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档案吉林(延边州卷)/档案吉林系列文化丛书/吉林省历史文化资源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房俐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房俐主编的这本《档案吉林(延边州卷)》所收录的文稿,均是以延边州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久远的珍贵档案资料为依据,详尽地展示了发生在延边大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奇特人文景观,具有极高的史存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它的出版发行,能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延边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刻感受延边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加强文化建设,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以史为镜、以史鉴今,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内容推荐

《档案吉林系列文化丛书》以档叙史,以全省各级档案馆珍存的档案为线索,通过一件或一组档案,讲述档案背后的故事和吉林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本丛书以建国前档案为主,建国后档案主要涉及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内容。《档案吉林(延边州卷)》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内容为延边地区档案历史和文化。

《档案吉林(延边州卷)》由房俐主编。

目录

总序 王儒林

延边州卷序 张安顺

第一部分 遗迹·建置

 延边地区最早的人类一安图人 唐晓伟

 唐朝宣诏使崔忻一渤海国宣诏 王星中 温松

 贞惠公主墓碑文 王军 刘祚智

 贞孝公主墓壁画 蔡红花

 延吉城子山山城遗址 李伟东

 珲春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 李寿林

 敦化第一任知县赵敦诚 李建树 林宪峰

 延吉最早的官府一延吉厅 黄光春 许今淑

 风雨戍边楼 樊英 李虎山 王莉梅

 清末民初延边地区最高行政长官陶彬 高屹

 吉林将军与铜佛寺 刘玉

 延吉武圣庙 全东虎 黄光春

 安图“望江楼” 蒋成义

 敦化德林石群 高景森

 末代皇后婉容病逝于延吉监狱 邱阳

第二部分 开发·建设

 从档案中追溯珲春发展历史的渊源 楚瑞馨

 吴大潋与珲春 金寿男 全梅花

 招垦局与珲春的早期开发 孙敏 翟运昌

 吴禄贞雄才办边务 孙志平

 由“移民实边”档案回望闯关东 李耀虹

 吉林省最早设立的海关—珲春总关 孙 敏 陈 慧 汪博睿

 刘建封踏查长白山 徐庆发

 刘建封与安图第一部县志 安学斌

 天宝山矿的历史 赵振宇

 古镇额穆 房国良刘平

 百年延吉桥 黄光春 安龙祯 王金艳

 图们口岸的变迁 张文学

 延边“万亩果园” 金明植李晶

 闻名全国的敦化成记号村 王华 杨金波

 和龙种植水稻获国务院颁发奖状 金光旭 耿霞

 吉林省第一座小型水电站——大桥水电站 杜宝君 朱明艳

第三部分 旗帜·引领

 “五四”运动在延边 郑龙泽 郑幸福

 马列主义在延边的早期传播 张冬

 《民声报》与延边早期党组织 楚瑞馨

 延吉早期党组织一北山小学党支部 宋正丽

 红五月斗争 陈世玉

 药水洞苏维埃政府 李晓芳

 中国第一位朝鲜族共产党员韩乐然 李京淑 刘延东

 东北抗日英雄陈翰章 贾非 贾少林 闫铁

 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 周向军 袁长辉

 汪清第一任县委书记金勋 袁长辉 崔哲镐

第四部分 铁证·抗击

 侵略魔爪——“统监府间岛临时派出所” 刘延东 朴永绿

 日军的野蛮罪行一庚申惨案 樊英 盘子颠

 侵略延边的急先锋一间岛日本总领事馆 刘延东

 东满日伪傀儡政权一伪间岛省公署 赵善华

 日本侵略者的帮凶一问岛协助会 乔培湛

 奴役和压榨延边人民的“集团部落” 王兆伟 梁久平

 伪满中央银行延吉支行 全东林

 日伪时期设置在局子街的侵略机构 于茉

 张鼓峰事件 相文婷陈慧

 延边人民反对日本修筑吉会铁路的斗争 王欣

 反对修筑天图铁路斗争始末 梁久平

 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 袁长辉

 王隅沟根据地的抗日斗争 刘延东

 车厂子抗日根据地 李晓芳 郑香淑

 枫梧同战斗 金松姬

 王德林将军与“老三营” 胡桂英

 金明柱与延吉监狱越狱斗争 黄光春

 国民救国军三打敦化 张彦夫 侯丽杰

 “延吉炸弹” 李范俊

 “海兰江大血案”的清算 刘巍 尚庆梅

 解放战争时期的敦化剿匪 朱宏启 贾非 杜宝君

 延边地区的土改运动 许日

 解放战争时期重要的兵源基地一敦化 张凤鸣

 抗美援朝著名战斗英雄杨宝山 王洪雨 杜宝君 朱明艳

 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 刘延东

 延边大学声援抗美援朝 金明植

第五部分 民族·发展

 朝鲜族迁入延边始末 李成国

 延边早期朝鲜族村落的形成 韩成权

 档案记述“垦民会”的成立 金德松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成立 郑升日

 朝鲜族近代教育的先河一瑞甸书塾 高威

 敦化第一所私立中学一敖东中学 李建树

 林伯渠与敦化教育 李建树

 东满抗日游击根据地时期的民族教育 姜文灿

 全国第一所民族高校一延边大学 金明植

 延边朝鲜族象帽舞 崔允淑 宋晓辉

 吉林省第一个县级文联 刘野

第六部分 关怀·鼓舞

 周总理视察延边高等院校 金明植

 邓小平在长白山 高屹

 江泽民题词寄予延边厚望 楚瑞謦

 胡锦涛视察延边 郑升日

写在后面 穆占一

试读章节

唐朝宣诏使崔忻——渤海国宣诏

王星中温松

2007年,在敦化“渤海文化广场”南部,矗立起一尊高大的汉白玉雕像,那就是“崔忻持节立像”。崔忻左手持节,目视中原,右手直指关中,神态庄重镇定,目光中透出坚毅,长须飘逸,高冠博带,造型生动逼真,人物特点鲜明。人们垂手仰视,敬慕之情顿生。

公元696年,居住在营州地区的少数民族契丹人,不堪忍受营州都督赵文刿的任意凌辱,发动起义,并得到营州一带各民族的广泛响应,兵至数万,并于697年攻陷营州,杀死营州都督赵文刿。营州人在首领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大祚荣父子的率领下,强渡辽河,向故居地松花江流域进发。当时唐朝正是武则天专权时期,她先是对契丹人采取了抚慰政策,赦免了他们的叛逃罪过,并加封首领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但他们拒绝接受,继续东奔。武则天在招抚无效的情况下命大将军李楷固追击,经过一番血战,乞四比羽被“击斩之”,乞乞仲象在亡命途中病逝,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临危受命。据《旧唐书》记载:“祚荣合高丽、之众以拒楷固,王师大败,楷固脱身而还。”最后大祚荣率残部还归松花江、牡丹江上游一带,于是“祚荣遂率其众,东保桂娄之故地,据东牟山,筑成以居之”,并于武后圣历元年(698年),建立“震国”,自称“震国王”。据考证,当年大祚荣所居东牟山是今敦化西南12.5千米的城子山,奥娄河即是从其山后流过的牡丹江上游支流大石河。震国建立后,大祚荣将故居地的人组织起来,并联合其他部落,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

大祚荣建立震国后,虽然发展较快,但基于政权新建、实力不强、军事较弱等原因,再加上连年的战争,军民疲于奔命,大祚荣急需一个长期安定的环境来发展壮大自己。此时,唐朝武则天已经病人膏肓,唐中宗李显正在谋划复位;在北方,契丹、突厥长驱直下,侵扰、占领唐朝大片土地,唐朝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唐朝统治者逐步意识到,靠武力不足以剿灭突厥、契丹等部族,而利用东北的“震国”从后方牵制他们,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公元705年,唐朝表现出大国姿态,刚刚复位的唐中宗首先向大祚荣伸出橄榄枝,派御史张行岌赴震国进行招慰,最终的结果是:唐朝承认大祚荣的“自治”地位,大祚荣向唐朝称臣并贡献物产。大祚荣为表示对唐朝的忠诚,派次子大门艺到唐廷作侍子(亦即人质),从而确立了从属关系,唐朝达到了大一统的目的,大祚荣则达到了暂时偏安一隅的目的。从史料上看,当时仅是达成了“口头”协议,并未有正式“公文”,《旧唐书》记载:“(中宗)将加册立,会契丹与突厥连岁寇边,使命不达。”

为了履行承诺,713年唐玄宗再遣崔忻前往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大祚荣所辖的地区成为唐王朝的一个郡。为与以前有所区别,大祚荣宣布将“震国”改称“渤海”。史书载:“从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有学者认为,唐朝的做法“既是中国独特的天下思想的体现,又是中国传统理蛮政策的具体体现,而实际上则是对大祚荣占有渤海湾以东领土这一既成事实的承认。”这也从另一侧面看出,大祚荣坐拥“地方两千里,编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人”,其所建的震国当时已是颇具规模了。从此以后,官方往来、民间贸易、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渤海与唐朝进入了长达二百多年的相对稳定时期,为中原文明源源不断地传人渤海创造了有利条件。

承担宣诏这一重要使命的崔忻,史书上无过多记载,只是说他当时的身份是:鸿胪卿。《新唐书·百官志》中有对这一官职的解释:“鸿胪寺卿,秩从三品,掌宾客及凶仪之事,凡四夷君长,以藩望高下为簿朝见辨其等位,夷狄君长袭官爵者,辨嫡庶,诸藩封命,则受册而往。”可见,册封外藩是鸿胪卿的重要职责。

崔忻出使震国时,陆路已被崛起的契丹、突厥所阻塞,崔忻只好从长安(今西安)走陆路到登州(今山东蓬莱),再从登州乘船渡过渤海到旅顺,然后溯鸭绿江而上,再沿陆路到震国都城(今敦化一带)。崔忻宣诏后返唐途经旅顺时,在黄金山下凿井纪念,并在井栏题刻,原文是:“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崔忻当初只不过想让来往行人在喝水、小憩之余,读一读石刻文字,把大唐招抚之事、崔氏宣诏之功传播出去。然而他的偶思而为的举动,却为渤海与唐朝的关系留下了永存于世的实物证据。

在敦化市档案馆保存着这一珍贵的井栏题刻拓片复制件(原件藏于大连市旅顺口区档案馆)。作为渤海国同唐朝关系的重大历史见证,历来受到中国政府和当地人民的敬仰和珍重。从明朝嘉靖年间到清朝道光年间,中国官员六次在石刻“鸿胪题记”周围留下了“何其壮哉!”“何其盛乎!”等石刻。

到了清光绪年间,水井已湮没,石刻独存。1895年,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刘含芳在石上盖亭子予以保护。

公元713年秋冬之际崔忻赴震国,次年夏天才返回唐廷,可见宣诏之路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但崔忻不畏险阻、克服磨难,最终不辱使命,为渤海与唐“永为藩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井栏题刻是唐朝册封大祚荣、渤海民族政权隶属唐王朝管辖的实物见证。渤海国中央、地方政治制度完全仿照唐朝,始终与唐王朝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渤海立国229年,传15代王,每代王都主动派使臣去中原王朝朝贡,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

敦化作为崔忻宣诏地的震国都城所在地,为了纪念崔公宣诏之功绩,1995年由敦化市人民政府在六顶山勒石为记,正面为“大唐崔忻宣诏碑”七个大字,背面刻有由敦化著名学者李建树撰文、杨明谷书写的碑文:“时移千载,山川犹丽,中华大统,今逢盛世。念崔忻当日之来,越海跋山,涉险历辛,宣诏册封,盛典恢弘。遂开敦化建制之始,通民族友好之情,实为壮举,故于兹建碑,以为永世之志。”

如今,当人们瞻仰崔公,凭吊其丰功伟绩时,他已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持节宣诏使”,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象征。

P6-9

序言

经过全州广大档案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档案吉林·延边州卷》一书将于近期面世。这是我州档案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全州文化出版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延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和种类位居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前列;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各族人民共同抗击侵略、抵御外辱、争取自由的革命圣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这里的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开发开放的桥头堡。延边璀璨的历史文化、艰辛的革命历程、辉煌的建设成就,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延边人民的各种生产工作活动,成为研究延边历史和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档案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档案吉林·延边州卷》所收录的文稿,均是以我州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久远的珍贵档案资料为依据,详尽地展示了发生在延边大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奇特人文景观,具有极高的史存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它的出版发行,能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延边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刻感受延边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加强文化建设,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以史为镜、以史鉴今,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档案吉林·延边州卷》成书过程中,文稿起草和编审人员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在资料价值筛选、核实事实真伪等方面,反复推敲,精心修改,圆满完成了编写任务。对此,特向参加编辑工作的全体同志表示敬意!同时,希望广大档案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继续刻苦钻研、埋头苦干,不断推出更多反映延边历史文化、开发开放、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精品力作,为进一步弘扬延边精神、繁荣延边文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后记

在经历了整整两个春夏秋冬的轮替之后,当时序刚刚告别满眼沉甸甸的金黄色,当大地被白皑皑的雪片覆盖并开始孕育一个新的希望,《档案吉林》这套丛书终于同大家见面了。上周,在研究丛书出版事宜的时候,尹怀局(馆)长指示我代表出版单位和所有编辑同志,为丛书写一个后记性质的文字。我一方面感到能力难担其任,另一方面也深为这支编研团队两年来默默无闻地艰苦付出所感动,在收获的时刻也有许多体会和感慨需要向大家,尤其是读者诸君汇报也就不再推辞,欣然领命了。

我国的各级综合档案馆承担着收集、保管、利用本行政区域内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档案和文献资料的职能,档案部门相应地具有了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多种属性。相比较而言,长期以来,各级档案部门更加注重发挥档案馆的政治属性(收集、保管)、社会属性(接待查阅),而在发挥文化属性方面的作为还没有很好地彰显出来。正因为如此,有人形象地把档案馆叫作“没有开发的富矿”,把档案部门比喻为“端着金饭碗愁饭吃”的部门。由此可见,各级档案部门和档案馆在开发档案资源、积极投身文化建设方面着实存在着大有作为的空间。

2012年初,正值党中央和中共吉林省委做出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全省上下文化建设发展方兴未艾之际,省委常委、秘书长房俐同志要求吉林省档案局(馆),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型思维谋划档案文化事业。省局(馆)新一届领导班子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决定以打造吉林地域文化为立足点,依托全省70个综合档案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全力构建吉林档案文化。很快,我们与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在《吉林日报》文化版开辟了《档案吉林》栏目,同时着手编撰《档案吉林》系列文化丛书。“一栏目一丛书”,两条主线开辟出吉林档案文化建设的两大平台。两个平台同出一源,资源共享又遥相呼应,相映成辉。如今,《吉林日报》上的《档案吉林》已刊出将近一百期,即将走出创立初期的青涩,以更加完善和成熟的姿态在姹紫嫣红的吉林文化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

《档案吉林》系列文化丛书在规划实施之初就被一系列的困难困扰和包围着。这些困难几乎涵盖了编撰这套丛书的整个要件,如风格定位、组织调度、作者队伍等。现在回想起来,一个一个地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恰恰构成了编撰这套丛书的整个经历和工作面貌:

关于风格定位。吉林省各级综合档案馆珍藏着自雍正三年以来的一千三百余万卷(件)档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内容。如果把这些档案整理出来,就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吉林历史,最起码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吉林历史。但是关于吉林的史书已多有面市,我们不能再去完成也无法完成一部“史书”风格的作品,于是提出“以史为经,以档为纬,以文记史,以史佐文,文史合一”的编撰思路。即选取一件一件有价值的档案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档案背后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承载的风物人情、历史脉络,借鉴相关史料和文史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考证档案背后发生的故事。在写作风格上,我们要求立意高远、短小精悍、文字清新、言之有物、感人亲切,既尊重档案史实,体现源于档案的真实性、权威性、惟一性,又不拘泥于档案本身,提倡广泛借鉴对照、旁征博引、海纳百川。使每一篇文章都能独立成篇,成为新的研究成果,令人读之有味、赏之成趣、品之深思。使人掩卷之后仿佛吉林大地白山松水间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扑面而来,甚至“眼前浮现出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关于组织调度。调动起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的力量,编撰出版一套档案丛书,是我们全体档案编研工作者一次大胆的尝试。省委常委、秘书长房俐对编撰好这套丛书给予高度重视,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并和我们一起探讨工作思路,对丛书的编撰规模、内容选择、风格体例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亲自担任丛书的主编。为改变以往省、市、县各自为战、独立编研的状况,形成大编研工作格局,我们提出了“以我为主、联合开发、人才主导、项目管理”的编研工作思路,汇聚起档案部门与档案部门之外文史工作者两方面人才队伍,整合全省各级档案局(馆)的编研力量共同开展编研开发工作。省局(馆)、各市(州)和部分县(市)档案局(馆)相继成立了《档案吉林》编撰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确保编研工作整体向前推近。省档案局(馆)专门组织编研队伍,一方面积极完成省馆卷编撰任务,同时承担起市(州)、县(市)卷稿件的审核、校对、修改等繁重的任务。正是有了这样一支默默无闻、爱岗敬业、肯于吃苦、能打硬仗的队伍,才使这套丛书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展现在读者面前。

关于作者队伍。过去档案部门形成的编研成果,以整理汇编为主,缺乏在档案内容基础上的二次创作。这次编撰《档案吉林》丛书的过程中,我们要求一改过去零打碎敲式、资料汇编式、重编轻研式的做法,提倡在阅读档案、研究档案的基础上进行原创式编研。由过去的以“编”为主转变为“编”“研”并举、以“研”为主。鼓励各级档案工作者拿出时间,走进档案库房,沉下心来阅读档案、研究档案,使自己能够由“保管式”档案工作者向“研究式”档案工作者转变。同时,我们提出“联合开发”这一工作思路的主要用意在于通过有效的机制,调动档案局(馆)之外热爱文史工作的有识之士同我们一起研究档案、开发档案。工作实践中,一大才比档案工作者拿出大量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蹲在库房查找资料,考证历史沿革,写出一篇篇短小精悍、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在这个过程当中使自己成为吉林某一历史阶段、某一领域里的“准专家”。与此同时,各地还按照省里的部署和要求,主动与当地党史、史志、文联、报社、学校等部门的文史工作者广泛合作,把他们吸收到编研作者队伍中,合力研究开发档案。在成书之后,我们在每一篇独立文章之后都署上了作者的名字。这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体现编研成果的真实性和原创性;二是为了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让作者能够在呕心沥血伏案笔耕之后品尝到收获的喜悦;三是为了体现“文责自负”的惯例和精神,鼓励作者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也为今后的研究、完善、突破留下充足的空间。

回顾两年来编撰工作的历程,我们在欣慰和感慨之余,内心涌出更多的是对给予这套丛书的出版以关怀、支持、帮助和付出艰苦努力人们的感激之情。

感谢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儒林同志为本丛书作序。这既是对全省档案工作者的高度肯定、极大鼓舞,又直接地提升了丛书思想的高度和内涵的深度。

感谢省委常委、秘书长房俐同志。正是她的亲自指导和主持编写工作,才使我们能够扩大视野,厘清思路,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笔耕不辍,把这套丛书呈献在您的面前。

感谢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庄严同志的关心和指导,将本丛书纳入《吉林省历史文化资源书系》之中,使全省档案工作者能够以自身的文化自觉,为推动吉林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感谢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同志,省委常委、延边州委书记张安顺同志,省政协副主席、吉林市委书记张晓霈同志,四平市委书记刘喜杰同志,辽源市委书记吴兰同志,通化市委书记刘保威同志,白山市委书记李伟同志,松原市委书记高福平同志,白城市委书记李晋修同志,公主岭市委书记王子联同志,以及农安县委书记周贺同志,珲春市委书记高玉龙同志分别为本丛书各市(州)、县(市)分卷作序。当地主要领导同志的关心和重视不仅为编撰好丛书,更为各地档案部门开展好工作提供了巨大的鼓舞。

感谢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的领导和相关负责同志。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关心、专业性的指导鼓励着我们无怨无悔地坚守档案编研工作的阵地,并不断把基于档案的编研成果呈现于兰台内外。

感谢吉林省财政厅和各市(州)、相关县(市)财政部门,他们的大力支持使本书获得了宝贵的经费支持。

感谢吉林日报社总编辑李新民同志、副总编伊秀丽同志、文化新闻部副主任李信同志以及其他领导和专家,是他们的大力支持与合作才使《档案吉林》这个栏目,在《吉林日报》上开办起来、坚持下去,并为我们这套丛书的编撰提供了第一份灵感。

感谢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吉林出版集团的领导和编辑,是他们默默无闻又勤奋踏实的工作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平台。  感谢两年来同我们一起奋斗的每一位作者、每一位编者,每一位为本丛书出版竭诚努力的人。正是有了我们在过去的日子里付出的辛勤劳动,才能让所有同仁在今天备感欣慰和自豪,并把目光瞄向前方。

此时此刻,回望走过的路程,我们的内心充满了谦卑和敬畏。

就在我们这套丛书即将付梓之际,恰逢吉林大地降下今冬的第一场大雪。漫天遍野铺天盖地的雪片严严实实地封盖了大地,仿佛在孕育一个生机勃勃、五彩斑斓的新梦。在全党上下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扎实有效地进行。具有不同反响意义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代中国,迎来了新一轮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壮丽征程。我们深深感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档案工作者责任同样重大,舞台更加宽广。就让我们延续拼搏的脚步,伴随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大潮,再次出发。

2013年11月18日于长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23: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