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自我伤害的原因
从许多有关自我伤害的研究中我们了解到,造成自我伤害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因素互相影响所导致。人们以为的自我伤害原因,往往只是事态严重的导火线或是较为明显的因素,而其真正的成因早已种下,下面就是造成青少年自我伤害的可能因素。
一、家庭因素
(1)父母婚姻失调、家庭破碎或父母管教失当,令青少年无法面对家变后的事实,终致以自我伤害来逃避。
(2)如果有家人患精神疾病或生理方面的慢性疾病时对于青少年的身心亦造成极大的负担,易使青少年有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
(3)家庭暴力、虐待、性骚扰及性暴力等,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及成长上的阴影或偏差,甚至对于自身的存在产生怀疑,以致有自我伤害的行为。
(4)其他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形态(家庭中的组成成员和人数等)、家庭社会地位及家庭气氛等,皆可能会影响青少年日后的人格发展及其人生观之形成。
(5)家人有自杀的行为。
二、学校因素
课业表现、功课压力、师生关系及学校生活的适应等,是校园中青少年最常遭遇的问题。尤其是今日我国的教育,以成绩取向为主导,青少年的升学压力大,致使青少年对学习缺乏兴趣,加上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善,造成许多青少年的挫折忍受力极低,又有父母殷勤的期望等,在诸多因素的互动下,近年来在校园中青少年的自我伤害事件层出不穷。
三、朋友的因素
在青少年的生活中,随年龄的增长,同龄人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当青少年的家庭有较多的困境,而朋友关系又不良时,易造成青少年的孤立与疏离感,一旦问题或挫折产生时易促长青少年自我伤害的意念。
(1)人际关系欠佳,沟通技巧不足,易使青少年不被同龄人认同,而缺乏归属感。同时,亦使青少年缺乏倾诉及模仿的对象,而成为同龄人团体中的异类。
(2)受到不良朋友的威胁、敲诈,又不敢跟别人说,而造成青少年不能负荷之压力。 ’
(3)与亲密朋友争吵或分手,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伤心、赌气或报复的心态,皆有可能使青少年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
(4)同龄团体不当的次级文化,如青少年帮派的刺青、滴血为盟等行径,皆是青少年为争取同龄人的认同与信赖,而采取的自我伤害行为。
四、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中的种种现象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青少年,同时社会的变迁与压力亦带给青少年成长上的困扰。新旧文化的冲突,造成青少年价值观混淆,缺乏明确的行为规则,而对大环境产生莫名的恐惧,使青少年不知何去何从。再加上大众传播媒体的渲染,更使一些负面的社会事件,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甚而成为青少年仿效之对象,如自杀事件之模仿。
五、个人因素
青少年自我伤害最主要的原因来自自己。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1)性格因素:对自我要求极高、挫折容忍度又低的人,往往产生表里不一的认知冲突,而个人本身又无力面对此冲突和挫折时便容易出现自我伤害的行为。又如具有攻击性格的人;任性、易冲动的人;自我分化(人我分化)程度较低的人;表达性较差,无法表达自我的意见和看法的人;不易接纳他人看法的人;及常想控制他人的人等都比较容易出现自我伤害的行为。其他如缺乏自信、不善处理自己的问题和情绪的人;问题解决能力不足、遇事容易逃避的人;过度敏感,易受外在环境暗示的人;也都比较容易出现自我伤害的行为。
(2)生理因素:罹患精神性疾病(尤其是忧郁症)或慢性疾病,久治不愈,又无有效的资源可协助时易促成青少年绝望的念头,最后选择自我伤害的途径来解决一切。 (3)药物与酒精的滥用:有时青少年企图或遂行自我伤害,是受到药物或酒精的影响。过量的药物或酒精常会阻碍神经传导的正常作用,使人产生幻觉,并降低推理能力,其所带来的致命伤害,也可视为青少年寻求自我解脱的方式。
(4)为了引起注意:有些青少年觉得他们必须做些什么来使环境改变,或使别人照他的意思去做,这时青少年的自我伤害不见得是真的想死,而只是一种企图操控别人与引起注意的手段罢了。
(5)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偏差:如对生活抱存消极态度的人、价值观偏向负面的人,以及存有不成熟不正确的生命与死亡概念的人,或是宗教信仰的幻想主义者。
(6)生活上的失落:一些生活上的突发事件,让青少年感到震撼,无法立即接受,并对其生活造成极大的冲击。
①实质上的失落:如生命中重要的人物(父母、手足、好友、崇拜偶像等)去世,会造成青少年的失落感以为自杀可以和死去的亲友重聚。
②象征上的失落:此种失落感来自内心,如害怕失去自尊,若怀有此种感觉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改变现状,则有可能采取行动。
P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