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原野上的原野(至纯至美的草原散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鲍尔吉·原野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鲍尔吉·原野所著的《原野上的原野》——一部净化心灵、敬畏自然、草原风情洋溢而出的绝妙作品。本书是一部用心来诉说蒙古草原上的感动的作品,在作者深情地勾勒下,我们仿佛能听见牧民们的放歌与交谈,孩子们的追逐与嬉闹,看见门外树桩上拴着的马,以及狗在来来回回跑。

内容推荐

《原野上的原野》为鲍尔吉·原野最新的散文集,收入“我们为什么热爱自己的故乡”、“月光下的白马”、“吉祥蒙古”、“对酒当故乡之歌”、“对岸的云彩”、“额尔古纳的芳香”六辑126篇文章。《原野上的原野》是一部用心来诉说蒙古草原上的感动的作品,在作者深情地勾勒下,我们仿佛能听见牧民们的放歌与交谈,孩子们的追逐与嬉闹,看见门外树桩上拴着的马,以及狗在来来回回跑。在这篇纯净的土地上,牧民们外出时家里不需锁门,对待外来的客人异常热情谦恭。这是作者的故乡,也是作者的天堂。他写草原上的每一个眼所能见、心所能感的东西,每一种东西、每一缕思绪无不洋溢着他对草原、对蒙古最热烈的、最深厚的爱。那种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读后能让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并归于平静。他的笔很淡,却写活了他所身属的草原,给人以强烈的触动。张晓风评原野的作品“读其文,如入其乡,如登其堂,和每一个居民把臂交谈,看见他们的泪痕,辨听他们的低喟,并且感受草原一路吹来的万里长风”。

目录

我们为什么热爱自己的故乡

 我们为什么热爱自己的故乡

 沙日拉咩绕,我的马

 听到了血流的声音

 阳光碎片

 火车

 继母

 满特嘎

 小羊羔

 斯琴的狗和格日勒的狗打架

 照相

 土墙

 伊胡塔的候车室

 诺日根玛

 阿斯汗的蓝胡子

 狗的时间观念

 送行的队伍

 自来水

 甘珠

月光下的白马

 月光下的白马

 凹地的青草

 王三

 蜜色黄昏

 羊的样子

 雪地篝火

 摇篮

 风

 草

 乡居

 干草

 杨树明亮

 大雁幸福

 牧区的动物朋友

 行走的风景

 静默草原

 云沉山麓

 长城之外的草香

 黑河白水

 没被见到的花朵

 青海的云

 牛比草原更远

 后退的月亮

 勃隆克

 马如白莲花

 青草寂静

 星子缀满天空

 胡杨之地

 为孩子降落的雪

 鹿

 马双题

 银器的笑容

吉祥蒙古

 你到过月亮吗

 黑板

 头发

 肖邦

 巴甘的蝴蝶

 哈撒尔银碗

 父亲

 骑兵流韵

 我爸

 我妈

 儿的银丝和父母的白发辉映

 北呀京的金啊山上

 旗手

 外甥们

 寻找鲍尔吉

 来,把手给我

 宝音三

 图门

 何其荣贵

 班迪的雪人

 从我梦中打马走过

 纯朴近于善良

 梦里鲜花开放

 寻人记

 海拉尔棉鞋

 黑酥油与白酥油

 敖包相会

 蒙古男人

 吉祥蒙古

对酒当故乡之歌

 长调:蒙古民族灵魂的歌音

 伊金霍洛那边

 蔚蓝色的鸡年

 酒别

 萨如拉

 银老师

 腾格尔歌曲写意

 云良

 波茹莱

 歌唱

 等到花儿开,等你跑过来

 绵羊似的走马

 记忆

 骑马听歌

 雨顺瓦流

 白云藏匿雨意

 唱歌就是歌唱

 松脂的香气

 享狗福

 对酒当故乡之歌

 歌声里有语言的金子

 对岸的云彩

 取土记

 大清

对岸的云彩

 甘丹寺的燕子

 花朵开的花

 婚礼记

 灵魂潜入向日葵

 我越听德语越像蒙古语

 马

 西伯利亚的熊妈妈

 他乡月色

 三姐妹

 沼泽里的歌声

额尔古纳的芳香

 额尔古纳的芳香

 草木不会白白长在这里

 好人证

 碗不翻

 岩画

 羊倌札木苏和烙饼的本命年生日

 爷爷的名字

 银匠

 油灯

 一辈子生活在白云底下

 月光插图

 温泉上的月亮

 铁匠

试读章节

我们为什么热爱自己的故乡

有一位朋友问我:你们少数民族为什么爱自己的故乡?

我觉得这是个无礼且无理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热爱自己的故乡呢?这是我的回答,虽然用反问句回答别人的提问不够礼貌。

可是,我们为什么不热爱自己的故乡呢?这不是本分吗?而且故乡可爱。后来我想这句话,感到它是一个可以成立的问题。我看过,真有人不喜欢自己的故乡,我也不喜欢一些地方,这是一个问题。

不清楚别人喜欢自己故乡的理由,我注意的现象是:几乎所有少数民族的民歌都在歌颂自己的故乡。民歌是宝石,不欺人也不自欺。内蒙古能够搜集到的民歌有四五千首,其中一多半的内容在夸赞故乡有多么好。这些歌夸山峰、河流和草地像夸一个人的衣服、帽子一样,就是好。从民歌观察,故乡是蒙古人、藏人、维吾尔人住也住不够的天堂,其它民族包括汉族也有这样的民歌。这时我们注意到,爱故乡是爱丰厚饱满的大自然,包括清澈的河水、植被良好的山川和土地。于是,我回答那位朋友提问的第一个回答是:热爱故乡首先是热爱和谐生长的大自然,而不仅仅是热爱自己的出生地。要不然,为什么不热爱自己出生的产房或产床呢?

一个人降生到世上,从大的方面说,他要接受两方面的东西:一是前面说的大自然,可见可闻可跑可爬,神奇阔大;二是文化,是他不得不接受的仪式、解释、命名、标准和表达方式,包括喜悦、悲伤、愤怒的样式和理由。细一点说,还有音乐的旋律性、服装样式,这一大堆东西构成人的核心价值观。我从小到大没听说过蒙古人有不赡养自己老人的人,这只是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的一部分。文化在干什么?不仅构造价值观,文化还跟着这个人走。一个人可以在自己的文化上叠加、融合其它的文化,然而摆脱不掉原初的文化,他们热爱故乡实为热爱自己的文化。蒙古民歌、马头琴、马身上的汗味、牛粪味、婚礼赞颂词、民间故事都会激活蒙古人对故乡的情感。我回答那位朋友提问的第二个回答是:热爱故乡是热爱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爱故乡的第三个理由是:我们祖先出生、恋爱、劳动和死去埋葬的土地叫故乡。我们怀念自己的祖先,只须爱这片土地就够了,地下有没有矿藏和天然气都没关系,没有比有还好,免受劫掠。不爱祖先或者记不住祖先的人自然不爱故乡。

专家们还能提出热爱故乡的第四、第五条理由,我能说的只有这么三条。但这三条能够解释许多人疑惑的一件事:他们的故乡那么落后、那么贫困、那么不现代化,有什么可爱的呢?祖先、大自然和文化永远居于电器包括高速铁路之上,也居于财富之上。事实上,有人把文化看得比楼房更尊贵。不管你能不能理解,事实如此。

然而——下面这个假设但愿没有——故乡的大自然被破坏,河水断流、草原沙化,热爱故乡的人还去爱啥昵?同样的道理,民族的传统文化被全球化的、传媒化的、同质化的流行文化所淹没,爱故乡的人只剩下两手空空。

沙日拉咩绕,我的马

我父亲那顺德力格尔第一次来到沈阳是在1948年11月2日。他们从塔湾进入,这里是沈阳的西北角。地上铺一尺多厚的雪,马奋力抬蹄,再踏进去,跑不起来。国军的黑飞机从树梢那么低掠过,倾洒机枪子弹,像泼水似的。马跑不动,骑兵们活下来全靠运气。我爸现在说国民党的黑飞机,还咬着牙不松开。“它们横着飞,斜着飞,人和马都害怕。机枪子弹沿一趟线突突下来,地全开花了。人马中弹,血化开炕席那么大一片雪,地上出来一个血窟窿。马的血比人多。”

马累出汗,脖子上的毛聚成小绺,骑兵们冻得打哆嗦。11月份,他们穿单衣单裤,这是黄炸药染的土布军装,但炸药不抗冷。他们进城没遇到抵抗的国军。十几里外的城中心传来密密麻麻的枪声。我爸所属四野骑兵二师十三团,他们刚刚从长春赶过来,和四野主力一起解放沈阳。

我爸骑一匹白马,蒙古语叫“沙日拉咩绕”(略带杂毛白色的马。蒙古语中,沙日拉指略带杂毛白色的;咩绕指马),他的马像一个细心的战士,和他一起走过战火。黑飞机过来扫射,战马要有足够的意志力隐忍不动。马如果毛了,疯一样窜出去,就成了敌机第二轮扫射的目标。这些,战马都懂。马在战场见过无数死人,见过人趴在死人身上痛哭,见过人拖着五六米的青色肠子在地上爬。从长春开始,骑兵二师和四野一个朝鲜人的步兵师穿插行军。骑兵目标大,夜里行军。朝鲜步兵师白天走。那时候,八路军(四野官兵习惯自称八路军)占领了东北的土地,但天空还属于国军,天天狂轰滥炸,到夜里才歇着。进城是在早晨5点钟,连长罗保传令:“整理军容风纪,显示八路军的威风。”骑兵们夜里行军身裹日本人的军毯和土匪的羊皮袄,接到命令,他们全都挺起胸脯,显露四野的胸章。

P1-3

序言

在原野上的原野

张晓风

1

做席慕蓉女士的朋友,想来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奇遇吧?不过,嗯,你也要经得起两项考验:第一,如果半夜三更有声自电话中传来,说:“喂,你的耳朵借我一下,我要念一首诗给你听,刚写好的喔!”

这时,你得学会洗耳恭听。

另外一件事更麻烦,大约从十五年前开始,她忽然变成蒙古人了。她以前当然就是,不过她自己模模糊糊,我们做她朋友的也模模糊糊。可是两岸忽然通了,她一旦跑到草原上,就像“胡马依北风”,找到了依傍,一时之间连身体都要去转骨了!

这个新归化的蒙古人跟你提起蒙古,简直是没完没了,作为朋友,你必须忍受她的蒙古,或者,享受她的蒙古。

2

有一天,慕蓉拿了本书给我,说:“写得好!”我当时也没在意,等回家一看,哎呀,忽然觉得麻烦来了。我把书细细看了,击节赞叹之余,却不知道怎么告诉我亲爱的朋友我是如何半夜一人灯下忽而掩面哀哭,忽而仰天大笑,如同中邪。

一个礼拜过去了。

一个月过去了。

慕蓉很有风度,没有过问我什么读后心得。

然后两个月也过去了,我硬着头皮打电话,心里想:好吧,得罪人就得罪人,朋友之间,不讲实话怎么成!

“你借我的书,我其实老早就看完了……”我说得吞吞吐吐。

“怎么样?怎么样?写得好吧?”

“哎,哎,这,其实就是为什么我不能给你打电话的原因了。你看,你写了十年蒙古,我什么也没说,但一读这个人,我忍不住要掉泪。我对着你读他,简直令我处境尴尬。本来想不说,可是却知道终究是抵赖不过去的……”

“哎呀,哎呀!太好了!你以为我会生气,不会啊,我太高兴了!”

3

其实,慕蓉写蒙古,也写得好,但她的作品比较接近抒情,鲍尔吉·原野的作品却倾向叙事。抒情的手法写出的文章高华优美,令人悠然意远;但叙述的故事却往往令人如一箭中心,痛不可支。

例如他写小学校长,在那场愚蠢的政治浩劫里,小孩子都发现校长“消形”了。而后来,他在教室壁炉旁看见软软腻腻的脑浆,故事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结束了。又例如他为了要领大约30元台币的稿费,不断为自己的姓氏向办事员解释。汉族的办事员实在不能原谅一个人的名字居然可以长达五个字,鲍尔吉·原野,害得他不得不去抓个人来当鲍尔吉,而他自己当原野。这样,才算把那笔钱领了出来……

而当他这样悠然自道身世之际,没有抢天呼地,没有涕泗横流,只有悯然的笑纹,出示无限的沧桑。

我读其文,如入其乡,如登其堂,和每一个居民把臂交谈,看见他们的泪痕,辨听他们的低喟,并且感知草原一路吹来的万里长风。

4

我曾去过两次蒙古,我指的是蒙古国(早几年,他们的名字是蒙古人民共和国)。

在那样广袤的土地上,连天空也大起来了,阳光下成千上万的野生的黄羊飞跃如电闪,冰岩渐渐溶为欢愉的溪流。蓝天如草场,一球一球的白云被放牧着,一团团的帐篷则像雨后的小蘑菇般从草缝里纷纷挺冒出来。  对我而言,这个民族和他们的文化是物欲横流的开发城市的一线救赎。当清晨,你行过草原,忽然发现小树下有人端着马奶酒和蓝莓果在等你,因为你是远方的客人,你才惊觉,原来相遇是可以这么浪漫这么慎重的。

看到那样的民族,才发觉自己的族群在彼此较劲中比冷静、比理智、比斩然绝情之余,已让生命陷入失温失忆的惨境,想来真是一件近乎恐怖而令人觳觫的事情。

5

原野,或者也等于孔老夫子说的“礼失而求诸野”的那个野,它是个承载着礼俗和仪式的原野。是人类因为某种极大的幸运而得以保留下的那个共同的记忆,以及,那个可以归去的故园。

没有一次看着蒙古草原,我不心存感恩,没有一次望着马群,我不怀着庆幸的想法。啊!幸而上天赐给我们一脉如此矫健的手足,他们为大地守护了一角清净,让我可以含情回顾,让我们知道自己曾经多么富有(对,我说的是富有,不是贫穷)!

鲍尔吉·原野写活了他所身属的原野,我向他致敬。而我在阅读中也偷偷享用了他所记录的原野,我会悄悄抱起那个想开火车的小男孩阿拉木斯(他正挣扎着不屑被我抱),静静聆听小女孩萨如拉的歌声(她浑然不知遭人窥听),并且偷偷站在黑暗的雪原上,看燃烧的篝火。我甚至会在闲逛中站在院子里,傻傻地看着斯琴的狗和格日勒的狗在打架。山川静好,岁月不惊,人生原来并不需要转生投胎也自可以另找一个空间去活它一活。

祝福那遥远的原野,以及原野中的原野先生。

补记

序写完了,写序的时候其实是有些紧张的,因为等于是在替别人带孩子,作品是作者最心爱的孩子,我如果让这孩子受了委屈,那就不好了。

不过,等序写完了,我闲闲走开,远远地再回望这孩子一眼,才发现,有一句话,我形容得不够正确,特为补述如下:

初读鲍尔吉·原野,会为他所描述的蒙古惊心动魄,会为那个人跟人的关系全然不疏离的族群流泪。因此,很容易把他说成一个“优秀的蒙古题材作家”。但事实不完全是这样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鲍尔吉·原野是一个好的散文家,而好的散文家是敏于观察、敏于剖析且敏于文字的(这三个“敏于”说来好像稀松平常,不过,要同时兼得,恐怕在一百个作者中也难遇其一)。当然,还外带几分于世的悲悯和于己的自嘲。他的“咏物散文”如《刀》,如《风》,如《棉花》诸篇,就算放在康熙王朝所编的历代咏物诗选里也是毫无愧色的!

书评(媒体评论)

人常说鲍尔吉·原野是个内蒙古作家,我觉得这个框子太小,他对文学的感觉和对文化的呈现是世界级的,要是有媒体问我想跟哪一位作家对话,肯定是鲍尔吉·原野。

——席慕容

读其文,如入其乡,如登其堂,和每一个居民把臂交谈,看见他们的泪痕,辨听他们的低喟,并且感受草原一路吹来的万里长风。

——张晓风

读鲍尔吉·原野的散文,好象草原就在眼前。

——腾格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