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管好你的心(心经金刚经大智慧)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多识仁波切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每天读几句心经金刚经,消除烦恼、疲累,内心安乐平和,得到春风拂面般的欢喜。读佛修心,改变命运,你完全可以做到。

《心经》是佛教的“万经之心”,《金刚经》则是千年禅宗依止。佛教中最为重要的两部经文究竟神奇在何处?

《管好你的心(心经金刚经大智慧)》中藏区天堂寺第六世转世活佛多识仁波切为你解说《心经》《金刚经》中最伟大、最深刻的思想精髓!

内容推荐

很多人认为,学佛就要拜佛,信佛就要出家,这是完全错误的。佛教的本质是净化人心,使人获得离苦得乐的智慧。 人生的本质是苦,生活中充满了苦,世人大多被苦所累,所谓的“幸福快乐”也都潜伏着苦难,而苦的根源是种种烦恼,是那颗充满烦恼的心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所有佛经中最常被念诵的经典,《金刚经》在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之后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两部经典的影响源远流长,蕴含着超脱世俗困苦,宽大心量的通达智慧。佛学大师多识仁波切,以数十年修持证悟两部经典的终极奥秘,《管好你的心(心经金刚经大智慧)》为你解说《心经》《金刚经》中最伟大、最深刻的思想精髓!

《管好你的心(心经金刚经大智慧)》字字珠玑,简单朴素。

目录

前言 拯救心灵的智慧

第一部 修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智慧

第一章 你可以不修佛,但不可不修心

1.绝不能忽视的真相

2.从愚昧中觉醒

3.真正读懂经典

4.最基本的道理

第二章 一切是空,消除烦苦

1.分清佛与菩萨

2.获取正见

3.绳上本无蛇

4.舍利子

5.世界的真相

6.不要偏执

7.静坐永远成不了佛

8.减弱贪恋心

9.参悟生死

10.离苦得乐

11.遍知一切

12.拯救心灵的智慧

13.学佛的方法论

附录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本)

附录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本)

第二部 前行:《金刚经》的妙理

第一章 读佛是在读什么

1.学佛的益处

2.世人为自己,佛是为众生

3.佛法是精神不是神通

4.每个人都是佛心与魔心共存的个体

第二章 放下生活的累

1.能断

2.开悟

3.佛法不是佛创造的

4.没有生而不死之道

5.处处有佛

6.不可能掌握全部经典

7.别真假掺杂

8.真知都通过修炼所得

9.性空

10.佛法的根本

11.“我”并不存在

12.“金刚禅”

13.虚假的死敌

14.空与有的共存

15.正见和邪见

16.破除世俗相

第三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佛

1.另一种智慧

2.修好基础法

3.佛是觉悟了的凡人

4.佛的智慧,遍及一切

5.如实记录

6.祗多太子的一座园林

7.受过大戒的僧人

8.“乞丐之王”释迦牟尼

9.受佛启示提问

10.真如发心三问

11.没有慈悲的人学不了佛

12.住心方能修行

13.虫鱼花鸟都是众生

14.念十万遍经,不如做一件好事

15.路不平是自己的心不平

16.真正做好事,不为名利

17.施舍不在财物的多少

18.用空慧来统帅一切

19.一切皆空,才能见如来

20.把众生看成佛来尊敬

21.无慧眼难辨佛魔

22.佛是一种精神

23.无处不在处处在

24.难的是理解和相信

25.变有限为无限

26.有破有立,才是中观

27.事物存在,法就存在

28.要觉悟,光靠说不行

29.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30.智慧是“佛母”

31.用佛的想法看待问题

32.也许失就是得

33.真正禅的境界是无欲

34.心水定如明镜

35.每个佛都有自己的国土

36.放弃执著

37.最可怕的贫困

38.万佛说一法

39.有妄念就不能产生正见

40.真正的皈依

41.生死本是虚幻,何必贪生怕死

42.化苦为乐

43.决心为成就之本

44.消除一切执念

45.看清事物真相

46.佛法就是“对症下药”

第四章 修心就是修行

1.走出世俗妄念的圈子

2.追寻内心的佛

3.学佛要专一

4.一种更高层次的修行

附录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附录二:《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试读章节

现在有很多人想学习佛法、研究佛法,或想了解佛法。首先,讲几个有关佛法方面的问题。

佛法是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其他任何一种知识、学问都包括不了佛法。佛法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因此把佛法概括成几句话或几部经典或几种学说都是不全面的。

知识是无限的,佛法也是无限的。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佛法,有的人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有的人从艺术的角度,也有的人从思想的角度、从社会学的角度、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佛法,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研究,佛法都是无限的。

学习佛法具有什么意义?学佛法有什么好处?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

这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简单地说,学习佛法能使人变得聪明、善良、心胸宽广。所以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有很多都是从佛法中吸取智慧营养的。研究一下历史就能知道,像唐太宗、明朝的万历皇帝,康熙皇帝,还有乾隆皇帝,这些著名的皇帝除了要读四书五经之外,佛经也是他们的必读之书。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中国的古老文明和佛法是分不开的。

中国的文学艺术也离不开佛法,许多小说题材都来源于佛法,可以说佛法整个渗透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如苏东坡、杜甫、李白、白居易、王维等到近代、现代的许多文人,都学习佛法,从佛法中吸取营养。

如鲁迅也很重视佛学思想,翻译了《百喻经》。近代著名学者、考古学家王国维曾说:“佛教是科学的宗教。”

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他说:“佛学这种直觉的智慧是一切真正的科学的动力,世界上如果有什么真正的宗教的话,非佛教莫属。”

中国是佛教文化的大国,从莫高窟到南海普陀山,能吸引外国旅游者的主要东西还是中国的佛教文化。虽然佛教产生于印度,但在公元62年就传到中国,近2000年来,对思想文化影响是相当深的。

世界上的大佛,大部分都出在中国,如乐山大佛、云冈大佛等,有一部分在印度和阿富汗。过去世界上最大的铜佛就在西藏扎什伦布寺,高26米。现在香港造的天坛大铜佛、无锡的灵山大佛等,都是世界上数得上的大佛像。世人为自己。佛是为众生

1984年我在兰州与德国波恩大学的教授布莱克先生谈了几个小时,他说藏传佛教在德国几乎是家喻户晓。

我问:“为什么会影响这样大?为什么他们要信仰?”

布莱克说:“使西方世界拜倒在佛的面前的原因有两条:

一是佛教博大精深的智慧;

二是为一切众生谋求幸福的伟大精神(即大慈大悲和最彻底的平等观)。”

佛法想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不仅仅是为全人类。佛对一切生物、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关心的,都是平等对待的,包括一草一木、蛆虫蚂蚁及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

佛所追求的目的是令一切众生得到幸福,这就是佛的思想精神。

佛在世时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条龙,头上长了一棵树,每当风吹树摆时,就流血流脓,龙的头痛得要命。

佛弟子问因缘,佛说在过去世燃灯佛时,龙破坏草木,燃灯佛说一草一木都不能破坏,否则要遭报应。

但是这条龙不相信,后来龙头上就长了一棵树,一直头疼,这说明一草一木都要爱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现今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个问题,所以佛法是任何宗教、任何法都无法相比的。

中国历来重视佛法,如中文佛经,历史上有21种版本,收入4000多种佛经,还有中华大藏经,现在继续在出。

有人说我们国家不重视佛教,但作为一种文化,国家是非常重视的。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的电视节目里,播出的毛泽东常读的书目中就有《法华经》《金刚经》《大涅槃经》《般若经》等。

因为佛法是一种智慧的源泉,特别是对治国、掌握天下的人来说,不能没有这种博大的思想和胸怀。因此,历史上凡是国家的领袖、帝王将相都重视佛法,不能简单地说佛法是迷信。我国的古书中,其他经典很多,但像佛经这样被重视的经典可以说不多。

面对佛的精神智慧和博大的思想胸怀,任何一个有见识的人,无法不拜倒在佛的面前。大家听说过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故事吧,哪个世人能做到呢?甚至连想都不敢想。P40-43

序言

佛教是迷信吗?

现在是科技发达的时代,到处都在宣扬“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科学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只要说是“科学”,人们就不怀疑,不反对,不加分辨,这几乎成了一种习惯。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又在自觉或不自觉间把佛教等宗教全部划入了“迷信”的范畴。好多学佛的人反映,他们学佛时会遭遇到家人的反对。

佛教是不是迷信?我们学佛的人自己先要搞清楚。实际上,以科学来衡量一切的标准是有待商榷的。比如说文学、艺术、诗歌的创作,就允许夸张、虚构。李白诗曰:“燕山雪花大如席。”如果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完全是胡说八道,哪有这么大的雪片呢?舞蹈、音乐等艺术,从来没有也不能用科学来衡量,根本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文化,是一种适应、一种需要、一种认可,不需要用实验室来试验是不是真,是不是假,是不是科学。但是人们却不自觉地用科学来衡量宗教,这个标准有问题。当然了,这并不是说佛学经不起科学的考验。

我们来细细分辨一下。

首先,佛教本身博大精深,有一部分属于文化、艺术、思想方面的东西,不能用科学来衡量。还有一部分是超世间学问,超出人类五官认识的范围,也超出现有科学仪器的测量范围,无法经过实验室实验证明。

比如心理学,就没有办法把研究对象——意识与潜意识放在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观察。超世间的很多东西不适于用科学来衡量,那是一种境界,是超越科学的。

再说,宗教是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形成的,不可能一尘不染。佛教在流传过程中与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相融合,难免染上很多非科学的邪见、错误和一些迷信的成分。比如藏传佛教就吸收了苯教的一些东西,祭鬼神、算卦、占卜等是原来佛教中没有的。汉地也一样,民间佛教往往和迷信很难分别。但是,这和佛教的本质没什么关系。所以,佛教里有迷信成分并不奇怪,但佛教不是迷信,我们应该从逻辑上分清楚。

什么叫科学?科学就是符合实际的一种正确认识,佛教叫真理,或者叫作现量。科学研究,是先提出科学假设,然后通过实践证明,凡符合假定理论的就是科学。佛教不然,它不是一种假设,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佛陀将亲自实证的符合实际的现量经验传播给别人,别人也来走这条道路,并通过修证获得相同的证量。所以,宗喀巴大师的《佛理精华缘起理赞》中说:“自见其性宣说其理,故为胜解妙说第一。”

现代人都相信科学,那就一起来听一听科学家们的看法。

有一本由美国人萨缪尔等写的人类文明和自然科学发展史著作《爱因斯坦的圣经》是本很好的书,该书得到四位诺贝尔奖得主、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席及其他科学家的一致推荐,值得一看。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集中了科学家的所有优点——睿智的头脑、严谨的风格、正直和谦逊……从某种意义上说,爱因斯坦是科学的另一个名称。

这本书可看作是“爱因斯坦”对宗教的看法,第一篇就讲释迦牟尼,第二篇讲基督耶稣。把释迦牟尼作为人类文明中最伟大的思想家排在首位,由此可见科学家对佛教的评价。书中说:“宗教之光不同于科学之光,科学之光丰富人的头脑,宗教之光启迪人的心灵。”“科学因其有用而存在……宗教的存在是因为它给(人的)生前和死后都赋予了意义,它提供道德准则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的精神支柱,甚至那些不相信宗教的人也必须承认宗教对人的心理有益。”

爱因斯坦在《道德的衰败》一文中说:“一切宗教、艺术和科学都是同一棵树上的不同分枝。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人类的生活趋于高尚,使它从单纯的生理的存在中升华,并把个人引向自由。”

美国的理论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著《物理学之“道”一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在广泛探讨了近代物理学的最新成果与东方神秘主义哲学——主要是佛学的系统理论之后,将二者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得出“近代物理学的新概念与东方宗教哲学思想惊人地相似”的结论。他说:“两千多年来人类的知识在成倍地增长,但人类的智慧并没有发展。”

知识和智慧是不同的,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是智慧的营养,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掌握很多的知识。但知识是死的东西,不是智慧,智慧是一种能动的鉴别能力。

唯识论说到转识成智的问题。实际上我们人类的世间智慧大部分都属识的范围,通过闻、思、止观双修把识变成智,就变成圣地的智慧,“启迪人的心灵”,打开人类心灵宝库,启发、挖掘人的“自然智”。

所谓“自然智”是人本有而非从外部赋予的一种智慧。电脑再发达,也不能与人相比,电脑只能按程序运行,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而人才是智慧的本源。佛教就是开发人的这种自然智,即“佛性”。

爱因斯坦还说过,“只要未知领域存在,就没办法排除宗教”。人类科学在任何时候,未知领域都大于已知。

现在有些人往往会说佛教有很多东西没办法证明,“我没见过天堂、地狱,看不见怎么能证明是真的”。而因明学说:“不见不等于不存在。”个体的“见”始终是有限的,就是地球上的很多东西我们都看不见,没见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有些知识也仅仅是在书本、电视、报纸上看到的。

如果一个人对那些自己没见过的东西都否定其存在的话,无疑会被人看作是一个傻瓜。你也许会说“别人也都没见过呀”,你怎么知道别人没见过?怎么证明?世界上有几十亿人,你是不是对每一个’人都做过调查?你认为“谁也没见过”的立论根据是什么?  还有,现在没被人发现的东西,也不能说是不存在。比如化学元素、星球等在不断被发现,人们发现了以后就认为是存在的,没有发现的就认为不存在。所以因明学说:“存在就是被发现。”科学观念就是这样的,没发现的话,对是否存在没办法下结论。

所以,对佛学上的很多东西,仅以自己五官的感觉作为标准下结论,是非常错误的。

对人类来说,不但需要能改造自然,创造财富,服务于生存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也需要反观自身,认识自己,塑造、完善、提高心灵品位,解决精神困惑的心灵科学——这心灵科学就是宗教,也可以叫作生命科学或叫作人生科学,它能够实实在在解决很多人生问题。

我们的自然科学是对外的研究,对物质的研究可谓精益求精,到现代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反过来对人内在精神的研究,却几乎还没有入门。对生命、对人的智慧怎么能不研究呢?世界历史上那么多的发明创造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作为智慧本源的研究又怎样呢?因为它是看不见的东西,是无形无相的东西,所以没办法用研究自然科学的那套思路来研究。

作为心灵科学的宗教,有很多人不了解,甚至根本不承认它是科学,但这并不重要,承认不承认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作为东方文明精华的佛教,在剖析人生、塑造完善的人格、净化提高人类心灵的品位、点燃智慧的火炬、超越有限的生存等方面,堪称举世无双的绝学。

当然,佛教解决自然科学问题,就像自然科学解决人类心灵问题一样无能为力。世界上没有超越领域的万能科学,在各自的领域能完成所承担的任务,便不失其为有用的科学。自然科学对人类的心灵智慧是一个盲区,同样,佛教也不能包罗万象,把自然科学都包括进去。

有这么一段对话,有人问当代西藏著名的学者堪布次南,“科学和宗教是什么关系?”答复是:“佛教就像天空,科学则像星星和月亮。”他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佛教里面有很多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地理、医药、人体科学等。

科学是符合实际的认识和方法。“实际”分有形的物质实际和无形的精神实际,两种实际性质完全不同,认识的方法手段也有所不同,因此,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进行衡量,定其对错。

那些机械唯物论者不能正确看待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断定意识是人脑的产物,人死后生命永远结束,人们所拥有的只是这短暂的一生——请大家注意,这个“短暂的一生”的结论,给人们的无疑是一种绝望。一生这么短暂就完了,能有什么希望呢?而这种绝望正和科学本身所追求的长远利益的目标相反,比如登月球的计划,你能登上月球吗?那跟我有什么关系?!

肉身虽坏,精神不死,死后复生,流转不息一一这在很多人看来是荒谬不可信的,但它给予人们的是一种希望和奋斗不息的鼓舞力量。有这种希望的人,觉得今生的奋斗不是专为别人所为,后世自己仍然受益。这个地球也不是临时的住所,而是永世的家园,所以对保护地球、建设家园有一种天赋的责任感,不像临时搭建的军营那样,临走时放一把火把它烧掉。相比之下,这两种认识哪一种对人类社会更有益呢?有理性的人自然会得出理性的结论。

爱因斯坦在《科学与宗教》一文中说:“科学只能由那些满怀追求真理或知识热望的人创造出来,而这种感情又源于宗教领域。”“有宗教思想的人才能创造出科学,做出有利于人类的这种事业。”他还说:“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没有科学是盲目的。”

解说经典不能望文生义

佛教作为一门心灵和生命的认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学科,在理论结构的系统性和逻辑推理思辨的细密严谨性方面,不比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差。但由于经典、疏论组成的资料系统的庞大和学派、教派思想分支的繁多,要想从宏观总揽全貌、把握重点,有较大的难度。浩如烟海的三藏经典,一辈子也看不完,让人望洋兴叹,再加上各取所需、各执己见的断章取义和先入为主的世俗观念的大量掺和,以及外道邪说乱论的渗入,使得想对佛教精髓纯正、全面认识和了解的人大多陷入了误区。

于是,有些人便想从原始的经典中找个究竟。但经典有大小乘和显密之分,有究竟了义和权变不了义之分,有胜义和世俗二谛义之别,说空未必指空,说有未必指有,语词虽同,含义万变。若做望文生义的理解,就会把“释迦之狮”理解为“释迦族豢养的狮子”,把“波罗蜜”当做树上长的“菠萝”。

有些人说:“我们要学经,不能学论。”如果说直接读经典能够掌握佛陀本义的话,那么龙树、无著这些历代大师为什么不直接拿经典来传教?为什么要搞那么多的理论研究,著那么多的论?无著是在学般若不得要领的时候,才修弥勒法想见弥勒求教,十二年苦修后弥勒现身为其说法,传《弥勒五论》,把般若的整个内容归纳为八品七十义,授给他《现观庄严论》。

像无著这样的大师都从经典上找不到要领,把握不住它的精神,那么一般的人又能在经文上找到什么呢?比如说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别指什么?这个问题恐怕很难解答,因为佛教内部有毗婆沙、经部、唯识、中观四家哲学,对于胜义和世俗二谛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有时,毗婆沙的胜义是经部的世俗,小乘的胜义、世俗两谛都是中观的世俗,经典上没有说明,你直接读经典能了解什么呢?

我们碰到这些名词的时候,首先要看这个经典是属于唯识家还是中观家。如果是出于唯识家的经典的话,就按照唯识的标准来衡量胜义和世俗;如果出于中观家的话,就按照中观的理论来认识胜义或世俗。总之,不能望文生义地来解说经典。

我们的学习,从认识无常法开始入道,应该结合自己的思想意识来转变,才是佛家的学风,不然的话,只是一种世俗的知识学习,起不了任何作用。理论学习并不难,难就难在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印度各大论师一直到宗喀巴大师的整理研究、分析归纳,使得佛教在理论上逐步趋于完善和提高,这也是符合一切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的。但时至今日,能全面系统地掌握佛教理论,并将其作‘为学修根据的理性弟子仍然是凤毛麟角。就是说,佛教弟子虽多,但其中真正懂得佛教,从理性上起信的弟子极少极少。因此,佛教和非佛教界的很多人错误地认为佛教没有原则,没有理论,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认为修证也没有什么标准,就像康德所说的那样,“懂得的人和不懂得的人没有什么两样”。

有人说:“佛教没有什么概论。”这是非常无知的说法。佛学概论很多,《庄严论》、《俱舍论》等都是,怎么能说没有呢?有的人连佛教的基本原理都不懂,就凭自己的想象谈禅说悟、胡说八道,以神秘不可知来糊弄人,张口竟一遍遍地问“你是谁”?世俗的“我”佛教从来没有不承认,也不是我们要破的对象,否则谁在转世?谁在学佛?

有的人认为佛菩萨没有什么标准,而肆无忌惮地自称为“佛”、“菩萨”。说某某看了照片就认证他是七地以上的菩萨,头上长了个肉疙瘩就是肉髻,肉髻上有四个孔便是四角文殊……如此种种无知可笑的说法简直是愚弄佛教!有些邪魔外道也觉得有机可乘,以瞎编胡诌冒充佛法,做起了无耻的行骗勾当。

认清道路和方向

大多数虔诚的佛教弟子,在履行了形式上的皈依之后,犹如进入了一片广袤无垠的沙漠,没有目标,分不清方向,也看不清道路。

曾经有一个僧人来问我:“如何修?”我问他:“你出家多少年了?”他说:“有十多年了。”我问:“你都学些什么?”他答:“就是天天上殿念诵经典。”我问:“你念经典要解决什么问题?”他答:“不知道。”我又问:“你出家的目的是什么?”他答:“说不上。”我又问:“那你出家时给你授戒的师父是怎么说的?”他说:“没说过。。’’我觉得这个僧人非常可怜,出家十多年了连自己到底要干什么都不清楚,仅仅是每天撞钟、上殿、三餐,这能算是个僧人吗?

很多授戒的戒师和传法的法师也同样是沙漠中的游客,凭感觉寻找道路,究竟是在前进还是在后退他也搞不清楚。

糊涂法师说糊涂法,度化糊涂众生,一塌糊涂!

佛法本来是开发智慧、消除无明之法,现在却变成了糊涂法。甚至有些颇有地位,被称作高僧的人,公然鼓吹学习经论无用,提倡越糊涂越好,只教人念糊涂佛号。这和佛的本愿相符吗?这简直是一种愚民政策!这些传教的人是否觉得弟子越糊涂越好,越愚越好统治、越好控制,有了智慧以后就不好管教了?岂有此理!无明众生在茫茫的黑夜中想见到一丝光明,何其难也!

现在,特别是在中国大陆,大学生都看不懂古文,如果我们的佛经还停留在古文阶段是不行的。

说话、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懂,弘法利生就是为了让大家都能明白,所以佛经翻译应该是越通俗越好。

现在的经论翻译工作确实是大问题,一是翻译的东西太少,二是翻译的质量不好。而且,有些译者喜欢舞文弄墨,仍然搞成半文半白的东西。如果翻译出来的东西没人看得懂,那有什么用啊?能让大家看得懂而又翻译得很准确的经典实在是太少了。我发现国外有部分藏传佛教的资料,先是藏文翻译成英文,然后再转译成中文,非常好,很通俗。写书、翻译,首先应该考虑到对象能不能接受,而不是考虑炫耀自己的古文程度。所以,我在藏译汉的时候,就尽量不用过去古文的名相词汇,怕写上以后,又给大家设了一个“路障”。怎样不失原意而又表达恰当呢?这往往需要反复地琢磨。  希望本书能对学佛之人提供一种方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2: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