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学》是《贞元六书》的总纲,也是冯友兰新理学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它提出了“理”与好莱坞“气”等一系列哲学范畴,将中国传统哲学阐释到一个比宋明理学更深入、更明晰的境界,体现了丰富的本体论思想。冯友兰对西方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又使中国传统哲学在其思想体系中获得了现代意义。他是带着使命感来写作的,面对的是中国从传统到现代化之路,以及中国文化的出路、人生的终极意义。《新理学》在新理学哲学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理学/贞元六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冯友兰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新理学》是《贞元六书》的总纲,也是冯友兰新理学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它提出了“理”与好莱坞“气”等一系列哲学范畴,将中国传统哲学阐释到一个比宋明理学更深入、更明晰的境界,体现了丰富的本体论思想。冯友兰对西方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又使中国传统哲学在其思想体系中获得了现代意义。他是带着使命感来写作的,面对的是中国从传统到现代化之路,以及中国文化的出路、人生的终极意义。《新理学》在新理学哲学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 内容推荐 20世纪哲人冯友兰的《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构成了他完整的新理学哲学体系。它既是冯友兰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最高成就,更使他成为继往开来、具有国际声誉的大师。《贞元六书》寓意民族抗战虽在艰苦之时,但亦处在觉醒和复兴的前夜,表达民族一定要复兴的坚定信念。冯友兰的新理学哲学体系,囊括了人生的各个方面:才命、心性、功利、道德,情、性、灵与肉、欲与好,自然、风流、处事方法,从人生、境界、修养、心灵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无一不渗透到他那人人都能够看得懂的文字中,并一以贯之地把人生境界论作为起点、巅峰与归宿,真正追求的是诠释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堪称一部人生的教科书。 《新理学》是《贞元六书》的总纲,也是冯友兰新理学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在新理学哲学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 目录 自序 绪论 第一章 理太极 第二章 气 两仪 四象 第三章 道 天道 第四章 性心 第五章 道德 人道 第六章 势 历史 第七章 义理 第八章 艺术 第九章 鬼神 第十章 圣人 试读章节 我们既知哲学与科学,完全有种类上底不同,我们即可知哲学,或最哲学底哲学,并不以科学为根据。哲学之出发点,乃我们日常之经验,并非科学之理论。科学之出发点,亦是我们日常之经验,但其对于事物之看法,完全与哲学之看法不同。 哲学,或最哲学底哲学,不以科学为根据,所以亦不随科学中理论之改变而失其存在之价值。在哲学史中,凡以科学理论为出发点或根据之哲学,皆不久即失其存在之价值。如亚力士多德、如海格尔、如朱熹,其哲学中所谓自然哲学之部分,现只有历史底兴趣。独其形上学,即其哲学中之最哲学底部分,则永久有其存在之价值。其所以如此者,盖其形上学并不以当时之科学的理论为根据,故亦不受科学理论变动之影响也。 在中国哲学史中,先秦哲学,派别甚多,未可一概而论。自秦以降,汉人最富于科学底精神。所谓最富于科学底精神者,即其所有之知识,多系对于实际之肯定。当时所流行之哲学,为阴阳五行家。此派哲学,与其说是哲学,不如说是我们的原始底科学。其所主张,如五行之相生相胜,以及天人交感之说,皆系对于实际之肯定。凡先秦哲学中所有之逻辑底观念,此时人均予以事实底解释,使之变为科学底观念。详见第二章。所以汉人的哲学,至今只有历史底兴趣。 晋人则最富于哲学底精神。先秦哲学中所有之逻辑底观念,此时人又恢复其逻辑底意义。我们常见此时历史中说,某某善谈名理。所谓名理,即是对于实际无所肯定之理论,亦可说是“不着实际”之理论。因其“不着实际”,所以其理论亦不随人对于实际之知识之变动而变动。因此晋人的哲学至今仍有哲学底兴趣。 哲学对于实际虽无所肯定,而对于真际则有所肯定。晋人虽有“不著实际”之倾向,而对于真际并未作有系统底肯定。所以晋人虽善谈名理,而未能有伟大底哲学系统。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于所谓真际或纯真际,有充分底知识者,在先秦推公孙龙,在以后推程朱。他们对于此方面之知识,不是以当时之科学底理论为根据,亦不需用任何时代之科学底理论为根据,所以不随科学理论之变动而变动。 哲学,或最哲学底哲学,不随各时代之科学的理论之变动而变动,其情形已如上述。然各种学问,其本身亦应有进步,哲学,或最哲学底哲学,其本身是否可能有日新月异底发现,如现在科学所有者?又是否可能有一种进步,使其以前哲学家的哲学,皆只有历史底兴趣,一如现代底科学与以前底科学之比? 就一方面说,这恐怕是不可能底。其理由可分两点说。 就第一点说,科学是对于实际有所肯定者。他对于一类事物之理,即一类事物之所以为一类事物者,必知其内容,然后可对于此类事物有所肯定。他对于一类事物之理,并不以其为真际底而研究之,而系因欲对于其类事物有所肯定而研究之。哲学只对真际有所肯定,但肯定真际有某理,而不必肯定其理之内容。例如树一类之物,哲学只须说:树一类之物必有其所以为树者,即必有树之理。但讲植物学者,则必对于树之所以为树者,即树之理之内容,加以研究,然后对于实际底树,可以有许多肯定,可以利用之、统治之。事物之类之数量,是无尽底。一类事物之理之内容亦是很富底。科学家向此方面研究,可以说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的工作可以说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他不断地“格”,即不断地有新知识得到,所以科学可有日新月异底进步。哲学家以心观大全(大全解释见下),他并不要取真际之理,一一知之,更不必将一理之内容,详加研究。所以哲学不能有科学之日新月异底进步。 就第二点说,哲学中之道理由思得来。在历史中,人之思之能力,及其运用所依之工具,如言语文字等,如已达到相当程度,则即能建立哲学之大体轮廓,并知其中之主要道理。此后哲学家之所见,可更完备精密,但不易完全出前人之轮廓。在此点,哲学又与科学不同。科学大部分是试验底,其研究大部分靠试验工具。因试验工具可以有甚多甚速底革新与进步,科学亦可有甚多甚速底革新与进步。哲学不是试验底,其研究不靠试验工具,而靠人之思之能力。人之思之能力是古今如一,至少亦可说是很少有显著底变化。思之运用所依之工具,如言语文字等,亦不能有甚多甚新底进步,数理逻辑以符号辅助文字,即欲将思之运用所依之工具,加以改进,然其所改进者,比于科学实验所用工具之进步,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今人之所以能超过前人者,大部分靠今人有新工具。例如今人能飞行,古人不能飞行,此非因今人之体质在生理方面,与古人有何不同,而乃今人有飞机之工具,古人则无此工具也。哲学既只靠思,思之能力,古今人无大差异,其运用所依之工具,又不能或未能有大改进,所以自古代以后,即无全新底哲学。古代底哲学,其最哲学底部分,到现在仍是哲学,不是历史中底哲学。P21-24 序言 数年来即拟写《新理学》一书,因杂事多未果。去年中日战起,随学校南来,居于南岳。所见胜迹,多与哲学史有关者。怀昔贤之高风,对当世之巨变,心中感发,不能自已。又以山居,除授课外无杂事,每日皆写数千字。积二月余之力,遂成此书。数年积思,得有寄托,亦一快也。稿成之后,即离南岳赴滇,到蒙自后,又加写鬼神一章,第四章、第七章亦大修改,其余各章字句亦有修正。值战时,深恐稿或散失。故于正式印行前,先在蒙自石印若干部,分送同好。甫印成,即又从蒙自至昆明。到昆明后,又就蒙自石印本加以修正,成为此本。此书虽“不着实际”,而当前有许多实际问题,其解决与此书所论,不无关系。故虽知其中必仍有需修正之处,亦决及早印行,以期对于当前之大时代,即有涓埃之贡献,且以自珍其敝帚焉。金龙荪岳霖、汤锡予用彤、钱宾四穆、贺自昭麟、郑秉璧昕、沈公武有鼎诸先生均阅原稿全部;叶公超崇智、闻一多、朱佩弦自清诸先生均阅原稿第八章,有所指正。谨此致谢。民国二十七年八月序于昆明,冯友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