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平安写作的回忆录《热土(我们是知青我们那代人的故事)》,描写的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北京知识青年到延安地区插队落户的一段往事。作者朴实的笔墨一下子把我们的记忆拉回到四十年前的宝塔山下延河岸边,令我们的脑海不停地翻滚。眼前情不自禁地浮现出陕北高原苍茫无际的黄色山峁,浮现出许多充满岁月沧桑的面孔,仿佛又看到了冬暖夏凉的土窑洞,看到了小村庄上空升起的袅袅炊烟,嗅到了熟悉的柴草味,听见了夜静更深远处传来的狗吠。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热土(我们是知青我们那代人的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马平安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马平安写作的回忆录《热土(我们是知青我们那代人的故事)》,描写的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北京知识青年到延安地区插队落户的一段往事。作者朴实的笔墨一下子把我们的记忆拉回到四十年前的宝塔山下延河岸边,令我们的脑海不停地翻滚。眼前情不自禁地浮现出陕北高原苍茫无际的黄色山峁,浮现出许多充满岁月沧桑的面孔,仿佛又看到了冬暖夏凉的土窑洞,看到了小村庄上空升起的袅袅炊烟,嗅到了熟悉的柴草味,听见了夜静更深远处传来的狗吠。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晰。 内容推荐 《热土(我们是知青我们那代人的故事)》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按着时间的顺序,不做作,不夸张,作者把他的经历娓娓道来,把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那个年代的人物和事件,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想,一部好的作品犹如一杯上好的清茶,要静下心来慢慢去品,方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热土(我们是知青我们那代人的故事)》中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大多是知识青年在生活和劳动中遭遇到的一些问题,人物也净是一些小人物,但是作者马平安却能细致入微地开掘出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在一次次矛盾的碰撞中让感情一次次地升华,把这些人物和事情写得很有亲和力,很是受看。让读者能够跟着作者一道深入其中,一同担忧,一同欣喜,一同感慨,产生出共鸣。 目录 前言 01 人生抉择 02 真情接纳 03 情义无价 04 苦中寻乐 05 第一堂课 06 初出茅庐 07 过生活关 08 准备过年 09 大年三十 10 深夜解难 11 甜蜜回忆 12 过思想关 13 过劳动关 14 一碗杂面 15 恶有恶报 16 意外惊喜 17 吃百家饭 18 险些上当 19 情感差距 20 义不容辞 21 二次合灶 22 质朴的爱 23 乡间亲情 24 炕上烙“饼” 25 麦子熟了 26 平息风波 27 灾难之源 28 和狼拼了 29 为我说媒 30 险些丧命 31 收获果实 32 人生感悟 33 回京探亲 34 重返陕北 35 以弱胜强 36 因祸得福 37 不能不管 38 知青友谊 39 一块石头 40 我不信邪 41 人各有志 42 新的转折 附录 那些不能忘却的人和事 后记 试读章节 郑叔人很勤快,每次下山总是挑着水桶。回来时顺便挑回一担水。因为知青灶刚刚成立。许多生活必需的东西都要配备,他把队里为知青置办的灶具、案板以及装粮食用的瓦罐安顿好以后,又忙着拿起门后那把长柄斧子劈起柴火来。看到他屋里屋外忙个不停,我对他说道:“郑叔,您歇会儿吧,让我试试。” “这活儿你们可干不了,万一斧子砍到脚上那麻达(麻烦)可就大啦!” “早晚得过这一关,您干了半天了,休息会儿吧!”大明一边说着,一边从郑叔的手里夺下了斧子。 “可不敢大意了,手要握得紧一点儿。” “嗯,您就放心吧。”大明一边答应着,一边抡起斧子干了起来。其他几个知青也好奇地围了上来。刚才看郑叔劈柴时挺轻松的,这会儿只见大明手里的斧子不是偏左就是偏右,没一会儿的工夫,他额头上就冒出了汗珠。 “你歇会儿,让我试试。”我从大明手里接过斧子,模仿着刚才郑叔的动作,将木柴放在-一根横着的木头上垫着,另一头用左脚踩着,双手将斧子高高地举过头顶,对准木柴用力砍下,斧子落在木柴上震得手生疼。我不由得握紧了斧子把儿,心里默默地想着:看来要想随心所欲地玩转这把斧子,还真得好好地练些日子呀! “好啦好啦,咋对了,够这几天用的就行啦!你们以后有的是机会练习。”郑叔见我们哥儿仨呼哧带喘、满头冒汗的样子心疼地劝着。 “郑叔,还有什么活儿要做吗?” “有哩,你们的口粮在队上呢,都是些原粮(带皮的),需要加工一哈(下)才能吃。一会儿俄(我)去仓库领上些粮食,下午得去磨一哈(下)。” 华子一听,连忙对郑叔说道:“我们和您一起去吧!” “能行!粮食领回来以后,下午磨上些面,晚饭俄(我)给你们压饴饹吃。” “郑叔,什么是饴恪呀?” “哈哈,俄(我)一猜你们准没吃过,做出来你们尝一哈(下)就知道了。” “我在北京粮店里见过,高粱面的、紫红色、圆柱形的面条,咋一看有点儿像粉丝。” “好吃吗?” “没吃过。” “呵呵呵……”听着英子和华子的对话,大家不由得笑了。 队上的粮库在村口那座山脚下,顺着山体走势队里在这儿修建了几问高大的土窑。靠东边的两问是粮库。粮库西边的那间窑洞是保管员兼饲养员的住所。再往西是两间没有门窗的窑洞,一间里饲养着七八头耕牛,另一间喂养着队上的骡马和几头毛驴。窑洞前面那片平坦的空地上,有一个十米见方用木桩子做成的羊圈。 我们跟在郑叔身后一边说笑一边东张西望地欣赏着眼前的一切,感觉是那么的稀奇诱人。 “窑洞窄,你们在外面等着,我进去办手续。”郑叔说完独自走进了保管员住的窑洞。 这是一排早年间修建的土窑洞,窑面上几处凹凸的地方滋生着一簇簇野草,门窗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已经变形了。透过窗户上那块面盆大小的玻璃,只见残缺的炕席上面摆着一张陈旧的小炕桌,炕里边卷着一床被褥。保管员从窗台上拿起一个厚厚的账本放在了小炕桌上,他和郑叔一边交谈,一边认真地在账本上记着。不多时,郑叔跟在保管员的身后从窑里出来。 “窑里地方太小,让你们等了。”保管员跟在郑叔的身后向我们解释着。他中等个头,腰板挺得笔直。穿着一身粗布衣裤,头顶上盘着一条旧毛巾,看样子四十多岁。干瘦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嘴角两边各有一个块疤痕。 “来,给你们几个介绍一哈(下),这是咱队上的保管员兼饲养员老李。” “李叔您好。” “这外面冷得很,看把这些娃娃们冻的。”李叔一面说着,一面摆弄着手里的那串钥匙,脸上流露出一丝尴尬的表情。一阵微风飘过,一股强烈的酸碱味和牲畜身上的特殊气味直扑鼻孔,呛得人喘不过气来,此时我明白了郑叔刚才没让我们进屋的真正原因。我望着眼前这位朴实忠厚的山里人,深感作为一名饲养员是多么的不容易。 李叔站在粮库的门前,打开了那把巴掌大的铁锁,对我们说道:“库房里面比较窄,你们进去一个人帮助郑叔装一下粮食就行了,其余的人在门口等着吧。” 大明和郑叔跟李叔进了粮库,不多时他俩将过秤后的粮食放在了粮库的门口。 “你们在库房门口等着吧,俄(我)去李叔那儿牵牲口。” 一会儿工夫,郑叔手里牵着一头毛驴从饲养棚那边走了过来,大家好奇地围了上去。只见这头毛驴的个头要比一般的毛驴大得多,头高高地扬起,体格十分健壮,酷似一匹蒙古马。不同的是尾巴上的鬃毛比蒙古马少多了,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头顶上那两只高耸着的耳朵要比马的耳朵大得多。浑身的皮毛油黑发亮,除了嘴唇和肚皮下面有一条皮毛是白色的以外,其他的地方都是黑色的。毛驴一见眼前这么多陌生的面孔,神情显得有些紧张。它圆瞪着两只又黑又亮的眼睛,嘴巴不停地打着喷嚏。 “郑叔,这驴能骑吗?”我迎上去伸手想接过郑叔手里的缰绳。 “唉,可不敢哩,这是头叫驴,脾气大着哩。”郑叔连忙拦住了我的手,好心地劝阻着。他把缰绳拴在了木桩上,转身向库房门口走去。我试着慢慢地接近毛驴,站在它的侧面,轻轻地用手抚摸着它脊背上的皮毛。它侧转头一双乌黑的眼睛睁得圆圆的,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似乎一点儿也不反感。有生以来我还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牲畜,没想到它会这么通人性。 华子在一旁笑着对我说道:“呵,你可真行啊!它居然让你摸它。” “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顺毛驴嘛,你对它好,它也会对你好!”P33-35 序言 人生的跑道对于每个人来说,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起点都是一样的。然而,出生以后的生活环境及成长过程,却有着天壤之别。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人生理想、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性格修养、不同的道德标准,决定了选择的方向,而不同的选择方向决定着人生的黯淡与辉煌。 说起写回忆录的事,纯属偶然。这些年来由于手机的风行,人们都喜欢用手机短信的方式交流信息、联络感情。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美好的心愿都可以用短信的形式来表达,或给亲友送去一份祝福,或是报一声平安。 一位朋友对我说:“每逢节假日,您给我发来的短信,有些像诗歌,有些像一篇短文,既风趣浪漫又富有人生哲理,读后像是品尝了一杯清纯飘香的好茶,令人回味无穷。您有这么好的文化基础,为何不写本书呢?” 面对朋友的恭维,我笑着对她说道:“你真会拿人说笑,咱一个普通的百姓有什么值得写的呀,快别拿哥哥寻开心了!” “瞧您说的,我可没有贬低您的意思啊!平时听您聊起去延安插队落户的事儿,感觉特有意思。您把插队的经历写出来,我看准能引起不少读者的兴趣。” “写插队的事?我也没做出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有什么值得写的啊。再者说了,描写知青题材的电视剧都有好几部了,凭我肚里这点儿墨水,即使写出来了,谁会看呢?” “那可不一定,一万个知青,就有一万个故事。你们当时的大环境虽然相同,但是具体到每个人的身上那可就差距大啦!当年的知青,有的去了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有的去了冰天雪地的东北兵团,有的去了云南热带雨林,还有的去了缺粮短水的黄土高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肯定会演奏出一曲曲看似相同而又各有不同的乐章。” “嘿,没想到你还一套一套的呢!” “我是认真的啊!” 听她这么一说,我还真动心了。可是转念一想,要想把自己几十年前的经历写成一本书,对我这个只有初中水平的人来说,谈何容易1 2009年10月初,我接到好友范旭江同学的电话,他说富县知青有一个网站,大家经常在这个网上发表一些讲述当年插队情景的文章,回顾和分享那段与陕北人民共同经历过的鱼水之情。 听他这么一说,顿时激发了我的兴趣。为了充实生活、增进友情、提高文化修养,我决定把那段刻骨铭心的知青生活写出来,让广大读者了解20世纪60年代末期,城市里的年青人所经历的日子。同时给后代留下文字记录,以便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父母,加深感情上的沟通。从这个角度上考虑,把那段插队的故事写出来确实是件有益无害的事情。 于是,我便开始整日伏案在电脑前,尝试着将自己的经历用文字的形式,讲给曾经有过共同经历的人们。让我没想到的是,文章一发表竟然得到了网友们的充分肯定与鼓励。新的生活方式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诱发了我对写作的兴趣。它驱散了我往日平淡中的寂寞,激活了我脑海中沉睡的记忆,开阔了我对生活认知的视角,使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回忆往事,品味人生,我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这本书写的是从1969年元月我从北京出发至1970年9月被选调到延安地区化肥厂之前,在陕西延安地区富县茶坊公社插队落户的人生经历。 当年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我与同行的近二万七千余名北京知青,先后来到了生存环境极其艰苦的延安地区偏僻的山村。在艰苦的环境里,陕北人民用宽厚质朴的情怀接纳了我们。他们省吃俭用、尽心尽力地照顾我们这些刚刚走人社会的青少年。他们用骨子里渗透出来的善良本性温暖着我们的心,他们用朴实无华的精神感染着我们。在与那里的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相处当中建立起来的这种感情,让人魂牵梦绕。 广大知青为延安的建设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传播了新的信息文化,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其中有些人为了改变延安的面貌,甚至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在延安建设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回顾这段不足两年的知青生涯,它在我的一生中虽然只是一段短暂的历程,然而这段艰苦的生活经历却磨炼了我的意志,净化了我的心灵。这段艰苦生活的磨炼有如一杯在心底陈酿的老酒,它使我在日后的生活中有了抵御风寒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思念这份感情。每当闲下来的时候,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那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因为在延安这块热土上有我的青春足迹,有我和知青之间的友谊,有善良质朴的陕北人民给予我们的关爱,有用金钱买不到的那份情义。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我用文字的形式原汁原味地书写了那段难忘的日子,让读者与我共同分享故事中的人间真情吧1 2012年5月28日 后记 当年到延安地区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先后共有二万六千八百一十五人,分别被分配在十四个县、一百二十九个公社、一千二百八十四个生产大队里。 在这些热血青年当中,年龄最小的只有十三岁,最大的也只有二十出头。他们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精神,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来到了生存条件十分艰苦的陕北农村,与贫下中农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磨炼了意志,与陕北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对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特殊的奉献。 广大的知识青年们把火一般的热情带到了农村,带去了在学校里学到的文化知识,带去了城市里的现代文明,带去了新的思想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在不知不觉当中,起到了缩小城乡差别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逐步恢复和发展,许多知青从农村中被选调到工厂、部队、学校。以及各级党政机关和科研单位。在他们中间先后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青年代表,他们在各条战线上起到了先锋和模范作用,为延安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了让历史记住那段流逝的岁月,我用文字的形式,讲述了自己插队的生活经历和体会。如果把那场轰动世界、影响中国一代人的全国性上山下乡运动,比作奔腾的浪潮,那么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就如同一朵小小的浪花。 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启蒙老师王蕴文女士、段忠民先生,以及诗人鲁丹女士和好友许佳彬女士、雷思晋先生、胡耀华先生、张选民先生等画龙点睛般的启发。感谢他们对《热土》一书的初稿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和补充修改意见,从而开阔了我的写作思路,对编写工作的顺利进行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同时要感谢蒙古族书法家苏伦·巴特尔先生在百忙中为《热土》一书的封面题字;感谢王亚新先生不顾肩周炎的病痛,为《热土》一书题写的诗词;感谢胡耀华先生为《热土》一书作序。这种兄弟般的友谊让我铭记终生。 感谢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副总编辑韩亚君先生和本书的责任编辑李晓丽女士以及为本书的装帧、排版、校对、印制等工作付出辛劳的老师们:感谢所有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了智慧和心血的亲人和朋友们,让时间为我们记录下这段真诚的友谊吧。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若有不妥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海涵指正。 马平安 2012年5月28日 书评(媒体评论) 《热土》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按着时间的顺序,不做作,不夸张,作者把他的经历娓娓道来,把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那个年代的人物和事件,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大多是知识青年在生活和劳动中遭遇到的一些问题,人物也净是一些小人物,但是作者却能细致入微地开掘出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在一次次矛盾的碰撞中让感情一次次地升华,把这些人物和事情写得很有亲和力,很是受看。让读者能够跟着作者一道深入其中,一同担忧,一同欣喜,一同感慨,产生出共鸣。 ——胡耀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