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慌乱
我教过很多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一样,压力刻在额头,匆忙写在脸上。他们身上充满了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
他们很勤奋,每到周末都要起个大早,在上午8:30之前挤公共汽车赶来上课,中午匆忙吃些东西,下午在一个充满各种味道的教室里继续上课。他们也许会玩电子游戏,但显然比那些只玩电子游戏的人更勤奋;他们也许会喝酒打牌,但显然比那些只喝酒打牌的人更努力。
可与此同时,他们也随时展露懒惰的倾向。
我教得最好的课程是作文。作文可讲的内容很多,但我很少在课堂上讲语法、词汇、修辞之类的东西,因为这些内容学生可以自学或者很容易自学。我更喜欢讲思维方法,我认为这才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只有想清楚了,才有可能写清楚。想不清楚,连写出来的必要都没有。讲作文课也是我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因为作文课实际上是思考课。自己思考原本就是件很快乐的事情,而教别人思考则是学习思考、锻炼思维的最好方法。我的学生也很开心,一因为他们听懂了我对他们说的话:“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没有人愿意做猴子。
终于,有一天,我还是被一名学生“打败”了。
那天下课之后,一个男孩捧着我写的那本非常畅销的《TOEFL iBT高分作文》让我给他签名。我签了。然后他说:“老师,我可不可以问你一个问题?”我笑着说:“你现在可以直接问第二个了。”他说:“老师,你说,如果我把你这本书里的作文全都背下来,在考场上默写一篇,会不会被判雷同呢?”当时我一下子失去了耐心,尽管没有发火,但语气里肯定有一些东西:“那你说呢?!”那个男孩脸红了一下,迅速走了。
我快被他弄疯了。难道我的课讲得这么没有效果吗?我上课时那么卖力地对他们讲道理:“作文,当然要自己写;就算有范文,也是用来参考的。”而且我很确定,我在《TOEFL iBT高分作文》的前言里花费了很多笔墨去讲解如何参考范文而不是照抄范文。抄袭别人的文章当然会被判为雷同——这还用问吗?!结果怎么会是这样?
可是,竟然决心背下这本书里所有185篇文章的学生,又怎么可能是懒惰的呢?
更要命的是,不止一个学生曾经这样问,所以这肯定不是个案。
经过反复询问,认真观察,我终于明白了—很多学生“既勤奋又懒惰”的怪异现象来自他们对“时间压力”的感受。“没时间了”或者“时间不够了”的恐慌,使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只是虚假的“勤奋”,一样能让他们恨不得废寝忘食。而同样的感受,也使他们终日不忘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实际上却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无论哪一种行为,肯定都是不现实的,因为已经“没时间了”——这才是冷冰冰的事实。
“没时间了”,是“时间恐慌症”患者脑子里唯一反复闪现的一句话。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慌,使“患者”身上综合了一切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分分秒秒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自卑……
“没时间了”,其可怕程度几乎无异于死亡。死亡是所有人都要面临的终极困境——没有解决方案的困境。对其恐惧之甚。以至人类不分种群,不约而同地集体创造出一个“天堂”留给自己和自己喜爱的同类,同时还创造出一个“地狱”送给自己憎恨的同类。但这毕竟不是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死亡本身其实并不可怕,面临死亡的过程才真正可怕。如此,就能很容易地体会那些“既勤奋又懒惰”的学生,面临的是怎样的悲惨境遇了。
但是。生活中明显有另外一些人——尽管数量上并不占优——在用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能有所成就。他们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同样的困境,他们究竟是如何保持从容的呢?
P5-7
2009年6月《把时间当作朋友》正式出版发行。于我来说,这多少有点意外。最初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并没有出版的计划,只是基于分享的心态把这些文字发表在了我的网志上—当然,即便印刷成册,本书的内容依旧全部在网上公开。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1版第1次印刷只有8000册,可这8000册竟然在上架的第一周售罄。这令我再次意外。更意外的还在后面—在接下来的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这本书竟然重印12次!
这些文字最初是写给我的学生的,2007年年初开始陆续地写,大约用了3个月完成。到了年底的时候,因为网站数据库损坏,只好重新写过,文章系列的标题也从“管理我的时间”变成了“把时间当作朋友”。最初,我是想帮学生解决问题,到2009年6月本书正式出版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的主要读者大多是职场新兵,很多在校学生对本书内容并无兴趣。我只能猜测这是大多数在校学生经历不足、吃亏不够造成的—也许只有吃过大亏,才会有洗心革面的动力。
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本书是一本被动销量巨大的书。出版之后,我接到很多读者来信,他们说自己读过这本书以后,又买了若干本送给同学、同事、朋友,甚至亲戚。有的高中教师向学校申请订购几百本发给每一位学生,也有大学辅导员自费购买几十本送给班上的每一个人;盛大网络创新院的副院长郭忠祥先生干脆成批买来堆在办公室门口,谁来都可以拿一本;2011年1月,华为赛门铁克成都公司订购了4000本,发给公司的每一个职员……
好评如潮,当然是我求之不得的结果,但这更是一种压力。又因为这份高分出乎我的意料,它带来的压力就让我多少有些不安。我会为此不时认真阅读读者的每一则留言—重点看批评。有些批评缺乏道理,可有些批评确实令我汗颜。例如,有读者指出此书第1版的结构松散,并且善解人意地说:“网志文章集结成册的结果如此,很容易理解……”
事实上,2009年年底,就是本书第1版正式出版半年之后,我就有改版的愿望,却苦于事务繁杂、分身乏术,未能行动。2010年年初,修订了一些文字,更新了几个重要例子,增加了插图,权算第2版。那之后,我陆陆续续又写了很多文字,到2010年年底的时候,觉得无论多忙都必须重写,就有了现在的第3版。
在新的一版里,主要做了两点大的改动。
第一个改动是尽量剔除说教的腔调。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也一口气从事教职10年之久,故而做到这点对我来说相当不易。但这是必须的,因为说教总是令人厌烦—无论它有没有道理,无论对于说教者还是被说教者。
第二个改动更为重要。在大量删减之前的内容后,又大量增补了关于学习、思考、沟通的内容,以充实“运用心智,获得解放”的主旨。原本在网志上写“想明白”和“我也有话要说”两个系列的时候,我计划着写两本独立的书。但最终我还是决定将这两个系列的精髓合并到《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新版之中,因为多出版一两本书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把我认为应该传递出去的内容传递出去。
同时,我的另外一本书《人人都能用英语》也即将出版发行。《人人都能用英语》相当于《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特定领域实践版”。如果说“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方法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那么在《人人都能用英语》中,“正确的事情”就是“习得”英语,“正确的方法”就是“用”。
经过一段挣扎,我终于在2011年2月2日晚(大年三十)完成了新版的组织与创作,之后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润色与完善,如今正式出版,算是了却一个心愿。写字的快乐并非来自表达,而来自这些文字所带来的改变—无论是对读者还是对自己,无论是对周遭还是对内心,都是如此。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无论是删掉的还是增加的,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快乐。希望它们对您亦能产生真正的帮助,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
李笑来
2013年8月于北京
为什么你总是觉得“没有时间了”?最节省时间的方式是学习,为什么你“砍柴”而不肯“磨刀”?基于过程的记录,为什么迥异于基于结果的记录?一个人对时间的精确感知能力真的能训练得像特异功能?都是平凡的人,为什么若干年后已有天壤之别?时间这条船,为什么只送心智成熟的人去往梦想的彼岸?绝大多数的成功与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只与时间有关。当你把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这本《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自我积累。作者通过自己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从而开启人生的成功旅程。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由李笑来所著。
畅销多年,虽经反复咀嚼依然不断有新的启发,令人受用至今——这就是本书的魅力!
李笑来老师阅历丰富,爱思考,勇行动。在过去的几年里,屡有不小心夺人眼球的惊人之举且硕果累累。为什么?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恰是他多彩人生中的点滴思考的精辟文字,一针见血地揭出我们各类问题的老底,令人羞愧,激人奋发。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了?为什么我们都有拖延症?为什么速成绝无可能?为什么我对现在做的事情会没兴趣?……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读完本书,有醍醐灌顶之感!看似纷杂的问题背后,其实是简单不过的道理!
不要指望有现成的解决之道撞大运似地送上门来,而要针对现状下工夫,毫无疑惧地涉入其中。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除了大幅更新的内容,精美的插画,全彩的印制,本书还有特别的礼物——MrTime时间记录App。这是由兰天团队开发的一款应用,可以便捷地记录你在时间上的各类开销。
学会与时间作朋友,才能真正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