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秦晖推荐!林达统筹全稿并作序,十年砍柴担任责编!
《蹉跎坡旧事(一代中国农人的耕读梦)》由沈博爱著,感谢作者记录了一方的民间历史,画下精美插图,记下家乡山水的变迁,记下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乡人故事。让后人懂得和记得:爱国,就是珍惜一片片土地,就是爱一个个父老乡亲,如果乡土被糟蹋、乡亲不能实现最起码梦想,中国无尊严。
合上这部书,很难平静,心底只留一句感叹:可怜中国农人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蹉跎坡旧事(一代中国农人的耕读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沈博爱 |
出版社 | 语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钱理群、秦晖推荐!林达统筹全稿并作序,十年砍柴担任责编! 《蹉跎坡旧事(一代中国农人的耕读梦)》由沈博爱著,感谢作者记录了一方的民间历史,画下精美插图,记下家乡山水的变迁,记下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乡人故事。让后人懂得和记得:爱国,就是珍惜一片片土地,就是爱一个个父老乡亲,如果乡土被糟蹋、乡亲不能实现最起码梦想,中国无尊严。 合上这部书,很难平静,心底只留一句感叹:可怜中国农人梦…… 内容推荐 《蹉跎坡旧事(一代中国农人的耕读梦)》由沈博爱著,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大时代中的农人的个人故事,告诉我们,正常社会迷失之后会发生什么。在那个时代,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农民,却很少有人出来讲述农人故事,《蹉跎坡旧事(一代中国农人的耕读梦)》作者非常特别,他罕见地在填补这个空缺。 他生活在湖南乡村最底层,禀赋奇异,记忆超强,能写善画,关注细节,有天生的历史感,而他的年龄,恰恰连接了那个各种动荡摧毁的传统社会,以及被经济大潮淹没了的一段五十年重要历史。 目录 荐序 可怜中国农人梦(林达) 自序 蹉跎坡 第一章 家乡与童年 一 我的出生地——大塘源 二 童年游戏 三 火炉边的故事 四 顽童手巧 五 壮丁与“粮子” 六 短暂的难民营——新塘冲 七 绥和乡长陈闲僧 八 洞庭黄家大屋 九 干坑源 十 灵官嘴 十一 南普寺与永兴寺 十二 合八字与卜庚 十三 童年的婚礼 十四 金圆券 十五 源、洞、冲与太和塅 十六 外号 十七 夜歌 第二章 土改与镇反 一 云公祠 二 对门屋场 三 一网打尽 四 儿童团 五 镇反 六 划成分,分果实 七 摇金山 八 “改锹子” 九 地主的后代 第三章 浏阳与湘潭 一 糊涂赴考过蕉溪 二 上学 三 师十一班 四 唐政与邱绍晟 五 少白龙王庙与天主教堂 六 湘潭师范 七 冯树珍与周树鑫 八 欧阳城与言长一 第四章 扫盲与教书 一 铁屎山 二 社港完小 三 花桥完小 四 东山漫游 五 橙橘峰 六 祖师岩 七 读书会 八 前妻 九 后院 第五章 整风与反右 一 最后的早餐 二 中心完小 三 大鸣大放 四 点名和斗争 五 反右词典 六 喻学甫之死 七 “场外有人会你们” 八 何处何从 第六章 火官庙与谭家山 一 火官庙 二 黑夜梆声 三 第一号监房 四 放风 五 狱医 六 审判长的巴掌 七 死囚龙培荣 八 雕虫小技小自由 九 姚麻子 十 孔明车 十一 凌晨的枪声 十二 生活组 十三 吸压土水泵 十四 双蒸饭 十五 黑夜埋尸 十六 女监 十七 特赦 十八 人工河 十九 砖桥工地 二十 谭家山煤矿 二十一 虱婆成灾 二十二 浏阳梦 二十三 苦楝皮 二十四 清一色 二十五 李从善 二十六 朱渡河 二十七 中医胡石冰 二十八 鹡鸰之在原 二十九 割了牛尾巴的毛 三十 劳燕分飞 三十一 无形的尾巴 三十二 归途遇好人 第七章 祖母与我 一 相依为命 二 救命的猫眼洞 三 南瓜饭 四 芦仙寺 五 祭祖父 六 座右铭 七 双抢和两会 八 吊茅厕和牛角灶 九 修炼三皮 十 居家和猪经 十一 织渡船 第八章 我与妻子 一 同舟共济人 二 洞罐 三 保寿山 四 一纸定终身 五 抬红轿 六 起马杯和回门饭 七 谢猪头 八 灵娱与陵鱼 九 辍学从师 十 洞庭滩与鸭头 十一 三过铁树坳 十二 肚子跌进饭甑里 十三 奶瓶和棉袄 十四 摇箩的轨迹 十五 早晚就是打仗 十六 秋老金 十七 十月怀胎辛酸泪 十八 团年与守岁 十九 隐形书箱 二十 桑榆夕照 第九章 社教与文革 一 新资产阶级分子 二 “反革命”成了诨名 三 天口崖下的冤魂 四 班房袋在屁股上 五 文革是什么 六 三台与万人大会 七 红火钳挟睾子 八 “龙五” 九 石柱峰上的特务活动 十 偷三只鸡走了 十一 上午挨斗争,下午做裁缝 十二 机器、铁锤、读书声 十三 刚搬新居里,又要挨斗争 十四 这样投资才保了险 十五 一块石头落了地 十六 最后一个右派 十七 无奈的上访 十八 “皆遂”皆不遂 十九 雨暗残阳必分手 第十章 筑新巢与责任制 一 老宅已非安居地 二 千斤门楼 三 伙头军 四 上樑 五 打井 六 友其风雨 本系玄黄 七 筑巢毁巢均无悔 八 隐形“小岗村” 九 初试甜头人共乐 十 要赚畜生钱,要伴畜牲眠 十一 农忙假的一家班 十二 筑墙二十年 十三 旧志启新猷 十四 挖战壕 第十一章 平反与复职 一 民办教师 二 无罪判决 三 博师傅 四 现场会 五 陈佳仕 六 下海南 七 标本室和实验室 八 题海突围 九 最后一课 第十二章 蓼莪与棠棣 一 蓼蓼者莪 二 棠棣之华 三 姐妹年关讨工钱 四 放假就是劳改 五 就业难于高考 六 花萼相辉 七 旧梦未如烟 后记 编后记 故园凋零父辈老 斯文不断子弟在(十年砍柴) 试读章节 十 偷三只鸡走了 住在大地坪老屋东横厅的成生是中共党员(社教时入党)贫农成分,历任生产队长。因与他是童年时代的玩伴,又因都喜爱木工。朝夕相见,往来密切,算是合得来的人。明摆着我是五类分子,他却不怎么介意。有时把按照政治路线不该对我说的消息也透露出来。一天,他在开完公社党员大会回来后,便轻声对我说:林彪死了,坐飞机摔死的。这个消息只下达到党内,还没有向社员宣布。 我听到这个爆炸性的消息,感到特别震惊。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十大元帅中排名“探花”(第三)的元帅,不久前还是最最最亲密的战友,号称为副统帅,定为大宝的接班人。他步入了接近登峰造极的地位,为什么要坐着三叉戟飞离祖国摔死在国外的地盘上呢?到底是“君不仁臣逃国外”还是“臣不忠叛逃国外”呢?我觉得这是难以说清的国家级事件。 这个消息当夜我只跟妻子说了,她也不敢相信。直到后来这消息从秘密到公开,从党内到党外广为传开了。这是11月初才向群众传达“林彪事件”的时候,距9月13日“林彪事件”发生已是五十多天了。到12月才下达三批“林氏集团”的材料,批判清查,肃清影响。1972年4月,浏阳联系文革再次批林,8月开展批林整风。1973年7月12日全县召开3100人大会,以批林整风为纲,用大寨精神学大寨,把浏阳建成大寨县。 一般社员听了大会传达,都知道林彪坐飞机逃走摔死了。但弄清是坐第256号三叉戟飞机出逃,摔死在蒙古国的温都尔汗草原的就不多。很多老百姓去开会只是为了赚工分,不考虑听清楚和听懂大会传达的中心问题。有的说林彪坐三只飞机走了,有的说林彪坐三叉机走了。越传越走样,邻人有个口齿不很清楚的中年男子,就把“林彪事件”说成林彪偷三只鸡走了,还炆汤芋喝了。这样就把三叉戟说成三只鸡,把温都尔汗说成“炆汤芋喝”了。他土改时当过民兵班长,他把民兵发音为“门崩”。 几十年过去了,“门崩”班长也早已辞世。可是“林彪逃走的时候还偷了三只鸡”的笑话,还是偶尔能够听到。 十一 上午挨斗争,下午做裁缝 妻子三十岁那年,是戊午岁,因戊己归土,色相属黄,该是一只黄色的躺马。正是大揭阶级斗争盖子,上纲上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那年;也是准备打仗,全面跃进的那年;还是文化大革命进入斗批改阶段,到处抓重点对象组织巡回批斗的那年。 就在那年的农历八月二十八日,妻子生下老四,一个男孩。因前三个都是孙女,祖母喜得首个曾孙,十分高兴,三寸金莲扭来扭去,忙得不亦乐乎。白天接待了妇女们的恭贺,又在晚上接待了队上的送号恭维,队上写号时征求我的意见,我就为孩子取个“亚檀”。红纸上没有派名别名,正中只有“亚檀”二个大字,前面写着“恭维黄老太君喜获曾孙”一行小楷字,最后落款是“长兴组众赠”字样。 在鞭炮声中升完号,社员们的恭维之声使祖母笑得合不上嘴。我俩忙于招待,发烟沏茶端旱茶,厨房里煮面食。这样的接待虽没有低于一般水平,但遗憾的是没有白酒,酒毕竟可以助兴。 托堂弟益友跑了几处供销点,只搞到一斤白酒,就是被人戏称“毒杀风”的用野生植物酿成的酒。堂阿公明老星说只有一斤酒,就莫用它了,喝个不尴不尬反而不好。打恭贺的散场回家后,只剩下几个生产队的干部还坐着扯谈闲聊。我堂阿公就提着这个酒招待了他们,拜托他们原谅一下,因为物资紧张,实在搞不到酒! 不料等到次年农历三月十一日晚上,离前年送号那晚,时光过去227天了,队长成木匠突然送来一个“好消息”,他说“大队决定明天开批斗会,罪名是‘拉拢干部’。因为有人反应你去年送号喝酒,只招待了队上几个人,群众没有喝上酒。不过你也不要怕,反正站在台上听一下就是。安排我也要发言批斗你,这也算是冇办法,只好讲几句。今晚你可去请示两个大队干部,如果同意可以不挨批斗,或者就免了这场灾……” 我于是去请示大队干部沈××,他说你去问问潘××,我是同意可以不批斗你的。潘××硬性回答:“这是根据社员的反映决定的,不好改变……” 这夜,很难入睡,一直捉摸着明天上台挨斗的事。妻子安慰我说,没犯丢人格的丑事,挨斗也无所谓,只是明天已经预约了去市主陈礼寿家里做衣,现在怎么办。不过估计礼寿也会来看斗争的,我看到他会告诉他改期后天去。另外若是上午斗完了,下午也可再去做衣。 P389-391 序言 可怜中国农人梦 林达 在我们从小的教育中,“强国”和“爱国”是一个重头戏。我们很少去想,那个“国”是什么。在这样的教育中,我们“国”的概念,是相对于他国别国而言的一个坚硬的大实体,在别国面前,这个实体体面不体面,强不强、大不大,是最为重要的。为了它的“体面”,我们可以委屈国民,我们“家丑不可外扬”,我们要以大局为重。 这样的教育让我们忘记,中国,那是一片又一片的土地,是上面生活着的一家又一家的家、是一个又一个的人,活生生的人。每个人开始懂事,就怀抱梦想,这样的梦想常常很简单:希望自由地学习,以满足自己对知识的好奇心;希望自由地得到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养家、养大孩子,建设美丽家园。对于他们,人生只有一次。 国家当然不等同于政府。政府,本当是得到大家信任的一些日常事务管理员,也就是从最高层到最基层的公务员。社会应该有个方法,让大家来传达自己的信任和选择。比如,用选票。公务员当通过自己的劳动,尽力给每一个人提供实现梦想的帮助,并努力来争取大家的信任。这是一个正常社会的应有状态。 而我们曾经从这样的常识中迷失了。 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大时代中的农人的个人故事,告诉我们,迷失之后会发生什么。在那个时代,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农民,却很少有人出来讲述农人故事,作者非常特别,他罕见地在填补了这个空缺。他生活在湖南乡村最底层,禀赋奇异,记忆超强,能写善画,关注细节,有天生的历史感,而他的年龄,恰恰连接了那个被各种动荡摧毁的传统社会,以及被经济大潮淹没了的一段五十年重要历史。我会想,也许是上天有意把他安放在这个位置上,让他见证,让他为千千万万的梦碎而无声消亡的人代言。 作者出生在1936年,西风东渐,已经吹到了中国乡间,他因此得了博爱这样一个颇为洋化的名字。可是,他也生于乱世:日军入侵、中国内战。 作者的继祖父母,没有子女,惟博爱这个过继的孙子。他们的梦想,就是辛勤劳作,换来衣食无忧,一个安适小窝,养大心爱的孙儿,看他有个好前程。比如,当个乡间教书先生。他们不仅勤劳,还能干。可总是在有了一点积攒的时候,东洋兵来了、有名无名的各路兵匪来了,兵荒马乱,他们在世运中沉浮。他们如工蚁一样劳作积攒的那点家当,总是会在旦夕间失落殚尽,躲避兵灾的东躲西藏中,只求保下一条性命。“祖母千手万手纺出的棉纱,千梭万梭织出的四十匹土棉布”,“堆在那厚实的木板凳上,上面压着一块平滑的青石板。”那是一次次战乱之后,一个农家最后积攒的一笔“财富”。可是,又要变天了。这一次的传闻,说是新政权下,财富都要“共产”。四十匹布,沉沉担在肩头,祖父走遍一个个城镇,没有人敢收进“财富”。最后在邻省的偏僻小城抛售。祖母千辛万苦纺织、祖父来回四百华里,换来的一扎金圆券,只隔几天,全成废纸。 传闻竟是真的。下面的黑色幽默是:辛劳所得的丢失,竞然真是破财消灾。接踵而至的土改中,财富果然成为最大的灾难来源,可以令人失去剩余的一切,田地、祖屋,甚至生命。吓得祖母把已经变为废纸的金圆券都全数焚成灰烬。 家中躲过被划为地主的一劫,少年博爱正在梦幻中,年轻,健康,正是做梦年龄。他酷爱大自然,好奇心求知欲极强,他爱画画,喜欢收集标本,什么都想学什么都要学。二十岁,师范毕业后的他当上小学教书先生,祖父母的最后剩下的梦,眼看着就圆了。 就在那一年,四散的昔日同学想组个文学小组,自印了一本小小的《求知通讯》,他们已经很顾忌,不要犯“政治错误”,大多是转载报刊文章,第一期就转载了批判流沙河《草木篇》的文章,就这样,文艺青年只玩了三期油印小册子,一忙自然就放弃了。可是,就在两年后,二十二岁的博爱,不但因为给同事的大字报画插图成了“极右分子”,还因为这个松松垮垮、没有坚持下去的文学小组,被指控为组织“反革命组织”,作为反革命分子被判了五年徒刑。 人的绝望,难以用文字描绘。祖父最后的梦碎了,尚在壮年,撒手人寰。博爱未见面的女儿死了,妻子改嫁走了,五口之家,突然,只剩下祖母,在铺天盖地的大饥荒中,孤守乡间。 我们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是政府。它原本应当协助保障国民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利,但有时也不尽然。当常识被抽离,大家已经麻木,以为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释放以后,博爱回家,身份是罪人加农人。 几十年的劳苦,也无以用语言道出。中国农民的劳作,已经到了身体忍受的极限,日日近乎体罚。罪人还需要忍受羞辱和威胁。博爱有幸再娶。妻子是未成年就必须辍学去学裁缝的地主女儿陵鱼。人民公社体制,令农民都在饥饿线上挣扎。妻子的手艺只能帮衬养活一家人,嫁到夫家就帮不到娘家,她母亲再也无力维持,四十四岁只能绝望投河。看陵鱼的辛苦,就是一头不吃不睡的耕牛,还要一个个十月怀胎,生育哺育五个孩子。他们几十年的日子,就是被迫糟蹋身体的过程,体质弱的女子,就像一块被搓揉成了渔网的碎布。个中一个个故事,无法想象,他们一家,一道又一道坎,如何勉强越过。 似乎已经没有梦,只有求生。 二十年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博爱的五年冤狱平反,补偿了一百元人民币。博爱也随着五十五万名右派,一起“改正”了。 作者终于得到了最后一个圆梦机会,他几近疯狂地扑在他的梦想中,他领着一家人,五个孩子,在那个山坡一蹉跎坡,挖沟筑墙,打井种果园。他又当老师了,以最大的热忱教学、收集标本,建立生物标本室……不顾一切,他要抓住梦想的尾巴。 只是要劳动建设一个美丽家园,只是要当个教书先生,只是要满足自己的一点爱好。那一点点个人梦想,为什么曾经这么难! 博爱仿佛有着超强生命力。哪怕读他今天的回忆录,我常常忘记作者今天已是一个老人,他的文字,勃勃生气,穿纸而出。他知道,不是每个人有如此幸运的坚韧性格,许许多多人,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他的乡亲,没有抵御强力碾压的能力,他们一个个倒下,没人知道,他们也曾经有梦。是一个幸存者的责任,于是他开始动笔记录。 感谢作者记录了一方的民间历史,画下精美插图,记下家乡山水的变迁,记下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乡人故事。让后人懂得和记得:爱国,就是珍惜一片片土地,就是爱一个个父老乡亲,如果乡土被糟蹋、乡亲不能实现最起码梦想,中国无尊严。 合上这部书,很难平静,心底只留一句感叹:可怜中国农人梦…… 2015年1月5日 后记 老伴的建言,儿女的鼓励,要我把蹉跎坡的往事及我几十年的经历写点回顾纪录,我实不敢担当此任。因为我深知自己文墨浅薄,骟牛的人不能骟马。我在农村是个改锹子,在学校不够半瓶醋。力不从心,更无勇气和信心,也就迟迟不敢动笔。 直到1998年才在徐州试写了一篇名为《蹉跎坡》的文字,老四打印传给老五。老五说可作序言,以后可在网上发表。六年后再到徐州,老四问我写到什么程度了?我说真很惭隗,辜负了你妈的建言和儿女的鼓励,恐怕是一条有头无身无尾的死蛇。因日志、日记等原始资料都在蹉跎坡,只好从1936年起往后分为八个年段作为大提纲,并拟些小题目,也算是一个写作计划。这样我带着一个无形的疙瘩和悬念回到了蹉跎坡,仍是本着老死园林的想法和雕虫小技在度余年。 拖到2008年才鼓起勇气动手,日以继夜地写到2011年1月才算写完了这篇近七十万字的手稿。本书中的几十幅钢笔画插图,全部是我自五十年代开始,留下的浏阳各地风物原始写生记录。 期间本书先后在天涯社区闲闲书话连载发表,后蒙香港中文大学民间历史档案馆(网站)收藏。在这里我向广大网友和我走访过的老童年、老长辈、老友、同事,向在写作过程中给我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宝贵建议的十年砍柴、盛华章、张之俭、彭晓玲、欧阳稳江等各界名士和朋友表示深切的谢意。旅美著名作家林达老师欣然为拙著做序,并拨冗对全篇进行了润色,更是让我深受感动。 特别遗憾的是,我的老伴——同舟共济人——“旧梦”背后的女人,于2011年秋月在上海逝世,她未能看到“旧梦”的问世,使我痛心疾首。 因多方原因延至现在,才使“旧梦”得以问世。古人云,良工不以朴示人。而旧梦实为粗糙之作,以朴示人其心诚也。再次竭诚感谢各位的支持关心,望诸君指迷为鉴! 沈博爱 2015年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