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国旧梦(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智效民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民国旧梦》收录了著名民国史专家智效民先生关于民国时期文化、学术名人的一组随笔文章,着重介绍了徐志摩、叶圣陶、蒋廷黻、常燕生等人的生平履历、问学过程、思想贡献和教育理念。作者凭借珍贵的历史文献,以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对相关的人物、事件做了生动扎实的介绍和鞭辟入里的分析,让今天的我们一窥民国大先生的神采与风度。

内容推荐

民国政学人物的寻路之梦、自由之梦、民主之梦和教育之梦。

《民国旧梦》以作者智效民个人的“梦”发想,从当下国人的困境和希冀出发,回顾蒋廷黻、胡适、傅斯年、张学良、盛世才等民国时期政学两界人物的梦想、作为和言论。《民国旧梦》试图带领读者重温民国旧梦,触摸国人生存、拼搏的另一种可能。

目录

第一辑 寻路之梦

 胡适与五四运动

 曹汝霖回忆五四运动

 李大钊之死的幕后故事

 刘仁静的一声叹息

 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张学良

 中国知识分子对九一八事变的评论和态度

 八十年前关于“现代化”的一次争论

 西安事变中的蒋廷黼

 蒋廷黻的告别演说

 冯玉祥为什么不能“向西去”?

 侯外庐与晏阳初

 “新疆王”盛世才

第二辑 民主之梦

 丁文江:知识分子关心政治的榜样

 熊希龄:投身政治改革的典范

 顾孟余:瞧瞧那时的铁道部长

 左舜生谈官僚的三大特点

 王世杰与1944年的国共谈判

 王云五在国民参政会上的发言

 陆铿与六十多年前的一起贪腐大案

 萧公权和张奚若论政府的本质

 胡适批评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

第三辑 自由之梦

 胡适的“中国梦”

 张季鸾办报秘诀

 走出山西的思想家常燕生

 常燕生解读自由主义

 徐志摩与火烧晨报馆事件

 胡适与一个未能问世的刊物

 《世纪评论》与1947年的中国政治

 创办《自由人》,要做自由人

第四辑 教育之梦

 徐志摩心中的理想教育

 傅斯年的教育理想

 傅斯年反对读经

 傅斯年留学不要学位

 陈寅恪是否获得过学位

 潘光旦晚年心愿

 梅贻琦谈体育精神

 罗家伦与清华大学图书馆

 严济慈和他的老师们

 叶圣陶笔下的胡适

 吴大猷谈通才教育

 经亨颐与人格教育

 胡适论书院教育

 胡适“自治日记”的启示

试读章节

李大钊之死的幕后故事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蓄着浓密胡子的李大钊看起来年龄较大,但是他当时不过30岁上下。直到张作霖从苏联大使馆把他提出来并处以极刑的时候,他才38岁。为什么一个年轻的生命在最具活力的时候会戛然而止呢?这还要从他的经历说起。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出生不久就失去双亲,与祖父相依为命。按照当地风俗,他11岁时就与比自己大七八岁的赵纫兰结婚。第二年他外出读书,妻子不仅要替他服侍年迈的祖父,还要为他筹措学费。1905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正好遇上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遂进入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中学深造。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全新的知识,并通过阅读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文章,初步了解到西方社会的情况。1907年李大钊的祖父去世,他有感于国势衰微,萌发了研究政治的想法。这一年暑假,他到天津报考了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0年,同学蒋卫平投笔从戎后在东北被俄国军队击毙。他写下“国殇满地都堪哭,泪眼乾坤涕未收。……千载胥灵应有恨,不教胡马渡江来”的诗句,表达了他对俄国的印象。

辛亥革命以后,李大钊来到北京,加入了江亢虎发起的中国社会党。该党主张恋爱自由、教育平等、遗产归公、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个人自治、世界大同,是一个追求理想社会的政党。但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江亢虎却与汪精卫同流合污,成了日伪政权里的一个重要成员。

1913年,李大钊在一篇短文中说“暴君歇而暴民兴,天祸殷而人祸极”,表达了他对极权政治的痛恨。他认为如今皇帝虽然下台,但老百姓尚不觉悟,因此只能得出“盛世难期”的结论。不久,李大钊又发表《论民权之旁落》《论官僚主义》《宪法颁行程序与元首》等文章,主张在宪政基础上整顿吏治,推行民主政治。这一年冬天,李大钊东渡日本,并于第二年春天考取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专业。这时,日本学者河上肇已经将马克思的《资本论》译成日文,而李大钊就是通过日文间接地了解马克思理论的。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李大钊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表《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李大钊发起并组织神州学会。不久他送同学回国,写下了“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著名诗句。

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李大钊在这一年放弃学业返回上海,参加了由汤化龙、梁启超、孙洪伊组织的宪法研究会,并与法政学校的老同学白坚武取得了联系。不久,他应汤化龙之邀离沪北上,出任《晨钟报》总编辑,随后他请到白坚武担任该报主笔。《晨钟报》问世后,白坚武作品颇丰,半个月内就写了十几篇文章。但因为政见不同等原因,二人很快就辞职离去。1917年初,章士钊创办《甲寅日刊》,邀李大钊担任编辑,结果还是因为类似原因而中止合作。在此期间。李大钊与白坚武气味相投,过从甚密。所以白在日记中说:“守常为人品洁学粹,仰俯今日之污世,大才不克收相当之用,余年来清友惟斯人耳。”

李大钊与章士钊的合作虽然结束,但是章对李的才华还是十分欣赏的。1918年初,经章士钊推荐,蔡元培聘请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这时俄国十月革命引起世人的强烈关注,李大钊虽然不能身临其境了解事情真相,但他根据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写了一批歌颂苏俄的文章。文章认为西方世界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只有俄国革命才代表了人类社会新的向上的力量。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试看将来之全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因为不同意李大钊“只谈主义不研究问题”的倾向,胡适与他就“问题与主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尽管如此,李大钊为争取言论自由的文章仍然值得称道。比如他在《危险思想和言论自由》一文中明确指出:“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都是为保障人生达于光明与真实的境界而设的。”因此,包括政府在内的任何力量都没有资格干涉思想和言论的自由。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进入一个军阀混战的时代。李大钊虽然是北大教授,但仍然热衷于从事现实政治。他不仅在苏共的支持下创立了中国共产党,而且还努力做拉拢孙中山、吴佩孚等人的工作。据胡适日记记载,1922年前后,李大钊经常到保定或洛阳去找他的老同学白坚武。当时白坚武是吴佩孚的政务处长,有“小诸葛”之誉,因此他找白坚武的目的不言而喻。1924年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据说李大钊在会上公开承认自己是苏共党员。1925年五卅运动和1926年“三一八”运动,李大钊是主要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据顾维钧回忆,李大钊甚至在请愿中提出:“即使把外蒙置于苏俄统治下,那里的人民也可以生活得更好。”

为此,北洋政府以“假借共产学说,啸骤群众,屡肇事端”为由,对李大钊下达通缉令。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李逃入了位于东交民巷的苏联大使馆。1927年4月,张作霖突然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不仅逮捕了李大钊,还发现大量军火和颠覆中国的证据。事后,张作霖将这些文件择其要者编辑为《苏联阴谋文证汇编》。前几年我在太原市工人文化宫旧书市场上还看到有人高价出售这套资料,其中详细纪录了苏俄资助中国人的金钱和武器。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以里通外国罪被处以绞刑,这一年他才38岁。

耐人寻味的是,在十年之后的1937年,白坚武也因为投靠日本人被冯玉祥枪毙。

P26-29

序言

关于梦想的历史记忆

在我的记忆里,好像始终生活在一个与时俱进的梦想之中,以至于常常分不清是梦是幻、是睡是醒。如今我已年近古稀,借此机会把这些梦想梳理一下,或许能看出些玄机,发现点奥妙。

记得早在1952年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听大人们说:“苏联人吃的是牛奶面包,住的是楼上楼下,用的是电灯电话。”因此,“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便成了那个时代的“中国梦”。谁知没过几年,苏联专家纷纷撤离;又过了几年,中苏论战开始,原来“兄弟般的友谊”变成了势不两立的仇敌。

1958年上了中学以后,“人民公社是金桥,共产主义是天堂”,又成了整个社会的“中国梦”。与此同时,为了实现“超英赶美”和年产1800万吨钢铁的“宏伟目标”, 学生不上课,农民不收秋,市民们砸铁锅、建高炉、住宿舍、吃食堂,完全牺牲了个人生活。谁知没过几天,食堂的饭菜变成了大锅清水汤,炼出的钢铁也根本不能用。紧接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席卷全国,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进入60年代,伟大领袖发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我在高考时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被大学拒之门外。为了消除自己身上的“阶级烙印”,我怀揣“上山下乡炼红心、争当革命接班人”的梦想,于1964年主动下乡插队。“文革”开始以后,我看到许多流传出来的内部文件,才知道上山下乡根本不是培养接班人的百年大业,而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察觉到上当受骗之后,我便从幻梦中惊醒,开始思考一个国家为什么会是这样。

“文革”开始时我还在农村插队,生产队的高音喇叭整天播放毛泽东接见红卫兵的新闻。生产队有两个饲养员,都是一贫如洗的老雇农。按理说我是来接受他们再教育的,但是每当二人听到“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呼喊声时,就会说一些非常朴实的难听话。熟悉以后,我问他们为什么会如此贫穷,连媳妇都没讨到?他们说是因为自己抽大烟不争气,才落到如此地步。他们的情感和语言从根本上动摇了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并开始对阶级斗争论和历史决定论产生怀疑。后来,我通过各种渠道读了许多禁书,再加上从小就有阅读《参考消息》的条件和习惯,所以对两报一刊非常反感,觉得它们的宣传不是骗子说谎就是痴人说梦。

“文革”结束前后,“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又成了举国上下的梦想。但是到了“本世纪”结束的时候,人们却被“跨世纪”的争论和“世纪末”的传闻所忽悠,唯独忘了“四个现代化”的承诺。

进入21世纪,最早将“梦想”当作大众话题的大概是一档选秀节目。2004年,CCTV经济频道为了改变《非常6+1》收视率的低迷状况,推出了一个名叫《梦想中国》的栏目。据有关编导介绍,这是一档以梦想为概念、以时尚为手段,“帮助普通老百姓实现明星梦”的大型文艺类节目。在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梦想”与“选秀”的结合,似乎可以为执着于文艺的青年男女提供一个改变现状甚至一夜成名的机会。后来,许多电视台都纷纷推出“梦想秀”之类的电视节目。这些节目或邀大牌明星或引进国外模式,吸引着广大观众的眼球。

然而,在一个以权谋私甚嚣尘上、金钱铺路不足为奇的社会,在教育、住房、医疗这“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时代,有谁知道那些“成功”的路上,有多少竞争的辛酸、拼搏的痛楚呢?在这条路上,又有多少不顾自身条件而误入迷途、屡败屡战、甚至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追梦人呢?总之,当人们纷纷放弃普通平凡的生活,而把出人头地、高人一等当作自己的梦想时,就很容易造就一个病态的社会。

2012年11月,也就是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不久,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历史题材展览《复兴之路》。参观结束以后,刚上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从此,“中国梦”进入官方话语体系,成为主流媒体热议的一个话题。

如前所述,回想这大半辈子的经历,虽然一直被梦想包围,但是,这一个又一个的梦想始终未能实现。

其实,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梦想,或者说不同的“中国梦”。比如洋务派的梦想是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达到强兵富国的目的,从而维护大清王朝的一统天下。没想到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这一梦想在甲午战争中被彻底粉碎。

洋务运动失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在西方技术的背后,还有个政治制度的问题。所以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梦想是通过变法来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然而,这次变法虽然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却被已经退休的慈禧太后镇压了。因为这件事发生的1898年是中国戊戌年,又因为变法仅仅维持了103天,所以历史上称之为“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变革的潮流已经不可阻挡。于是,清王朝在世纪末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打击之后,不得不在20世纪的最初几年推行新政。清末新政开始以后,中国人纷纷出国留学,寻求救国之道。在此期间,日本因为“路程近、费用少、同文同种”等原因,成为人们出国留学的首选。到了1907年,中国赴日本留学的人数超过五万,从而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蔚为壮观的留学热潮。

有鉴于此,美国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把庚子赔款用于人才培养的建议。经过反复协商,中国政府从1909年开始选送优秀学子赴美留学,这些人学成回国后进入教育、科技、工商、政治、外交等领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人统计,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81位当选的院士中,清华出身的就有29人,其中包括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人,而清华大学的前身就是专门为留学美国成立的游美肄业馆。

需要指出的是,因为日本是在学习西方以后才强大起来的,所以东游日本的中国人在那里只能得到二手经验,不容易直接“取得真经”。此外,由于环境的影响、知识的欠缺和人格的局限,这批人在思想上具有独断性、政治上具有革命性、行动上具有破坏性。比如学界的陈独秀、李大钊和鲁迅,政界的蒋介石、阎锡山和汪精卫,基本上都是这样。相比之下,以庚款留学生为主体的那些知识分子,因为对科学、自由、民主、宪政的理解,在人格上更有独立性,在学术上更有开创性,在政治上更有建设性。

……

多年前,因为有感于教育沉沦、学术腐败、人格扭曲、社会堕落,我开始研究民国年间的大学校长和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知识分子。时间一长,我发现在教育独立、学术自由的背后,有一种制度性的保障。因此,我根据能接触到的资料,又写了不少涉及这些问题的文章。如今把这些文章结集成册,经过与本书策划陈卓先生的反复磋商,决定用《民国旧梦》这样一个书名。

从字面上看,所谓“民国梦”不过是“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从内涵上看,我以为“民国梦”则更多元、更具体、更清晰、更有操作性。

为了便于阅读,我把这些文章分为四辑。第一辑讲述了十几位民国人物的故事。有些是大家比较熟知的,比如胡适、李大钊、张学良、冯玉祥等;有些是大家不大熟悉或几乎很少知道的,比如盛世才。但无论熟悉还是不熟悉,在这些人身上发生的故事,都与当时的中国究竟走哪一条路有关,因此我把他们的梦想统称为“寻路之梦”。

第二辑是“民主之梦”。自从戊戌变法以来,通过民主立宪来限制公权力的滥用,就成了中国民众最大的梦想。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一梦想始终未能实现。所以在这一辑中,我们既能看到胡适、萧公权、张奚若等人对民国政治的批评和剖析,又能看到丁文江、熊希龄、左舜生等人为政治改革所做的不懈努力。

在第三辑“自由之梦”中,介绍了几份报刊追求言论自由的曲折经历。新闻独立、言论自由和公平正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要素。因此,常燕生对自由主义的解读,值得大家注意。

第四辑是“教育之梦”,重点介绍了徐志摩、傅斯年对教育的理解,他们当年并没有从教经历,却深得教育之三味。其他篇章则介绍了民国时期一些关于教育的有趣故事,试着从不同角度去探讨教育的真谛。

蒙新星出版社厚爱,愿意出版我的这本小册子。最初的稿子不仅结构散乱,而且连一个像样的书名也没有。为此,陈卓先生下了很大功夫,终于促成了它的问世。我和陈卓认识多年,也算忘年交了,但是在此我还是要衷心地感谢他为此书的出版付出的辛苦和努力。

2013年8月19日于北京昌平名流花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4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