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在台湾我正青春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蔡博艺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很多大陆人初来台湾,乍看到这些黑暗与光明的部分,赫然发现台湾还有这些丑陋(或美丽)之处,往往深感震惊,或者以为已经看到全貌。对将在此地生活四年的陆生来说,一开始可能也是陌生与震惊,但是他们将慢慢地融入这里,会开始更客观地去体会与认识台湾,看到两岸之间更细致与深层的差异:而他们毕业后,将会把他们的认识带回大陆,真正成为两岸的桥梁。

蔡博艺《我在台湾我正青春》这本书就是这个桥梁的先锋。

内容推荐

《我在台湾我正青春》这本书的文字是作者蔡博艺在大——年记录下的台湾生活。其实原本并没有想写书,因为他是个只是喜欢写点小文章,而且写作很不规律的人(说白了就是不靠谱)。但是机缘巧合之下,他还是接受了一年完成这本书的任务。原因是一位长辈的一句话:“很多冲击和火花,你现在不写,以后就没机会再写了。”这句话不但成就了一本书,也成为了他时刻提醒自己的警句。

他对这《我在台湾我正青春》本书有很深的感情,这是他的青春他的台湾,他最真实的生活,和他最真实的思考。你可以看到他是怎样慢慢融入这个海岛的生活。它其实一点也不遥远,一点也不神秘,这个岛上的人间故事和人情世故其实也都是和他们一样,原原本本的生活,没有那么好,没有那么坏,也没有那么小清新。但是它就是不一样。如果说走过必有印迹,他想带你们一起看一看他在台湾最真实的生活和他遇到的台湾故事。他想让你知道,他生活中的台湾,更希望从这本书开始计你理解一个真实的台湾。

目录

辑一 台湾故事

名为家乡

台南人家

亚细亚的孤儿

最简单的常识

感动十分

辑二 宝岛游踪

泷乃汤

万千华丽 曾经艋舺

徒步新庄线

土城春行者

淡水入海海水淡

垦丁大街

辑三 文化观察

台志明与陆春娇

台陆剧情

选举的细节

机关的机关

我所见的台湾学生会

我在台湾我正青春

民谣没问题

辑四 随性笔记

“淋雨堂”记

一个人的中秋节

听男人们聊天

进出

听文山演讲

辑五 台湾思考

我们只是不小心翻动了历史

孤岛与高墙

写在陆生招生结束之后

学历怪圈

慈善,该怎么做

对看对岸

后记

后面的故事是什么?

试读章节

万千华丽曾经艋舺

(一)

台北万华,艋舺龙山寺,这座城市的历史重心。艋舺这个地名念起来就透露出一股干帆竞逐的气势,两个字的左边都为舟,有舟船就有河,而这条河便是从台北穿城而过的淡水河。在17世纪,当淡水河东岸还是原住民——凯达格兰族人的河岸时,他们经常驾驶独木舟,用鱼类和番薯在河边与汉人交易,这个区域出现的第一条街道还被称为“番薯市街”。

在凯达格兰族古老的语言里,“舟”的发音为Banka(另一音标注为Mottogar),于是这里就被称作为了艋舺。这个地名的叫法和写法还有很多,比如艋甲、蟒甲、蚊甲、莽葛或文甲。但是我认为从地名的由来看起,还是艋舺二字最为合适,实际上这个名字也应用最广。

到了日治中期的1920年,总督府民政长官下村宏将“艋舺”改为日文译音“万华”,有趣的是这两个叫法都留存了下来,“万华”成为了台北的一个行政区名,而“艋寤甲”则承载了信仰与历史文化。

从捷运龙山寺站出来,就是一大片地下街,商铺林立,摊贩众多,地上是艋舺公园,之前称为万华第十二号公园。现在的格局是到2005年才形成的。艋舺自古是台北的商业重地,早期就有“一府二鹿三艋舯”的说法,艋舺与台湾开发较早的府城台南、曾是台湾第二大城镇的彰化鹿港并称,是北部地方的商业重镇。位于淡水河西岸的新庄本是汉人早期的聚集港口,后因河道淤塞而没落,艋舺便顺理成章取代了它的地位。艋舺地区从事的商贸,主要是向对岸的泉州和厦门出口农产品,比如糖和大米,贸易触角最远可达到宁波、上海和广东沿海。而同时来自内地的生活用品也是从艋舺上岸,源源不断地供给北台湾。

在清朝,大陆移民历经生死考验,渡过素有“黑水沟”之称的台湾海峡到达本岛。被称为顶郊的泉州晋江、惠安、南安人,即泉州三邑人和被称为下郊的同安人聚集在当时已经非常富庶的艋舺一代。两郊因为商业利益冲突素来不和,在1835年发生了轰动一时的“顶下郊拼”。在此次械斗中同安人失势,败走大稻埕。但是具有戏剧性的是,同安人来到当时还是一片荒芜的大稻埕开疆拓土,准备东山再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使大稻埕成为超越艋舺的商业聚落。到日治时期,大稻埕已有六十条街道,艋舺居次,但也有四十四条街道,远多于第三位的淡水聚落的二十五条街道。

1920年代,今天的艋胛公园才逐步出现。龙山寺将这片土地捐赠给了当时的台北市政府作为公园用地。因为龙山寺的风水为“美人穴”需要有一汪水,所以寺前本来有一个被称为“美人照镜”的水池,但是在大修中被填平,附近老松町的老榕树也被移植到公园内了。

台湾光复之后的1956年开始,时任台北市长的高玉树借用这个公园安置龙山寺周边的临时摊贩,周边逐渐发展成了台北著名的夜市之一,之后就变成了现在的华西街夜市。但是龙山寺门前原本清幽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成为龙蛇混杂之地。到了1980年代台湾解严之后,这里还一度成为党外人士集会游行的重要据点。

终于寺方看不下去了,决定联合官方,清理门口。1990年,……

P98-100

序言

用台湾故事重写两岸关系

两岸关系正在出现巨大的改变,这个改变必将冲击着台湾和大陆的现在与未来。

2011年是台湾的陆生元年。一群大陆学生来到台湾,开始他们四年的大学旅程,他们将在这里认识台湾的人与生活、历史与土地,他们会透过人人网、微博、微信,或者更传统的文字写作,把他们认识的台湾带给他们中国大陆的朋友。

他们也将是许多台湾学生第一批真正认识,一起上课、一起玩乐、甚至谈起恋爱的大陆年轻人。台湾学生会发现,透过这群大陆同学所认识到的中国大陆,不是他们以前听说过的中国大陆,也不是台湾媒体上被呈现的中国大陆。当然,他们彼此之间有许多属于同世代(90后)、或者同属于青春期年轻人的欲望与躁动,但是他们之间也会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

过去,许多大陆人对于台湾的理解来自官方控制的片面信息,现在除了仍然存在的单面向信息外,还有另一种美丽的误会:一厢情愿。例如,关于政治,一种典型的官方论述是台湾政治证明了民主的混乱与恶质,另一些人却认为台湾民主都是美好而光明的,且不应该被批评的(否则你就是五毛了)。或者,许多大陆人喜爱台湾的文化韵味,热烈谈论着台湾人民多热情有礼,出租车师傅多么有文化,他们认为这个“太平洋的风”是因为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或者民国时期的风采。只是,台湾人可能对这样的解释感到诧异。

台湾当然不仅仅是这些片面的印象,也不只是作为大陆人对照自身的境子。这个小小的美丽之岛有更多更复杂与幽微之处,例如四百年来的殖民史让它混杂了不同文化。三十年以前,我们也是被压缩在一个黑暗瓶罐中,除了可以赚钱,市民社会是被彻底压抑的,文化想象是被彻底扼杀的,多元价值是被彻底封闭的。1970年代以后,民间社会力量崛起去追求民主体制和各种公民权利,于是我们有了民主,更重视环境保护、生活质量,而不是让GDP的抽象数字成为生活的最高指导原则。

但即使如此,如今的福尔摩沙美丽之岛仍有许多不如意之处;政治上的金权政治与腐败,公民参与政治的不足,民主质量的困顿,而贪婪的发展主义与粗暴的国家权利也仍然肆虐着这个社会。当然,新的公民运动也不断抵抗这些贪婪与粗暴,去捍卫环境与土地的正义,去争取民主在生活中的实践。

很多大陆人初来台湾,乍看到这些黑暗与光明的部分,赫然发现台湾还有这些丑陋(或美丽)之处,往往深感震惊,或者以为已经看到全貌。对将在此地生活四年的陆生来说,一开始可能也是陌生与震惊,但是他们将慢慢地融入这里,会开始更客观地去体会与认识台湾,看到两岸之间更细致与深层的差异:而他们毕业后,将会把他们的认识带回大陆,真正成为两岸的桥梁。

蔡博艺这本书就是这个桥梁的先锋。如同许多人,我也是先从她的文章《我正青春,我在台湾》注意到她,然后真正认识了她本人。这本书对台湾的描述我未必都同意,但是她对台湾观察的细腻恐怕胜于许多台湾人,而她参与一些台湾社会运动的经历,也使她看到更多这个岛屿的阴暗与美丽。

后记

后面的故事是什么?

2012年11月5日,我一定永远记得这个日子,这是我的第一本书《我在台湾,我正青春》在台湾正式出版的日子。我想很多人都一定有过这样的想象:走进一家书店,假装漫无目的地在书架前晃来晃去,渐渐接近你要找的书架,那本写着你的大名的书就静静摆放在上面。你假装轻轻路过,其实是在偷偷看它。这种遇见,带着看望老朋友的感觉。而这种憧憬当真实现的时候,其中又有了不一样的意味,故事又有了新的情绪。

你的书里,是你在无数个幸福、兴奋、激动、纠结、焦虑、困惑或无望的瞬间一个字一个字码起来的。你看着它们在计算机屏幕上跟着节奏从光标里跳跃出来,再被保存,送给编辑,送给排版,送给校对。有时候出版前,还要送去审查,被人修改,给我加上一堆莫名其妙的引导,还不想让人知道。这之后,它们被拓印在纸上,被定格成为一本平平整整的书。回归文字最后的归宿,它里面的东西,我或者他、她、它都无法再修改一个字。书和读者的距离甚至比和我的距离更为接近。

它已经无法接受,纵使或再版或没收或销毁,也再也磨灭不了它存在过的印迹。可是生活却没有一天不再改变。书里的东西,成书那天便已经老旧,顶多再在新书区挣扎几周,它也就不得不接受成为旧品的事实。但是生活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一天拨开新的洋葱瓣,刺激着你的神经,让你不停不停的感受生活的气息。

六个月,整整六个月。距离我拿到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过去了整整六个月。但是这六个月中悄然而剧烈的变化,已经可以为我写过的“故事们”添加许多新的起伏,甚至可以戏剧性地颠覆结局。

这其中最苦最深的事情莫过于我的兰州老乡,台电励进餐厅的老板——石老爷子在今年的元宵节过世了。

那一晚我在台一汤圆外面排队等待那一碗属于元宵节但是

短短几分钟,他从年轻气盛的韶华里渐渐衰老到我熟悉的样子。照片中的他,没有皱纹,高大挺拔,我之前从不知道他年轻时那么地英俊潇洒。我不知道自己老去之后会不会像他一样,老得很可爱,老得有故事。但是我希望自己在还没老的时候,不要变成乏味的大人。

六个月的时间里,内政部移民署,新北市服务处的办公大楼从原来矮矮的二层小楼搬到了一个小山坡上的新址,环境比之前好太多,不过交通变得不再那么方便。但是每次去,依旧是需要漫长的等待。

六个月的时间里,陆春娇终于来了一次台湾,台声明带着她走过他从小到大生活过的地方。他们依旧安然过着异地恋的生活。但是台湾在春娇的脑海里已经具体,不再那么抽象。爱情依旧是那个爱情。

六个月的时间里,我再去了一次平溪,带着朋友们去看望了做天灯的阿嬷,还有志明大哥。那天去时,志明大哥烧了一大桌子菜等我去他家,放天灯时,又坚持不收我的钱。我真的有点不好意思再去打扰他。但还是能常常收到他的关心和问候。

六个月的时间里,我又去了一次士林王家,一切看上去似乎没有多少进展。但是因为王家坚持释宪,最终等来了大法官的第709号释宪,宣告《都市更新条例》第10条第1、2项,第19条第3项前段,违反正当行政程序,违背《宪法》保障人民财产权、居住自由,要求1年内应修正,逾期失效。但是因为法规修改无法溯及既往,文林苑的僵局依旧难以看到出路。

六个月的时间里,我对于淡水有了更深的了解,不再只是她的美更是她的愁。我接触到了很多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和他们成为朋友。他们的担心和忧虑渐渐也变成了我的。淡江大桥环评通过了,反淡北道和淡海二期反征收的抗争依然在持续。高度城市化的淡水似乎刹不住闸了,准备带着“高速”的经济发展呼啸而过,碾碎农庄的生态和人烟。带着空房和买不起房的人,在溢出的铜臭味中,冲向“美好”的都市生活。

六个月的时间里,各种好的坏的有的没的不断地在持续,刷新我的生活和故事的结尾。但是我知道,这些就算告一段落,也不会是终了,这些故事再怎么写,我记下的都只是吉光片羽,收不拢圆圆满满的一个圈,它总是一阕套一阕,一缺套一缺。我已经不习惯给故事结尾,生活也不会给故事结尾。

那好吧,今天到这里,暂时就不结尾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