不是空手,带来了这本书。他带回的不是博士头衔,却是比博士头衔更为重要的开阔眼界。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他对西方传媒的实地考察,对美国选情的即时报道,以及由此带来对“9·11”之 我们人类经常性地重复的一个错误是目光短浅然而骄傲自大。而有时候它的解药就是历史。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全球“实况转播”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时候,我们已经几乎全然忘却了曾经有一个叫做“冷战”的时期,我们已经全面割断了现代与那时的关系,不再理会那个时代所造就的一切。…… 历史健忘症并不是美国目前最大的问题,而是全球化时代的哲学贫困。冷战时代几乎是以排山倒海的形式结束的,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都把他们认为是自己的胜利。但这即便是他们的胜利,也是以他们未曾完全充分准备的胜利:他们还没有准备好如何来迎接这个新时代和如何处理其遗产和新后果的哲学基础。 因为在冷战之后就是全球化了,其中没有过渡,没有缓冲,没有休息。在冷战时代整个西方所依赖的哲学基础是新自由主义,也就是市场秩序和以市场秩序为基础的民主有限政府政治。 在人们还来不及对旧有的哲学理论进行整理的时候,全球化所创造的全新视野就已经进入。这和以往所有时代都存在的各种有限和联盟对抗都不同,它的全球性资源、人力、思想的流动的特性,要求的是世界各种政治体进入合作、谈判而不是或冷或热的对抗。 在这样的匆忙之间,美国的哲学基础开始出现了溃败或消解。在冷战期间,自由主义本身为美国提供了足够的哲学养分。它的基本特性是为每一个个体提供认证空间,承认每个个人的价值,保证个体的言论、结社和宗教自由。这些普遍伦理在政治对抗中显得尤其珍贵,而移民国家所具有的特性为美国提供了一个世界视野,它接纳和承认来自所有国家的人,而不是以国家和社会来认证。这其实才是美国赖以存在和获得巨大发展的真正基础。 全球化的来临并不是否认这些普遍伦理的必要性,而是加入了新的认识基础。在全球性融合的过程中,实际上随着众多国家国力的增强,民族、宗教和政权认证的需要并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对话的需要提高了,而对抗的需要降低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所有的哲学工作者都开始忙着破坏一些旧有的伦理,而不是建设一个新的哲学根基。各种各样对于现状的回答纷纷出台,唯一缺少的就是一个普世伦理。而目前的美国,甚至整个西方哲学界,实际上无法真正解答全球化所必需的哲学基础。亨廷顿和福山都是瘸腿哲学家,他们只能提问而没有能力建设。关于文明冲突和历史终结的理论根本上都是破坏的理论,而不是建设的理论;乔姆斯基和索罗斯更加只是破坏者,他们沉湎于对美国的传统进行理论性谴责,除了把美国定义为“霸权帝国”外,根本没有提出全面或者哪怕只是部分的解决方案。其他的学者更加都只是某个方面的象牙塔专家,对于现实是严重脱节的。 美国的自由主义哲学家们的理论基础仍然停留在冷战时代,他们连列奥·斯特劳斯都无从超越,更何况古典自由主义哲学家们,而古典自由主义是他们必须依赖的哲学基础。斯蒂格利茨刚开口说“无形的手并不能调节公司的道德基础”,就招来了滚滚的骂声,谈不上什么别的哲学创新。 如果必须要回到古典自由主义时代,那可能会更加绝望,因为他们中没有人能够预想到今天宗教与哲学全面贯通世界以及人员全世界流动的前景,他们所有的哲学基础都是建立在单一国家的基础之上的,洛克也好,哈耶克也好,波普尔也好,通通在巨大的现实面前傻眼了。 这个哲学的贫困是美国目前一切混乱思维的根源,当一个国家处在一个巨大变动的时代,它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哲学资源作为应对的中流砥柱,就像休谟和卢梭为民主革新的英国、法国和美国,哈耶克、波普尔为民族自决的革新时代所提供的那样。 这就不是当年领着一群初生牛犊连闯红灯的小连了。他已经进入政治学和历史学的领域,突破了国内传媒界青年记者的狭隘眼界。如此进步,让我第二次感到欣喜。 毋庸讳言,小连出国毕竟只有三年,他的活动领域还难以迈出美国东、西海岸的都市地带,阅读所及,大多是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左翼知识分子报刊。如此时空局限,总会带来一些青涩之气。如他对美国冷战后的走势、“9·11”事件后北美民间社会的反应、2004年小布什连选连任的社会背景、全球反恐形势的判断等等,明显带有美国左翼知识分子的视野局限。相信他能在都市与乡村、精英与民众、沿海与内陆、乃至历史与现实之间反复阅读,沉潜思考,能够缓解这些局限,乃至最终克服? 从小连的进步联想到国内方兴未艾的年轻一代传媒人。历史将会记住这一代初生牛犊,正是他们前仆后继,坚持一个“挤”字,才“挤出”了今天中国新闻环境的一点门缝,“挤出”了些许进步。他们正在坚持或曾经坚持的新闻理念,历史是不会忘却的。只是从小连的进步是否可以获得这样一个启示: ——敢于奋斗者,方敢撤退,撤退到一个开阔的外部视野,及时充电,舔伤再战,也许是人生道路上一个必要回旋,甚至是这一代新闻事业的一个必要曲折? 曲折不是退却,而是更有毅力的坚守,乃至更可坚持的发展。一个“挤”字,也许要“挤”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挤出”大门洞开、光明呈现的一天。 书评(媒体评论)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他对西方传媒的实地考察,对美国选情的即时报道,以及由此带来对“9·11”之后全球化浪潮的深入思考。他已经进入政治学和历史学的领域,突破了国内传媒界青年记者的狭隘眼界。如此进步,让我感到欣喜。” ——朱学勤,著名学者,上海大学历史教授 “连清川赴美三年,正是经历了“9·11”袭击之后的三年,也是经历了伊拉克战争和美国大选的三年,一个中国记者,能够于斯时斯地作近距离的观察,无疑是十分难得的机缘。这本书很值得一看,作者对国家权力、公民社会、新闻伦理等的思考,不仅清醒,而且独到。” ——江艺平,南方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南方周末》前总编辑 “多年以来,美国是一个不断被我们谈论,而我们却仍对其知之甚少的国家,它既让我们心生渴望,也带来不断的焦虑。很多时刻,我们不正是通过观察别人来了解自己的吗?年轻作家连清川不断继续他的观察与谈论,为我们增添了一种清新、独特的声音。” ——许知远,知名作家,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连清川,一个新媒体人,他曾供职于中国最出色的南方报业;他仔细观察过广州、纽约、上海;他用中文写作、思考,也用英文交流、阅读;他纵论国际事务,也描述春天的第一枚绿芽;他知道《南方周末》与《纽约时报》的新闻,也明了《大西洋月刊》与《纽约书评》的议论;他走,他看,他写,于是有了这本书,它可以向你展示新一代媒体人的功力与眼界。” ——连岳,《南方周末》等多家主流媒体专栏作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