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体系面对流动性过剩、信贷过度扩张、热钱涌入等困扰,一步步走向危险的境地,其中神秘的“影子银行”被视为幕后黑手之一。在《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一书中,张化桥透过描写自己在影子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三年经历,系统性地陈列影子银行体系的功能、监管、困境及改革建议等,也批评监管的严苛和缺失,金融危机随时重临。曾为最佳中国分析师的作者,亦在本书中分析中国股市低迷的原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张化桥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金融体系面对流动性过剩、信贷过度扩张、热钱涌入等困扰,一步步走向危险的境地,其中神秘的“影子银行”被视为幕后黑手之一。在《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一书中,张化桥透过描写自己在影子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三年经历,系统性地陈列影子银行体系的功能、监管、困境及改革建议等,也批评监管的严苛和缺失,金融危机随时重临。曾为最佳中国分析师的作者,亦在本书中分析中国股市低迷的原因。 内容推荐 你还以为影子银行与你何干? 真相是它们无处不在。 小额贷款、信托投资公司、民间借贷、典当,甚至银行里千奇百怪的理财产品都属于影子银行的组成部分。今天中国面对的流动性过剩、低利率、信贷扩张、通胀、房地产泡沫等问题,更与影子银行环环紧扣,无论你是寻常百姓还是做生意的、卖大白菜的抑或是股民,都逃不开这股愈演愈烈的漩涡。 被誉为“最佳中国分析师”“最具影响力的投资银行家”的张化桥,从人人艳羡的国际投资银行跳进小额贷款的行业,旋即被封为“小额信贷年度人物”。《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将揭示张化桥经历三年惊心动魄、在希望与绝望中游走的日子。他看到了金融业的内幕,体会到影子银行业的辛酸和黑暗,并在本书中分析了当下中国金融体系中最大的风险,预示下一波次贷风暴的起点。作者预言:“中国创造了地球上最大信贷泡沫,如未能及时将泡沫释放,将很可能成为新一轮环球金融海啸的源头。” 《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英文版在海外引发极大关注,甫一出版即登上亚马逊金融及银行类畅销书第一名,更获《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纽约时报》、彭博、英国广播公司等全球知名媒体争相采访报道。 目录 序 影子银行:中国经济新前沿 前言 我在中国影子银行的经历 01.跳进影子银行 02.满怀期望与荒唐的监管 03.求助路漫漫 04.中国特色的证券化 05.监管噩梦 06.P2P和小贷行业的融资 07.类银行机构 08.次贷风暴 09.长期通胀与扭曲的银行体系 10.茶杯风波,还是下一个危机的开始 11.在影子银行的阴影中投资 12.中国股市为什么下跌 13.道德与监管 14.阿里金融,中国的未来 后记 金钱、地位和家庭 附录: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参与者 致谢 赞助鸣谢 试读章节 2011年6月20日这一天,骄日炎炎。我走出瑞士银行的办公大楼。我回头仰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感到一种自豪和满足。 我又一次把瑞士银行炒掉了! 这是我第二次放弃这家顶级投行的抢手职位。五年前,即2006年3月,我辞去了瑞士银行(UBS)中国研究部主管一职,去一家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深圳控股有限公司(0604.HK),担任首席运营官。该公司1997年就在香港上市,有1000多名员工,在多个城市设有分公司。 深圳控股的董事长和CEO给了我非常大的自主权。在我任职的两年半时间,我们管理团队使这个有点僵化的国企面貌一新。这得益于港股大牛市和我们的积极改革,2006~2008年公司股票涨了6倍。我们果断卖掉了很多非核心业务,包括有线电视、发电厂、收费公路、工厂,只专注于房地产开发。借着股价上涨的良机,我们募集了3.5亿美元的新股和数十亿美元的低息长期贷款。 彭博和各大媒体纷纷撰文报道深圳控股的惊人转变,以及我所作的小小贡献。《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杂志甚至为此做了封面报道(2007年7月)。杂志封面是我的照片,文章用了一个搞笑的标题──“张家王朝”(The Zhang Dynasty)。然而,国企的经营难免受到行政干预和社会约束。举例来说,即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我们也很难裁员。员工绩效考核基本上就是例行公事,而且国企的决策效率低下。很快,我就发现我无法真正地进行改革,继续待下去可能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2008年9月底,雷曼兄弟正在破产的时候,我重新被召回UBS,担任投资银行部中国区副总经理,帮助客户通过IPO和债券融资。UBS和高盛是仅有的两家在国内资本市场上有全牌照运作的外资银行。这时的A股市场,看起来像全球资本市场恐慌中的一块绿洲。我的工作横跨A股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此外,我还兼任亚洲房地产部主管。后者看起来 似乎更有趣。 抢生意! 然而,外国投行努力摆脱次贷危机的过程步履维艰,监管部门和股东们也都变得更加吹毛求疵。2008年年底到2009年年初,至少是亚洲的投行业,交易量触底反弹。现在回想起来,2009~2011年这三年,可以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复苏,或者是虚假的曙光。 投行部的工作与做投行分析师很不一样。老实讲,我不喜欢拉生意,尤其不愿意跟我不太喜欢的人打交道。我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而且我为退休后的生活也做了相当的积蓄。于是,我开始心痒,想再次冒点儿险,去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我从2010年就开始关注国内迅猛发展的被视为“影子银行”之一的小额信贷业,陆续拜访了一些业内人士并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什么叫“影子银行”?标准普尔的定义被广为接受:普通银行存贷业务以外的所有金融业务都是“影子银行”,包括银行的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小额贷款、民间借贷和典当等。 我还让UBS保荐一家准备在香港上市的典当行。典当行实际上类似于小额信贷公司,只是前者由公安部和商务部监管,而后者由当地政府金融办监管。 现在,我再次离开UBS,不是另谋高就,而是去担任一家小额信贷公司的董事长。它就是广州万穗小额贷款公司,仅有50多名员工,主要为一些家庭经营的小企业和急需贷款的消费者服务。一般情况下银行都不给它们提供贷款。近年来,小额信贷行业备受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大众对官僚体制下的传统银行感到失望,还因为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一位孟加拉国的银行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获得了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不管怎样,当一个公司的董事长是件很酷的事情。在长期忍受投行工作的折磨并被当作美国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之后,我们投行的人都多多少少有这样的意淫。 讽刺的是,在那个时候,没有人能想到(至少我没有想到),我可能跳进了下一轮次贷危机的发源地。 P3-6 序言 影子银行:中国经济新前沿 什么是影子银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影子银行代表着传统的银行存贷业务以外的复杂多样的金融行为。 从2008年到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将影子银行推向了风口浪尖。有人甚至将这场危机归咎于影子银行!不管真相如何,毋庸置疑的是,影子银行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2011年年底对26个主要国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影子银行的总值已经超过67万亿美元。这大致相当于这些国家总资产的1/4,或它们GDP的2倍。 中国的影子银行基数较低(起步较晚),但增长速度很快,呈指数型增长。2008~2012年,影子银行的规模扩大了3倍,总量高达20万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20%。这样的增长趋势看起来无法阻挡。 大体上说,中国的影子银行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银行,它们提供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包括表内和表外的产品。第二类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小额信贷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租赁公司。第三类是民间借贷,它们主要为中小企业和弱势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 近年来,影子银行的迅猛发展也许得益于中国人民银行的信贷檗缩。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传统银行无珐满足中小企业不断增长和复杂多样的金融需求,许多中小企业抱怨传统银行的服务体系僵化且不足,影子银行应运而生。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的崛起给传统银行带来了竞争压力,后者必须进行调整以保持市场份额。 尽管如此,影子银行不如传统银行透明,这是有充分理由的。它们受限于多重监管,而且这些监管通常不太完善。行业缺乏标准,产品多种多样。毕竟影子银行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有创新的烙印。 在某种程度上说,券商的定位恰好介于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更确切地说,它们三者可能各有重叠。作为国内主要券商的国际分支,海通国际证券集团正处于影子银行的最前沿。 张化桥先生任香港的外资投行工作了17年,其中11年在UBS。两年前他决定投身巾国小额信贷行业。他的个人经历不仅有趣而且很有教育意义。尽管我们并不完全同意他所有的观点,但我们依然非常高兴地向投资者和海通国际的客户推荐这本书。 林涌 海通国际证券集团董事长 后记 金钱、地位和家庭 在香港,金钱和社会地位对某些圈子里的人来说或许是最重要的两样东西,我所在的圈子也不例外。 但是,在墨守成规的银行业,我有时被视作一个叛逆的、不按常理出牌的局外人。 其实年轻的时候,我也试着表现得和其他人一样(特别是在武汉读书、在北京读书和工作时),但没过多久我就放弃了。在堪培拉读书和教书的五年多时间,我几乎完全放弃了“随大流”的想法。也许那是一个培养个性的地方。香港虽然地方不大,但比较能够包容各种差异,而且我在这里安家已经将近19年了。 从瑞银辞职、离开投行,让我有机会在金融业一个不起眼的小圈子里发展,我感觉也很不错。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叛逆,也许我很早就看淡了金钱和地位的真正内涵,这都得益于我儿时的经历。 乡下的“二等公民” 1963年,我出生在湖北省荆门市的一个农民家庭。那里地肥水美,我的祖辈们虽然很贫穷,但自给自足、怡然自乐。然而,社会的动荡和巨变打乱了我们平静简单的生活。 在当地,我们家的经济相对稍微宽裕一点,因此,我父亲在13岁时有机会到学校读了一点点书。在新社会里,我祖父的政治背景成为我们家痛苦和屈辱的源泉。1947~1948年,我的祖父曾经在国民党政府任职。 过去60多年来,中国人被分为两大类: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这并不仅仅是统计意义上的松散分类。事实上,这意味着很多事情,对很多家庭来说,甚至是不可跨越的鸿沟。 中国的户籍制度非常严格,农村居民往往被很多人认为是“二等公民”。在城乡之间,医疗、教育、食品供应、就业机会等各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我知道我之前的“低等地位”,虽然我们村距离马良镇只有8公里。但这8公里的差距就是,村民们为了糊gl而日夜操劳,而镇上的人却衣食无忧,不论天睛还是下雨,他们都能有稳定的收入。这是多么大的反差! 我14岁的时候,开始读马良高中。班里有些同学是马良镇的,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显得比我优越,他们玩各种游戏,见识很广,说话的方式都不一样。 我相形见绌,有点自卑。尽管我的学业成绩不错,我知道农村的孩子最后都要回到农村,耕地种田,面朝黄土背朝天。而那些幸运儿,则可以很顺利地找到公务员,国有企业的轻松工作,写写宣传标语之类的。 当我看着那些镇里面的孩子,听着他们说话的方式,至少在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我暗淡的未来,我感到命运很不公平。 我梦想能改变我的社会地位,但是我知道希望渺茫。终于,命运女神向我微笑了。1979年,我勉强考上了大学(湖北财经学院,后来它改成了一个听起来更大但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名字),我是我们高中那年唯一的大学生,事实上,也是马良中学仅有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几年以后,那所高中被降级为初中。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以前,我的梦想是去读中专,大学对我来说太遥远了,简直就像自日梦一样遥不可及。 终于,我离开了农村。我上了大学,之后去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这改变了我的社会地位。我不仅成了城里人,还成了北京人。在当时,这可是了不起的事情! 1986年,我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毕业以后,开始往北京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我的家庭地位已经不再是问题了,你可能会说,我对这些太敏感了。但是,我的确付出了很多努力,才让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们接受我加入共产党。1985年,我终于成功了。这对我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那时候,我家还没装电话,我发了封电报给我父亲+告诉他说我终于入党了。他非常高兴,竟然很快通过邮局给我汇款115元,作为奖金。他在汇款留言中说:买辆自行车吧!那个钱当时可以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了,有意思的是,那个车价30年来没怎么变过。 当我买了自行车,我在想父亲要花多少年才能攒到这些钱。我的父亲当时已经50岁了,他连木匠话儿都有点千不动了。那年,我老家农村又被荆江分洪淹没了。为了保住武汉,我的老家好多次被迫做出牺牲。因此,买了自行车之后,我感到很必奋,同时也很有负罪感。 农村小额贷款业 我在央行工作的时候,经常有机会到偏远的农村去调研。所到之处的农村信用社和小贷市场常常让我感到惊喜。1983~1989年,我和马良镇的信用社联系挺多的。这个信用社是1958年成立的,所有的村民,包括我父母,都是信用社的成员(股东)。每个成员用10元钱可以购买10股信用社的股份。信用社的计划是吸纳农民的存款并贷给他们中需要借钱的人。 这项计划只是个乌托邦,实践证明很失败。 全国范围而言,过去有不少的信用社由于管理不善丽破产,只有央行的印钞机能把它们救活。2011年年底,也就是我在万穗的时候,我给一个企业家做过顾问,帮他在安徽省收购一个农村信用社联社。这让我看到了信用社成堆的坏账和糟糕的情况,这提醒我垒国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信用社。20世纪80年代后我再没去过老家的信用社,也不知道它的命运如何。但鉴于当前的监管俸制,信用社的衰败和消亡只是时间问题。 为什么我要做出这样悲观和大胆的预言?政府限制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地域。每一个村或镇只有一个信用社,而每一个信用社也只能给附近的一小块地方提供服务。这条规定是1949年定的,到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从未变过。结果是全国的许许多多信用社都是垄断经营,但是发展不大。 这些信用社按照规定不能向其他区域扩展业务,所以它们的规模一直很小。它们彼此没有竞争或者合作关系,因此不需要强壮,也没有可能兼并。它们成了无数个弱不禁风的小垄断。举例来说,如果当地的农产品主要是蘑菇,那么这个信用社就拜每年的蘑菇产量所赐,看天吃饭。如果另一个邻镇主要出产棕榈油,那么该镇的信用社将和棕榈油行业息息相关,而且它们没有规模经济。 近几年,一些农村信用社开始联合,成为农村合作银行。这是很大的进步。事实上,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就是这样建立的。我很喜欢这家银行,这甚至可说是我个人最大的一‘笔投资。 但是,从2008年起,政府用对待农利’信用社的老一套,来监管小贷行业了。 举例来说,广东省每一个县级单位都只可以成立一个小贷公司,但营业范围限制在当地,禁止越界。2012年,我们能看到这一规定有了一些松动,但结果大同小异。在全国范围内,许许多多弱小的小贷公司挣扎着。政府该做些什么来帮帮小贷行业,以及广大的中小企业和次贷消费者呢? 我认为以下几点非常紧要。 首先,提高小贷公司的杠杆率,从注册资本的500%增加至100%。这也是许多地方政府所呼吁的,只是银监会一直拒绝。 我计算过,仅这一项改变就能使小贷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增加2%。整个小贷行业的贷款能力可提高1000亿元。 其次,允许小贷公司不受地域限制地开设办事处。这将扩大它们的客户群,从而避免客户过度集中、降低贷款风险。小贷公司间的竞争能提高行业效率并降低贷款利率,也会出现并购,但这是健康的。这会大大提高行业的平均效率。6000家规模太小的公司意味着大量重复性的工作。 再次,银监会应当放开限制,让小贷公司有权通过信托公司进行资产证券化。是不是可以进行资产证券化,应该由小贷公司和信托公司自己决定。 最后,银监会应当对小贷公司的抵押贷款做出积极的说明,而具体的细节应该留给小贷公司和相关的银行来决定。 永远的不安,永远的焦虑 在万穗工作的头两个月,我享受着新挑战带来的改变和兴奋。但我的长期计划是什么呢? 我的妻子2008年辞去了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工作,在家照顾两个孩子。当我辞职的时候,她提醒我,我们将没有稳定的月收入,为我们的未来担心。我只是含糊地回答道,万穗是一个跳板,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我们的事业。 一天晚上,我的妻子在香港汉基国际学校参加我儿子同学的一个生日聚会,回来后她向我转述了聚会上一位势利母亲的问话。那位母亲问我究竟在做些什么,小贷公司到底算不算真正的生意。 正好在一周前,我九岁的女儿也好奇地问我,是不是真的变成了“高利贷商人”。我开始把这些联系在一起,认真考虑我妻子的话,以及我在万穗的未来。 我并不天真。我深知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别的地方,金钱和地位都非常重要。我并不反感人们通过一个人赚钱的多少和社会地位来评价他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势利,不是吗? 我的妻子对我离开投行、进入小贷行业是不赞同的。2006年3月,我离开瑞银到深圳控股工作。第一天上班,我的妻子开车送我到公司,我们一起走进九龙尖沙咀的办公室。 她看了看我简陋的办公室,把我的记事本和字典放在办公桌上。我送她下楼时,发现她眼中闪着泪花。 “中环的国际金融中心究竟有什么不好?”她问道,“你为什么会想要这样的工作环境?” 我认真想了想她的话。我这样轻易地放弃了在香港辛苦奋斗多年的所得,是不是犯了一个大错? 2011年6月,我第二次离开瑞银(实际上这是第三次,因为1994年我曾经在瑞士银行工作,一直到1995年该银行与英国的华宝银行合并),她更难过了。 考虑到家庭的话,她也许是对的。 2011年,我和媒体、投资人的蜜月过去后,我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冷血无情甚至充满敌意的监管环境中。每天早上,当我从广州市郊区新东豪经济酒店的床上醒来,我确实感觉有些无助。有时,我甚至觉得自己在做无用功。 我的妻子出生于南京,她的父母都是中石化的工程师。她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还有一兄一弟,能够想象,她的童年是很艰难的。她父母都要全职工作,没时间照顾三个孩子。她三岁的时候,就被送到天津的爷爷奶奶家,和她叔叔姑姑们一起住了五年。那是艰难的岁月。有些记忆至今还困扰着她,就像我也有难以抹去的苦涩的儿时记忆一样。 1989年,她从上海外语学院毕业,在深圳工作了几年,后来移民加拿大,1999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获得MBA学位。之后,她到香港UBS(我在那里认识她)、美林证券和摩根士丹利的财富管理部工作。 像我一样,她经常为钱的事情而焦虑,即便按照一般人的标准,我们已经有相当多的储蓄了。也许,她在帮很多有钱人理财十来年之后,她的财富观也多少受到‘些影响。 由于童年时期过得都很艰难,我俩都深知节俭的重要性。我了解这个圈子里有很多人通过工作和投资赚了大钱,对他们来说,省钱根本就不重要。我有时候难以理解,为什么那些年轻的投行人员,要花那么多钱来租豪宅、开豪车,或者是度假的时候坐头等舱。虽然我赚的也不少了,但是我不希望自己这样做。 也许,是牛市让大家感觉赚钱太容易了?我的一些朋友根本就不相信经济会出现持续低迷,或者生活条件会突然变得窘困。所谓的“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信条吗?我相信是。 在投行之外做投行业务 2012年8月,在移交万穗的日常管理工作之后,我回到香港开始下一步计划。 我妻子明确地希望我回到投行,也有两家投行询问我是否有兴趣过去带领它们的研究团队。一家银行还邀请我去负责它们的房地产银行业务。还有一家刚创业的对冲基金邀请我加入。 我很感谢这些邀请和建议。但是,我对卖方的工作已经没有兴趣了。我认为卖方的工作有太多限制,而且需要做太多的营销。有些人说,卖方分析师就像是“高级销售”。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曾经喜欢这份工作,而且还持续工作了11年。但是,我不想再做了。 我在瑞银和里昂证券(CLSA)的前同事丹尼尔(Daniel Tabbush)在离开这行之后,最近写了本书来描述这个他工作了20多年的行业。在Quit&Run:My Wake Up Call on Wall Street一书中,他说,你从来都不会从卖方分析师口中听到“我不知道”这几个字。他是对的。我本人在做卖方分析师的时候,也不愿意说出这几个字。我在我的《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我同时认为,股票研究员的研究太短线。比如说,他们需要预测未来12个月的股价。这太难了。一家好的公司经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证明白己。 干投行的报酬是很丰厚,但同样需要太多的“营销”。我并不是反对这个,而是当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时候,竞争就变得很恶劣和压抑了。 当然,我希望赚更多的钱。但是有时候我又认为,投行的人待遇过高了,可能比他们创造的价值高出很多。我已经受益于这个行业多年了,我很乐于给其他人让出一个位置。 在这里,我必须坦白。当我热忱地为我的客户通过IPO或者债券融资以后,如果我后来发现它们并不如我想的那么可信,我感觉很不好。如果我还是一个分析师的话,我很可能还会发布它的负面报告,即便是冒着打官司的风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