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飘逸的铃声儿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于世孝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飘逸的铃声儿》由于世孝著,编辑推荐:作品自然流畅,朴实真挚,不乏精妙细腻的笔触,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浓缩了“五零后”一代人的独特的生活感受。

那些曾经的酸甜苦辣、艰辛坎坷,经由时光的过滤,都成为了美好的记忆。

内容推荐

《飘逸的铃声儿》由于世孝著,系自传体散文。作者追溯自己的甲子人生,搜寻和记录种种铭刻在心的经历和见闻。对孝道亲情的深情倾诉,对不辍耕耘的过往岁月的回顾,既勾勒出了作者的生命历程,也让他收获了人生无悔的欣慰。那些曾经的酸甜苦辣、艰辛坎坷,经由时光的过滤,都成为了美好的记忆。

《飘逸的铃声儿》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母亲

驾辕

红高粱

我的代课老师

当兵

练车

柿子红了

漫步天堂

山里的脚步声

难忘的进修

抉择

又有春风吹过来

一张外语合格证

转铃儿

痴迷的旋律

引肯以望借力房

诱惑

可视探头

小公园

试读章节

我家在村子的最东头,寥边宅子被树林子和庄稼地藏饰着,幽静而神秘。

从大路下来要走二百多米的小道儿才能到家。每当走在这条小道上,母亲的小脚丽影总会伴我同行,心里情不自禁地涟漪四起,脚步不由自主缓慢而沉重,说不清是楚痛、愧疚还是骄傲,情怀延绵起伏,似张驰天地之间的大网,牢牢粘扑着儿子的心灵。

母亲十九岁出阁到这个家,八十岁寿终去天堂。婚后温馨的生活,早年失去丈夫的痛楚,抚养孩子的艰难,一路走来,母亲刚毅质朴、乐善厚人。天生丽质的母亲出身虽然说不上名门大户,但也算是衣食无忧的富足农家,小时候用不着跟随父母辛勤劳作,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阁生活。母亲受姥爷的文化熏陶认识很多字,《三字经》《百家姓》张口就来,在她那个年龄群里称得上识文断字的人。母亲手巧,纺线织布、针衣刺绣,女人手里的活计样样出头。

母亲和父亲的婚姻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但却异常和美。父亲读过高等小学,在四里八乡也算得上有文化的人,母亲和父亲走到一起那是天赐的缘分。十几年的日子,父亲辛勤耕作着几亩贫瘠的盐碱地,母亲勤俭操持着家里的衣食,四个儿子寄托了父母亲的全部希望,虽说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还算有滋有味,母亲常说那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旦夕祸福,人世自然难料。母亲三十七岁那年,父亲暴病而逝,晴天霹雳。那年大哥九岁,二哥六岁,弟弟只有十一个月。留给母亲的是什么我不明白,我围着父亲的灵床转了一圈是脑海里的仅存记忆。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的病逝留给二哥的记忆更是难以忘怀的终身痛苦。

七月的庄稼地碧波荡漾,耪地、除草、保墒是地里的几样活计,炎热的天气,人们习惯了早起晚归的两头赶活。

那天父亲是耪地的活,二哥也跟着去了。早饭之后,父亲身穿白色开口系带儿汗背心和灰色盖过膝盖的大裤衩子,脚穿母亲给他做的捺底儿黑布鞋,扛着长柄大锄,j丘搂着麦秸秆草帽来到家北的棒子地。父亲在两陇棒子苗之间弯腰下锄,双手握紧锄柄用力一拉倒退一步,动作娴熟,速度很快,就像长了后眼一样,后进方向准确无误,未踩着一棵苗儿。不一会儿就耪了好几个来回儿,眼看着耪过的上一陇杂草蔫头倒地,锄地的效果立竿见影。二哥在旁边跟着父亲边拔草边玩。

半晌午的烈日已是酷热难忍,眺望远方,地表上的热蒸气水汪汪的浩淼壮丽。近处环视则是绿洲莹莹,膝盖高的玉米开始耷拉脑袋,赶早活的人们陆续回家。

父亲早已汗流满面,肩膀和胳膊上的汗水顺着手背流向锄柄,手一用劲不时地打滑,不得不停下来用随身带的汗巾擦拭干净。湿透的汗背心已经拧了好几次了,但没有回家的意思,只是借拧汗背心的时候歇息片刻。父亲决意耪完那块地再走。

临近正午时刻,西北方向一大片厚厚的乌云滚滚而来,火龙闪烁,雷声霹雳。

父亲望了一下陡然瞬变的天空,看看还没有耪完的两陇地,动作有些迟疑。是收工回家还是接着干?父亲显然加快了耪地的速度,转眼耪完最后一垄,父亲汗水淋漓。还没等站稳脚跟,一阵狂风过来,父亲被吹了一个趔趄,暴雨倾泻而至。

二哥显然有些惊恐,看父亲来到地头,喊着爸爸,抱住了父亲的大腿。父亲下意识地抚摸了一下二哥的头顶,把自己的草帽戴在了二哥的头上,父子两颗焦灼的心安然下来。

父亲扛起大锄领着二哥一路小跑,但已经无济于事,无情的雨水、炙热的汗水,把父子俩变成了水中人,狼狈不堪。

母亲早已做好了午饭,闷在锅里保温,虽然自己和孩子也饿了,但要等父亲回来再吃,这很自然。母亲在房后边看了好几次不见父亲和二哥回来,大雨下来,只能在屋里焦急地等待。在屋里向门外望去,房顶上下来的雨水像瀑布的水帘,哗哗作响,落在地上的水柱往外溅的老远,也不时的溅到母亲的鞋上。

父亲和二哥回来了,父亲被雨水激的有些颤抖,赶紧换了衣裳。一家人吃着热乎乎的午饭,有说有笑。可是令全家人难以接受的是父亲从此再也没能走出家门。

父亲发烧了。  当天深夜,父亲已经烧得很厉害并伴有剧烈的头疼。母亲神情镇定得好似大夫,按头疼脑热的处置方法,熬姜汤给父亲发汗,用湿毛巾擦拭给父亲降温,送服药片给父亲止痛。她一夜没能合眼,期盼着父亲好转。

P1-3

序言

生命的倾诉

彭程

这部书的作者于世孝,是我的姑姑家的表兄。

从小就和这位表兄有来往,但在许多年中,见面次数并不是很多,每次时间也不长,基本上都是在河北老家那座小县城里,他来看望我的父母即他的舅舅舅妈时。最早的记忆影影绰绰的,似乎是他穿着军装的样子,那该是从部队回家探亲时,那时我还小;后来他转业到省城石家庄工作,回来的次数多了不少,但那些年中我先是在外求学,后来参加工作,只是在假期或春节回家时见到过他几次。光阴匆促,不觉数十年过去了。

只是从十多年前开始,相互间的联系才多了起来。那时他的女儿、我的表侄女来北京上大学,几年后毕业留京工作,又过了几年,恋爱,成家,生子,这一段颇长的时光,回忆起来却仿佛倏忽之间。这十多年中,他多次来京,我也数次与他见面,听他谈到对女儿的牵挂,以及为女儿的工作和生活所作的种种筹划。可以说,在女儿人生路途中的每个环节,从求学期间帮着找宿舍,到临近毕业联系工作,再到建立家庭操办婚礼,他把一位父亲的爱和责任心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年前,他也到了退休年龄,离开了大学里的岗位,在京城买了房子,时常过来住上一段日子。这样,我们见面的次数就更多了一些。

也正是在这些年的交往中,我觉得对这位表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工作中,他能力强,业绩突出;对家人,他是体贴的丈夫,是慈爱的父亲;对朋友,讲情义,口碑好。他为人沉稳踏实,心思缜密,处事周到,有韧性,凡为自己制订的目标,一定想方设法实现。读到这本书的读者朋友,应该会从中得到有关的体会。  他写出这样一部自传体的长篇散文,让我颇感意外。他的经历,似乎很难和一个文学写作者的身份产生关联。记得是前年夏天,他第一次向我说起,想写一本书,把自己的大半生回顾、梳理一下,把品尝到的种种酸甜苦辣的人生滋味再重新咀嚼一番,既是为了给自己作个纪念,也是为了给孩子看看父辈的生命足迹。他说自己对写作全然陌生,问我应该做哪些准备,以及如何着手。我提了一些建议,但内心里却怀疑他能否最终达到目标。毕竟,对于一个之前从未写过一篇文学作品的人来说,这个年龄才开始做一件全新的事情,无论如何是太晚了些。面对写作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种种不顺和挫折,很有可能会畏难而退。我就见识过不少这样的情形。但我显然低估了他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精神了。2011年夏天,我接到了他的初稿的电子邮件,将近20万字的篇幅,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他很谦虚地让我提提意见,我也就没有顾忌地谈了一些想法,他很认真地听取并进行了修改。我还知道,为了写出这本书,他以一种“恶补”的姿态,集中阅读了不少著名的文学作品,从中学习和借鉴。

也是通过阅读这部书稿,我才对他的生命轨迹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少年时生活的艰辛和忍辱负重,为了拥有更好前途的奋力拼搏,在部队当技术兵时的刻苦训练,转业后到高校工作的勤奋钻研,以及为了改善生活而潜心研究金融房产投资而获得了不菲的回报……大半生的人生经历,以及这些经历背后的情感起伏、精神感悟,经由他坦诚、真实的书写,得以还原出来,铺展开来,呈现出一种生动的质感。而他对于母亲的深情描写,也和我的一些模糊的印象产生了交集。我的这位毕生足迹不出贫穷乡村的姑姑,命运极其艰难坎坷,但始终秉承着一种朴素而伟大的人性,用深挚的母爱呵护自己的孩子,用善良和温厚对待乡亲邻里。书中的记叙印证了这一切,勾起了我的记忆,读来不由潸然泪下。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可贵之处,首先在于它的真实和本色。书中许多章节,细节描写生动细腻,没有亲身经历和认真观察是难以做到的。如对大洪水骤然到来时现场情景和气氛的刻画,对拂晓时田野中各种动物和昆虫的叫声的描写,对庄稼地里各种活计的工笔画似的再现,都称得上是生动传神,栩栩如生。他的感受和思考,也完全是紧贴生活、从生活中生发出来的,真切实在,从不故作玄虚。一个初学写作者能够到这样的水平,也实在是难能可贵。

这部作品,也佐证了写作的本质之所在:表达自己的内心。在他产生写作此书的念头之初,我曾经提醒过他,并且说得很直白坦率——你并非名人,写的内容也只是个人的经历,没有当下吸引眼球的“卖点”,因此不要指望会有多大的市场反响。他回答说很清楚这些,自己也没有指望会怎么样,不过是想表达一番内心积淀已久的对生活的感受,这样,自己才会感到踏实。他的话无意中触及了重要的一点: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是对生命的倾诉,是非功利性的。

我更想说的,是由这本书引出的一点思考:普通人写作的意义所在。并非只有名人自传才有价值,每个人的生命都会放射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毕竟,构成这个世界主体的,正是芸芸众生。因此,有充分的理由对他们的真实的内心表达给予应有的尊重,并从中获得启发。这部《飘逸的铃声儿》自然也不例外。这是一部朴素的作品,但更是一部散发出生命温度的作品。虽然书写的主要是个人的身世经历,没有太多波诡云谲的戏剧性成分,却依然能够折射出数十年间时代的风云变幻。至于其间蕴含的那些感受和憬悟,如面对艰难困厄的不屈和抗争,亲人友朋间的相互关爱惦念,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的愉悦感,更是连接了普遍的人性的,是能够触动灵魂、引发共鸣的。

作者嘱我对这本书说几句话,我就围绕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这些文字,聊作序言。

(作者为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2: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