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黑镜子/诗人随笔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东东
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提前量

(3月×日)

上海胃里翻腾着纽约。

这一夜几乎没怎么睡着,清早起来,推窗眺看曼哈顿的天际线时,我想要找个地方坐下来好好吃一顿晚饭。

昨天晚上在杏花楼,诗人张耳请我吃的是红烧肚档、咸菜豆瓣酥……最后是两客小笼包子。那是否有意安排的一种对应,为了一洗我身上的访问者、观光客和异乡人之尘?好像我尽管花去了几十个小时,飞到东京睡上一夜又接着飞,终于还是落坐在一家本地餐馆里,吃着本地菜和一样饱含着鲜肉皮汁水的特色点心?旋转玻璃门外面,骑高头大马经过的那个人要不是警察,就是巡捕,他所俯视的如果并非第四大道,那就是四马路。差异难道仅仅是时差?在张耳对面,我稍稍有点儿欲醒还睡,仿佛享用着梦之早茶……

差异却绝不简单如时差。可是正像多少天以后时差会被调整和纠正,一个上海人对纽约的适应和认同也几乎是快的——要是他采取主动。

至少,为调整和纠正时差,我企图采取主动。想当然的土法儿是制造提前量,凌晨3点就起身,以为能够把睡眠留给飞行路上的白昼。结果却没什么成效,从东京到纽约,只假寐了那么几小会儿。昨天可算得是最为漫长的一天,飞机在追赶时间,直至超过它:11点起飞而9点半降落。飞行路上用餐三次,看到两个白昼和一个黑夜,时间却被计算为负数……从东亚到北美,这样的赶超,似乎不仅仅具备计时的意义了。

这样,你有了些时间的提前量,你超出你已经度过的日期和钟点,又可以重来一次,你似乎赢得了什么。要是你,譬如说,打算从此待在纽约再也不飞回去,那么你赢得的这个仿佛不止于计时意义上的小小提前量,也许就一直不会被抹去。这不是我立刻就意识到的。但是这种虚妄,在我于轻微的昏沉和初来乍到的兴奋间乘机场大巴到42街下车,又拖着行李在一家健身房门口见到本来说好到机场接我的那位老友时,开始被我意识到了。

他确如某种典型,在再也不飞回去或再不能飞回去的层面上?然而撇开所谓典型,谁都知道他每天都想着飞回去——只是飞回去以后一定得要再飞回来。那点提前量或许不真实,但格外要紧。他一边抹汗喘息,一边给出一个“终于出来啦!”的笑脸,这后面,却隐含着另一种——努力为身体储存相对于时间(年纪)的提前量之焦虑。果然他马上就怅然言及自己最近竟然有点儿发胖了!不久又说到他眼睛的老花,而他其实也才45岁!小阳春天气,他略带几根银丝的披肩长发跟一身大袖宽袍、由某台湾服装师设计并赠穿的鲜艳唐装,飘过纽约公共图书馆边上的公园。像炫耀自家花园般,他指点给我看在那片绿地里休憩、用餐,尤其是晒太阳的人们。绕过去,攀上台阶,进入图书馆,他的表情变得郑重和肃然了。从一架小电梯上到二楼,以一种老家人嘱咐乡下亲戚别惊动了东家的低嗓门,他要我在走廊上稍等一下,自己则划过门卡,进了225室。

这纽约公共图书馆据说是全美最大的人文图书馆。宫殿般的装潢,有些部分则是教堂似的,这两种建筑特征叠加在知识之上,欲构成人们心目中对这个地方的想象和体会。它的开放性则在于,在其开放时段,任何人无须凭证便可任意出入其间。不过,出入之际,你带在身边的提包是要被保安们仔细查看的。这是在“9·11”以后,还处于橙色警戒阶段的纽约。

他从走廊那头的另一扇门里出来,赶紧把我的行李拖进去。不一会儿,他又从225那扇门出来,近乎正式地把我带进了这个纽约公共图书馆驻馆作家的办公室。从去年9月开始,他在这儿有了一个工作间,有木板和玻璃隔断的那种。他向我介绍了另几个工作间里的作家,这位是现在《纽约客》的首席小说家,那位是得过普利策奖的传记作家,等等。他自己呢,将在这地方待到5月,写他的文学自传。然而,一谈起写作,其焦虑就不是身体之于时间般可隐含的。半年过去了,他说,他到现在连一个字都还没有写!当初,十五年前,在我的印象里,他申请到美国某学院去做一段时间的驻校作家,理由似乎就是要写他的什么文学自传!面对在写作进展上如此骇人的负提前量,他实在的确非焦虑不可了……他罗列了那么多妨碍其写作的因素:生存和生活、环境和文化、生理和病理、情感和情绪、事务性和形而上、阅读和无法卒读、被恋情所羁和失恋、乡愁和旅游、出风头和遭忽略、花粉热和忧郁症、输入法和手写板、帮手和翻译、租房和买菜、社交和孤独、超敏感和厚皮病、对别人花钱的愤愤不平和对自己花钱的丝丝克扣……那种烦琐直至凌乱,就像他身边的写字桌上无序堆散开来的书籍、文件和碎纸片儿。——“真是有压力,”他一脸沮丧和忧心,“人家会认为我不够格儿。”

缓解压力的方法除了倾诉,大概还有带着我四下参观图书馆。大理石楼道,护墙板大厅,无限的书籍和索引,调节到最为柔和的灯光交错着透入长窗的午后天光,穹顶画讲述的故事,令氛围在我的时差反应里更成为神话——那甚至还不属于纽约神话呢……后来,张耳来了,跟她一起上街,这才打量了仿佛现实的纽约、曼哈顿。不过我还是有点儿恍惚。特别当走过某条窄街,从一个不小心的视角看过去,我会以为自己正穿过外滩附近的某条马路。那些店招,那些橱窗的设计和摆放,特别是酒吧里的烛光、装潢和刻意的暖昧、不恰当的怀旧、过分的克腊,还有,那家也叫杏花楼的馆子……竟让你觉得这座城市跟上海的差异似乎只在于这是个不太地道的上海。

P3-5

后记

我最初的几则随笔,留存于现在题作《七十二名》的那些篇章里(它们没有被编进这本书)。开头的时候,我只是将它们当作诗行来写,似乎没怎么意识到,它们正偏向另一种文体。不过很快,我发现它们的确没有成为诗,而是试图去成为布置给以往诗作的纸上背景。它们模仿辞典、识字课本、分类手册或旅行指南,想要以工具书的面目出现,成为我诗篇里一些词语的假冒索引和无效注解。然而它们并不是依附性的篇章,并且,就像从湖心扩散开来的波澜要回声般重返湖心,从诗歌扩散开来的随笔,也总是被向心力牵扯,不断回到诗歌。它们的激情、幻想、比拟和臆写跟诗歌比起来,也有回声式的夸大,或曰夸张。

可以跟我的诗歌写作齐头并进的,后来,还有《琐行寓屑》《地址素描》《幻术志臆》《晨泳札记》和《你将去西藏》这样一些我更愿意称之为虚构作品的随笔,它们混合着戏拟和杜撰。它们的另一特点是以片段和断章呈现在纸上。最初的尝试或许算不上自觉的写作,我的力所不逮清晰地留存在书页的空白处。接下来的几种作品则出于预谋,用片段和断章之砖瓦,我企图营造我想象的建筑。但也许,那只是一座有浮饰的门廊,在门廊下,我并不指望你能够找到让你进入的可能的门径。对我而言,这些作品的意义在于构成了不同于通常作为抵达意义堂奥的散文。它是另一番激情的后果。它们的文体为写作腾出,想要让写作更属于写作,甚至让写作去接近所谓写作的枯燥。它们的狭窄,似乎为了显得专注,专注于虚构我称之为写在诗歌背面的诗歌文本。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写作平衡了我的诗歌写作;要是将它们读作我的诗歌写作之对位,那么,它们就以其狭窄,使得我整体的写作面貌更为宽广辽阔。

《黑镜子》和《日记本》,是从我的记事簿册里打捞出来的随笔作品。它们提醒我,在我自以为一心关注于诗歌写作,有点儿刻意地尽可能避而不去进行所谓散文写作的那个时期,我其实写下了许多“散文”。这些日常的散文除了日记本的记述,还有几大纸板箱都装不下的巨量书信。《亲爱的张枣》以书信体呈现,大概也是提醒,并且纪念这种如今已经不再日常,已经非比寻常的文体。《黑镜子》《日记本》和《亲爱的张枣》都是应杂志和报纸的专栏之约而写的随笔。这是规定性的写作,带着遵命和强制性(譬如,篇幅的限定,不仅不可超出,而且不可不足……譬如,栏目设计者的策划,倾向,喜好,甚至思想……);但它们更多的仍然是自作主张的写作,尤其《亲爱的张枣》,它对于我的必要性,让我希望能一直写下去,让我希望意想不到地,再次收到他,那位诗人的回信。

许多年前,在说明自己的随笔写作时,我写过一段话,现抄录在此:“我从来不是一个有着全面、成系统、成熟和固定思想法则的人。与那种深思熟虑,建构制作的写作不同,我的写作在纸面上展开,在书写里成形。我真正关心的不是思想,不是由写作说出的东西,而是写作本身,是语言,是诗的诞生。我的出发点往往是一个名,一种语调,靠呼吸把握的节奏。写作的迷人之处大概就在于,它是无目的、漫游式的,从一个出发点出发,抵达的绝不是终点,而是另外一个未曾预料的出发点。即使在诗歌写作之外,在为诗歌写作布置背景和背景的背景的写作里,这样的倾向仍显而易见。这使得我的随笔写作所负载的说法——随笔不会像诗歌那样可以仅仅是一些词语(况且诗歌又何曾仅仅是一些词语)——漂移、闪烁、零碎、相互冲突。这使得,很可能,它们不过是言辞片断,难以构成完整的篇章。”这段话之后,我又经历了许多写作。回过头去抄录这段话,除了再次确认,也想对照着看看,我后来的写作是否已有所不同。

无论如何,这本随笔集都不具整体性,还没有资格去成为一本书。1885年11月16日,马拉美在给魏尔仑的信里说,一本书的郑重和盛大应该是“事先构思好的”“讲求建筑艺术的”“节奏本身客观、活生生一直伸入纸页,迭合成梦幻或颂歌的方程”“而不是偶然灵感——即使这些灵感美妙绝伦——的集子……”一本书是诗人的目的。套用马拉美的名言:“世界为一本书而存在”,诗人则更是为一本书而写作的。相对于那样一本书,我还在途中。这本小小的随笔集,或许,会是我借以迈出的一步。

目录

黑镜子门

提前量

地铁

黑镜子

Back

脱衣秀

神庙

0地点

日记本

两年前3月×日·成田

3月×日·东京

3月×日·东京

3月×日·东京

3月×日·东京

3月×日·镰仓横滨

3月×日·东京

3月×日·东京

3月×日·东京

许多年前写于上海

4月×日·大阪

4月×日·神户

3月×日—4月×日·京都

4月×日·奈良

4月×日·和歌山

4月×日·大阪

两年后12月× 日·东京

之前一年12月×日·北京

两年后12月×日·仙台

两年后12月×日·仙台

亲爱的张枣

你将去西藏

行琐寓屑

地址素描

聚义厅

病花园

步行城

云居庵

编目馆

河源镇

旧书店

圣母院

幻术志臆

致幻皇帝

万古生

隐身人

张果

雨师

达摩

不醉翁

瓶儿

杯渡

万回

分身女

乌角

壶公

晨泳札记

外观

札记簿

街角

门厅

塑像

环形楼梯和升降机

札记簿

“110分以上男孑不得进入女更衣室”

男更衣室

瓷砖和马赛克

衣箱

札记簿

淋浴

身体之歌

女更衣室

泳装

札记簿

进入游泳大厅的向下楼梯

全景

中央空调

镜子

札记簿

泳姿:蛙式

泳姿:自由式

从札记簿里脱落的诗

泳姿:仰式

泳姿:蝶式

札记簿

水流

光芒

游泳镜

泡沫板和橡皮圈

札记簿

肌肉之歌

泳友

泳友

泳友

札记簿

泳友

泳友

泳友

时钟和退场

札记簿

淋浴

衣箱

环形楼梯和升降机

滴眼处

札记簿

天空

内容推荐

《黑镜子》是诗人陈东东的一本随笔集,《黑镜子》也是北邮出版社近期出版的“诗人随笔丛书”的九本之一。

陈东东是一个语言魔术师,他的文字充满了奇诡华丽的言辞和渺远自由的想像,他的短诗《雨中的马》是几乎所有评论家研究这个诗人时的必读作品,那种在黑暗里“稳坐有如花开了一夜”的自得,那种“我拿过乐器/手奏出了想唱的歌”的率性,让人迷恋不已。诗人柏桦曾经评论说:“此诗除了音乐还是音乐,我们又何必非要去要求意义呢?只要它能愉悦我们的耳朵,就够了。”

编辑推荐

“诗人随笔丛书”,汇集了于坚、宋琳、陈东东、朵渔、吕德安、蓝蓝、大荒、曾宏、子梵梅九位著名诗人最新随笔作品!

《黑镜子》为丛书之一,分为“言辞”“短篇”“诗话”“纪念”“旅程”五辑,选录了作者陈东东自1990年以来的主要散文类作品。

陈东东语言干净而透明,又带着几分凝重,像在早晨的阳光下悬浮在半空中的云朵,映在地面上的底色浅淡而潮湿,呈现出一种忧郁之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