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分成十章,是六祖的弟子法海根据六祖当年说法开示记录整理而成。明奘法师的《六祖坛经说什么》是对《六祖坛经》的通俗讲解本。主要内容包括:讲经缘起;行由品第一;般若品第二;决疑品第三;定慧品第四;坐禅品第五;忏悔品第六;机缘品第七;顿淅品第八;宣诏品第九;付嘱品第十等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六祖坛经说什么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明奘 |
出版社 | 甘肃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坛经》分成十章,是六祖的弟子法海根据六祖当年说法开示记录整理而成。明奘法师的《六祖坛经说什么》是对《六祖坛经》的通俗讲解本。主要内容包括:讲经缘起;行由品第一;般若品第二;决疑品第三;定慧品第四;坐禅品第五;忏悔品第六;机缘品第七;顿淅品第八;宣诏品第九;付嘱品第十等内容。 内容推荐 《坛经》分成十章,是六祖的弟子法海根据六祖当年说法开示记录整理而成。它流通的版本很多,关于这些版本也有很多的疑问。明代的憨山德清禅师曾经整理过《坛经》的版本,近代胡适先生也作过一些整理。明奘法师的《六祖坛经说什么》是对《六祖坛经》的通俗讲解本。 学术界对《坛经》到底是六祖大师所说还是荷泽神会所著也有些歧义。至于真相如何,究竟是谁作的呢?《六祖坛经说什么》不去探讨。这里择法的标准是依法不依人。不管是六祖大师亲自说的,还是法海记录的,还是荷泽神会禅师所说,只要解决我们内在的烦恼,净化了我们的身口意,根除了我们的贪嗔痴,那么它就是好东西,我们依教奉行就够了。 目录 讲经缘起 释经题 行由品第一 缘起 开篇直指法要 六祖的身世 闻《金刚经》而有悟 五祖开东山法门 初见五祖 禅法相见 顶天立地唯求做佛 机教相扣 不离自性 二见五祖 心的沟通 以生命传承佛法 慈悲与智慧不二 船子德诚度夹山 传承禅法 取自本心言下须见 神秀呈偈 不见本性 二心对立 顿悟和渐修——修行的一体两面 禅的意趣——强调见地和智慧 渐修之法清净三业 若见本性言下相应 理事不二体用一如 六祖得法偈 惠能闻神秀偈 生命平等——诸法缘生 其性本空 众人推出——张日用为六祖书偈 自性本空念念做主 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以貌取人 失之子羽 中国佛教的特色 ——精英佛教 服从权威 三见五祖 传顿教法 三鼓授法 心在法上境随心转 证得空有不二 万法不离自性——六祖的悟处和用处 祖师禅的前提——自性本净 万法之本无生灭 快速成佛法门——智慧扎根 自性体空 而无动摇 根本的佛法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自性做主万法自备 禅门修行的次第 传法的责任 传授衣钵 禅法南流 明上座本来面目 避难说法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直指人心出语惊人 不二之法 不论禅定解脱 非常非断 非善非不善 蕴之与界其性无二 六祖剃发受戒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总结回向 般若品第二 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自性般若 本自具足 口念心行本性是佛 摩诃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自性真空 能含万法是大 于善恶不取不舍不染著 迷人与邪见 般若 心遍一切处 性本空生含万法 般若从自性而生 大智大用 当下般若行 聪明和般若 波罗蜜 当下离生灭 一念修行 烦恼即菩提 般若用处 修般若行 最上乘 本性般若常自观照 迷心外见是为小根 不执外修常起正见 执相而求谬以千里 顿悟菩提 万法因人而有 佛法与宗教的区别 见真如本性至灭妄佛地 众生与佛在迷悟间 豁然得本心 观自在 内外善知识 禅坐中体会般若观照 般若三昧无念行 了知一切自在无染 寂而常照 授记与付嘱 禅法为至宝 善知众生根基 无愿随缘 人间佛教的根本 世间一切与道不相妨碍 决疑品第三 功德与福德 会斋佛事 升座说法 只闻来学 未闻往教 功德在法身中 功德不在修福中求 功德法身 自性内见 真修功德 常行普敬 三轮体空——福德与功德的完美结合 自性弥陀 唯心净土 善听 除身中十恶八邪,西方去此不远 迷人愿东愿西悟 人自净其心 刹那间移西方于目前 一切在身心中具足 如何回向 法无贵贱 如何在家修行 守规矩 恩、义、让、忍 但尽凡情 别无圣解 定慧品第四 定慧等学 定慧为本 名虽有二体本同一 一行三昧 但行直心 莫口说三昧 心行谄曲 迷著法相 障道因缘 无念 无相 无住 立顿渐之名 无住者 人之本性 外离一切相 于自念离诸境 变易生死 缘起的因果 云何立无念为宗 无二相 念真如 坐禅品第五 不著心 不著净 不是不动 心原是妄 知心如幻 性自清净 净无净相 自性不动 外离相即禅 内不乱即定 忏悔品第六 五分法身香 自性中起 自度自戒 戒香 不说四众过 定香 尔能一心乎 慧香 解脱香 解脱知见香 月明帘下转身难 见法即见佛 无相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 念念解脱 忏其前愆悔其后过 四弘誓愿 完善自心的始点 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将正见度 自性般若断烦恼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常能下心行于真正 无相三皈依 真正的皈依 外在三宝的归家方便 一体三身自性佛 山色无非清净身 色身舍宅 不可言归 性本清净 万法皆现 自性天清 日月常明 遇善知识 闻真正法 自除迷妄 除却自性不善心 打破染净对立 下心恭敬的行法 于实性中 不染善恶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念念圆明 自见本性 念念自见 不失本念 回一念善 智慧即生 自悟自修 无相颂 善人的痛苦 难以熄灭的灯 《影尘回忆录》的往事 机缘品第七 诸佛妙理 非关文字 成相离相 即心即佛 法海何其多 开示悟入 唯一佛乘 礼本折慢幢 能礼所礼俱空寂 师徒亦须缘 内外不迷开佛知见 天台宗与五时判教 一念心开 念念开佛知见 三车是假一乘为实 三车之喻 骑牛找牛 经诵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三身四智体中圆 楞伽印心 转识为智 终亡染污名 见性与最上乘法 犹存见知 法无四乘 圆明寂照 真常寂乐 圆月弯月 圆明常寂照 圣谛不为不落阶级 修正不无污染不得 磨砖做镜 体即无生分别非意 一宿觉 凡圣情忘能所俱泯 永与人天为福田 解粘去缚 顿渐品第八 南能北秀 法本一宗 法无顿渐 人有利钝 不囿己见 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 坦诚的“盗法”人 向上一招,解决心的问题 自性戒定慧 自性不增不减 何为明心见性 了知生死不相关 无所得的志彻师 生死 神通与平常道心 常与无常 真常 非师授予亦无所得 大弘顿教的菏泽神会禅师 口头禅 生灭与二边 慑服神会 知解宗徒大弘禅法 六祖教法应运而生 宣诏品第九 请师出山入宫 信心坦荡 道由心悟 二乘见解法有相待 烦恼即菩提 大乘见解无二实性 当处出生随即灭尽 诏奖六祖 南华故址瞻旧物 付嘱品第十 传接引法 三科三十六对不离自性 三科法门自性起用 三十六对 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有二即舍 依法修行 不失宗旨 生死涅槃等空华 真假动静偈 真假不二 当下一体 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不诤 付授正法 不付其衣 一花开五叶 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 心地含诸种菩提果自成 祖归新州 传付来去 有来必去 无心得道 悬记后来 禅宗的法脉 禅宗的生命力 识自心众生 见自性真佛 从当下一念入手 一心之法 再三付嘱 奄然而逝 后记 学习《坛经》答疑 结束语 试读章节 【经文】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唯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猫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猫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惠能安置母毕。”惠能孤儿寡母一直相互依赖,母亲身体有病。惠能要走,母亲不让他走,母亲说:“你能把这石头拜出裂缝来就让你走。”结果惠能一拜,石头就裂开了。母亲只好让他走了。如果大家有机会到广东,还能看到六祖拜别母亲的别母石。 “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从岭南翻山越岭走了很长的时间。 “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五祖一看,一个毛头小伙子。六祖那年24岁,个子又矮,长得又黑,走了那么长时间,头发乱蓬蓬的。五祖看到他,就说:你是何方人啊?欲求何物? 顶天立地唯求作佛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唯求作佛,不求余物。’”念到这一句,感慨良多。我到柏林寺出家,最初是看守大殿,然后就到客堂做知客,到现在还挂着知客的名义。在客堂三年,接待来客无数,没见过一个人来说:“法师,我不求余物,唯求见性,唯求作佛!”三年,一个都没有。上门的人,无论他多么富贵,无论他多么有学问,也无论他如何如何,都是有求而来。所以,真正要谈禅,门前草生三丈。他的心都被外在的东西,被心所法给抓住了,不能回归到自己的心上去。从来没有人说,我要放合我的烦恼,放合我的执取,放合我的负担,我要坦坦荡荡,顶天立地,脚踏毗卢顶上行。找一个半个也不可得。 历史上,马祖禅师座下出了83位大善知识。 其中有一个是猎人出身,叫石巩慧藏禅师,出家前整天打猎。马祖有一夭观察到他的因缘已到,出了山门把他截住了,对他说:“这个小伙子干什么的?”他说:“我打猎的。”马祖问:“你一箭能射几个?”他说:“我运气好能一箭双雕。”马祖说:“你不善射,我一箭能射万个。”他说:“彼此都是生命,你哪能伤害那么多呢?”马祖说:“既然都是生命,你何不射自己呀?”慧藏一听,把弓箭折了,随马祖出家。成熟之后说法40年,等了40年,接引了半个圣人,是三平义忠禅师。接引三平禅师之后,又把他的弓箭在法堂上折断,从此不再开堂说法。所以,真正学禅有时让人落泪。 机教相扣 我们看六祖,“远来礼师,唯求作佛,不求余物。”开宗明义,我只要作佛,别的不感兴趣。 “祖盲:汝是岭南人,又是猫獠,若为堪作佛?”你是岭南蛮荒之人,凭什么作佛?五祖是栽松道人转世,他能做到入胎出胎都不迷,定功非常深。禅定殊胜,其神通肯定是超出常人的。所以,他肯定知道惠能的根基,有一点玩笑似的,也有一点怜惜似的问这些问题。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猫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这就是祖师的风范,一见面是以佛法相见,以禅法相见,不是以琐碎的繁文缛节来相见。师徒之间就是所谓的机教相扣,马上有了心灵的默契。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五祖想,一上来就单刀直入、直指人心的也不多见,还想再多说几句,但看到其他的常随弟子在身边,不离左右。 “乃令随众作务。”便让六祖随大众干活去。五祖亦是依寺而住,要僧人自己劳作。 不离自性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这些话像宝剑一样直接地破除了我们现在学佛修行中的一些邪见,一些不圆满的心有差别的行。 “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我们自心常生什么?常生分别、执取、贪著,整体来说,就是常生烦恼;“不离自性,即是福田”,《了义经》里面讲:“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即同魔业。”我们今天的很多作为就是偏离了自性,心外求法。心外求法,修来修去,只是在修人世间的福报而已,种一个未来再修行的远因而已,并没有在根本处扎根。 我们也要看到,六祖在这里的机锋相见中还没有彻悟,他只证得了“空”的这一面。“性空”的一面在他听客诵《金刚经》时已完全明了,但是“缘起”、“有”的这一面还没有体会到。 “不离自性,即是福田”,那么我们什么都不作为也可以吗?所以,在这里“空”和“有”两者的不二还不够圆满。 “祖云:这猫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五祖一听,这獦獠好厉害,别说了,去槽厂干活吧。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行者就是预备出家的人,这时大师也是行者的身份。 “差惠能破柴踏碓。”五祖寺在山上,没有水碾,一定要用人力把米舂开再煮饭。舂米的设施,是中间固定在支架上的悬杆,一头绑紧一块石头,石头下面有个槽,米就放在槽里;另一边要人扶着一个扶手,脚踩着杆头一下一下地舂米。六祖个子矮,力量小,他为了加重他这边的力量,就在腰上拴了石头。 现在拴腰石还在广东韶关南华寺藏着呢,希望大家有机缘去那里拜一拜六祖当年的拴腰石。从法义上讲,圣人用过的东西具有加持力。当然,从禅法上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但是我们出于对古圣先贤的景仰,去看一下能树立起我们修行的信心,建立起对禅法的兴趣,这也是一个方便之处。在这方面是不合一法的。P10-13 序言 从今天起我们要通过圣水寺圣域佛教在线提供的网络空间讲一讲《六祖坛经》(以下简称《坛经》)。非常感谢圣水寺圣域佛教在线提供这样一个空间和平台,供我们交流佛法的心得,解决我们在修行和生活中的困惑和疑问。 《六祖坛经》是不太好讲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法从印度走向中国,真正中国化就是从六祖开始的。 在讲《坛经》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点那个时代的背景。六祖所处的时代是唐朝贞观之治后的鼎盛时期,在那个时代佛教的几大宗派基本都已经成形了。像智者大师创立的天台宗,在隋代就已经初具规模,到了唐代更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华严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唯识宗也都开辟了自己的空间和阵地。而禅宗一法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经过一脉单传传到六祖的时候,也经历了差不多300年的时间。 300年的时间里,为什么在二祖、三祖、四祖时,没有形成像六祖这样的一个很大的气候呢?六祖从五祖接过法脉,也并不是一下子就弘传开来的,而是在猎人队伍中隐姓埋名、藏身遁迹约15年,才现身弘法。这跟当时整个佛教的大气候是有很大关系的。从当时佛教大的环境来看,大乘佛法的八个宗派,再加小乘的两个宗派,共十个宗派,各具规模。从禅宗自身的教育方法的传承来讲,当时也是因缘成熟的时候了。佛教的一切要讲究缘起,外在的缘法成熟了,禅宗自身的缘法也成熟了。 从四祖道信禅师在湖北黄梅正觉禅寺创立丛林开始,禅僧们开始不再依律寺而住,而是有了自己的空间,能够在寺院里一边办道修行,一边劳作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这就一改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三位祖师的“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的乞化游行生活方式,而安居在一个地方。四祖创立丛林,然后传法给五祖,从《坛经》里看,后来依五祖而住的僧人超过1000人。四祖的地方不够住,五祖又到距离四祖将近30公里的地方创立东山法脉。在那种情况下,要修行的禅宗和尚们都跑到这里来依五祖而住。至此,禅宗自身的修行方法已经深入修行者的心,所以一旦接法,六祖是以一种真正的大的宗教革命家、宗教改革家、宗教导师的身份出现的。南顿法门一下子形成了这种风范,影响了中国的禅裔,一直到现在,所谓“一花开五叶”。 禅宗从六祖传到后边按时间顺序开创了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再到唐宋之交形成七家,到现在可以说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丛林,都是禅宗两个宗派的寺院,叫“临天下、曹一角”——临济宗占了天下,曹洞宗占了一角。 而汉传佛教其他的宗派因为受它的修行方法、传播方式、经典、教制、教规等种种的限制,自身没有抵御外界冲击的力量,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就从历史上退淡出去了。只有禅宗这一法,因为它跟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跟中国儒家文化,跟中国出世者、隐士的思想,跟中国的建筑、文学、艺术、诗歌、雕塑,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无论外在的风雨如何变幻飘摇,外在的世相如何动荡不安,只要有一点点的机会,禅宗就能如雨后春笋般萌发成长。 到了近代,尤其在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禅宗和禅的精神更是能适应社会变革,而与社会主流文化和谐共振。所以,太虚法师讲,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 为什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呢? 从公元前2年(最早的推算)佛教传到中国来,真正把印度佛法中国化的有三个人。 第一个是道安大师。道安法师规定了我们很多的僧制,使印度佛法中国化。以前出家人都跟师父的姓,比如师父俗姓王,出家人就叫王某某。道安大师说四种姓出家皆同释姓(“四河人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所有的出家人都应该跟释迦牟尼的姓,都姓“释”。当时,道安大师写了很多的论著,像《沙门不敬王者论》等等,使佛法真正脱离儒家的批判,形成自己的生存空间。他组织总结、规范、整理已翻译的良莠不齐的经典,其中翻译得不好的就请精通梵语和华语的高僧大德们重新再翻译。所以可以说他是奠定印度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人。 第二人就是六祖。六祖真正把禅、佛的心法、佛教的精髓变成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变成中国修行人的性命攸关的东西。 第三人是太虚大师。在废寺兴学、佛教面临着要被逐出历史舞台的大氛围下,他能够奠定三大革命:教理、教制、教产的革命。所以后来者、后学者要景之,仰之,牢记之。但最根本的牢记不是把他顶戴供养——每天烧香磕头礼拜右绕三匝——而是依教奉行,修行供养。 《坛经》分成十章,是六祖的弟子法海根据六祖当年说法开示记录整理而成。它流通的版本很多,关于这些版本也有很多的疑问。明代的憨山德清禅师曾经整理过《坛经》的版本,近代胡适先生也作过一些整理。胡适先生曾在大英博物馆找到一个敦煌写本的《坛经》,前几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印了这个版本。学术界对《坛经》到底是六祖大师所说还是荷泽神会所著也有些歧义。至于真相如何,究竟是谁作的呢?我们不去探讨。我们择法的标准是依法不依人。不管是六祖大师亲自说的,还是法海记录的,还是荷泽神会禅师所说,只要解决我们内在的烦恼,净化了我们的身口意,根除了我们的贪嗔痴,那么它就是好东西,我们依教奉行就够了。 后记 用了十讲讲述《坛经》,六祖大师的事迹、行由。不能说讲,只能说跟大家互相学习,做一些抛砖引玉的功夫。相信各位佛子都已经很熟悉六祖。在我个人的体会,六祖现在乃至未来,都是超越了宗教的形式,超越了佛法的外在行仪,直指人心,并且不依赖于任何文字和方法的一代宗师。 这个教法强调的是你的真如佛性。当你心里的贪嗔痴三毒祛除的时候,你一个人已经完全净化成功了。你叫他是佛,他就是佛;你叫他祖师,他就是祖师,你叫他大自然中的至善,他就是大自然中的至善你叫他是水,他是水;叫他是空气,他是空气。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大家有目共睹的一些事,因为宗教引起的征战,因为思想混乱引起的极端行为,由于宗教狂热导致的杀戮和求死之类的现象,乃至由于我们众生内心的迷惑,而任意妄为。在六祖的《坛经》里面都有一个具体对治的宝贝,可以拿来用。怎么用呢?就是时时刻刻呵护好自己的一念真如之心,我们如果能呵护得好,居一切处,行一切时,对一切境,能够念念常行直心道场。一行一相,无住无相无念。我们去用、去行、去做这些根本的教法,不必说我是一个佛教徒,真正这样做了,大家就会感受到不可思议的力量。这时候你就会影响身边的人,由你身边的人口耳相传,这个世间就会得到净化,得到升华。 所以我们有缘来拜读《六祖坛经》,并且有缘一起来学习它,那就不能人宝山而空手归,要把六祖的教法,这些宝贝放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去。虽然各人的生活条件不同,生活空间不一样,各人发心走入佛门的态度、动机也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我们都在贪嗔痴三毒的烦恼中打转转,都期望内心的三毒得到净化,让自己过道德的生活,让自己专注心念、洞见自然真相的能力不断增加——让我们的戒定慧能够增上,让我们帮助他人的能力增上,让我们升华自己内心清净的能力增上。 如何研读《六祖坛经》呢?建议大家,在目前这个阶段,花上半年时间,每个礼拜至少通读一次《坛经》。只是看《六祖坛经》的原文,不用看任何人的注解。慢慢地体会六祖所说的这些话,句句指归到当下的一念之心,让我们的生活有一个安止之处。因为每一个人的生存环境是不同的,要在外在的东西上达到一致是很难的。但是在我们的内心上达到清净是一致的。按照六祖教给我们的这些方法来清净自己,提升自己,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 然后再配合神秀大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也就是说,配合一些有为法的修行。毕竟,就像前面我说的,我们现在太散乱了,没有条件让自己的心安住。所以一个礼拜找到一个小时,或者每一天找上半个小时来打坐。打坐前你可以先看看《六祖坛经》的某一段,不一定要按照次第读,随便翻上一个无相偈,可以唱出来,也可以念出来。一个礼拜至少拿出一个小时完全来打坐,体会体会。这样让自己的心能够有所受用,那我们就不枉与六祖结缘了。这是我一点点的期待吧。 对于广大的网友来说,大家有很充裕的时间,懂得电脑,又很方便来上网,但一定要记住一个很根本的东西。佛法的修行讲究次第,一个就是闻、思、修三慧,还有一个就是信、解、行、证,你相信了,解悟了,还要行,还要证。行和证就是修所得慧。 一定要从网络虚拟的空间走回到现实的空间里来。虚拟的东西往往让我觉得我明白了,理上通透了,但是当真正的事相现前的时候,我们却做不了自己的主人。为什么道理明白,事情中却做不了自己的主呢?为什么还要跟人生心动念,还要跟人吵架,动肝火?这是因为功夫不到。功夫从哪里来呢?功夫是从行和证,从修而来的。 在此也特别地强调,期望各位网友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发扬自己的长处,由闻、思而找到方法,然后真正去行。行来的才是你自己的。你闻的、思的是佛的、是经的、是老师的,不是你的。只有行来的,贼偷不去,魔抢不去,佛也不能多加给你,谁也剥夺不了,是你自己的。即使这一生不能解决问题,但是这慧业和善业的累积是会随着你的。苏东坡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这一生不了道,没有关系,因为我们有六波罗蜜的累积,有福报和智慧的层层递进的累积,到下一生,再下一生,我们总有解脱的机会。如果在释迦佛的教法中没有得到解脱,在弥勒佛的教法中也一定会得到解脱。 愿我们大家在正法的道路上能够早日获得解脱,在正法的实践上能够帮助他人! 书评(媒体评论) “广东有个惠能,惠能在哲学上有很大贡献,他把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推到高峰,要比英国的贝克莱早1000年,你们应该看看《坛经》。” ——毛泽东 奘师辩才无碍,拈提自如,深入浅出,有教无类。说法讲经纯净透彻,切近生活,直契本心,总在谈笑风生中信手拈来,却有醍醐灌顶之效。或深入剖析,或譬喻解释,或当头棒喝,总能让闻者法喜充满,豁然开朗。 ——彭璐珞(北京大学博士生) 博学多识,辩才无碍固然可贵,但终归也是常见,可把有如此深奥义理的庞大佛学体系经过“自成体系”的诠释之后又还归本源,就不多见了。奘师做人和弘法,对佛法和宗教的理解,始终不悖离他不断提到的、他所坚持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李丽华(北京奥陶企业咨询顾问有限公司CEO)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