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帆起珠江
分类
作者 张胜友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这位被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称作“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在那个狂躁迷乱的年代,当他一圈又一圈地踱步在江西省新建县这座小城的土坪上时,也许便开始了对未来岁月的深沉思索。

历史注定要他担当起中国这场伟大社会变革的总设计师角色……

1980年,当华夏民族还拖着沉重的尾巴,蹒跚地迈动它的脚步,他就明白无误地指出:“实行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是场彻底革命。”

1984年10月10日,他在会见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时说:“我们把改革当做第二次革命。”

1985年3月28日,在与来访的日本自民党副总裁二阶堂进会晤时,他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他进一步坚定地说:“我们必须这样做,尽管有风险。”

然而,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

时间上溯26年,那场席卷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大地、震撼全球的史无前例的“革命”——早已成为历史烟尘了。

时至今日,40岁以上的人们回首往事,仍痛感人生曾经历过一次可怕的梦魇;而现今的年轻人,则会觉得父兄辈们当年的举措不可理喻,以为那是一部20世纪60年代的“天方夜谭”。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中国人确确实实曾在这种政治氛围下苦挨了漫长的10个年头。

整整10年,全球正刮起一股“科技革命”的飓风,第三产业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中国的这场“革命”,经济学家测算损失了5000个亿。

倘若说文化大革命有什么特殊“贡献”的话,就是把一切推到极端之后,终于使我们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大彻大晤——

当经历了狂热、痴迷、磨难、痛苦、困惑、希望、疲惫、抗争,直至灵魂睁开眼睛的人们汇聚在天安门广场,泪水、怒火与热血一齐喷涌:  当噩梦醒来提蟹沽酒敲锣打鼓庆贺又一次解放的游行大军穿越北京长安大街;

当数万观众、运动员如醉如狂地起立欢呼,向首次出现在首都体育馆看台上的久违了的邓小平致意;

中国人才蓦然惊悟:原来准备走进一个房间,最终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

自己把自己的锅碗瓢盆全砸碎了。

一片饥饿、焦渴、困惑的土地。

出路在哪里?

曙光在哪里?

希望在哪里?

历史长河,正是在一个旧秩序覆灭与新秩序诞生的空白地带,悄悄地异常迅猛地不可阻遏地选择突破口……

中国人作过多少次选择?

在这个星球上,也许没有比中华民族更期待发展、向往强盛的了!

中国——这个曾经雄视千古、令四海称臣的东方大帝国,她的衰败只是近代的事。直至19世纪中叶,中国还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产品生产大国,工业产品占到全世界的19.7%,仅仅稍逊于英伦三岛上那个号称“日不落国”19.9%的世界产品占有率,在全球位居第二。

百年离乱,百年屈辱,百年抗争。

自从1840年英国的“远征军”驾着20艘炮舰轰开清王朝闭锁的国门,随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强加给中国人民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协定和治外法权条款;掠去战争赔款和其他款项高达1()00亿两白银;仅仅“庚子赔款”一项就掏空了清室12年的财政收入。

北京菜市口。

熙熙攘攘的人流早已淹没中国近代变革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

这座金碧灿然、栉风沐雨数百年的老中药店西鹤年堂,却是当年清代监斩官的休息处所。104年前(光绪二十四年)的9月28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就在这座店前慷慨赴死。“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肝胆涂地前所发出的撼夭动地的呼喊声犹然在耳……

距此百步之遥的北半截胡同41号,为当年的浏阳会馆,亦即为谭嗣同居室“莽苍苍斋”;往东,米市胡同43号,则是当年的南海会馆,一代名儒康有为的书斋“汗漫舫”即坐落于此。菜市口北达智桥胡同12号内的“谏草堂”,明代杨继盛曾在此写下弹劾严嵩“十大罪”奏章,康有为又借这块宝地召集千余名来京应考的举人。笔走龙蛇写就名垂青史的万言《上皇帝书》——史称“公车上书”。

震撼朝野的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囚于中南海瀛台的涵元殿,殿西室刻有一对楹联:“于此间得少佳趣,亦足以畅叙幽情。”恰成深刻的历史嘲讽。

P2-4

目录

序 中国改革的时代影像——论张胜友的报告文学与影视政论片创作 / 简 彪

十年潮

历史的抉择——邓小平南巡

海南,中国大特区

让浦东告诉世界

石狮之谜

风帆起珠江——献给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东莞:城市传奇

风从大海来——献给厦门特区建设30年

中国平潭岛

闽 商

附录 张胜友:但开风气不为师 / 苗 凯

序言

张胜友,一位以报告文学和影视政论片创作独树一帜的作家,一位在文化体制改革领域闯出新路的践行者,一位享有“改革作家”美誉的时代弄潮儿。

虽在少年时即久闻张胜友的大名,也熟知一些张胜友的报告文学和影视政论片作品,但初识张胜友,是在2010年冬天的深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2010国际年会”在深圳举办,张胜友在其中的“新技术·新媒体与文学”分论坛做主旨发言。张胜友侃侃而谈其对网络文学的关切与认知,透出了对网络这片新鲜世界的熟稔,让人丝毫感觉不出他已过花甲之年,让与会者钦羡不已。

这便是张胜友,紧随时代脚步,唱和时代节拍,勇立时代潮头一他的思维始终奔涌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浪尖,他的行动更实践了王阳明先生一力倡行的“知行合一”。

在新媒体迅猛崛起的当下,张胜友将报告文学创作与影视政论片有机组合起来,解说词与影视画面、音乐烘托互为铺陈,为报告文学的发展开拓出另一片天空,更为形象、立体、多侧面地讴歌进步、针砭时弊、观照未来。他创作的一批全景式报告文学作品和撰写的30多部影视政论片,透着他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的追求,无可替代地成为了一股强大的声浪,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前行。

1977年无疑是张胜友人生的转折节点: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散文《闽西石榴红》,随后被选入《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文选》;同时参加“文革”结束后首届高考,考取复旦大学中文系。

大学毕业后,张胜友分配到光明日报社任时政记者。几年的记者生涯,训练出张胜友开阔的视野和敏捷的触角,他将风云激荡的社会变革场景,写成了一篇篇报告文学作品:《擎起达摩克利斯剑》、《力挽狂澜》、《穿越历史隧道的中国》、《沙漠风暴》、《命运狂想曲》、《让汶川告诉世界》、《北川重生》、《天网恢恢》……这些作品使他蜚声文坛,为他赢得种种荣誉。在报告文学界,,张胜友是绕不开的一座山峰。

张胜友的报告文学创作,充分显现出他把握时代脉搏的精准。纵观张胜友的文学之旅,就是在时空与现实的交错中,如历史长卷般地铺展改革开放后神州大地的变迁与生机。尤其是他在2008年推出的政论体报告文学《珠江,东方的觉醒》和《东莞:城市传奇》,以浓墨重彩的笔触,书写和实录改革开放30年来珠三角区域波澜壮阔的变革图新历程,烛照了整个华南乃至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不仅尽展其细致入微的记者功底,也凸显出其浪漫丰富的文学家情怀和鞭辟入里的哲理思考。

正是长期以来文学素养的积累和对时代世情的深刻关切,让张胜友对影视政论片的创作充满了激情。20世纪90年代初,张胜友的创作重心逐渐转向影视政论片。从《十年潮》、《历史的抉择——邓小平南巡》到《风帆起珠江》、《闽商》、《风从大海来》,张胜友始终与改革同忧乐。其间,既有如《海南:中国大特区》、《让浦东告诉世界》等宏观鸟瞰的作品,也有如《闽西:山魂海恋》、《邯钢风流》、《石狮之谜》、《中国平潭岛》等以小见大的典范,“壮阔、雄浑、豪迈”已然成为张氏影视政论片的标签。

内容推荐

作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张胜友常常出任一些大型电视政论片的总撰稿,片子播出后总是反响极佳,每每获奖或被收入大中学生阅读教材中。《风帆起珠江》所辑即为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些作品。读这些文字,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一幕幕又重现眼前,深圳速度、浦东模式、东莞传奇、闽商风采……《风帆起珠江》每一部作品均是以局部特区为切入点,点面交相辐射,以开阔视野和历史眼光,全景式追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与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全方位解读全球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历史抉择,既有深刻的思想论述,又颇具人文色彩,情感浓烈,大气磅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编辑推荐

张胜友编著的《风帆起珠江》是深圳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文化工程。《风帆起珠江》以开阔视野和历史眼光,全景式追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与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全方位解读全球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历史抉择,既有深刻的思想论述,又颇具人文色彩,情感浓烈,大气磅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