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建筑家安藤忠雄合为双璧的他,藤森昭信是靠眼光和思想探索着建筑。
安藤忠雄的建筑是从游历与自学中生发,藤森昭信则身兼建筑史家与建筑家的双重角色,他不是知名建筑家的弟子,没有与老师置身于工作室的经验,但是,他特立独行的建筑恰恰是在历史中培育。
《人类与建筑的历史》适合历史、建筑知识爱好者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类与建筑的历史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日)藤森照信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与建筑家安藤忠雄合为双璧的他,藤森昭信是靠眼光和思想探索着建筑。 安藤忠雄的建筑是从游历与自学中生发,藤森昭信则身兼建筑史家与建筑家的双重角色,他不是知名建筑家的弟子,没有与老师置身于工作室的经验,但是,他特立独行的建筑恰恰是在历史中培育。 《人类与建筑的历史》适合历史、建筑知识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人类与建筑的历史》这本小书与人们通常看到的建筑书不太一样,对建筑家藤森昭信而言也是破天荒的作品。身兼建筑史家和建筑家的藤森昭信,看待建筑的角度非常独特。藤森昭信认为西方建筑对日本建筑的文脉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其中是现代主义破坏性最强,深及建筑与人类的关系。 而藤森昭信在这本《人类与建筑的历史》里试图追寻人类发展的线索,重新梳理建筑发展的脉络,将重新解体的文化碎片重新捡起,与破坏之后完全做别的东西的现代主义相比较,破坏之后再重新组合建立的就是藤森流。 目录 第一章 人类最初的住所 人吃猛犸象的时代 开始吃米麦的时代 新石器与家的诞生 家给人类带来的恩惠 第二章 天神之家——建筑的诞生 地母信仰与太阳信仰 太阳信仰因何而来 马耳他神殿 建筑外观的起源 第三章 日本列岛民居起源 人类社会的产生与陶器的极大丰富 绳纹时代竖穴式住宅 绳纹住宅美观吗 铁器、水稻种植及高床式住宅 家屋文镜 第四章 神之所居 从历史遗址看日本神殿建筑 神社建筑的诞生 神社建筑风格确立 第五章 从青铜器时代到工业革命 风格迥然的各国古代建筑 四大宗教时代的建筑 大航海时代建筑的发展变化 第六章 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 历史主义建筑缘何消失 现代主义与日本传统 人的造形感觉 回归人类建筑原点 后记 初涉建筑的书籍 试读章节 人吃猛犸象的时代 那是距今1万年前的冰河时代,地球尚处于极度严寒中,一入冬季,更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时,我们的祖先——最早的人类,每天过着猎逐猛犸象的日子。祖先们狩猎的工具是石头、棍棒,或是一些极为简单的自制工具,比如在棍头上绑块石头。 冬日虽然天寒地冻,夏天却是草木繁盛。人们挖食山芋、葛根,收捡成熟的栗子、橡子,还有野生麦子、米、荞麦、稗子等草种。还有各类昆虫也能食用,蜜蜂幼虫、蝉、蚱蜢很美味,食用蝴蝶要注意拔掉呛人的翅膀,蜻蜓味道很糟糕,最好不要尝试。下河出海可以捞到鱼贝,原野上奔跑着牛、羊、猪、马,还有驯鹿,可待它们饮水时守在草木茂密的水源边伺机而动,或是挖些陷阱,也能逮到。开春时还有刚冬眠醒来的熊,趁它懵懵懂懂爬出洞时,在洞口伏击也很容易捉到。 祖先们能从漫长的冰河期存活下来,靠的就是对各类物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哪些植物能被食用、哪里有猎物出没、猎具怎么做、陷阱挖多深,人们齐心协力,为生存开动脑筋。 靠狩猎采集度日的冰河期,人们最喜欢的猎物就是猛犸象。冬季食物匮乏,若能猎到一头脂肪肥厚的猛犸象,可以供10个人吃上好几个月!日本长野县野尻湖就曾挖掘出与猛犸象同宗的古棱齿象(Palaeoloxodon naumanni)的化石,专家根据化石的形态推测,这头大象是在冬季被猎人追逐至野尻湖,无路可逃才踏上了结冰的湖面的,冰层因无法承受巨大的重量而裂开,象落入湖中并深陷湖底泥淖无法脱身,最终溺亡。 当时陶器尚未出现,人们使用的工具仍以石器为主。说是工具,其实也只是用砸碎的石片充当刀刃之类。这种简单打制的石器工具看起来其貌不扬,乍一看您肯定以为就是块石头,最多有点儿锐角,但也不足以刺穿动物皮,只能勉强用来击打动物而已。直至旧石器时代后期,人们才造出较为锐利的打制石器作枪头用。除了击打猎物之外,早期打制石器还有一项重要用途,就是在人们吸食脑浆、骨髓时,可以用来砸碎大型动物的头盖骨或大腿骨。今时今日,骨髓对于我们而言并非珍馐,但越追溯人类历史就越会发现这种食物对原始人类的重要性。因为除了人类自己狩获的猎物之外,远古的荒原上到处散落着剑齿虎、狮子等大型肉食动物吃剩的猎物骨头,这些坚硬的骨头连最锋利的鬣狗牙齿也无法咬碎,只有人类懂得利用石头工具砸开骨头,吸食其中营养丰富的骨髓充当食物。 打制石器的出现远远早于后来的磨制石器,因而人们称之为旧石器。其性能不敢恭维,但它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工具,在冰河时代,从250万年前到1万年前为止,人们一直沿用着这种古老的打制石器。这就是“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末期,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狩猎采集的日子,一些可以被称为文化艺术的活动开始盛行,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表现方式诞生了,可惜流传至今的,仅剩极少数描绘在古洞穴内的壁画和一些凿刻在兽牙或石头上的女像雕塑。这些上古文物是靠考古人员用手一点点从土层中挖掘出来的。 P002-005 后记 我这本书面向的读者群主要是对建筑感兴趣,或是将来有志于成为建筑家,以及初学建筑的朋友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涉猎建筑的第一本书。 不过,收笔之后我发现,这本小书似乎与人们印象里的建筑书籍不太一样,对我自己而言也是破天荒的作品。 一般人们想了解建筑时,可能首先会选择专业建筑学。朝着建筑家努力的人,可能还会报考设有建筑学系的专业院校。但我认为当今建筑学也好,建筑学系也好,都在朝着一个奇怪的方向发展。学习科目种类之繁杂实在令人吃惊。有的研究钢筋水泥的材料学;有的研究建材使用方法,如何提高抗震能力的结构学;还有结构学的基础——结构力学。另外,还有研究室内温湿度,最近还多了研究室内污染化学物质的环境(设备)学。 我认为,学习建筑不能单纯依靠这些理科系科目。文科系、艺术系领域也必须学习。合理布局房屋的计划学,包括空问的适用性等相关知识也要学习。另外,还有建筑史学也应列为必修,比如欧洲建筑史,通常介绍从埃及金字塔、希腊神殿至20世纪诞生的主要建筑,日本建筑史一般从法隆寺、各大城堡、各时代各地民居的发展学起。还有研究建筑本质的建筑论。这些科目的学习,一半是理论,另一半应该移至制图室学习如何制图。先从模仿名作开始,学好后再开始自己设计。 我学建筑就是这么一路走来的,如今反思一下,是否有必要学习这么多科目?也许使用掌握设计和建筑史两门就够了?要成为专业建筑师的,两门都学;只是对建筑感兴趣的,学学建筑史就可以了。但不论专业还是涉猎,少了历史不成建筑。历史才是通往建筑的捷径。 坚持这个观点并不是因为我是建筑史家,当然也不可否认这个因素的存在,只是近几年我开始亲手设计建筑,实践让我切身体会到,建筑史知识对我的帮助有多大!历史让我能跳出眼前,换个角度,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思考建筑。看似绕了弯路,却意外地让我先人一步接近了建筑的本质。 我眼里的“建筑历史”与“物质世界”本质很相似,这么说您也许不能明白,请容我解释。 物质世界里,最大的物质当属包罗万象、繁星闪耀的宇宙,最小的是原子,这两者有着本质上的相似,比如宇宙里有地球等行星围绕太阳运行,原子里则有中子在原子核周围打转,这就是物质世界里最大规模与最小规模的运行模式。形式单一,轨迹固定。 但如果将目光投向最大与最小之间的范围,景色则为之一变。单说地球,山川湖泊无数,草木生灵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富于变化。 而从物质本质上看,我们脚下这片大地同最大与最小规模的物质一样,都作着个体旋转运动。 最大最小两极的单纯、单调性,与中间的多样性构成了物质世界的形态。 本书中多次提到,人类建筑史也同样,起点原始时代和终点当代世界都一样,而起点与终点间各地各国却呈现出百样风采。 物质世界与建筑历史的形态都像一粒被糖纸包裹着的糖果,是偶然,还是本质?不得而知。只是于我而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