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的文学的一生,可谓“才情跌宕,诗文丽藻”,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毕生从事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以及戏曲和通俗文学的编写、刊行。主要作品有: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时调集《挂枝儿》、《山歌》和散曲集《太霞新奏》,小说《平妖传》和《新列国志》。并修改汤显祖、李玉等人的传奇剧本多种,汇编为《墨憨斋定本传奇》;他自己创作的剧目有传奇《双雄记》,通俗小品有《智囊》、《古今谭概》、《笑府》、《春秋衡库》,还撰有《甲申纪事》、《中兴传略》等。冯梦龙撰写的故事富有戏剧性与传奇性,深受群众喜爱,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女》、《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等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侯楷炜主编的《冯梦龙传说故事集》,充溢、散发着芬芳的乡土气息,通俗而又高雅。不仅在于挖掘到了蕴藏在冯梦龙故里的传说,而且可以引导读者全面、立体地了解当地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引人入胜,供人学养,让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映辉,从而更好地激发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加快家乡建设步伐,使鱼米之乡锦上添花,更加美丽富饶。
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事业作出了独异的贡献。被后人称为杰出的俗文学泰斗、古代白话小说的先驱、中国古代通俗文学事业的第一功臣。他所编辑的通俗小说《三言》,民歌《挂枝儿》、《山歌》,使宋元明数百年间百余篇短篇通俗小说,明中叶以后八百余首民间歌曲,免于湮没,为它们开拓出更辽阔的活动的天地,发挥着它们战斗的威力,破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学统治。在国际上也给祖国增添了不少绚丽的光辉。
关于冯梦龙的传说故事,各地流传很多。侯楷炜主编的这本《冯梦龙传说故事集》收录的,都是发生在冯梦龙故里——相城区东桥镇新巷村冯埂上的民间传说故事,这在冯梦龙的研究领域尚属首例,它对全面了解、深入研究冯梦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冯梦龙出身名门,自幼在家庭的督导下,接受着严格而系统的正统教育。他饱读诗书、熟记经文、聪慧灵异、过目不忘,这在本书搜集的故事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冯梦龙传说故事集》的出版,可以使我们比较客观而完整地了解冯梦龙的生平及贡献,拉近古代文化名人与现代新苏州的距离,激发我们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并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和力量,得到借鉴和启示。为进一步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产生一定的作用。值得一读。
老马识途
冯梦龙自幼聪慧,又十分好学,十岁就通读四书五经、春秋战国、《三国演义》等书籍。一天他在村东土地庙前对书朗读,越看越有味,忍不住摇头晃脑念了起来。
“这牛是我的,你怎么不要脸皮,说是自己的?”冯梦龙听到有人大声说话,抬头望去,只见两个中年男子,牵着头牛犊往冯埂上走来。
这两个中年男人,一个叫石其,是邻村石桥头人,种田为生;一个叫钱昌,是邻村钱埂上人,、以种麻为生。两人均说牛犊是自己的,指斥对方是见“牛”眼开的贼胚。
“苍天自有公道,我们请地保冯良为我们做主。”石其说,“届时你不要后悔!”
“你以为冯良是你表兄,麦面上撒葱沾点亲(青),我就怕你不成?”钱昌也不示弱,气壮如牛,“就是告到天皇老子那里,我也会奉陪到底。”
两人的吵闹声引来了看热闹的村民。
地保冯良闻声赶了过来,看到石其、钱昌牵着头周岁左右的牛犊,都说是自己家母牛所生,遂问究竟是怎么回事。
石其脸红脖子粗,抢先道:“去年夏天,我家母牛生了头小牛。添了头牲口,我心里甚是高兴,精心饲养一年,眼看这牛仔一天天长大,能为家里耕地干活了,心里乐滋滋的。今天我叫儿子把牛放到村口吃草,自己下田干活去了。临近中午,儿子回家吃饭,耷拉着脑袋哭着对我说:因自己贪玩,小牛不见了。于是我放下饭碗,与儿子一路往南寻找。在村南,我与儿子见钱昌的女儿看着的那头小牛,正是自己的,正要牵走,钱昌女儿哭了。正在这时,钱昌从屋里出来了,二话不说,从我手中夺走小牛。”
钱昌见石其把话说完了,接着说:“去年我家的黄牛生了头牛犊,每天由小女牵出放养。今天临近中午,我在家中烧火做饭,听见村口传来女儿哭声,于是赶了出去,却见石其父子两个要把我家的牛犊牵走,我不由怒火直冒,从石其手中夺回牛犊,石其硬是不肯。我与他争论半晌无果,所以前来冯埂上,请地保做主。你总不会营私舞弊吧。”
石其、钱昌各执一词,均说得有鼻子有眼,地保冯良一时难辨真假。
冯梦龙在一旁听得分明,见冯良一时没有了主意,他收起书本,踏上前说道:‘‘人之初,性本善。须知童言无邪!”
这句话提醒了冯良,当即叫人唤来石其的儿子和钱昌的女儿,请他俩当着众人的面,把家中的小牛说上一遍。
石其的儿子和钱昌的女儿,小小年纪,倒也伶牙俐齿,当着众人的面,并不怯场,所述都与刚才他们父亲的话一般无二,更叫冯良难辨真伪。他看到日已西落,只得吩咐人把这头小牛暂时牵到冯埂上村里,明日再断。
冯良回到家中,蹙眉沉吟,想不出好办法。晚饭后,冯梦龙想到了什么,到了堂叔冯良家,说:“叔,小侄讲个故事给你听,也许对你断牛有所帮助。”
冯良望着才满十岁的堂侄,笑道:“梦龙,你小孩子肚中有什么故事?”冯梦龙笑了笑说:“是书上看过的。”冯良不当回事,随口道:“不妨说来一听。”
冯梦龙像背书一样,一口气说道:“齐桓公在援助燕国攻打孤竹国时,中了山贼的诱兵之计,齐国军队误人了迷谷。此时天色已晚,寒气逼人,齐国宰相管仲见山谷险恶,不可久留,便叫军士寻路出谷,怎奈东觅西找,盘盘曲曲,全无出路。齐桓公万分焦急,无计可施……”
冯良听到这里,大手一挥,说:“梦龙,你这只故事对裁断牛犊又有什么帮助呢?别闹了,快回家睡觉吧。”冯梦龙执意不走,说:“叔呀,小侄的故事还没讲完哩,你耐心听我往下说。齐军危急之际,管仲想出了一条妙计,对齐桓公说:‘俗语说老马识途,臣以为,我们可以挑选几匹老马,看它所走的方向,跟随它前往,或许能找到路。一’
“路找到了没有?”冯良听到这里,人了迷,急于知道结果。
冯梦龙见堂叔对自己讲的故事开始欣赏了,兴冲冲接着说:“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计策,命令取老马数匹,纵之先行,部队尾随其后,结果这些老马顺着弯弯曲曲的路向回走,真的走出了迷谷。”
听完了冯梦龙的故事,冯良感到莫名其妙,叹了口气,说:“那对眼下这头牛犊是石其家的,还是钱昌家的,又有什么帮助呢?”
冯梦龙微笑着说出了个中的“奥妙”:“管仲根据老马识途的天性,让马带路,终于使齐国的军队摆脱了困境,转危为安。石桥头与钱埂上近二里路,且一村在北,一村在南,牛犊虽幼,但毕竟已经在自己的主人家生活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所以如若我们效学……”
冯良呵呵大笑,把冯梦龙抱了起来:“说得在理!”言罢,放下冯梦龙,立即叫村民把关着的那头牛犊放了出来,众人尾随其后。
牛犊放出后,瞪着牛眼,四下望了望,认准方向后,踏着月色,直往钱埂上走去。进了钱埂村,牛犊在钱昌家门前哞哞直叫。钱昌正在屋里生闷气,听见熟悉的牛叫声,赶了出来,一见牛犊,又惊又喜,遂把它牵向了牛棚。牛棚里的母牛见牛犊回来了,喜不自禁,又舔又亲。
再说石桥头的石其,第二天一早,来到了冯埂村。一听说冯良在昨夜已将牛犊送去了钱昌家,怒火中烧,气冲冲说:“你这地保,说来我与你家还沾亲带故,想不到你胳膊朝外弯。你要不把牛犊判给我,我跟你没完。”
冯良不慌不忙地说:“我是地保,理应办事公正,至于这牛犊是否是你的,你肚皮里吞了萤火虫——清二楚。你如若执意糊涂下去,那我只有把它交付县衙公断了,届时你吃不了兜着走,悔之晚矣,莫怪我这个表兄没有提醒过你。”
石其顿时癞蛤蟆吞了绣花针——哑了口。
原来,石家的母牛在去年确实生了一头小牛,昨天一早,他与儿子牵着去东桥集市上卖了。返回路上,见钱埂上村边有一头与自家那小牛大小、模样差不多的牛犊,便起了贪念,将它牵回家中,不想被一旁的钱昌小女看见。小女孩哭声引来钱昌。石其见事情败露,将错就错,与钱昌将牛犊牵到冯埂上,要地保为自己做主,于是引出本文开头的事来。
口述人:毛海荣
记录人:张瑞照
记录时间:2010年3月16日 记录地点:冯埂上
P22-25
朱建华
苏州,人杰地灵。在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发展中,涌现出来的人才灿若繁星。这些名人才士为苏州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文化苏州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冯梦龙就是其中的一位。我市几位民间文艺家,多年来,潜心研究冯梦龙,深入民间搜集第一手资料,经过整理后,《冯梦龙传说故事集》即将面世了,在这里我首先向他们致贺。
关于冯梦龙的传说故事,各地流传很多。而这本《冯梦龙传说故事集》收录的,都是发生在冯梦龙故里——相城区东桥镇新巷村冯埂上的民间传说故事,这在冯梦龙的研究领域尚属首例,它对全面了解、深入研究冯梦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冯梦龙出身名门,自幼在家庭的督导下,接受着严格而系统的正统教育。他饱读诗书、熟记经文、聪慧灵异、过目不忘,这在本书搜集的故事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通俗文学作为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品德、要求和希望的反映,对整个文学事业的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通俗文学的爱好者和积极宣传者冯梦龙就是其中的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如同迫害劳动人民一样,迫害着通俗文学。冯梦龙所编写、更定和刊布的作品,其中大部分,数百年间一直遭到野蛮的禁止,有的竞被烧毁了。冯梦龙本身则遭到种种卑劣的鄙视和攻击。可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冯氏的成就,未能受到人们的重视。冯梦龙的可贵,在于他以最强烈的热情,酷爱着通俗文学。他不以前程为怀,不以利禄为用,不以训谤为戒,不以攻讦为训,孜孜不倦地进行着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研究和梓刊工作,对当时窳败的政治、浮华的文风非常不满。不仅严肃地针对上述现象提出指责,同时也倡导改革。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事业作出了独异的贡献。被后人称为杰出的俗文学泰斗、古代白话小说的先驱、中国古代通俗文学事业的第一功臣。他所编辑的通俗小说《三言》,民歌《挂枝儿》、《山歌》,使宋元明数百年间百余篇短篇通俗小说,明中叶以后八百余首民间歌曲,免于湮没,为它们开拓出更辽阔的活动的天地,发挥着它们战斗的威力,破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学统治。在国际上也给祖国增添了不少绚丽的光辉。
《冯梦龙传说故事集》的出版,可以使我们比较客观而完整地了解冯梦龙的生平及贡献,拉近古代文化名人与现代新苏州的距离,激发我们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并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和力量,得到借鉴和启示。为进一步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产生一定的作用。值得一读。
(作者系苏州市文联党组书记)
在我的家乡,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冯梦龙的传说故事,因为这里是冯梦龙的故里。20世纪70年代末,我由中学教师调任公社文化站站长,其问曾接待过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路工、秘书长陈钧等多位研究冯梦龙的专家、学者。当年,我陪着他们走村串巷、上门采访。受他们的影响,我开始对冯梦龙传说故事的搜集产生了兴趣,对冯梦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对中国文学事业的贡献加深了了解。到了80年代初,我由文化站调入政府工作,兴趣正浓的冯梦龙传说故事搜集工作,再也无暇顾及,心中不无遗憾。
1996年10月,著名学者、民俗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学部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荣誉主席贾芝老先生来苏参加《中国民间故事三套集成·江苏卷》审编期间,由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冯梦龙研究专家马汉民老师等陪同,专程来东桥镇冯埂上访问,我有幸作陪。贾老对冯梦龙满怀敬意,如数家珍地叙述着冯梦龙对中国文学发展作出的极大贡献,并阐述了弘扬冯梦龙创作精神的现实意义,使我对冯梦龙研究的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003年我着手编写《东桥镇志》,对冯梦龙的资料再次进行搜集。
2008年退休以后,我全身心投入了冯梦龙的研究,其间我深深感受到了冯埂上村民对先辈冯梦龙的缅怀之情。时越数百年,涉及冯梦龙的传闻依然鲜活地留存在乡亲们的口头上,传播在东桥的大地上。由此,我产生了整理、出版《冯梦龙传说故事集》的想法,得到了新巷村党总支和村委会领导的支持,组成了编委会,并由我担任主编。2009年11月,我与老同事张瑞照、顾建男以及我的学生顾彩珠在天平山相聚时谈及此事,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赞同。此后,瑞照先生偕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卢群、诸家瑜、王水根等老师前来冯埂上采风,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他们的鼎力相助。
相城区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曹后灵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亲自为本书题写书名,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苏州市文联党组书记朱建华为本书写序,本书的编写和出版还得到了马汉民、沈炳泉、房余龙、陶金明等专家领导的帮助指导,在此一并致谢。
《冯梦龙传说故事集》的出版,了却了我久驻胸中的夙愿,也圆了冯埂上父老乡亲们多年的梦,倍感欣慰。但初涉编书缺乏经验,敬请读者不吝指教。
侯楷炜
2012年2月28日于苏州东桥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