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虹霞的《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研究》专著,从历史的维度和多学科的视角,对公民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条陈,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内涵、价值及基本环节进行了新的阐释,在界定公民道德建设模式基础上,概括了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的构成要素。论著不仅归类并阐述了古希腊的“城邦本位型”、近代以来部分欧美发达国家的“主体契约型”、东亚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政府主导型”三种典型的公民道德建设模式,而且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并论证了我国当代公民道德建设新模式——“引导—自觉型”,着重论述了“引导—自觉型”模式的理论建构、实施途径与方法。
可以说,该书是一部时代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从内容布局、资料运用、逻辑结构、理论阐释、联系实际诸方面,都体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
《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研究》由胡虹霞编著。
《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研究》借用模式研究的理论和思路,以“梳理、反思、吸收和构建”为主线,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人类社会存在的多种公民道德建设模式中提炼并分析了“城邦本位型”“主体契约型”“政府主导型”等三种典型模式,借鉴已有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的经验,审视我国当前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尝试提出了“引导—自觉型”公民道德建设新模式的构想。
序
导论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三 研究目标与内容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公民道德建设模式概说
第一节 公民、公民道德、公民道德建设
一 公民与公民道德
二 公民道德建设的内涵及价值
三 公民道德建设系统的基本环节
第二节 公民道德建设模式
一 “模式”的一般理解
二 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的内涵
三 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的构成要素
四 关于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研究的几点说明
第二章 “城邦本位型”公民道德建设模式
第一节 “城邦本位型”模式及形成背景
一 “城邦本位型”模式的界定
二 “城邦本位型”模式的形成背景
第二节 “城邦本位型”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 城邦政治伦理思想
二 城邦公民道德生成论
第三节 “城邦本位型”模式的典型实践
一 以斯巴达为例
二 以雅典为例
第四节 “城邦本位型”模式评价
一 “城邦本位型”模式的功能
二 “城邦本位型”模式的局限
第三章 “主体契约型”公民道德建设模式
第一节 “主体契约型”模式及形成背景
一 “主体契约型”模式的界定
二 “主体契约型”模式的形成背景
第二节 “主体契约型”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 以人性恶论为前提的民主政治理论
二 以公民个体为本位的伦理建设思想
第三节 “主体契约型”模式的典型实践
一 以英国为例
二 以美国为例
第四节 “主体契约型”模式的评价
一 “主体契约型”模式的功能
二 “主体契约型”模式的局限
第四章 “政府主导型”公民道德建设模式
第一节 “政府主导型”模式及形成背景
一 “政府主导型”模式的界定
二 “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形成背景
第二节 “政府主导型”模式的道德文化基础与实施理念
一 “政府主导型”模式的道德文化基础
二 “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实施理念
第三节 “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典型实践
一 以韩国为例
二 以新加坡为例
第四节 “政府主导型”模式的评价
一 “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功能
二 “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局限
第五章 构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新模式:“引导—自觉型”
第一节 “引导—自觉型”模式的构建语境
一 社会转型与公民道德问题
二 我国现行道德建设模式的困境
三 国外几种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的启示
第二节 构建“引导—自觉型”模式的合理性论证
一 合规律性:符合公民道德运行基本规律
二 合现实性:适合当代中国具体国情
三 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引导—自觉型”模式的理论建构
一 “引导—自觉型”模式的思想内涵
二 “引导—自觉型”模式的基本向度
三 “引导—自觉型”模式的主要原则
第四节 建构“引导—自觉型”模式实施途径与方法的思考
一 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增强制度伦理的价值导向作用
二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垂范作用
三 推动社团组织发展,发挥社会力量的道德建设作用
四 增强道德与个体生存意义关联,激发公民主体的道德需求
五 拓展公民实践领域,发挥公民自我道德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主题词索引
人名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