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连岳《城市画报》专栏十年精选集,篇篇精彩,文风明快犀利,给人带来思考的乐趣。
收录八幅精美彩图,体验不一样的阅读滋味。
《走神:连岳城市画报专栏十年精选》作者连岳以情感专栏知名,从最早的《我爱问连岳》开始,受到大批年轻女读者追捧。其评论随笔《来去自由》也开启他另一条有别于此的路径,而《城市画报》专栏以十年的漫长时间打磨、浸润,一个更加成熟与理性的连岳脱胎而出。在这些随笔文字里,读者可以感受到强烈的人文气息,与连岳一起成长。连岳的文字,简短可读,蕴含着一个现代公民的视角,常常能予人启发,体验成长,感知社会。
《走神:连岳城市画报专栏十年精选》是知名作家连岳先生在《城市画报》开设的专栏文字精选集,时间跨度为十年。连岳讨论的话题非常广泛,同性恋法律、阅读、减肥、比基尼、球赛、摩门教徒身份、奈保尔、杰克逊的死亡、曼德拉与监狱、植物的生长细节、美剧、心理学、网络、人性……等等,都是他关注的范围,《走神:连岳城市画报专栏十年精选》行文别出心裁,有故事,有观点,有幽默,引发我们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和体悟,培养开放的心态,与连岳一起成长。
好人陷阱
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再讲一次:
某地发生凶案,迅速抓到杀人嫌犯,证人证言一应俱全,就是他干的,他无论如何喊冤都没人听。可他确实是冤枉的,侥幸逃离的真凶也良心难受,于是他去向一个神父忏悔,说出来后,果然好多了。
可以这神父受不了了,他只好去找另一个神父忏悔,以缓解自己承受的压力;每个知道这个邪恶秘密的神父都去找另一个神父忏悔,最后,全国的神父都知道了这个秘密。当然,他们每个人都严守忏悔者的秘密,所以法官无法得知真相。
行刑的那一天,那个被冤枉的人哭着对神父说:真不是我干的……
神父说:孩子,我早知道不是你干的。
这叫一个泪奔泪流啊。
这个故事是把某种逻辑推演到极致:听人忏悔的人必须保守他人的秘密,这样忏悔制度才能保存。这就是忏悔的程序正义。如果你为了救一个人破坏它,搞得人人从此不再相信神父,那么,现实将变得更坏:不仅真凶,所有人都不会来忏悔了,而蒙冤者照样要死。
一个社会应该避免落入“好人陷阱”,即太爱当好人,从而越了界,最后把整个社会搞乱。应该鼓励人人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盖茨在经商时,在商言商,毫不留情,所以成为世界首富;身份转换成慈善家后,又倾囊而出,立地成佛。他若在经商时只想当好人,可能不得不破产,最后世界也得不了他的好。
再说一个早年的故事。国门刚开时,有人出洋留学,每日早起做好事,自觉把一些公共场所的卫生给做了,干了很久,也没人赞扬他,也弄不来什么荣耀名头,一怒之下不干了,资本主义真是太腐朽。结果同学来质问他:你今天为什么不打扫卫生了?他解释半天,别人还是理解不了,你干活,应该就是收了报酬,不然你替别人免费干活,那个原本应该做事的人就在骗取工资,而雇主又犯下监管不力的错,你一个好心,把所有事情都搞乱了。
后来,终于有人提醒大家过海关时不要帮助他人拿东西,无论看起来多吃力,多么苍老可怜——这在做好事教程中,是一定要帮的——他的包里,说不定就有毒品等着闯关,被查到了,就是你去坐牢,查不出,你就帮贩毒集团做了好事——由于你毫无知情,神态自若,也许成功率更高。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王小波先生原来说过,大意是,宣传一个无偿给人理发的人,就制造了一百个贪小便宜的人。社会总的道德水准反而下降了。
所以,人该做的,反而是控制自己,爱心泛滥后,接下来你会做的,往往是侵入他人的私域:反正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可以怪我呢?
尽本分是最大的好,哪怕你这个神父越界了可以平一起冤案,也不要冲动。
P215-217
十年才入自由主义的门
当我变成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以后,才感觉到了平静。
人天生就是自由主义者,我也不例外。从二十七岁接触到王小波、罗素、哈耶克、波普尔等人的作品,读、写、做,一直到现在,十六七年过去了,才可以真地认定自己是个自由主义者。
这点在整理《城市画报》十年专栏的过程中,更加明显地感觉到。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有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
但是集体主义词汇,换个面目出现,你却很难拒绝。
以德国牧师马丁·尼莫拉的这首《忏悔文》为例: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
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我长久为之感动,所以觉得自己有“为他人说话”的义务。直到后来才意识到,这只是新的集体主义,是一种包装得比较巧妙的胁迫。在各类网络留言中,有人把它译成了比较直白的文字:你现在不帮我,以后你倒霉,我也不管你。
我本来就不需要人管,我本来就没权利要求他人为我说话,我是自己的主人,各人是各人的主人,只有集体主义才害怕这些,才要求人们捆绑在一起。
认识到马丁·尼莫拉之类的优秀演说家也是个集体主义者,个人的另一只脚才从集体中脱离,我的自由主义才算入了门,宣传机器爱好的集体主义词汇别来烦我,反对者爱好的集体主义词汇也干扰不了我。我只说自己想说的话,我不为别人代言,别人也不要为我代言;你争你的权利,我争我的权利,我们不交换;你争你的自由,我争我的自由,我只对自己负责。
这个线路图,留在了一个十年的专栏里。所以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写一个十年的专栏,不停和自己对话,总能想清楚一些东西。我能想清楚一个小问题,你也许能想清楚大问题。
(连岳的文章)舒服,自然……是一种很温和的方式来沟通自我的观点,没有强加,没有黑白是非必须辨别的要求,只有一点:独立思考。谢谢陪伴。
——豆瓣读者 twopersons
他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我鼓掌,小小的文章总是让人会心一笑、若有所思,是我临睡前必翻阅的书。连岳,希望看到你更多的作品。祝开心。
——豆瓣读者 135****4312看完《走神》,容易烦躁的心态终慢慢安定下来,才看清自己缺失什么,又需要什么。——积累正面情绪,像蜘蛛有了蛛网,既柔韧得经得起真相的一撞,又能自得其乐。
——豆瓣读者 迈方
推荐连岳的专栏集《走神》,适合在地铁上、床上、马桶上阅读。
——新浪微博读者 丨Chao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