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迟暮的玫瑰--杰克·叶芝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琰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杰克·巴特勒,叶芝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曙光。他带着希望的火焰,在生存的困境中为我们开启了勇敢的光芒。他的独特,他的艺术,真正显示出爱尔兰民族的风貌。

《迟暮的玫瑰--杰克·叶芝评传》(作者王琰)是关于杰克·叶芝的评传,讲述了他的生平事迹,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推荐

《迟暮的玫瑰--杰克·叶芝评传》内容介绍:世界上普遍认为,爱尔兰对世界的贡献几乎只是在文学领域,然而,这是一个流传广泛的误解。例如,很难讲清叶芝兄弟,即诗人威廉·叶芝与画家杰克·叶芝究竟哪一个更伟大。威廉的《驶向拜占庭》那浪漫雄伟的诗意在杰克的《写信》中得到赋予震撼的视觉表现及心灵呼应。

《迟暮的玫瑰--杰克·叶芝评传》的作者是王琰。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叶芝的生活与创作(上):家庭与交游

第一节 童年:斯莱戈——“记忆的港湾”

第二节 客居英伦

一、少年心气:伦敦的插图画家

二、幸福的婚姻

三、英伦的爱尔兰画家

1.伦敦个展

2.民族期刊A Broadsheet

第三节 交游与考察

一、美国之行

二、爱尔兰西部

第四节 凯尔特的呼唤

第二章 叶芝的生活与创作(下):艺术与祖国

第一节 “每一种艺术的根源都来自艺术家的祖国

一、回国定居与油画创作

二、战争与精神危机

三、艺术的转折

第二节 “记忆的投弃”:叶芝的文学创作

第三节 走向辉煌

一、创作的巅峰

二、辉煌的画家

第四节 荣誉的尘埃:最后的人生

第三章 叶芝与爱尔兰艺术的渊源

第一节 爱尔兰历史文化渊源

一、爱尔兰历史渊源

二、爱尔兰文化渊源

第二节 爱尔兰文艺复兴前的艺术

一、凯尔特早期——17世纪爱尔兰的艺术

二、18世纪博克的美学影响

三、19世纪爱尔兰的美术

1.风景画

2.浪漫主义绘画

第三节 叶芝与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

一、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凯尔特民族艺术复兴)

二、叶芝与爱尔兰文艺复兴

第四节 叶芝与20世纪爱尔兰美术

一、叶芝与20世纪爱尔兰画家

二、叶芝在爱尔兰艺术史上的地位

第四章 叶芝与20世纪欧美艺术运动

第一节 叶芝与新英国艺术俱乐部:希克特

第二节 叶芝与法国印象主义:德加

第三节 叶芝与德国、欧洲大陆的表现主义及象征主义

一、叶芝与蒙克

二、叶芝与柯克什卡

三、叶芝与恩索尔

第四节 叶芝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波洛克

第五章 叶芝油画作品分析:一个凯尔特人的视觉世界(上)

第一节 叶芝的早期油画:现实主义的叙事与抒情

第二节 叶芝的中期油画:表现主义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30年代叶芝的油画:浪漫的抒情与表现

第四节 叶芝的晚年油画:诗意的象征与表现

第六章 叶芝的艺术思想:一个凯尔特人的视觉世界(下)

第一节 “每一幅画就是一个事件”——叶芝对现实生活的观察

第二节 “没有谁创造是艺术家记忆的聚合”——叶芝的创造性想象

一、叶芝的“半记忆”

二、“半记忆”到“记忆的聚合”

第三节 叶芝绘画的审美意蕴:成为诗歌的记忆

第四节 叶芝诗意的绘画:“画即是诗,诗即是画”

结语 迟暮的玫瑰

附录1 杰克·巴特勒·叶芝生平年表

附录2 收藏叶芝作品美术馆名录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人名中英文对照

后记

试读章节

1899年2月,叶芝在伦敦沃克尔画廊首次展出关于爱尔兰主题的绘画“爱尔兰西部速写”,5月都柏林巡回展。诗人乔治·拉塞尔(George Russell,1867-1935)在《都柏林报》为此展写了重要的评论。“这些速写生动有力地表现了爱尔兰古老的欢愉场面:竞赛、饮酒等爱尔兰人的朴实生活;对运动场面场景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画有着生动的文学表述性。因此,这个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爱尔兰艺术界的核心人物格雷戈里夫人(Lady Gregory,1832-1952)看过画展后,在表示欣赏的同时更希望年轻的叶芝成为爱尔兰民族复兴运动的成员。夏季,叶芝夫妇受格雷戈里夫人的邀请做客于她著名的柯尔庄园(Coole)。这个夏天,爱尔兰的柯尔成为了爱尔兰文学界的核心:诗人威廉·叶芝、乔治·拉塞尔、道格拉斯·海德(Douglas Hyde,1860—1949)、乔治·莫尔(George Moore,1852—1933)、爱尔兰青年剧作家汉密尔顿·辛格(JohnMillington Synge,1871—1909)、英国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John Masefield,1878一1967)、画家萨拉·珀泽(Sarah Purser)、约克·鲍威尔(York Powell)以及爱尔兰艺术的支持者与赞助商约翰·奎因(John Quinn)都出席了这个亲切热烈的文艺聚会。

6月叶芝出访巴黎,虽然那里已然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中心,但年轻的叶芝并没有像其他爱尔兰画家那样,对巴黎艺术界充满着向往和兴趣。

1900年1月,叶芝的母亲病逝。在这段悲伤的时期,性格内向沉静的叶芝从未对此事流露出任何情绪的表现,也没有向外界做出任何内心世界的表白。虽然叶芝的童年时代父母都不在他的身边,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疏离的关系,但他从小就敬重母亲对宗教的忠诚态度,他自己也终生保持去教堂的习惯。叶芝认为,自己在性格方面更多继承了母亲家族的特点。这一时期他的速写停止了,直至夏天才又恢复起来。而此后的六个月内,在他的写作中也未出现过具有个性化的人物角色。

1901年,父亲对叶芝此时的状况显示出另一种焦虑与不安,在给格雷戈里夫人的信中写到:“我深为杰克放弃艺术学院的学业而感到惋惜……”尽管此时叶芝的画展正在展出,但父亲却极少出席。约翰·叶芝说:“他画画不用模特,不懂得实践训练,我经常鞭策他注意这些,但他却倾向于那些人……我曾与他的妻子珂蒂专门谈过,但她是一个可爱却不聪慧的女人,她永远忠心于自己的丈夫。我不能再抱怨了,我知道总有一天杰克会猛然醒悟,希望这天早日到来。”事实上,在家中父亲总是喜欢以理论家的威严发表意见,而叶芝说的少却能较好地将自己的想法和思想付诸于实践。

自从开始水彩画创作以来,叶芝的内心感受与想象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这一时期的作品来看,1900年的《记忆的港湾》(图114)是叶芝最重要的早期水彩画代表作,是他对童年时代家乡斯莱戈的深厚感情,画面前景的半身肖像,一个内省的观察者形象在他晚年的油画创作中也时常出现。画面的中景是罗西斯村,远景则是斯莱戈的港湾、村舍、山丘、渔船,静谧的海水与天空轻柔地相连。精美的构图和静谧的抒情中流露出艺术家淡淡的乡愁。

2.民族期刊

自从在格雷戈里夫人的科尔庄园结识了爱尔兰的文学先锋们,随着此时不断高涨的文艺复兴运动,从1901年开始,叶芝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为爱尔兰民族期刊A Broadsheet进行艺术创作。

19世纪40年代后期,爱尔兰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对爱尔兰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民族意识发生了新的觉醒。1845年“青年爱尔兰”运动起义的失败,1858年“爱尔兰共和兄弟联盟”的成立,1860年代的“芬尼亚运动”②,所有这些都促使天主教会和新教民族领导人组成统一战线,展开反对英国统治的斗争。在文学领域里,与民族独立运动相呼应展开了文学复兴运动。近代爱尔兰文学复兴大约开始于1890年,是由格雷戈里夫人、威廉·叶芝、乔治·拉塞尔以及其他一些诗人、戏剧家和富有想象力的作家们开创的。但他们的作品都是用英语写的,因此不如复兴爱尔兰语的尝试那样具有广泛的吸引力。

1893年,为了复兴本国语言,道格拉斯·海德创建了盖尔语联盟,而后不久便出版了用爱尔兰语编写的《黎明》周报。彼得·奥利里神父首先采用现代爱尔兰口语从事真正的文学创作,他的著作不仅使讲盖尔语的老年读者着迷,而且使成千上万的青年入也产生了兴趣,从而开始满腔热情地学习自己祖先的语言。爱尔兰有着比西欧其他任何民族更古老的方言文学,因此爱尔兰语的吸引力既是浪漫的,又是合乎情理的。P13-15

序言

世界上普遍认为,爱尔兰对世界的贡献几乎只是在文学领域,然而,这是一个流传广泛的误解。例如,很难讲清叶芝兄弟,即诗人威廉·叶芝与画家杰克·叶芝究竟哪一个更伟大。威廉的《驶向拜占庭》那浪漫雄伟的诗意在杰克的《写信》中得到赋予震撼的视觉表现及心灵呼应。

——布鲁克·阿诺德《爱尔兰艺术史》

的确,爱尔兰的文学举世瞩目。她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氛围培养了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威廉·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约翰·辛格(John Millington Synge,1871-1909)、西恩·奥凯西(Sean O'Casey,1880-1964)、詹姆斯·乔伊斯(Jalnes Joyce,1882-1941)、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希尼(seamus Heaney,1939-)等一批伟大的文学家,其中又有四位文学大师先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因此,直至今日人们普遍认为这里是作家、戏剧家和诗人的艺术摇篮,但对在这里产生的画家却很少关注。

2003年底,我受爱尔兰巴伦美术学院(Burren College Of Art)之邀,对爱尔兰的文化艺术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考察和研究,让我对爱尔兰绘画有了深刻的认知,也完全改变了我从前对爱尔兰艺术上的偏见和误解。

2003年圣诞前夕,黎明时分我独自从爱尔兰西部乘火车前往都柏林国家美术馆。陌生的都市、寒冷的空气和操着浓重爱尔兰口音的出租车司机多少让我感到几许人在他乡的生疏。然而,当我进入到诗人威廉·叶芝的纪念厅时,刹那间我的目光被一幅幅跳动着生命朝气的油画所吸引,画面中浓郁的爱尔兰气息唤起了我心中某种陌生的亲切感。那跳跃着音符的色彩、舞蹈的天空、灵动飞扬的笔触、旋转奔腾的骏马就在这转瞬之间给我带来了一阵阵强烈的视觉惊喜和心灵的碰撞。于是,看似一次偶然的艺术幸会成为了我对一位艺术家的一种必然的心灵会晤,为我深入研究一位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真实而宝贵的契机。他就是诗人叶芝的弟弟——杰克·巴特勒·叶芝(Jack Butler Yeats,1871—1957)。

杰克·巴特勒·叶芝被誉为20世纪爱尔兰的首席画家,绘画史上孤独的天才,艺术界的杰出代表。他在爱尔兰享有极高的声望,他的艺术魅力持续至今,近年来在爱尔兰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经常举行他的回顾展和艺术讨论会。但是杰克·叶芝和他的艺术在爱尔兰之外却鲜为人知。

杰克·叶芝的生活和艺术都深深地根植于爱尔兰本土,他的人生和他的艺术创作与爱尔兰本身的发展有着最紧密的联系。爱尔兰是欧洲的一个小国,作为欧洲大陆最西部的一个岛屿及其与英国靠近的地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历史发展进程。然而,爱尔兰是一个热爱自由的民族,为了争取自己的民族独立、解放和统一,进行过长期的顽强斗争。叶芝与他的祖国一起经历了从19世纪的大饥荒、自治运动、民族内战、民族文艺复兴运动,到1937年自由邦成立,再到1949年爱尔兰脱离英联邦完全独立的艰辛过程。

叶芝一生中个人展览至少60次,联合展览不少于160次,包括参加1913年纽约著名的军械库展览。在爱尔兰本土,许多同时代的诗人、文学家和学者都先后为叶芝的绘画和展览撰写了评论文章。如,诗人乔治·拉塞尔、帕特里克·科勒姆、学者博德金教授,文史学家麦克格利维更是将叶芝视为爱尔兰民族艺术的英雄。

叶芝一生共创作了数干幅插图、卡通漫画、上千幅素描、729幅水彩画、近2000张油画,以及7部小说、9部戏剧。无论在绘画界或是在文学领域,他都赢得了同时代的艺术家如梅斯菲尔德、辛格、乔依斯、贝克特、柯克什卡等艺术先锋的敬意与深厚的友谊。他们之间存有大量的书信往来,但有很多尚未公开。根据最新资料表明,今年3月在纽约刚刚出版的一部《萨缪尔·贝克特书信卷一》,其中就有文学家贝克特与画家杰克·叶芝的大量通信。

但是,在叶芝的有生之年,人们对他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是从他晚年的油画创作开始的。特别是1942年,伦敦国家美术馆为叶芝举办的个人回顾展。此后,叶芝的绘画开始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关注和认知,例如,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先后代表BBC电台采访了叶芝,并撰写了专题文章。他深刻地指出叶芝的绘画与爱尔兰本土文化的紧密关系及其独特的创造性,并称赞叶芝的绘画彰显出爱尔兰狂野的舞蹈魅力。1943年,叶芝结识了爱尔兰的艺术商维克多·沃丁顿,由于沃丁顿有力的支持和推广,叶芝的绘画进一步得到了艺术人士的好评和收藏。此外,1954.年,贝克特这位已享有国际声誉的文学家为叶芝在巴黎的画展写下了感人至深的序言,从而引起了世人对他更多的关注和热烈的欢迎。

1957年,叶芝去世之后,随着各地为他举行的大型个人回顾展,叶芝的绘画引起海内外艺术界越来越多的注意与赞赏。近年来,在欧美各国的爱尔兰艺术品拍卖会上,杰克·叶芝都是作为中心人物出场。例如,2004年5月,我在伦敦研究期间亲自参观了克里斯蒂(Christie)及索斯比(Sotheby)的爱尔兰艺术品拍卖会展厅,叶芝的绘画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艺术价值方面都占据着主导地位。

从深入研究的角度来讲,叶芝去世后的十年,他才真正被爱尔兰本国的艺术史论家和学者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系统的研究。目前,有关叶芝的研究最为全面详细的专著有:海里瑞·派勒博士,叶芝研究的专家,1970年她的《杰克·叶芝传》从个人传记的角度讲述了叶芝完整的人生历程和艺术经历;1992年,诺拉·麦克吉尼斯的一部《杰克·叶芝的文学世界》则从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学的角度展示出叶芝的文学才华及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1998年,布鲁克·阿诺德,爱尔兰艺术史论家,他收集了更为系统的史实资料及相关艺术文献,在其专著中,从一位资深学者的角度对叶芝做出了更具深度的分析与研究。

从总体上来讲,目前中国对爱尔兰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多数研究都偏重于爱尔兰的文学。如,“五四”时期,郭沫若先生曾翻译了《约翰·沁孤戏曲集》(即爱尔兰剧作家约翰·辛格),这也表明爱尔兰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和文学家对我国当时文艺运动的影响。近年来,国内的学者对乔伊斯的小说、威廉·叶芝的诗集等,也都做了一些翻译和研究。2006年又出版了《乔伊斯传》、《萧伯纳传》两部译著,为国人了解爱尔兰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爱尔兰历史、地理方面的研究在我国也有一些少量的译著,但比起欧洲其他国家就要少得多了。2007年,由社会科学院《列国志》编辑委员会主编的系列丛书《列国志·爱尔兰》得以问世,可以说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对爱尔兰这个国家做出的一个较为完整的介绍。

国内对爱尔兰艺术的研究相对而言就显得更加稀少了。1989年出版的《世界美术史》第五卷,中世纪美术第四节中对爱尔兰的美术曾做出过一些介绍,并明确指出“其工艺上的抽象兽形装饰风格曾在东汉时期传人中国”。1991年,国内又出版了一部由英国著名中世纪学者乔治·扎内奇撰写的《西方中世纪艺术史》,在第四节中有对爱尔兰中世纪的绘画、建筑、雕塑和手工艺的介绍。

但有关爱尔兰美术发展的进程,特别是现代美术发展及相关画家的相关资料明显空缺。经过详细查找,我发现像大百科全书这样的工具书中也没有出现相关资料。在国内出版的美术资料中,只有1992年由台湾雄狮图书公司出版的《西洋美术词典》一书中对画家杰克·叶芝有一段百文简介。可以说,目前我国对爱尔兰现代美术的发展及其最重要的代表画家杰克·叶芝还是十分陌生的。

因此,本书对爱尔兰画家叶芝的研究,不仅仅是对一个艺术个案的分析和探讨,也是对国内研究爱尔兰美术史部分尚存缺憾状况下的一种相应的补充。

国外的专家和学者们对叶芝的研究十分细致,无论是对历史数据的考证、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都是系统而严谨的。这样,一方面在国内资料空缺的情况下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讯息和宝贵的素材;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由于专家和学者并非艺术创作(绘画)的主体承载者,因此对画家的分析更趋向于理论化模式,往往缺乏对艺术实践及艺术创作过程的切身体验和感悟。这样不免在深入分析艺术家独特的绘画语言、探索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及审美追求方面略存遗憾。  本书的写作是对一个艺术个案的深入研究过程。因此,本书将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究。首先,对艺术家的生平、家庭背景、社会交往与艺术创作经历做出一个完整详实的叙述。同时以爱尔兰民族文化传统这一历史纵向的角度并结合艺术家生活的时代——19至20世纪爱尔兰的社会发展为时代背景,勾勒出一幅深广的社会图像。其中,包括对叶芝是如何承受、担当、发展并完成了自己艺术使命的探讨。此外,本文也从时代横向的角度将叶芝融入20世纪欧美现代艺术运动的文化背景中,对叶芝及其同时代艺术运动及相关画家做出比较,分析他们艺术创作中的异同关系,展示出叶芝独特的艺术风貌。

叶芝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语言体现在他晚年的油画创作中,因此,本文的一个重点是集中分析与研究叶芝油画创作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特别是艺术家在绘画领域中独特的“画中诗”艺术语言和审美意蕴。

从大学时代以来,我在对油画语言的探索过程中亲身经历了从写实到表现、从表现再到抽象绘画语言转换的过程,逐步积累了油画创作的经验,同时也深化了对艺术语言的感受力。这样,从绘画创作主体的角度,我能够充分地理解艺术家叶芝在创作过程中绘画语言的演变历程和艺术创造的心理体验和审美追求。

近年来,我也陆续翻译并研究了几位20世纪以来西方美术史上较为重要的画家的资料,如挪威表现主义画家蒙克、法国纳比派代表人物博纳尔、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洛和德国艺术家基弗。通过认真的研究和学习,我积累了相关美术史知识,熟悉并逐渐掌握了一些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为进一步深入艺术理论的研究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因此,在本书的写作中,我将从一位艺术研究者的思考维度对叶芝的艺术思想做出相对深入的比较与研究,同时,从一个绘画创作者的角度对叶芝油画语言的发展和审美内涵进行切合实际的分析。

后记

本书的基础是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时的学位论文,此次由文化艺术出版社作为专著出版。在编辑仲江老师的帮助下,我对论文中的一些文字做了进一步的订正和润色,其余均保持原貌。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导师邵大箴教授。自论题确定到写作及完成的过程中,邵先生给予了我真诚的鼓励、信任和帮助。特别是先生对学术词语严格的推敲,为我论文的写作做出了具体而细致的指导,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导师渊博的学识、深厚的修养以及宽容而严谨的治学风范。

此外,我要特别感谢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负责人、伦敦大学考陶尔特艺术学院前任院长麦克·考夫曼教授。在国外的考察和研究期间,考夫曼教授给予了我最真挚的帮助。他亲自为我安排了最好的图书馆,使我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学习时间,搜集到了十分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在离开伦敦的前两天,他还专程来到图书馆告诉我即将举行爱尔兰艺术拍卖会的消息,并绘制了详细的地图,使我及时赶到了索斯比和克里斯蒂的拍卖展览现场,再一次目睹了叶芝大量的原作,深化了我对其绘画语言的理解。回国之后,通过电子邮件和信件,考夫曼教授经常与我探讨叶芝的艺术,向我提出写作建议,并及时给我寄来叶芝最新的绘画资料和画册。正是这位老人真诚的帮助、鼓励与支持,给我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奠定了博士论文和本书写作的基础。

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两位忘年之交:中央美术学院佟景韩教授和我国老一代翻译家傅惟慈教授,他们不仅是我生活和艺术上的良师益友,更是一直鼓励和支持我在逆境和挫折中勇敢面对生活,坚定艺术信念,坚持走自己艺术道路的精神导师。

最后,我要向我的父亲王宏建教授深表谢意。多年以来,父亲无私的支持、鼓励和关爱伴我成长,为我的生活、学习、艺术创作和论文写作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

王琰

2009年7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迟暮的玫瑰——杰克·叶芝评传》,对一位杰出爱尔兰现代画家的生平和他富有诗意的艺术,做了详尽的介绍、分析和研究。此书史料翔实,文字优美,兼传记文学、文化研究于一身,对杰克·叶芝绘画的现代审美意识、鲜明民族风采和强烈的个性特色,有精辟的评论与独特的鉴赏,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邵大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是填补空白、弥补缺失的重要学术成果,既有传记色彩,又不乏文化研究的深度,尤其关于“画中诗”的理论探索,进一步延伸到东西方比较文化的研究领域,涉及到艺术的真谛,为美术史及艺术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钱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爱尔兰美术研究在我国学术界是一个无人涉及的空白领域,因此,本书具有开创性学术价值。本书全面叙述了叶芝的人生和艺术创作经历,着重阐释了叶芝艺术的独特风格及其内在的含义,尤其对他“诗画合一”的审美追求做了细致剖析,对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诗画同源”的美学传统具有启示意义。

——王端廷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