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曾豪编著的《石头里的哥哥》讲述了:暑假里,中学生张觉华只身一人隐姓埋名从老家来到江南小城琴川,实施“XB行动计划”——寻找“包德”。六年前,张觉华在琴川师范学校读书的哥哥张俊华,为救三个少年与歹徒搏斗而光荣牺牲,之后张觉华家不时会收到署名“包德”的汇款。张觉华在琴川遇到一连串的怪事,由此产生了许多误会。最后,他和琴川的新伙伴一起抓住了贩卖假币的罪犯,不仅误会消除,思想感情也得到升华。
《石头里的哥哥》是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得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得者金曾豪亲自精选的一部个人小说集,收录了他代表性的作品《石头里的哥哥》等作品。《石头里的哥哥》中作者用质朴的文字和奇妙的构思,引导读者的人格、性格和情感,并以炽热的爱心、细腻的感情、感人的作品对读者形成深层次的冲击力,深深地打动人心。
从风尘仆仆的汽车上下来,我的脸上就感受到了许多辨认的目光。
旅客出口处那儿拥挤着许多接站的人。
没人会来接我。除了千里之外的奶奶,谁也不知道我到这座江南小城来。
有人在呼唤:“弟弟!弟弟……”
这当然不是在呼唤我,可这呼唤声就像一枚针一样刺了我一下。我退避一旁,衔着车票,站着,让许多人和许多大包小包从我身边流过。我不想和许多人挤在一起走路。我抬腕看表,可看了几次也没看懂两枚针的含义。
我这是怎么了?
我走向旅客出口时连检票的人也不见了。只见一张冰淇淋包装纸被风吹着在水泥地上翻滚不停,最后被出口处的栅栏截件。
我觉得自己被一个无形的罩子罩住了,心神不宁,闷闷不乐。
我这是怎么了?
一出车站,我买了一支香蕉形的冰淇淋,咬一大截在嘴里猛嚼。又买一支,又嚼。这时我才觉得终于逃出了那个无形的罩子。
我在街上走着,像一件宽大的衣裳在飘,心里空空的,空得使人发飘。
这是一条绿树蓊郁的街道。来往的车不少,却几乎听不到喇叭声。行人的服饰大多鲜亮。阳光从树冠漏下来,在鲜亮的服饰和自行车上跳跃不定……
这个陌生的小城给我的第一个切实印象是一个干净的白石条椅。白石条椅在人行道旁一片浓得发稠的树荫里,仿佛在亲切地微笑着。
我走过去,放下背包,坐上去,靠上去。这个城市挺干净的,挺凉快的,挺舒适的。
离白石条椅不远处有一个白色的售书亭。我第一眼就看见了挂着的《琴川市区图》——当然是要买一张的。
回到条椅上,展开地图,一行红色的字“噗”的一下跳进了我的眼睛——张俊华烈士雕像!
这七个字把我的眼睛挤得胀痛。我闭上眼,对千里之外的奶奶说:“奶奶,我哥哥的名字印在地图上啦!”
我再一次为自己难以遏制的情感波澜感到意外。这么多年了,我以为我已经习惯了哥哥的离去,我以为琴川市对我来说不过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从地图上看,这个城市就像三菱集团的标志:山、湖、城很亲热地簇拥在一起。我哥哥的雕像处于三者交汇之处的一片绿地——共青林。那儿必定是个宁静而美丽的处所。
背起包,我开始行动。我决定步行穿过这座城市,去看望我哥哥。
人行道挺宽,铺着六角形彩色地砖。年轻的香樟和三角枫作为行道树,在人行道上画出一片凉快的绿荫。
又见白石条椅,椅上坐着两位悠闲老者。左边的樟树上挂着两只不小的鸟笼子。是画眉,画眉在一声一声地叫,每一声都圆润而晶莹。
这儿有一个公共汽车停靠站,站牌上写着“三棵树”。这站名蛮特别的。一抬眼,真就看见了三棵树,是三棵相当古老相当高大的银杏树。它们被一道青灰色的花岗石矮栏郑重其事地呵护着,迫使人行道特地打了个弯。这么古老而美丽的树是应当受到尊重的。这是小城给我的第二个印象。
我的心情明朗起来,开始觉得人行道有了一种使人快乐的弹性。
这个城市和我哥哥有关。
早上好,琴川!
这一次我看懂了手表:12点55分,不再是早上了。我发觉自己很饿。
小面店的凉拌面非常可口。面条很爽口,很有咬劲,由肉末、榨菜丁、黄花菜、香菇块等制成的辣酱泼浇其上。嗬!如果这酱别这么甜,而是更辣些,那就完美了。
再来一盘!再来一盘!
我一口气吞了三大盘。
午餐的时间已近尾声,店堂里已清闲下来。看着我的吃相,阿胡子老板好开心,免费给我上了一小碗紫菜虾米汤。
“孩子,是北京来的吧?”阿胡子老板问。他的普通话太糟糕。
听这话我有点得意——这说明我的普通话够分。我说:“我是湖南来的,沅江。”
“来这儿旅游还是走亲戚?”
我没情绪回答这个问题了,因为我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我的钱包呢?P1-4
孩子们在打开一本书时,一定不喜欢遇上一个“校长”或者“家长”,所以作家们千万别板起脸来充当一个什么“长”。是不是蹲下去装出小儿女态?不。孩子们拒绝接纳长胡子的小弟弟,甚至充当个大哥哥都不怎么行。你可以和他们玩,但必须表现你的高明和高超。
小舅舅和外甥们的年龄相差不大,但小舅舅毕竟是他们的长辈——我以为儿童文学的叙述主人公当以“小舅舅”这种身份出现为最相宜了。等到孩子们长大以后,他们还会说:当年和他们一起玩的那小舅舅是“蛮有劲”“蛮有道理的”。——金曾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