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世界史前史导论》是美国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布赖恩·费根的代表作,一本再版12次的史前考古学和人类学名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论述了现代人类的起源、迁徙,以及食物生产、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此次翻译出版的是最新的第13版,吸收了世界史前史等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与学术创见。并围绕关于人类自身的三个问题展开:人从何处而来?人从何时而来?人又是如何走进迄今二百万年的时空隧道的?
布赖恩·费根编著的《地球人:世界史前史导论(第13版)》每一章都插入了几处遗址,讲述有待进一步补充信息的关键遗址和重要发现,例如法国肖维岩洞壁画和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位于秘鲁沿海的西潘王。本书前面几章里有“测年”的板块,在合适的位置讲述主要的测年方法。本书一共有6个跨页地图、年代轴和说明,让读者对史前主要发展阶段有个总体印象。
《地球人:世界史前史导论(第13版)》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二章和第三章)探讨人类的起源,有时把它称为“古老的史前史”,指的是从远古人类到智人出现的阶段。内容包括近年来新发现的化石,以及英格兰南部的Boxgrove遗址。我们继续记录了认知领域或“后过程”考古的理论新进展,尤其是进化心理学和考古学融合的过程。第二部分(第四至七章)探讨了“大流散”的现象,指的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在冰河世纪晚期或之后在世界范围内的迁移。我们的叙述脉络是:西南亚—欧洲—欧亚大陆—美洲,很多读者都更喜欢这一逻辑顺序。第二部分有些篇幅讲述了对美洲大陆第一个移民地进行的加速器质谱(AMS)放射性碳新的测年。第七章名为“强化和复杂化”,分析了非洲和澳大利亚,随后几章讲述了早期农民。
第三部分描述了食物生产的起源。第八章着重讲述理论背景,后面五章探讨了世界各地的早期农业。这一版里面新增了部分内容介绍改良的AMS测年法及其广泛应用、可驯化动植物基因指纹鉴别方法,以及对稻米起源的全新研究。密西西比地区重要的新发现、北美洲东部复杂的农耕社会等课题在这一版里都将得到更多的篇幅。
第四和第五部分探讨欧、亚、非三洲和美洲的早期文明,其中第十四章介绍了有关国家起源和崩溃的主要理论。随着考古工作者更多选择用田野数据支撑其理论,近年来考古学的纯理论化程度已经降低了。同时,对意识形态新的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古为前工业化文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第13版对埃及文明的起源、南亚和东南亚国家起源的关注有所增加。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代文字进行解读和对玛雅国家政治纷争了解的增加,玛雅考古得到了革命性的发展。我们记述了几个进步,但是限于篇幅,没有做深度探讨。
前言/1
作者按/1
第一章 世界史前史概说/1
第一篇 起源——700万年到4万年前
第二章 人类起源(700万年到190万年前) /26
第三章 匠人、直立人和智人(190万年至4万年前) /67
第二篇 大流散(Diaspora):现代人类的扩散(从4.5万年前至现代)
第四章 欧洲和欧亚(4万年前到公元前8000年) /112
第五章 最早的美洲人(约公元前1.4万年至今) /141
第六章 非洲人和大洋洲人(从4.5万年前到现代) /171
第七章 强化和复杂化(从公元前1万年到当代) /189
第三篇 最早的农人(约公元前1万年至近代)
第八章 农业起源和动物驯化/210
第九章 西南亚食物生产的起源/231
第十章 欧洲最早的农人/245
第十一章 埃及和热带非洲最早的农人/262
第十二章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水稻、块茎类作物与航海/272
第十三章 玉米的故事:美洲最早的农人/291
第四篇 旧大陆的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至近现代
第十四章 文明的发展/326
第十五章 西南亚早期文明/347
第十六章 埃及、努比亚和非洲/367
第十七章 南亚与东南亚早期城邦/400
第十八章 早期中国文明/422
第十九章 赫梯、克里特与迈锡尼文明/432
第二十章 罗马帝国时期之前的欧洲/451
第五篇 美洲原住民文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534年)
第二十一章 中美洲文明/468
第二十二章 安第斯文明/504
专业词汇表/535
参考书目/541
图片版权/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