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上下)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李德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高盛阴谋》作者李德林心力之作,6年+65万字,首次翔实展现晚清经济变革;

2.读懂晚清经济改革,真正理解当前中国。晚清和中国当下极其相似,历史就是“现实的昨天”。本书包括股市、官商、价格战、国企反腐、跨国公司等内容,以晚清为鉴,读懂中国未来;

3.吴晓波、张鸣、纪连海、陈九霖等专家名人一致推荐;

4.本书参考资料厚实、权威,作者耗时6年,收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盛宣怀等奏折、书信、文集、日记等第一手资料,超过两千万字。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上下)》由李德林编著。

内容推荐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上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862年,晚清经济改革拉开序幕,在执政集团与汉族武装集团争权夺利的过程中,马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两大军工项目上马。

衙门化的国有企业运作效率极低,在1872年开始的一场国企反腐运动中,改革的大门向民营资本开放。自此,1872年成为国有向民营、局部向整体改革的一个起点,也是晚清王朝为自己埋下隐患的起点。

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袁世凯、张之洞为首的官方实力派成为改革的主角,以唐廷枢、胡雪岩、盛宣怀、郑观应为首的新旧商人成为改革的先锋。

朝廷与商人的较量,国退民进、民进国退的多年交锋,最终使经济改革倒逼政治体制改革。在一场商业势力助推的宪政改革中,1911年晚清走向灭亡。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上下)》由李德林编著。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改革前夜

 一封密折引发的皇权猜忌

 帝国财政危机,皇弟图改,皇兄拦腰斩

 洋人“请君入瓮”,帝国舰队傻做“梦”

第二章 湘军大计

 无路可走,唯有抓牢枪杆子

 军工基地定安庆,帝国军事初始航

 钱袋子与枪杆子的较量:淮军渡兵上海滩

 你唱双簧,我将计就计:曾国藩和奕的钱袋子之争

第三章 京湘合流

 华尔洋枪队,帝国舰队最大的炮灰

 师生的金权暗战

 京湘联手,英人图谋帝国舰队计划落空

第四章 师生博弈

 八股文士与留洋商人终会合

 安庆图谋广东帮

 军企谁家大:上海洋炮局与安庆军械所交锋

 倒霉的五品官,受牢灾又亏财

 两江易主,生吞活剥的并购棋局

第五章 马尾风波

 三权豪抢枪杆子

 王爷的新猎物:马尾船政

 左爵爷马尾布局

 竹枝词案震京城

 流痞铁匠撒欢马尾船厂

第六章 洋行拼杀

 洋行眼中的香饽饽:长江航线

 洋行厮杀全面升级

 二品大员单挑帝国军工企

第七章 官商进退

 岩仓警醒紫禁城

 三大佬拼死救船政

 轮船招商局步履维艰

 洋买办暗度招商局

 唐廷枢智弈津门

第八章 内外交困

 军机泄密案一波三折,大小官员白忙一场(一

 军机泄密案一波三折,大小官员白忙一场(二

 文祥的政改,为富国图强还是留名千古

 不当棋子当河豚,李鸿章的鲜美与致命

 执政精英辩国策,朝廷命官丧黄泉

第九章 金权暗战

 红顶商人胡雪岩,大发国难财

 声东击西,俄国人处心积虑要发电报财

 清政府集团坐山观虎斗,听任束带蛇与河豚互咬

 西征军借款,枪杆子掉入钱袋子

 招商局借钱搞并购,引起一场资金暗战

第十章 红顶商人

 杨乃武与小白菜翻案,给官场来次大清洗

 首富的胜利,西北资金命脉重入胡雪岩手中

 商人谈贷款,帝国来埋单

 有钱人做慈善,为名不为利

第十一章 招商乱局

 上海滩的资金暗战,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招商局一把手争夺战

 李鸿章稳定招商局军心,坚持“官督商办”原则不变

 总办找靠山,不料所托非人

第十二章 湘淮之争

 两江易帅起风云

 一份反腐报告引发的血雨腥风

 一次失败的反间计

 “南洋北洋”捉对厮杀

第十三章 黄海血战

 两巨头争霸上海滩

 一代商业枭雄的陨落

 日本间谍与甲午海战

第十四章 皇帝新梦

 皇帝发行股票筹集赔款银

 皇帝的改革雄心

 被股票摧毁的改革梦想

第十五章 铁路上马

 盛宣怀抛弃旧主,结盟武汉

 “江湖郎中”刘鹗败走武昌城

 日本人盯上了铁资源

第十六章 帝国嬗变

 东南互保大结盟

 老佛爷松口,“祖宗之法也可以变”

 袁同志“以石压卵”,收北洋大权

第十七章 全面改革

 日本空手套白狼,借假币抢资源

 一次难产的货币体制改革

 爱新觉罗家族发起的政治改革

第十八章 丁未政潮

 开平煤矿被盗案始末

 直隶总督在天津大搞改革试点

 风云诡谲的丁未政潮

 押宝镇国公,盛宣怀时来运转

第十九章 天朝崩溃

 你一脚我一脚,各国都想在中国铁路上占一脚

 大清帝国最后一次币制改革

 压垮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后记

试读章节

1861年8月12日清晨,一匹快马从残垣断壁的圆明园飞奔而出。

圆明园大东门口站着一位身穿锦袍的王爷,远远地望着飞奔而去的快马,脸上挂着无尽的惆怅。昔日皇家御园,今日一片狼藉。王爷用右手掸了掸锦袍上的尘土,转身走进了圆明园。王爷身形瘦削、眉头紧锁,担心几个时辰之后,百里之外的热河行宫会翻江倒海。

这位王爷名叫爱新觉罗.奕,是道光皇帝生前最宠爱的一位皇子,现任大清帝国皇帝咸丰的六弟,一度是咸丰争夺帝位最大的对手。此人文武双全,雄心勃勃。1860年9月22日,咸丰皇帝逃往热河之时,担心素有大志的六弟联手已经围攻北京的英法联军取天下而代之,密令奕在圆明园“督办和局”,不准其进入紫禁城。

“康乾盛世”早已成为爱新觉罗王朝的回忆,到了道光皇帝执政期间,清政府执政精英已经失去了入关前的锐气,第一次鸦片战争完全将帝国军队的无能暴露在了世人面前。清政府执政集团的腐败搞得民怨沸腾,以洪秀全为首的一帮基层精英最终发动了武装起义。英法两国在清政府军队镇压太平军起义期间,寻找借口向中国军队开战。内忧外患之时,清政府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对洪秀全的军队毫无抵抗之力,在英法军队面前更是节节败退。

洪秀全的部队一路北上之时,英法远征军更是长驱直入。咸丰皇帝试图派出代表跟英法两国和谈,以便集中全部力量围剿洪秀全的起义部队。遗憾的是,派出跟英法两国谈判的代表皆以失败告终,咸丰皇帝别无选择,最后决定将一直赋闲的奕推向前台。咸丰还有一个想法,身为爱新觉罗皇族成员,和谈是奕的分内之责,一旦失败,他将成为帝国的罪人。

咸丰皇帝逃离北京之时,带走了军机处、六部九卿的高级官员,只留下手无兵权的奕在圆明园筹谋抚局。英法联军立即洞悉了清政府执政集团内部的分裂,决意焚烧圆明园,击垮咸丰皇帝的精神,力争在谈判中取得最大的利益。1860年10月24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奕带领20名贴身侍卫在礼部大堂跟英国方面签署了中英《北京条约》,第二天,又与法国人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

奕在礼部大堂跟英国方面签署《北京条约》时,极尽屈辱,那是年仅27岁的奕第一次跟洋人打交道,尤其是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勋爵的傲慢,令奕相当尴尬。英国司令格兰特准将回忆道:对于恭亲王的致意,额尔金答以“骄傲而轻蔑的一瞥”,“这一定令可怜的恭亲王怒火中烧”

这一次,快马飞奔承德,携带的正是奕写给咸丰皇帝的一份秘密奏折。此刻奕心中也是翻江倒海,他脑子里不断闪现出咸丰皇帝的身影,不,还有那个英国人的身影。奕心里非常清楚,国难受辱,唯有图强,可救国难。但他不知道,当自己给皇帝哥哥写奏折的时候,英国人的密报也早已送达伦敦维多利亚女王的手上。

咸丰皇帝躺在龙床上辗转难眠,御前大臣肃顺未经内侍太监传唤,就急匆匆直奔咸丰皇帝的寝宫。肃顺深得咸丰皇帝的宠信,在热河,没有人敢得罪肃顺,就连咸丰皇帝的妃子懿贵妃(后来的慈禧)都要对其退让三分。肃顺将一份奏折递到幔帐前,咸丰皇帝硬撑着身子接过了奏折。

灯光下,肃顺发现咸丰皇帝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啪”,奏折被咸丰皇帝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咸丰皇帝盯着肃顺,脑子里全是熊熊烈火焚烧圆明园的场景,那可是老祖宗的百年心血,奕不仅没有守好圆明园,居然还要跟英国人联手。

肃顺再次将折子递到咸丰皇帝眼前。

这封奏折的名称是《奏请购买船炮折》,奕在奏折中提议要联手桂良、文祥建立大清帝国海军舰队。肃顺最担心的局面终于出现了。英法联军进兵北京给了奕再度崛起的机会,在同英法联军和谈的过程中,以奕为首的一个政治集团形成了。文华殿大学士桂良是奕的老丈人,现在跟奕一起在总理衙门办事,也参与了和英法谈判的全过程。户部左侍郎文祥身为正红旗的贵族,在和谈过程中同奕结为政治联盟。现在奕的政治联盟如同哥们儿一般,这三位联手要咸丰皇帝批准成立海军舰队,这是要夺兵权。

奕的计划远非“军事强国”那么简单,英法联军一路北上,如入无人之境,大清帝国脆弱的军事力量背后是经济的衰败,现在大清帝国需要强军,更需要富国。有了强大的海军舰队,大清帝国才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富强改革。奕在奏折中向咸丰皇帝滔滔不绝地讲述了组建海军舰队的急迫性,当时洪秀全的起义部队席卷帝国南部,自然是奕组建海军舰队最好的理由,“粤逆起事以来,蔓延七八省,滋扰十数年”。

咸丰皇帝相当清楚洪秀全部队的实力,太平军一度摸到了天津,差点儿就打到北京。曾经席卷大江南北的八旗劲旅,两百年间竟沦落到“不能为国家出力,惟知要钱”的地步,在一帮农民部队面前两腿发软。在肃顺的力荐之下,咸丰皇帝起用了曾国藩等汉族文官势力,可太平军依然是“一发而不可骤制”。

汉族文官势力活跃在围剿太平军的前线,在一场场战争中,已经成为千锤百炼的野战统帅,一个新生的汉族武装集团正在战火中成长。在这期间,以奕为首的清政府执政精英在跟英法联军交涉的过程中,在外交舞台上逐渐得到了国际势力的认可。奕在北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精英盟友,这也将是清政府执政集团内部最大的一股新生势力。咸丰皇帝越来越焦躁不安,一旦奕成功组建海军舰队,整个帝国将出现多股武装势力,皇权将受到严重削弱。

奕在秘密奏折中反复强调,英法联军之所以北上京都,根源就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起义,导致朝廷“用兵既久,财用渐匮”。奕在密折中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轻描淡写令咸丰皇帝很是焦虑,他现在无法判断自己这位兄弟跟洋人的关系。奕在汇报的时候说,帝国之大乱,对付英法联军“不过治其枝叶”,在跟英法官员谈判的过程中,“英法渐见信服”。

奕在密折中对英法联军的恶行轻描淡写,毫无订立城下之盟的羞耻感。只是看客一般告诉咸丰皇帝,英法联军进京后也是各怀鬼胎,“各国心志不齐,互相疑贰”,尤其是沙俄侵占吉林等边界,“英法两国均以为非,盖其意恐俄国日益强大,不独为中国之患,即伊等亦不能不暗为之防”。

深仇大恨刚结下,奕就如此为英法侵略者粉饰,这令咸丰皇帝极度惶恐,奕难道真的在跟英法暗中勾结?国际势力对奕的支持将会让咸丰皇帝陷入极度尴尬的境地:否决奕组建海军舰队的计划,可能会刺激英法两国;同意奕的计划,皇权又将受到极大的威胁。咸丰皇帝隐隐觉察到火烧圆明园的那位主角儿才是海军舰队真正的操盘手,这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更大的阴谋。

奕的密折核心,是为了加快进剿太平军,才从英国购买现代化军舰,组建一支强大的帝国海军舰队的。奕在奏折中汇报了组建海军舰队的资金问题,主要是通过征收鸦片税来筹集资金。“洋药(即鸦片)一项”“如办理得宜”,“岁可增银数十万两”,“此项留为购买船炮,亦足裨益”。咸丰皇帝一看到通过鸦片税组建海军舰队的计划,立即意识到奕的奏折背后,一定有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影子。

P2-P5

序言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演绎昨天的故事,当我们面对抉择的时候,回头冷静地看看,原来昨天已经有了答案。

清政府采购一艘军舰,在历史的长河中简直就是沧海一粟,可是放在清末的改革背景下,意义却非同寻常。因为它不仅可以揭开清未经济改革的密码,还为今天提供了可以管窥的历史天空。

鸦片战争后,“康乾盛世”已经成了爱新觉罗王朝的一个回忆,财政枯竭、吏治腐败、外交软弱成了这个王朝的代名词,改革势在必行。军舰采购正是在平定太平军的非常时期提出的一项军事计划,这一计划拉开了军事工业改革的序幕。

清末的军事工业是完完全全的国有企业,无论是曾国藩、李鸿章那样的科举干部,还是左宗棠那样幕府出身的军事奇才,在他们的主导下,国有企业的改革最终都改成了官方主导。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官僚作风、贪腐现象严重,像马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这样的顶级国有军工企业最终都成为反腐的重灾区。

以军事工业为首的清末国有企业改革独自走过了十年的曲折道路,在人才、技术、管理、机制等诸多方面博弈不断,甚至成了政治家们争夺权力的筹码。保守派同改革派的冲突日益激烈,国退民进成了改革派的唯一选择,百年轮船招商局最终以“官督商办”的体制转变而横空出世,成了以李鸿章为首的改革派争夺改革话语权的重要筹码。

体制的改变吸引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还有人才、管理和市场。轮船招商局的崛起证明了改革必须坚持多元化的战略。纵观清末五十年的经济改革历史,一直都在国退民进、国进民退的博弈中前行,政府的体制、公信力是改革不断向前推动的重要保障。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历史上地位一直卑贱的商人不断地积累财富,不断地推动改革的深化。当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政府的公信力消失殆尽,商人的利益毫无保障,几十年的财富顷刻间灰飞烟灭。商人作为一个新崛起的精英阶层,他们需要话语权为人身、财富安全护航,商人成了清末新政的重要推动者。

清廷已经灭亡,历史已经远去。《改革现场》为我们拂去了历史的尘埃,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袁世凯为首的官僚精英,同胡雪岩、盛宣怀、唐廷枢、郑观应为首的商业精英,共同演绎了长达五十年的改革大戏,漫长而华丽。唐太宗李世民告诫他的子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走过了一百年,但其影子没有走出我们的视线。

纵观清末的经济改革,无论是政府、官员、商人,还是普通的民众,都要同旧的时代告别,要进行新的利益重组。晚清的经济改革在国有和民营的不断j中突之下,经济结构、社会阶层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经济快跑的同时,制度的桎梏导致经济利益重组积累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清廷的执政精英们试图通过局部的经济改革来缓和社会矛盾的想法落空。

《改革现场》生动地再现了清末五十年的经济改革历史,用大量的史料证明,改革不是一个特定阶层的利益重组,而是一个国家的系统工程,制度、体制、人才、资金缺一不可。以李鸿章为首的晚清改革派,试图通过经济改革来化解社会矛盾,进而推动制度、体制的改革。无论是甲午海战摧毁了李鸿章的改革蓝图,还是晚清新政败于辛亥,都说明一场局部的改革只能临时1生地缓解矛盾>中突。

改革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开阔一点会发现,无论是商鞅变法,还是王安石变法,抑或是康有为掀起的戊戌变法,千百年来的改革都是一场全面的利益重组,在维护任何一个阶层利益的前提下的局部改革结果只能加剧利益冲突。更为重要的是,任何一个时代的改革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保障,随着新旧利益阶层冲突的加剧,改革失控只是时间问题,最终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

后记

历史总是在螺旋式发展……

六年里的无数个夜晚,这一句话总是在脑子里浮现。在翻阅大量的史料时,就是同一个个故纸堆里的人物对话,他们是那样鲜活,且离我们并不遥远。看他们写过的一份份奏折,一封封书信,或严肃、或轻松、或抱怨、或愤怒,我总是猜测他们落笔时的表情,感受他们当时的心跳。

1911年武昌城的一声枪响,使清王朝土崩瓦解。我一直很好奇一个问题:封建王朝兴衰更替千年,怎么能在一夜之问崩盘呢?太平军被镇压后,以汉族武装集团为首的改革派,一直在搞改革,军工、造船、铁路、煤炭、钢铁、矿业、邮政、金融、纺织、房地产,一应俱全。可是甲午海战过后,以北洋为首的改革派功亏一篑。

“洋务运动就是封建开明派画的纸老虎。”每次听到这样的说辞,我总觉得很怪异。晚清的经济改革波澜壮阔,怎么就成了纸老虎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袁世凯一帮汉族官僚,将经济改革当成汉族军事集团向政治集团转型的筹码,但这绝对不是照猫画虎的游戏。

1862年对于清政府执政集团来说简直就是血雨腥风的一年。咸丰皇帝在承德吐血而亡,由他选定的辅政大臣最终成了刀下之鬼,太平军同湘军的拉锯战越来越惨烈,列强们虎视眈眈地盯着时局混乱的中国,甚至企图以戡乱的名义进入帝国腹地。慈禧太后同恭亲王艰难的“叔嫂共和”难以拯救摇摇欲坠的王朝,改革成了清政府执政集团唯一的选择。

改革?对!

谁愿意将江山拱手让人?清政府执政集团绝不甘心,跟太平军死磕了十年,就是要挽回丢尽的祖宗颜面。改革是个大问题,怎么改?钱在那里?人才在哪里?在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无论是满蒙亲贵,还是汉族官僚,他们都深刻地感受到工业的重要性。恭亲王试图通过组建现代化海军来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可汉族武装集团岂能甘心在最后关头被人夺走枪杆子?

改革在一场枪杆子的争夺中拉开了序幕。曾国藩搅黄了恭亲王的海军舰队,在自己的地盘上搞国有企业改革试点。以安庆内军械所、马尾船厂、江南制造局为首的一批军事工业兴起。从1862年到1872年,新式的枪炮、轮船陆续出厂,因为产品都是山寨欧美货,人们嘲笑清政府的改革是一场照猫画虎的“洋务运动”。

军事工业改革是地地道道的国有资本,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首的改革者一直努力地争取民营资本的进入,在没有法律约束和政府信誉破产的情况下,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没有任何的保障,更没有灵活的退出机制。国有企业的改革在10年中弊病丛生,企业被经营成了衙门,保守派不断叫嚣着要关掉国有企业。  经济改革是汉族武装集团向政治集团转型的保障,曾国藩他们岂能轻言放弃?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左宗棠提出了改革向民营资本开放的建议。没错,那个时候民间资本为了逃避政府的苛捐杂税,纷纷同国际资本合资以寻求保护。国有企业遭遇经营瓶颈,只有让民营资本做改革的接力棒,才能进一步推动改革。

民营资本们很快发现,政府的资本开放根本就不是什么“国退民进”,他们只是希望民营资本为国企脱困。经历几番博弈,最终政府放弃了民营资本为国企脱困的想法,完全将航运业、纺织业向民营资本开放。百年的轮船招商局就是在这种国有、民营改革之争中诞生的。民营资本的活力很快将国有企业甩到身后,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清政府的经济改革一直在国退民进、民进国退的漩涡中徘徊。

改革没有浪漫曲。

皇帝跟太后的逃跑令整个政府完全丧失了公信力,商人们的利益丝毫没有保障。经济改革已经不能满足商人的要求。没错,商人不再是那个同妓女一样地位卑贱的行当,而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新精英阶层,他们通过数十年的改革积累,需要拥有政治上的话语权来保护他们的财产安全,影响政治、法律公正成了他们最新的追求。

从1901年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新政,到1911年辛亥革命,10年中只有一个话题:立宪。当改革使商人们越来越担心自己的人生、财产安全时,当政府的信誉已经为零时,商人们就会越来越多地对政治的改革表达自己观点。清政府执政集团没有重视商人干政的致命逻辑,将立宪改革当成新一轮的中央集权游戏。尽管摄政王很自信地说:“不怕,有枪在”,最终执政集团还是丢了政权。

改革是一场自我救赎,在天堂与地狱的选择面前,利益集团的贪婪往往会让他们在改革面前迷失自我,最终走向地狱。改革是一种利益重组,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蜕变。在清政府改革50年的漫长过程中,执政者还执着于垄断利益,他们不希望通过法治来确保利益争夺的公平性,拒绝同新崛起的商人精英阶层分享,更没有意识到一个新阶层的出现会打破皇权、士绅、民众三位一体的稳定的国家结构。利益集团丢尽了天朝的脸,死亡只是时问问题。

每每翻阅晚清改革者们的书信,他们的表情总如针刺一般令我难安,他们曾经才华横溢,激情似火,他们遇到了一个最坏的时代,却在干一番前无古人的伟业,他们用毕生的精力为那个时代描摹最华丽的粉彩,最终却成为历史的尘埃。无数个夜晚在故纸堆里惆怅,在窗前感叹。拂去历史的烟尘,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渐渐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原来历史没有远去。

窗外太阳已经落山,茶杯里飘散着淡淡的竹叶清香,再度翻看《改革现场》的书稿,心中突然有一种不安,一个个故去的改革者再度向我走来,嬉笑怒骂,满脸的油彩。“现实总是云山雾海,更何况历史早已满面尘灰。”朋友们的话在耳边萦绕,对不起,我不信邪,六年一挥手间,历史可以给现实提供借鉴。

《改革现场》一如晚清之命运起伏,非常感谢磨铁图书的编辑彭展女士,是她的执着与敬业,提升了这部书稿的品质;感谢这部书稿的编辑崔敏先生,他的严谨让书稿增色;感谢所有为这部书稿付出辛劳的朋友们。

书评(媒体评论)

经济变革本身是个复杂的话题,而关于晚清的改革,更是被遮蔽在历史的重重浓雾中。德林兄花费6年时间收集第一手史料,精心爬梳,以财经之眼带我们回到百年前的历史现场。推荐一读。

——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图书出版人吴晓波

晚清改革,不是浪漫曲,但演成悲剧,还是剧中人出了问题。《改革现场》帮我们还原这段历史真相,实属难得。

——著名历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张鸣

《改革现场》生动地再现了清末五十年的经济改革历史,用大量的史料证明,改革不是一个特定阶层的利益重组,而是一个国家的系统工程,制度、体制、人才、资金缺一不可。

——中航油前总裁陈九霖

换个角度解读大清灭亡,《改革现场》告诉我们,任何的改革都不太浪漫。晚清改革可以为当下之鉴。

——《百家讲坛》主讲纪连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3: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