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作为鲁迅的故乡,《野草》作为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很多作家都在《野草》上投稿,《绍兴文学的磁场》内容涉及《野草》杂志首任主编陈雪琛与这些作家的书信资料以及作者对这些书信的评论,这些资料弥足珍贵。
雪琛先生用书信折射了一个时代,也为自己的文学人生作出了一个大面积的归纳,读来令人动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绍兴文学的磁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雪琛 |
出版社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绍兴作为鲁迅的故乡,《野草》作为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很多作家都在《野草》上投稿,《绍兴文学的磁场》内容涉及《野草》杂志首任主编陈雪琛与这些作家的书信资料以及作者对这些书信的评论,这些资料弥足珍贵。 雪琛先生用书信折射了一个时代,也为自己的文学人生作出了一个大面积的归纳,读来令人动容。 内容推荐 陈雪琛所著的《绍兴文学的磁场》所选用的这些信札,大多事与文学相牵,也再现了他们当时对文学事业是何等投入与痴情。在这里,书筒折射了一个时代,也为编撰者的文学人生作出了一个大面积的归纳,读来令人动容…… 目录 一、序一 序二 二、书简选[附图片、照片、诗文] 柯灵书简 ——义薄云天,文惊风雨!信满故乡绍兴情 杨幼生书简 ——上海“老绍兴”,理论家,柯灵一生知情人 丁元昌书简 ——别了柯灵,文坛不会忘记您,读者永远牢记您 人民日报总编辑室书简 ——小“读者来信”高层复 王小鹰书简 ——绍兴市嵊县是她的外婆家 王安忆书简 ——寻根:妈妈茹志鹃及其上代都是绍兴人 王延龄书简 ——文学严肃与通俗,各有他的好见识 王蕴如书简 ——省长周建人夫人,预言鲁迅故乡必将大发展 左泥书简 ——资深高编,组织大批作家首次访绍兴 侯硕平书简 ——各类剧种深研究,越剧名流皆朋友 叶文玲书简 ——台州有她文学馆,文学成就尽展现 北冈正子(日本)书简 ——研究鲁迅老敖授,绍兴文学她宣传 朱盛昌书简 ——评奖小说卧病阅,真话直言见品德 任移逊书简 ——参发宇宙飞船,两次受总书记接见的绍兴人 刘金书简 ——绍兴市嵊县人,上海《文学报》总编辑 江曾培书简 ——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阮善夫书简 ——鲁迅大姨夫之族侄,《狂人日记》原型是其族亲 麦辛书简 ——《解放军报》编辑组长,各重要报刊副总编 严尔纯书简 ——绍兴又是位名作家程乃姗的外婆家 李名卿书简 ——是“党龄从1938年5月算起”的绍兴文学写手 李锦源书简 ——求教同去绍一中,教者却是地下党 李丽英书简 ——电话拉出陈雪琛,认定文理学院老校友 杜文和书简 ——军旅作家曾居绍,“文”而且“和”,多才而不骄 陆锡麟书简 ——十三岁那年我找绍兴市长,见证党的好作风 杨佩瑾书简 ——“我向省委打报告请了创作假,第一件事写绍兴” 何宝康书简 ——发表文章千篇计,淡定低调人共知 汪浙成书简 ——“为鲁迅家乡的刊物写稿,我感到很荣幸” 沈志远书简 ——毛泽东称赞他是人民的哲学家,我为何烧掉他来信 沈虎根书简 ——“我虽不是绍兴人,但对绍兴感情非常深” 陈述书简 ——剧作家,绍兴市文联老领导,独立思考,正直为人 陈云德书简 ——长期研究徐锡麟,大量来信诱发我回忆《绍兴报》 陈玮君书简 ——从无官职和职称,只有渊博的学问和清正之人格 陈祖松书简 ——既重原则又重谊,难忘这位陈部长 陈祖美书简 ——古典文学女评论家,青岛人,祖母老家原绍兴 黄世中书简 ——教授,与祖美通信多年后始知对方是女性 陈桥驿书简 ——终身教授绍兴人,九旬高寿仍笔耕 陈家林书简 ——青少年时代即涉足诗词领域发表作品 陈继光书简 ——诸暨人,火车司机成作家,译成多种语言传国外 张挥(新加坡)书简 ——曾任新加坡作家协会副会长 张颖书简 ——我投稿《野草》,有亲切感和归属感 张志民书简 ——以《诗刊》主编闻于世,《辞海》条目有大名 张盛裕书简 ——《文艺报》编辑,浙江《江南》主编、社长 张德强书简 ——绍兴人,诗作被译成多国文字传海外 张晓夫书简 ——绍兴人,无权闹革命给他以研究鲁迅好机缘 邹志方书简 ——教授,绍兴人,是我学习传统诗词启蒙人之 竺柏岳书简 ——绍兴嵊县人,恩师为中山大学教授王季思 周明书简 ——在中国文学界任职多种,有“文坛基辛格”之称 周丰一书简 ——父亲周作人,鲁迅是伯父,生前多译著 周尚夷(巴西)书简 ——爱国侨领,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他 金纪贤书简 ——绍兴人,学者,我少年时正确读《红楼梦》启蒙师 官伟勋书简 ——入伍八路军,奉命为林彪妻子讲授过古典文学 郑休白书简 ——党报高级编辑女作家,荣获全国性各种奖项待统计 赵自书简 ——作家、编辑家,早期任职于《上海文学》 赵锐勇书简 ——诸暨人,荣获大奖难计数,电视名剧总制片人 赵瑞蕻书简 ——1915年生的老教授、翻译家,曾为鲁迅铜像而放歌 胡国枢书简 ——上虞人,学者,著有《蔡元培评传》等书及论文数百篇 柳虞慧书简 ——上虞人,名作家,解放前夕数次被捕入狱 钟叔河书简 ——信中品述之图文,我看了一遍还想看 骆寒超书简 ——诸暨人,教授,诗学理论家,研究艾青老专家 袁一帆书简 ——省文联党组书记和党报副总编,诗文字画样样精 夏继诚书简 ——诸暨人,军旅作家,有国民党上将、绍兴人陈仪起义失败,慷慨赴死等珍贵史料 徐淦书简 ——绍兴才子,十岁亡母写祭文,编撰连环画脚本500种 徐志耕书简 ——军旅作家绍兴人,《南京大屠杀》一书惊动国内外 铁竹伟书筒 ——军旅女作家,从未提起省委第一书记铁瑛将军是我爸 高光书简 ——入伍八路军,浙江日报第一副总编,为何来绍当中医? 高勇书简 ——诗人,曾任胡耀邦机要秘书,护送其骨灰去共青城 唐微书简 ——考入绍兴图书馆,成为后起之秀女古籍工作者 调研室书简 ——事情照实录,可惜这位好人的名字我一时想不起 郭震书简 ——济南市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 郭慎娟书简 ——弃医从文女作家,译作家,文章人民日报整版登 陶大钊书简 ——军旅作家,以写音乐家时乐蒙传记《爱的乐章》著名 陶汇章书简 ——绍兴人,谚语学家,有专著《谚语文论》问世 龚志聪书简 ——军旅作家,曾任《人民前线报》副社长,军事记者 章士严书简 ——教授,抗日救亡母亲被炸死,英籍情友浮尸江上 斯宝昶书简 ——教授,著有各类小说集、诗集,获冰心图书奖等等 谢泉铭书简 ——绍兴人,上海高级编辑,培养出青年作家一大批 谢德铣书简 ——绍兴参加中国作协第一人,《周建人评传》等著作家 雷达书简 ——文学评论家,博士生导师,鲁迅、茅盾文学奖评委 裘沙书简 ——嵊县人,画家,致力于鲁迅画传等创作,影响国内外 裘士雄书简 ——长期任绍兴鲁迅纪念馆长、名誉馆长,著作多珍本 戴盟书简 ——原浙江省委统战部长等,致力于诗词、茶文化等研究 跋 试读章节 2.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二日 雪川同志: 手示及聘书奉到。我实在太忙,手头有夏衍同志《电影剧作集》及《台湾散文选》二书序文要克期完成,分不出手来。文代会发言纪录,如果你们认为可用,也无不可,但我要看一看才好。绍兴有个教师进修班组织文社①,来信征求文学创作意见,我曾复一短信,老生常谈,必要时或可作补白用,派正经用场,是完全不行的。匆复,即致敬礼! 祖松②、陈述③同志致意,不另。 柯灵 4月12日 品述 1985年2月,文联派专职办刊干部去上海拜访绍籍文学界人士,以求指导。其中聘请柯灵任名誉主编,茹志鹃等为顾问。办刊请名家当顾问以提高知名度是当时的风气。事实上,柯灵、茹志鹃、谢泉铭等对如何办好故乡文学刊物都提出过宝贵的建议。 柯灵信中所云“我实在太忙”等语,并非托词。查同年七月十九日他在致友人信中写道:“社会活动都已谢绝,写东西还是忙,天天过年三十,欲罢不能,简直受不了。最近忙了一个多月,给《台湾散文选》写序……紧张得要命。”我不能勉为其难,只好与他商量,可否发表其在市首次文代会上发言纪录。柯灵的那次讲话,并无讲稿,但热情洋溢,乡音频频。与会者谢德铣有纪录。此稿谢君曾寄柯灵审阅,柯公修改十六处;《野草》在创刊号上发表前,再次送审,他又有一处修改。附一:柯灵《对故乡文艺工作者的期望》 (此文《柯灵文集》中未见。《野草》发表时因技术原因稍删,现按原纪录恢复。) 今天我有机会前来故乡参加绍兴市第一次文代大会,感到很高兴。绍兴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四千多年来,不知出了多少贤人圣人名人能人。我们绍兴,又是江南著名的水乡,气候温和,物产丰腴,得天独厚。从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观点来看,绍兴不但在国内有名,而且有世界地位。从王羲之到贺知章,从陆游到徐渭,不知出了多少个作家、艺术家。其中有很多人,不但是杰出的作家、艺术家,而且品格高尚,爱国主义精神洋溢,不愧为乡贤志士,堪为后代人楷模。像大家所熟悉的女革命家秋瑾,她不但是民主革命的杰出战士,而且是才华出众的女诗人。她的作品是十分感人的。她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献出自己脑袋的女性,对我们绍兴人民影响是很大的。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民主主义战士跃进为共产主义战士。绍兴出了鲁迅,这是非常光荣和值得自豪的。 这次我到绍兴,知道绍兴的经济建设上去了,人民生活有改善,我感到由衷的高兴。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文艺界繁荣兴旺。但我们的文艺工作是否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呢?恐怕还不能那么说。去年秋天,我在杭州疗养时,曾经听黄源同志谈到:现在领导上对体育界的鼓励很多,得到奖牌有奖、有赏,回来开欢迎庆祝会,到家乡受到隆重热烈的夹道欢迎。这是非常感动人的,说明党和人民对体育健儿的关怀和重视。我想,我们如果能像对体育界那样对待文艺界,对作家、艺术家也能像对体育家一样尊重、珍惜、热爱,我们的文艺创作一定也会出现新的局面,冲出中国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但我们对文艺界的鼓励不够,对作家、艺术家信任、关怀不够,而责备却很多。今年一月,我去香港,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香港许多人士都担心我们文艺界很可能又要搞什么运动。后来,我告诉他们,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建设,不会再搞什么政治运动,但文艺界正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还是需要的。这样,他们的顾虑才逐渐消除了一些。 我这次回故乡,感到特别高兴的是,绍兴市委领导对文艺的高度重视。今天,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都出席了开幕式,并且作报告,这样隆重热烈的情景,是确实很难得的。绍兴文艺界的同志,确实也是作出许多成绩的,在座的不少同志,和我也有交往,我常常为他们所取得的进步而高兴。我离开绍兴五十多年了,在外奔波多年,惭愧的是不能为故乡出力,做点什么好事。但我作为故乡的儿子,没有忘记故乡山水草木、父老兄弟对我的养育之恩。因此,这次故乡文代大会我无论如何要来参加。楼适夷、裘柱常同志刚在上海,他们也都是越地人士,理论家杨幼生(洪荒)同志则是长期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地道的绍兴人,大家凑合起来就来了。开幕式上,我没有什么更多的话要讲。绍兴人过年有祝福,我现在也要祝福,是新式的、科学的祝福。现在让我用还没有忘记的绍兴话祝福:祝故乡经济目益繁荣,祝故乡在文艺上有极大的成就! 鲁迅先生早在五十多年前就说过:“天才并非天生的怪物,它需要培育它的土壤的。”绍兴的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证明,这里正有这样的土壤,何况现在绍兴党、政领导如此重视文艺工作。我相信并且祝福在新的历史时期,绍兴会出现更多的王羲之,更多的陆游、徐渭!出现新的鲁迅,干百个鲁迅!我向大家深深地祝福。谢谢! 附二:柯灵复初航文学社函 (《柯灵文集》中未见。1996年10月北京学苑出版社《柯灵书信集》中有收录)绍兴市教师进修学院初航文学社: 来信早已收到,迟迟未复,一则因为太忙;二则因为来信要我“指点创作门径”,使我很为难,不知如何作答。我求学只到小学程度,从事文学创作,纯系自学出身。要说什么“门径”,我完全答不上来,如果勉强要说,那么只有老生常谈:一是多读书,越多越好;二是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三是多写,多练笔,但不要滥写;也许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为人和为文是同样严肃的事情,同样需认真对待。还有没有什么别的秘诀呢?对我来说,完全没有。 以上算我的赠言。祝你们认真努力,不断取得成就,为绍兴这一文化古城,做出新的贡献。 柯灵 1985年1月14日 P8-10 序言 杜文和 雪琛先生是我敬重的长者。 欣闻雪琛先生欲从历年收到的二千多封事关文学的来信中,精选400余纸,逐一品评,以数十万字的规模结集成书。愚以为这是雪琛先生晚年重要的一笔,亦是文坛的一件盛事。除了真诚的祝贺以外,亦有感慨良多。 我们都知道,书信是过去人与人之间维系交流的唯一介质。后来先是电话消解了两地的距离,接着就是手机的短信、电脑的邮箱,进一步为节奏提速,同时也进一步压缩了传统书信的空间。所以在年轻人的眼睛里,书信似乎是老一辈人的事情。所以传统书信往后将日渐稀有,愈见珍罕。如同古砚一样,将成为历史遗剩而被人惠存。如果这也能算感慨,这就是感慨之一。 感慨之二:至少在我们这一代的人生中,书信曾经是生活中的一个部分。书信连接亲情——上纾父母之挂怀,下慰儿女之远念。书信增进友情——投以问候,报以礼敬。书信传递爱情——示以恋想,收获温馨。书信还可以探讨文学,切磋见解、互换心得……书信当然还有闲情偶寄。书信是所有文体中除了日记之外,私密性最强的一种,书信以特定的个人或者特定的群体为阅读对象,所以比之宏篇大论、高头讲章更畅意、更率直、更关切、更不拘小节。其随意性与急就性决定了书信本身直接抵达的情谊,有时即便是只言片语,嘘寒问暖已尽在其中。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就是个中范本。书信的内容尽可以随心所欲,但书信的格式一定是严谨的:称语、启辞、正文、结语、祝辞、署名、附候语与补述语……井井有条。这是那个时代礼教的规范。现在的“短消息”往往没头没脑,“短消息”是现代书信的电子版本,快速固然快速,但时有突兀的感觉。这或许是年龄的距离。我有时候看到过去信封的骑缝处有“护封”印戳的时候,会感到前人的端整;有时候看到过去的信封上有“邮资例付”数字的时候,还会感到一种温暖。 感慨之三:我们这一代人并不乏书信往来,但一般都随阅随丢,纵有保存的,也都渐失殆尽。而雪琛先生有二干多封来信在几十年间多次搬迁,几经风浪,竟未有大的散失,堪称奇迹,亦足见雪琛先生之有心之仔细之执着。而且这些来信大多事关文学,这就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一个时期人们对文学曾几何时的热情,也再现了雪琛先生一个时期对文学事业是何等的投入与痴情。雪琛先生用书信折射了一个时代,也为自己的文学人生作出了一个大面积的归纳,读来令人动容。 如果说还有感慨,那就是古代的《玉茗堂尺牍》、《秋水轩尺牍》、《春在堂尺牍》、《惜抱尺牍》、《弢园尺牍》……已经成为历史经典,后来的《艺风堂友朋书札》、《胡适往来书信选集》、《黄裳来燕榭书札》等等也读者甚众。但现在为书信集汇编出版的书籍甚少,我们虽不敢说本书填补了什么空白,但其意义与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是以为序。 后记 陈雪琛 我选编此书,全出偶然。数年前,有嗜书之忘年友,在上海一家书店发现有我已发送之信札出售,遂购来赠与。又一次,我无意中在互联网上见有我一页信笺在编号拍卖,并声言“保真”。 为此我吃惊非小。匆阅一过,始知此系多年前我滥竽《野草》主编时,对沪上绍籍高级编辑支持故乡文学事业之感谢信。这就说得通了——因收信人有声望,发信者亦得被关注。 这是我欲选编本集的最初诱因。诱因并非为了叨光,只想借此留一些某一时段之个人史痕。这“某一段”,大多与自己在《野草》工作时有关,随着岁月的远去,无文之史痕的消失是必然的。时代在前进,文学在发展,老马未必识新途,但我相信今天满园春色中的“野草”,自能新绿一片。 我将诱因欲化行动,首先得解决的问题是,他人惠我之来信,我可否选编。 由此我记起柯灵先生在世时,中国现代文学馆唐闻一先生为编《柯灵书信集》,与柯灵相商颇久,柯公对此事有回信九封,在力陈难度之余,两次提示唐先生,一次云:“信是我写的,但愿否公开发表,权似在受信人,不知你考虑到这点没有?”再有一次云:“我写的信,发表与否,收信人有决定权,一定要取得他们的同意(如收信人已将信公开发表,自不在此例)”。 柯公是严于律己之人,言出行随。如他生前发表致我的数十封信件,他就与夫人先后各自向我说明情况,盼我能同意并将原信复印见寄。当然,不才晚辈亦有自知之明,想到的是柯公致我信件,其内容多与故乡绍兴之事或之人有关,我无非是柯灵故乡绍兴人的一个符号而已。 “绍兴历史悠久,文物绚烂,是夏禹治水之乡,勾践复国之邦,秋瑾殉难之城,鲁迅诞生之地,精神遗产,富可敌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来是比翼双飞,缺一不可。……鲁迅的故乡更不能没有文学。《野草》得到全国作家和读者的支持,……一定会对绍兴文学的发展,物质文明的推动作出贡献。” ——以上耐思之言,录自柯灵生前嘱我保存的一份发言稿上。 也是无巧不成书。入编我《绍兴——文学的磁场》集子中的大量文字,多的是来信人从不同视角,在“……之乡”、“……之邦”、“……之城”、“……之地”等等方面,通过《野草》,留下了他们对绍兴的各种感受,并作为文学的印记,各自打在自己的心上。 《野草》是绍兴解放以后第一本公发行的文学刊物,在文坛上容易开展文学互动自在情理之中。为编《绍兴——文学的磁场》,我虽无法逐一征得来信人的认可,但还是求教于三位有代表性人士,一听其意见。 一位是上海《文学报》总编刘金。他年长于我,在不同时代,都曾受过鲁迅的学生和追随者董秋芳的栽培,来信话题不少,入选书简之多仅次于柯灵。对所询之事,刘答以“当然是好事,我赞成……”。 再一位是曾连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主席团)共二十五年之久的著名女作家叶文玲先生。对所询之事,叶先后多次表示支持。在我完成计划后,以当年她寄我的惟一用毛笔所写原信,以及她或已忘却之图文(包括她陪同刘白羽为《野草》题诗)发送请审,她竟以“真个喜出望外”作复。 又一位是与王伟君共同致力于《世界之鲁迅画传》、《鲁迅之世界全集》的画家兼作家裘沙。裘、王伉俪曾光临过舍间,以有对鲁迅的共同敬仰而成为朋友。来信云:“你计划把手头的一批书信编集出版,这确是宣传鲁迅影响很好的一招,我们都很赞成。” 此外,尚有几位或在我网页上已亲阅旧函,或信中对某一事所论述与我观点完全默契无须多言;或从未晤面又无法知其今居何处,或我书信尚在编却惊闻来信人己辞世…… 我所选旧函,并无任何个人隐私,更谈不上具有排他性的知识产权问题。尤须一提的是,我所选之信函,当年看似寻常的叙谈中,今天竟使我发现有高贵之品德、高尚之情操潜伏着,让我骤见其闪耀而重新认识人生…… 至于“文学的磁场”这个书名,我是从一场梦中突然获得的。我顾不得此名是否妥帖,也顾不得是否一语破的,只因得来颇奇,就一锤定音,不愿再改。 我觉得文学是一个磁场,有巨大的吸引力。对有的人来说,它或许比物质财富的吸引力更为诱人而持久,更非那些死呀活呀的“爱情”的吸引力所能比拟。当然,本集所选书简,并非封封都与文学相牵,但其事其情、其文其句,自感不无磁场之气流存在。 本集对来信人的履历,只能简介到每位所选书简时期为我所知的主要部分。对书简内容的某些“品述”或解读,不一定切贴或正确。“品述”一词为辞书所无,是我生造,因我真的愈老愈自感学识浅薄,未敢用“品评”之“评”字,但“述”它一下,该还是可以的吧? 最后尚须一提,所附拙作,为那年那月之认识或感受,不能脱离历史的阶段性和局限性。它与个人今日之观点或基本一致,或已有异,或大相径庭。过去认为正确的,今天我觉得应当反思;还有一些当年即兴落笔之语,则须让更多的实践、更长的时间去检验,暂存录于此,借以回望与思考,并于迟暮之年力争跟上时代步伐,顺应历史潮流。 谢谢来信人对我的宽容!谢谢翻阅者对本集的看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