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乡里郎中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常荣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乡里郎中》记录了作者刘常荣父亲的一生。父亲的一生承载着太多太多的东西,一直萦绕在我心头,她使我丢不掉,放不下。父亲的一生,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它不仅仅是透着泥巴气息的个人奋斗史,也不仅仅是亲情孝悌的家史,它折射出来的,是我国南方农村土生土长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在上个世纪最后五六十年间艰难跋涉和奋起抗争的历史。

内容推荐

《乡里郎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传记,只是由12个短篇串联而成的回忆录。12篇文章记录了关于父亲的12个小故事或是对故事发生地点、背景所做的交代。

父亲是一个乡里郎中,也是一个心地十分善良的农民,更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胸怀豁达之人。作为一个在黑暗中摸索了30年的盲人,旧社会没给他多少读书机会,养家糊口和救死扶伤也不可能给他太多闲暇时光,双目失明之残更是剥夺了他伏案捉笔的能力。但他一生中所跋涉的崎岖山路、所经历的风雨人生,如同陈年美酒的酿造必须假以时日一样,给他提供了吟诗作对的种种素材。

《乡里郎中》由刘常荣编著。

目录

写在前面

父亲走了

十一块五毛钱

刘家仑上

苦难童年

山路弯弯

自学中医

牢狱之灾

水深火热

苦海扬帆

“文革”之难

劫后余生

老骥伏枥

先父诗词遗作

五言绝句

五言律诗

七言绝句

七言律诗

对联

后记

试读章节

刘家仑,一个挂在湘中雪峰山支脉——笔架山山腰上的小山村。

村子不大,住的全是没出五福的刘姓本家,统共三十来户人家分住在老屋场和上上下下山根田边十多处农舍里。刘家老屋座落在竹林掩映的东山梁下面,背靠山坡,屋弯前是眼山塘,生土夯筑的院墙本来就只有靠塘那侧的小半个弧面,年岁久了,经不住风雨的剥蚀,大部分已经坍塌。残留的墙垛子上,狗尾巴草长得分外茂盛,在山风中一个劲地舞动。透过犬牙般的豁口子,里面东倒西歪的木架子牛栏猪栏屋一览无余,那一溜牲畜屋的房垛子上,胡乱搁几块木板子,上面堆满了垫栏圈的干稻草和麦草捆子。一扇朝门矗立在拾级而上的石板路基上,门板早就不知去向,而今只剩一个门框子。这里通常趴着只呲牙咧嘴的大黄狗,一见生人便抻直了颈梗子狂吠一通。鸡、狗、猪、猫等牲畜,满世界乱串乱跑,灶台上,香案上,饭桌上,柴垛上,房梁上,牛栏里,地坪里,山塘边,田埂上,竹林里,凡是能觅食的地方,成群结伙地去。八九户刘姓本家挤住在里面,被柴火熏得黝黑的屋墙和板壁,使本来就低矮的房间光线更加暗淡。山雀和燕子在屋梁下和杉树皮、麦草杆子铺盖的屋顶筑巢垒窝,繁衍生崽。

老屋的东南方,一棵八九个汉子也合抱不过来的古枫树将枝叶伸进云层中,寄住着上上下下几十窝乌鸦喜鹊,不分春夏秋冬寒日暑天,整日里唧唧喳喳地陪伴着树下的山民们,也见证着大枫树下的人间冷暖、世事变迁。

我父亲刘翰才,就出生在这棵大枫树下的泥砖屋里。

解放前的刘家仑,一色的泥脚杆子,除了我的一个本家叔公家境稍微殷实点、土改被划成富农以外,全村竟然没有地主,其余都是贫下中农。叔公这个富农,也只因为他单身一个,按人均算田亩,他显然在全村平均数之上,其实他老人家老实巴交的,一年到头都是在田里土里打发日子,顶多农忙时节请几个工帮帮忙,根本不是那种为富不仁、靠放高利贷、盘剥雇农、收租子过日子的人家。

贫困、穷苦、落后是扣在刘家仑山民们头上的三顶“烂斗笠”,世世代代戴下来,揭都揭不掉。老祖宗选定的这片山岭田土,不养人。

挂在山腰上的一丘丘梯田,有的不过簸箕大,大部分是冷浸田,每年也就种一季水稻,三四百斤的产量,加上人均田亩不足三分,能在过年过节摊上一顿大米饭吃那算是享口福了。山上的出产也不景气,贫瘠的山土地上加上刀耕火种的习惯,每户每年能挖回二三十担红薯,再收获些玉米、花生就不错了。把红薯加工成红薯米,晒干了当主粮,是这里祖祖辈辈赖以充饥的办法。即便这样,多数人家也很难度过春荒,每年五六月份,断粮断顿是普遍现象。村子里,全家只有一条长裤子的就有三四户,谁出门谁穿。床上没有棉絮、冬天靠盖蓑衣、稻草御寒的更多。刘家仑一直泡在这样的贫穷岁月里,熬到“四人帮”倒台以后才慢慢有所改观。

流传在当地放牛伢子嘴边的一首山歌唱出了刘家仑老百姓的辛酸:

刘家仑,刘家仑,

十户人家九户穷:

破衣烂衫遮不了丑,

茅草棚棚拦不住风;

葛根野菜观音土,

一年四季不见腥;

头疼脑热病不起,

单寡孤独最可怜。

要是来生投人世,

打死不来刘家仑。

P7-9

序言

这本集子,前一部分是些回忆文字,通过十二个短篇把我父亲坎坷的一生做了概括性的叙述;后一部分是先父诗词遗作,从父亲的诗词手稿中精选近180首略加整理而成。

我的家在湘中雪峰山区一个叫笔架山的偏僻山里,祖祖辈辈与“穷困”二字结缘,1962年我高中毕业考上大学才第一次看到汽车和火车,当年我是光着脚板到长沙去念书的。

我的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穷乡僻壤摸爬滚打了一辈子,他的中医之路也是随着崎岖山路延伸的。

父亲的一生,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不仅仅是透着泥土气息的个人奋斗史,也不仅仅是亲情孝悌的家史,它折射出来的,是我国南方农村土生土长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在上个世纪后半叶艰难跋涉和不屈不挠的历史。

父亲的一生,是一曲悲壮的山歌——父亲一生遭受三次大难:旧社会疼瞎了一只眼睛,极左思潮又使他另一只眼睛失明,更使人痛心不已的是,上个世纪50~70年代近30个年头的岁月里,父亲蒙冤受屈,“四类分子”的牌子挂了30年,无休无止的管制和批斗也就延续了30年。特别是1960年双目失明致残以后,他在黑暗世界中长久地摸索苦不堪言,在“文革”动乱中心灵和肉体同时遭受的摧残更如地狱般痛苦。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父亲几次触到了棺材的边缘。

父亲的一生,是信仰贵过生命的真实写照——他遭遇那么多冤屈和不公:坐过牢,挨过打,挂过牌,游过乡,身残了,一点点工资也停发了,家穷得揭不开锅了,子女在外面受欺负了……这一切,他也曾痛苦过,茫然过,怨恨过,但是在大难面前,父亲通常表现出极大的忍耐性,更重要的是始终满腔热情地拥护中国共产党,正如他在诗中表白的:

“紧紧跟随党,也当献片瓦。

两目虽失明,可是心还亮。”

又如:

“尘沙污野径,谁日无人洗?

一夜雨滂沱,中途尽渺湎。

声名何日扬,清净自今显。

世路尚崎岖,惟吾当稳践。”

父亲的一生,是大慈大爱的楷模。他一生没有做过损人害人之事,自己身处逆境、困境,却总是把乡亲们和病人的困难、痛苦挂在心上。他双目失明以后的退休金只有13元钱,还要从中省出一部分接济贫困户。儿女孝敬他的几个零花钱,大部分用在病人身上,或者为乡里修桥铺路上了。两只眼睛看不见,却继续出诊、摸脉、问诊、开方,行医乡里30年,仅向病人收取几毛钱的诊费。上了岁数以后,父亲感觉眼睛和腿脚都不方便了,为了不耽搁给乡亲们看病,很多时候他索性把病人接到家里来治,还管住管吃管熬药。

我国中医药名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人命至重,有贵干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峨、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之则是含灵巨贼。”

父亲用他近半个世纪的从医经历努力实践着上面这段古训。  呜呼,苍生大医者,吾父也!

父亲一生低调,经常是一身破衣烂衫,肩背出诊用的家织布袋子,一手拄着棍杖,远看像叫花子,近看也只是一个乡里郎中。因此,本书就以《乡里郎中》命名了。我想父亲在天之灵肯定会喜欢这个带着泥土气息的称呼。

《乡里郎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传记,只是由12个短篇串联而成的回忆录。12篇文章记录了关于父亲的12个小故事或是对故事发生地点、背景所做的交代。

父亲在世时,尤其是我大学毕业远赴青海工作以后,关山远隔,每年只能利用短暂的探亲假回家与父母生活一段时间。而我的每次归来,都带给白发苍苍的父母乐享天伦的喜悦。几乎每天夜晚,来家串门的乡亲们纷纷离去,家人也都睡下,万籁俱寂中,父子俩围坐在快要熄灭的火炉边,做彻夜之谈。谈得最多的是一年来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父亲眼瞎,从1960年起就不能看书报,平时只能利用病人来家就诊的机会,多少打听点时事要闻,那也是只言片语的消息,远不能缓解他那心灵闭塞之苦。父亲是个渴求知识的人,他那追求进步的精神,委实叫人佩服。在父子俩的交谈中,父亲总是不忘了解我在单位掌管和打理钱财的工作情况,反反复复叮嘱我恪守“清白传家、廉洁奉公”的家训。这八个字的父训,融入我的会计人生,沁入我的灵魂。上年岁的老人,尤其像父亲这样生活在黑暗世界里久了的老人,一拉起家常,不免又回到他记忆中的岁月,抒发一番人生感慨。《乡里郎中》里大多数关于他本人的故事,就来自我亲耳聆听到的父亲多次这样的回忆。尽管在写作中对个别地方作了一些必要的艺术处理,但总体上没有偏离真实。

父亲是一个乡里郎中,也是一个心地十分善良的农民,更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胸怀豁达之人。作为一个在黑暗中摸索了30年的盲人,旧社会没给他多少读书机会,养家糊口和救死扶伤也不可能给他太多闲暇时光,双目失明之残更是剥夺了他伏案捉笔的能力。但他一生中所跋涉的崎岖山路、所经历的风雨人生,如同陈年美酒的酿造必须假以时日一样,给他提供了吟诗作对的种种素材。他热爱古诗词,平时常常即兴吟成一些颇有意境的绝妙佳句。如1978年秋天所作的五言绝句《秋日任山晚眺》:“黄叶满秋山,野叟拾薪去;岭上白云封,樵歌响山谷。”1989年冬天所作的七言绝句《山村冬日》:“冬日山村烟火迟,冰条挂满屋檐时。鸟儿不解朔风意,也与雪花争树枝。”都是描写山区秋冬景色的神来之笔,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我未能延续父亲所从事的中医事业,对古诗词也鲜有研究,从大学开始就和财会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今也是从会计岗位上退休下来追忆父亲的生平事迹,整理父亲的诗词遗作,局限于个人水平和日渐退化的记忆力,难免会有许多谬误之处,敬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教。

后记

这是我为纪念父亲百年诞辰而完成的一篇文字。

父亲一生中最大的财富是什么?是苦难。

苦难伴随着他出生,伴随着他童年的脚步,伴随着他顶立门户的岁月,伴随着他学医、行医的日日夜夜,伴随着他双目失明的三十个春秋,伴随他一生一世。

是苦难,将他逼上乞讨之路,逼得学医自救;是苦难,诱使他误入“同善社”,陷入坐牢、判刑、被管制、失去人的尊严的深渊。

在地狱里挣扎过的人,对天堂的向往分外强烈。父亲心目中的天堂,也只是:仁、义、理、智、信畅行天下,心灵有一片洁净自由的天地,行医有一个施展“拳脚”的宽松舞台,眼睛不瞎,肢体不残,衣食无忧,这就足够了。

但他在生之年终究没有看到天堂,仅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尝到了做人的乐趣。

不能否认,这个社会对他,对千千万万像父亲一样的老一辈知识分子有太多的不公。然而,国家社稷都是在曲折沉浮的磨难中苦苦摸索,个人的苦难遭遇又算得了什么?孟子说过,要做一个于国于民有用的人,都得经过一个艰苦的锻炼过程,“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父亲这一辈子,可谓是原原本本地实践了这段古训,在某种程度上或许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苦难磨砺出父亲身上闪光的人格品质。

大凡受过孔老夫子儒家思想熏陶过的老一辈知识分子,都十分讲究个人的人格、气节和风骨。历史上从魏晋以来,崇尚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历史上享誉朝野的李白、杜甫、范仲淹、陶渊明……近代的鲁迅,都是以忠直、忧民、慎独、博学、睿智的形象挺立于历史舞台的,他们不因战乱、疾疫、政治变故和个人坎坷而丧失人格精神。深受儒家伦理观念影响的祖国传统医学——中医,就是提倡、实践和传承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宗旨,以契合乃至融入这种名士潮流之中。当然,发展到上个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其内涵和外延,已经涂上了深刻的时代色彩。

父亲作为一个偏远山区的乡里郎中,苦难的人生经历,锤炼出他不屈不饶的精神,尽管他经常陷入迷惘、苦闷的状态,但他身上真正闪光的东西,从来没有被湮没过,这就是:

他,一生仁义,始终没有放弃儒医的宗旨!

他,始终在学习和锤炼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风骨!

肯定、宣扬、效法和传承体现于父亲身上的儒医大仁大爱的风骨,是我写这篇文字的唯一心愿。

但愿父亲悬壶济世的医风医德能获得当今医务界、乃至全社会的认同和效法!

但愿父亲在另外一个世界进入他理想的天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