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个都市女子面对重病时的坚强与勇气的见证,是一段用生命写就的抗癌日志。张海彤著的《花开不败》向读者描述一个女人在经历一场生死轮回的过程时独特的生命体验。在这本书里,读者可以看到当今社会环境中,女性所面临的最真实的压力、最直接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这不是一个人的抗争史,而是关于女人的故事,是女人关于身体的故事,是关爱女人的故事。充满了信赖、关爱和健康的书。本书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从作者在一个平常平淡却又忙碌的日子里突然被告知身患绝症的那一刻起,便开始引领读者进入作者这一段特殊的生命历程。作者就像一个主观镜头,她带领读者看着听着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生死关口。她和读者同时面对那些残酷的病例冰凉的数字,面对铁面无情的医学,面对身边病友的变故……。
《花开不败》讲述:这不是一个人的抗争史,而是关于女人的故事,这是作者的真实经历。
作者于2004年确诊为宫颈腺癌,从此便开始了一段特殊的生命历程--抗癌,为活下去而战斗。她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生死关口,面对的是残酷的病例,冰凉的数字,铁面无情的病危通知与身边病友的变故,但同时,她也前所未有的感受到人间温暖与自己对生命的渴望最终,正是靠着对生命的渴望,靠着勇气与坚韧,靠着身边众人的支持与帮助,她战胜了磨难,重新赢得了生命。
不仅如此,在长达半年的住院治疗期间,她以患者的身份采访了自己的病友、主治医生。而在出院以后,她将这些采访记录与自己患病时期的见闻与经历一起写成了本书。她说:经历过生死玄机之后,我不再认为这场病是什么不幸,我相信上天给我这番经历,正是给我警示,并通过我和我手中的笔,提醒更多的人,让我们警醒,让我们珍爱生命、健康生活。
《花开不败》作者张海彤。
第一章 确诊
1.预感
2.香港忽然一周
3."癌"字的动漫效果
4.一堆纸盒子一堆照片一堆未了的人和事
5.备战六一儿童节
6.病例131,人没了!
第二章 手术
1.切,全切!
2.儿子的故居
3.温柔一枪
4.叫醒
5.婴儿般起步
6.高烧中的整改方案
第三章 化疗
1.病理结果:转移
2.置之死地而后生
3.这沸腾的生活啊
4.不是哥们儿不努力是敌人太狡猾
5.我的父亲母亲
6.第三战役越发艰难,但高潮却迟迟没来
第四章 病友
1.影子与业余厨师和业余艺术家
2.忧郁的山楂树
3.老大的女人和她的浪漫婚礼
4.李大夫和那扇神秘的门
5.这样和那样的青春
6.孤独的浔儿
第五章 病危
1.一语成谶
2.高潮终于来临
3.全副武装的洪小缨来了
4.陈卫东发火了
5.血!血站!特配血小板!
6.我那美丽的濒死经验
第六章 新生
1.生命的曲线图
2.儿子的家园联系本
3.终于实现诺言--站着走出妇产医院而决不躺着出去
4.还愿
5.我那久经考验的心肝胆肺胰脾肾未见异常
6.人间聚散,我心依然
后记 关于生死 关于读书
她是那么安详,本来我还有些忐忑,不知道如何开口。但是见到她的那一瞬间,我的心就平静了。
我可以平静地跟她说刚刚故去的宋可欣,说佛,说我刚刚看过的《西藏生死之书》。
“提高生活质量,不能以健康为代价。现在的人,追求金钱、追求物欲,已经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人不是物质的奴隶,人是有精神需要的。想想你是怎么活过来的,如果没有顽强的精神,一座金山摆在你面前也没用。你这本书一定要告诉大家:精神上的满足才是更高层次的满足。”刘老太太轻轻地喘了一口气,接着说,“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你的行为和你心里的期望一致或不一致,说明人有两条命——肉体的和精神的。”
我点点头,若有所思:“其实最可怜的是宋可欣,她老公还可以离婚离开她,她自己却无法离开自己,她是内心的绝望;还有蓝青,她临终看到的却是人性的丑恶,那是怎样的绝望啊。”
“临终要安宁。”刘老太太很快很清晰地说出这句话,“当你不得不面对死亡的时候,一定要接受,要平静地走。”
走出刘老太太的病房,刚坐进车里,就收到薛涛的短信:“我爸化疗刚结束,发高烧了。”他的老父亲淋巴癌复发,开始新一轮的化疗。薛涛由衷地说:“老头儿很坚强。”
“先要输液退热,化疗药是会引起发热的,如果是药物引起的发热很快会过去;如果是癌性发热是很规律的,通常是在下午,注意观察。”我成了大夫,我还告诉他,“你应该知道,淋巴癌是对化疗最敏感的,化疗效果也最好。”
薛涛回信说:“医生现在开始给他输液退热了,谢谢洪大夫。”
“不客气,需要我现身说法您说话。”
“我现在体会到你当时的压力有多大。”
“你应该还体会到人的潜能同样巨大。”
“对。”
“所以绝对不能放弃。”
“绝不放弃。”
雨夜中,我坐在车里,揣摩着刘老太太的话,揣摩薛涛还会遇到什么问题,我该如何劝说。我要告诉他,不放弃不等于不放松,要给自己减压,这样才能尽最大可能帮助病人渡过难关。心情是可以传染的,病人的心情好了,对身体的康复和治疗有百利而无一害。
天色已晚,陈卫东催我好几次了,我说:“快两年了,我难得有一次夜生活,别催了。”我打开车灯,看着灯光下越来越稀疏的雨帘,雨渐渐小了,终于停了。
我不经意地放眼一望,清冷的大街上,站着一个卖花的女人,她面前摆着花筐,花筐上斜支着一把伞。花筐里还有最后一束红玫瑰和一束白百合。我懒得再盘算,全要了。回家要剪枝要插花要布置,有事儿干了。
女人对我感激涕零,追上我“大姐大姐”地叫,送上一支含苞待放的荷花,想来是她留给自己的。我上下打量着她,心说:叫我大姐?她被我打量得有些手足无措,干脆把花往我怀里一插,转身往不远处等侯的男人身边跑。
我把头埋在花丛中,嗅着,嗯,活着真好。
12月初,我收到李大夫的短信:刘老太太走了,走得很安详。 她与病魔斗争了半年多,已经心力衰竭,不得不抛下肉体,独自让灵魂飞升而去。她走得安安静静,慢慢地闭上眼睛,就像迎接一次安睡,没有挣扎,没有痛苦,也没有恐惧。死亦何欢死又何苦,在那鲜花盛开的世界,她灵魂的生命已经开始。P306-307
首先感谢漓江出版社再版《花开,不败》,谢谢你们对我的厚爱以及对这本书的肯定。
其实这本书第一版成书在2006年初,距离我出院整整一年的时候,如今再版,距离我2004年确诊患癌,又恰恰到了第十个年头。想到这个数字,连我自己也吃了一惊:都十年了!
再看稿子的时候,10年前的一切又回到眼前,一切都历历在目,依然会潸然泪下。那些日子,那些病友,那些泪水,那些欢笑……都过去了吗?我竟然有些恍惚,因为10年后的今天,这一切好像还在发生。还是有那么多的人患癌,还是有那么多的人不健康地生活着,所以还是有那么多的年轻生命转瞬即逝,还是有那么多的无常一遍遍重演……唉,所以还是要我把10年前用生命换来的经验告诉大家:你的生命的质量取决于你的心境和你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希望大家平心静气,健康地生活。
大约在4年半前,我的父亲脑出血突然去世,从他发病到去世,只有8天,但是这8天对我而言,却是长过8年的煎熬,直到他去世之后的2~3年,我都无法释怀,我觉得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让他离我而去,我原本是可以做得更好的。那个时候,我翻看过这本书,我看到我住院时我的亲人所受的煎熬。病人和病人家属我都体验到了,这让我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孝亲爱人,时不我待;因为你怎么对别人,就是怎么对自己。
生命和死亡,就像两个巨大的钢球,如钟摆一样,在我眼前来回摆动。我想,对众多的癌症患者而言,对所有人而言,如何面对死亡,才是根本的问题。但是参透生死,并非易事,向死而生,又未免悲壮;直面和接受亦是功课,所以学习是我们毕生要做的事。
医学理论上说,癌症患者5年之后不发病,就算痊愈了,记得刚出院时,亲友们都说,到了5年时不复发就要开个庆功会,我也随声附和,但是真的到了5年,我却平静如初,庆功会的事竟然抛到云外。如今10年,内心依旧没起什么波澜,因为我知道,世事无常,无常才是生活的常态;所以珍惜当下所有,从心所欲,做好自己,健康快乐地生活,才是正途。
我知道能做到很难,包括我自己,因为生活真的很难,但是在心里时时提醒自己,反省自己,总不致走得太远。我想这也是这本书再版的意义所在吧。
再次感谢漓江阅美所做的一切。
祝看到这本书的每一个人都健康快乐!
祝我们的父母和孩子有美好的生活!
祝所有人幸福!
张海彤
2014.2.18
关于生死关于读书
相信读这本书的人都是爱读书的人,本书中的故事全部来自生活,可以对号入座。
希望那些善良的人,接受痛苦,然后打开心扉,让痛苦流出,让喜悦充满,“因为在你一生追求爱和智慧的过程中,痛苦可以变成你最大的盟友”。
但愿那些给别人带来不幸、制造痛苦的人,能扪心自问、能检讨、能悔悟,进而改变,我依然相信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更因为,你怎样对别人,就是怎样对自己。
从我决定写这本书开始,我书中的人物,也就是我身边同我一起经历这次考验的人们,他们的故事也在不断地丰富着,我不断惊叹生活的精彩纷呈,是编都编不出来的。
我重新翻看我用碎纸片记成的病房日记,那一段经历、那一段心情,重又打动了我,也激励了我;我要记录这一段经历。我相信我用心写出的文字,能感动我自己,也应该能感染更多的人。我应该让重新复活的生命更有意义。
但是在这里,我最想说的是:其实对大多数绝症病人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惧死亡,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甚至相信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
死亡是个大迷雾,但有两件事情是可以确定的:其一,我们总有一天一定会死;其次,我们不知何时或如何死。因此,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不知道何时会死,而我们就把它当作借口,延迟对死亡的正视。
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死亡的恐怖中呢?因为我们的本能欲望是要活着,而且继续活下去,而死亡却无情地结束了我们所熟悉的一切。我们认为死亡来到时,就会把我们投入一无所知的深渊里,或变成一个全然不同的人。
死亡是真实的,而且会毫无预告地降临。我们可能正在认真地思考一个重要的会议议题,一辆飞驰而过的卡车瞬间就可以把我们撞得粉身碎骨;打开电视或瞧瞧报纸,你将发现到处都是死亡的消息,那些因坠机事件或车祸而死亡的人,可曾想过他们会死?他们像我们一样,视生命为理所当然的事。我们不是经常听到认识的人或朋友突然去世吗?我们甚至不必生病也会死;我们的身体有可能突然垮下来无法运转,就像车子突然抛锚一般。某一天我们可能还是好端端的,隔天就病倒去世了。
生命就是这么脆弱,一切都是无常。只有懂得生命是多么脆弱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多可贵。如果我们花点时问,关注生命,关注内心,我们就不必等到死亡来临时惊慌失措。如果想开始挣脱死亡对我们的最大宰制,就要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让我们揭开死亡的神秘,让我们熟悉它,让我们习惯它,让我们随时想到死……我们不知道死亡在哪儿等待着我们,因此让我们处处等待死亡。对死亡的修行,就是解脱的修行。学会怎么死亡的人,就学会了怎么不做奴隶。
做好准备,随时准备迎接死去。做好准备就是要珍惜每一天,每一天都无愧我心,这样即使明天就死去,也死而无憾。
上述文字来自《西藏生死之书》。读了这本书,我的心跟以前不一样了。只要你善良,只要你愿意学习知识,你就是佛。佛讲的其实是做人。
战斗的日子渐行渐远,战斗的日子扎根我心。经历了生死,看多了生死,我已经无所畏惧。再一次跟我的医生对话,我肯定地说:“我相信老天根本不是让我死,它就是想提醒我,并通过我提醒更多的人认识生命、关爱健康,并从此拥有健康的身心。”
我会记住我所经历的那段日子,还有那时的心情。我确信,不管未来还有多远,不管我还会经历什么苦难,我都不会惊慌、不会害怕,我确信,只要心中播下智慧的种子,有一天它必定会盛开璀璨的不败的心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