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与剑》是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亨利克·显克维奇代表作!
描写人类史上极其可哀的民族大悲剧,揭露国家兴亡史上的千古奇冤!
显克维奇的作品以其炽热的爱国激情、广阔壮丽的现实和历史场景、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鲁迅对显克维支推崇备至,盛赞他的小说:“警拔,却又不以失望收场,有声有色,总能使读者欣然终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火与剑(插图珍藏版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波兰)亨利克·显克维奇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火与剑》是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亨利克·显克维奇代表作! 描写人类史上极其可哀的民族大悲剧,揭露国家兴亡史上的千古奇冤! 显克维奇的作品以其炽热的爱国激情、广阔壮丽的现实和历史场景、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鲁迅对显克维支推崇备至,盛赞他的小说:“警拔,却又不以失望收场,有声有色,总能使读者欣然终卷。” 内容推荐 《火与剑》是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亨利克·显克维奇代表作“历史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1648年,波兰王军与哥萨克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内容涉及到波兰、立陶宛、乌克兰、克里木汗国和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火与剑》所描写的就是这场由赫米尔尼茨基发动的哥萨克大暴动。小说在广阔的画面上展现了波兰军队和哥萨克鞑靼联军的血与火的较量,堪称为人类史上极其可哀的民族大悲剧,是波兰国家兴亡史上的一幕千古奇冤。 《火与剑》是一幅色彩绚丽的人物画卷,书中描写了上百个有名有姓的人物,生动鲜明、跃然纸上。除了在塑造人物方面取得杰出成就之外,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战争场面丰富多彩,激越惨烈。在硝烟弥漫、刀光剑影的残酷战斗中还插入了斯克热杜斯基与海伦娜的爱情故事,令人唏嘘 目录 上册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下册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尾声 试读章节 一六四七年是个非同寻常的年头,这一年,天上地下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征兆,预示着灾难和非常事件的降临。 据当时的编年史家记载,打从这年春季开始,就有不计其数的蝗虫从大荒原淤倾巢而出,将地里的嫩苗和牧场的青草一扫而光,这是鞑靼人入侵的预兆。到了夏天,先是天上出现日全食,接着是大彗星显现于天际。在华沙,还有人看到城市上空的云层聚集如坟,云层中出现火红的十字。于是人们开始纷纷斋戒,广积善事,因为有人宣称,瘟疫将席卷全国,人类将遭毁灭。而冬天竟是那样的暖和,就连最年老的人也记不得有过类似的暖和天气。在南方各省,河水竟未曾结过冰,逐日融化的积雪,使河水漫出河床,淹没堤岸。霪雨连绵不断,草原积水,变成广袤无际的汪洋泽国。中午的太阳竟是那样的炽热,真是怪事中的怪事!在布拉兹拉夫省和野荒原,早在腊月中旬,草原和田野就已被一层绿茸茸的嫩草所覆盖。蜂房中的蜂群开始躁动奔忙,嗡嗡叫个不停。圈栏中的牲畜也在昂首哞叫。大自然俨然是时序颠倒,季节错位。生活在罗斯地区于的人都惶恐不安,睁大了眼睛注视着,期待着异常的事件。他们特别关注大荒原,因为那里要比其他地区更容易出现危险。 不过,这时候在大荒原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件,也没有出现过大的战争和械斗,除了经常发生的那些小打小闹外,他们知道的也不过是有关老鹰、鸽子、乌鸦和野地动物的事而已。 因为这片大荒原从来就是这番景象:向南前进的移民的足迹,到达离第聂伯河畔的切赫伦不远处便停止了。而在德涅斯特河沿岸,也只到离乌曼不远的地方便中止了。再往前去直到海湾和大海,除了草原还是草原,再也没有别的移民点了。这两条河就像两道镜框,把这片荒原框在了其中。在第聂伯河急转弯处的尼佐地区,离石栏瀑布不远,哥萨克人的日子倒是过得风风火火的。但是在那片大荒原上却无人居住,也只在河的两岸,零零散散地建有一些哥萨克“水寨”,就像散布在大海中的星星点点的岛屿。这片土地名义上属于波兰共和国淤,但却荒无人烟。共和国允许鞑靼人在这块土地上建立牧场,但常常遭到哥萨克人的阻止,于是牧场便成了战场。在这片土地上进行过多少次战争,有多少人在那儿毙命,谁也没有计算过,也没有人记得清楚,只有老鹰、鸽子、乌鸦看见过这一切。倘若有人从远处听见翅膀的扑打声和它们的聒噪声,看见这些猛禽老在一处地方盘旋,那他定会知道,那儿准有一堆人的尸体或者有一堆未被埋葬的尸骨噎噎在那莽莽草原上,人捕猎人,就跟捕猎狼或者捕猎羚羊一样,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亡命之徒藏身于荒原草莽之中,牧人用武器守护自己的畜群,骑士到这里来猎奇探险,盗匪来这里拦路打劫,哥萨克想捕猎鞑靼人,鞑靼人也都想捕猎哥萨克。有时为了保护畜群,全村的人会跟成队的匪帮激烈交火。因此,这荒原既空旷又热闹,既宁静又可怕,既和平却又杀机四伏。这大荒原由于蛮荒而更具野蛮性,而这种性也来源于人的野蛮本性。 有时一场大战波及它的全境,于是这时候,鞑靼的骑兵、哥萨克的团队、波兰的混成连队、瓦拉几亚人的连队,便会像滚滚洪流在草原上泛滥。一到晚上,有马的嘶鸣与狼的嚎叫相互应和,战鼓响,铜号鸣,其声音响彻奥维陀夫湖的上空,回落在黑海之上。而在黑海边的通衢上,在库奇曼大道上,真可以说是人流如潮。共和国的边境线,从卡敏涅茨到第聂伯河,都由哥萨克的水寨和边防哨所担任警戒任务。每当无数的鸟群为鞑靼的骑兵所惊起,展翅朝北飞去,就让人一看便知道大道上挤满了人流曰但是,如果鞑靼人从黑森林那边涌现出来,或者从瓦拉几亚方向越过德涅斯特河,那么他们便会和鸟群一道,穿过草原,拥到南方各省。 不过,那年的冬天,鸟群并没有带着聒噪声飞临共和国境内,草原也和往常一样显得非常平静。就在我们这部小说开场的这一时刻,恰逢夕阳西下,鲜艳的晚霞把红光洒满大地,大地一片空寂。在大荒原的北端,沿着奥梅尔尼克河直到河口,即使你有最锐利的眼睛,也看不到一丝一毫的人影,在那昏暗、枯萎、凋谢的草丛中,没有任何的动静,太阳像个半圆的盾牌显露在地平线上,天空已朦胧昏暗,草原也渐渐变得更加幽暗了。在河的左岸,有一块隆起的地方,与其说是山丘,还不如说它更像座坟墓。在这个山包上,现出了哥萨克的石砌的村寨遗址,那是特奥多雷克·布察茨基当年在此兴建的,此后遭到入侵的外族的不断毁坏,这座废墟投下了长长的阴影,其下面是波光粼粼的奥梅尔尼克河,它在这里正好拐弯,朝第聂伯河流去,天上的霞光、地上的亮光都在渐渐消失。空中传来灰鹤的啼鸣声,它们正朝大海飞去。除此之外,便再也没有别的响声来打破这里的寂静了。 黑夜笼罩着荒原,随之而来的是幽灵出现的时辰。当年在哨所值勤的骑士们都会在心中嘀咕,那些在荒原暴亡和凶死的人,一到夜晚,他们的魂灵便会出来,成群结队地跳起了转圈舞,任何十字架或者教堂都奈何不了他们。于是这些骑士们,每当标明午夜来临的火绳烧完之时,都要在哨所里为那些死去的鬼魂做安魂祈祷。还有的人说,有些骑马的鬼魂常常会在荒原上游荡,他们拦住过往的行人,哭泣着,哀求着,要人们为他们画个圣十字。在这些幽灵里面,偶尔还能碰上吸血鬼,他们大喊大叫着追逐路人。但是有经验的耳朵老远就能分辨出哪是鬼叫,哪是狼嚎。有时还能看到成团成团的鬼魂队伍朝哨所开来,他们离哨所那样近,以至于哨兵不得不鸣号报警。通常这种情况便预示着要发生一场大战。遇见单个的幽灵,也不是什么好兆头,但也并不都是坏事,因为有时也有个把活人出现在行人面前,而且会立即消失,蓦然相遇,常常会让人误以为是幽灵。 黑夜已降临奥梅尔尼克河,出现在废弃哨所周围的,无论是活人还是幽灵,都用不着大惊小怪。月亮从第聂伯河后面升起,洒下一片皎洁的银光,照亮了荒原,照亮了灌木丛林,照亮了广袤的大草原。这时,在下面的平川上,出现了悄然活动的某种夜行动物。飘动的云彩时而把月光遮没,时而又把那些活动的形体照得清晰可见,时而又黯然隐没,时而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融化在黑暗中了。头一个登上山包的骑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别的骑者也都朝山包走去,他们悄然无声、小心翼翼、动作缓慢,时而停滞不前。 P1-4 序言 译本前言 《火与剑》的作者亨利克·显克维奇(旧译为显克微支)是波兰最杰出的小说家和语言大师。他的作品以其炽热的爱国激情、广阔壮丽的现实和历史场景、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显克维奇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来的波兰作家。早在二十世纪初,由鲁迅兄弟翻译出版的《域外小说集》就译有显克维奇的四篇小说,并一直受到鲁迅的喜爱和尊重,成为鲁迅早期最喜爱的两位欧洲作家之一。嗣后,由于鲁迅和其他中国作家的倡导和推介,显克维奇的作品便相继被介绍到中国来。 亨利克·显克维奇一八四六年五月五日出生于波兰波德拉什地区的伏拉一奥克热雅村。祖父和父亲都在军队中服过役,是个富于爱国传统的家庭。一八五五年,由于家道中衰,举家迁至华沙,靠变卖家产得来的一点钱财过活,处境甚为窘迫。显克维奇在中学的最后一年和大学学习期间,便一面学习,一面给人当家庭教师,过的是半工半读、半饥半饱的清贫日子。一八七二年显克维奇开始小说创作,相继发表了他的描写大学生生活的中篇小说《徒劳无益》和表现实证主义观点的小说集《沃尔西尔皮包中的幽默作品》。 显克维奇开始小说创作的年代正是波兰处于大变革大转折的时期,当时的波兰早已因俄国、普鲁士和奥国的三次瓜分而失去了国家的存在,但勇敢的波兰人民却不甘心做亡国奴,曾先后多次掀起民族武装起义。然而在一八六三年一月起义失败后,波兰社会开始分化,波兰上层社会人士对占领者采取妥协顺从的态度,而中小贵族和农民的破产,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一批受实证主义哲学影响的知识分子便掀起了一场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他们反对旧的封建意识,主张实业救国。他们认为波兰的复兴再也不能通过武装起义和暴力革命,而只能通过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来实现。于是他们提出普及教育、发展科学、发展工商业的复国纲领,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然而他们的主张却被外国统治者的空前民族迫害和经济掠夺政策所摧毁。显克维奇虽然没有参与这场实证主义的运动,但却受到它的影响,因此,他早期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实证主义纲领的实践者。 一八七六年他作为《波兰报》的记者访问了美国和英、法、意等国,使他的思想有了较大的改变。短短五年间,除了写出《旅美书简》和其他通讯报道外,他还创作出一批揭露社会黑暗、描写波兰人民苦难生活和流落国外的侨民的悲惨处境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如《炭笔素描》、《音乐迷杨科》、《一个家庭教师的回忆》、《灯塔看守》、《为了面包》等都是传世的佳作,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和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 随着八十年代的到来,显克维奇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短短六年中,他便相继发表了卷帙浩繁的三部曲:《火与剑》、《洪流》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这三部小说都是以波兰十七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不仅在显克维奇的创作中,而且在波兰小说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 显克维奇的小说创作从揭露社会黑暗转向历史小说是有其政治社会原因的。当时的波兰并没有因实证主义运动而变得更为美好,反而越来越糟:外国统治者的民族同化政策更加严厉,大批农民流落国外,国内的社会难题有增无减,波兰民族正在绝望中沉沦。这种社会境况使显克维奇的文艺观也发生了变化,他认为作家应负有民族使命和社会使命,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给苦难的同胞以信心和希望。显克维奇知道,在现实的社会中是很难找到希望和信心的。但是在波兰的历史上,却“发生过伟大的事件,出现过伟大的人物,有过令人振奋的东西:伟大的性格,伟大的罪过和伟大的牺牲”①,只有这样的历史才会给人以力量、希望和鼓舞。特别是十七世纪,波兰经历了三次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事件,但波兰人民为抵抗外族的侵略、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涌现出无数的民族英雄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谱写出许多爱国主义的赞歌。如果小说能去反映这样的历史事件和英雄行为,定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这就是显克维奇创作三部曲和其他历史小说的用意和目的。继三部曲之后,显克维奇还创作了反映波兰抗击十字军骑士团侵略的《十字军骑士》和揭露罗马暴君尼禄残酷统治的波兰最著名的小说《你往何处去》。正是后一部小说,使显克维奇获得了一九。五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火与剑》所描写的是一六四八年开始的波兰王军与哥萨克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内容涉及波兰、立陶宛、乌克兰、克里木汗国和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里有必要对它们的历史渊源作一个简略的回顾。 大约在公元九世纪,在维斯瓦河和第聂伯河之间,居住着古斯拉夫人。由于北欧诺曼人的入侵,这个地区便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基辅罗斯国家,乌克兰全境都处在这个国家的疆域之内。波兰人属西斯拉夫人,于十世纪末基辅罗斯衰落后建立国家。立陶宛也在十二世纪形成强大的势力,不断向罗斯地区扩张,其疆土除立陶宛本土外,还包括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部分地区。十三世纪中叶,东部和西部斯拉夫人都遭到蒙古军队的入侵。据史料记载,一二三二年蒙古的拔都曾率领二十万大军长驱直入,攻占了莫斯科公国、基辅罗斯,一直攻陷了波兰的首都克拉科夫,并在瓦尔斯塔特大败波、德联军,后因窝阔台去世,蒙古军才退回到伏尔加河下流,并以萨莱为都城,建立了横跨欧亚的钦察汗国。十四世纪中叶,立陶宛打败了钦察汗国,从蒙古鞑靼人手里解放了包括基辅罗斯在内的整个第聂伯河流域。波兰在这期间,也收复了沃仑、加利奇和利沃夫等城市。一三八五年为了抗击骑士团的侵略,立陶宛与波兰在克列沃签订协议,两国实行联合,立陶宛大公雅盖沃迎娶了波兰女王雅德维佳,并加冕为波兰国王,立陶宛并入波兰,这样隶属于立陶宛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莫斯科公国却一直受到钦察汗国的统治,达二百五十年之久,直到一四八。年,伊凡三世时期才结束鞑靼人的统治,其时的钦察汗国也因内部矛盾,分裂成克里木汗国、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诺盖汗国、大帐汗国等汗国。其中以克里木汗国势力最强,后来它又与土耳其结成联盟,经常骚扰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特别是与其接壤的乌克兰地区。一五四七年伊凡四世把莫斯科公国改为沙皇俄国,并加冕为沙皇。在吞并了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和诺盖汗国之后,伊凡四世便于一五六三年率领俄军进攻立陶宛。面对俄国咄咄逼人的扩张和侵略,波兰和立陶宛于一五六九年签订《卢布林条约》,正式合并为一个国家——波兰共和国。波兰共和国便成了一个包括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一小部分俄罗斯的多民族共和国。 波兰共和国成立后,大批波兰贵族拥向乌克兰,他们在那里圈田划地,建立劳役制的大庄园,迫使当地农民沦为农奴。茹凯夫斯基、波托斯基、扎莫伊斯基等家族便成了乌克兰地区的豪门望族,其占有的土地甚至超过西欧某些封建公国。而原有的乌克兰王公贵族,也仿效波兰豪门,成了拥有大地产的封建领主,与波兰豪门享有同等的政治地位和特权。乌克兰农民不堪豪门贵族的压迫,便纷纷采取逃亡的形式,逃到第聂伯河下游谁也管不到的地方。他们以捕渔、狩猎和垦荒为生,被称为哥萨克。十六世纪末,他们在第聂伯河的著名险滩扎波罗热的托马科夫卡岛上安营扎寨,建立了哥萨克中心营地谢契。为了防御土耳其和克里木鞑靼人的侵犯,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组织——民团,并民主选举出自己的统领。由于哥萨克骁勇善战,波兰国王巴托雷便把他们登记在册(只限一千人),委以戍边任务,被称为“在册哥萨克”,波兰政府给予其固定的薪饷,并对上层哥萨克授予贵族称号。随着逃亡农奴的人数增加,哥萨克队伍不断扩大,哥萨克要求增加在册人员的数目,波兰政府不仅不增加,反而因财政困难克扣他们的薪饷,并不断限制他们的自由,这常常引起哥萨克上层和群众的不满,武装暴动时有发生。这些暴动虽然被政府镇压下去了,但哥萨克势力并没有被削弱,反而越来越壮大,以至于威胁到波兰共和国的安危。一六四八年是波兰历史上不幸的一年。就在这一年的五月,爆发了由赫米尔尼茨基策动和领导的大规模的哥萨克暴动,暴动立即演变成有农奴、城市平民和其他阶层参加的声势浩大的遍布乌克兰全境的战争。 《火与剑》所描写的就是这场由赫米尔尼茨基发动的哥萨克大暴动。小说在广阔的画面上展现了波兰军队和哥萨克鞑靼联军的血与火的较量,并在硝烟弥漫、刀光剑影的残酷战斗中插入了斯克热杜斯基与海伦娜的爱情故事。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部历史小说的基本内容。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又派生出许多支线,每条支线都写得脉络分明、错落有致,而且与主线紧密相联,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 《火与剑》写了两个对立的真实的历史人物:赫米尔尼茨基和维希辽维茨基。显克维奇笔下的赫米尔尼茨基与其历史原型较为一致。他原是扎波罗热哥萨克部队的一位文书,因与波兰贵族有私仇,便策动哥萨克叛乱,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实现他割据称王的野心。显克维奇在刻画赫米尔尼茨基这个人物时,并没有将他简单化,而是从多方面去揭示他的性格。他凶狠残暴、杀人如麻,但他天生是个将才,善于审时度势、运筹帷幄,能一呼而百应,一起事便打了几个大胜仗,让许多身经百战的波兰老将军都成了他的败将和俘虏。他报复心很强,对他的仇敌往往斩尽杀绝,不留活口。但他又很讲义气,斯克热杜斯基救过他的命,他便对斯克热杜斯基格外开恩,几次落入他的手中都没有将其杀掉便是这种义气的证明。他专横跋扈,权欲熏心,总想称王称霸。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与外国勾结,让鞑靼军队蹂躏自己的同胞,更可恶的是他与沙皇俄国签订密约,使乌克兰成为沙俄的藩属,导致俄军大量入侵,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波俄战争,并让俄国夺走了第聂伯河东岸的大片土地,也使波兰的元气大伤,而赫米尔尼茨基就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小说作者从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立场,对赫米尔尼茨基的叛卖行径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 与赫米尔尼茨基不同,小说中的雅内梅·维希辽维茨基则是个被作他能说会道,每当他说话时,总是滔滔不绝,绘声绘色,使听众听得入迷。他又是个爱吹牛的人,处处好表现自己,吹嘘自己,每当他讲述事件时,总爱真真假假,添油加醋,说得天花乱坠。他能把不体面的事情说成是他的英雄业绩,甚至贪别人之功为己功,把别人的功劳算在自己的账上,他俨然成了天下无敌的英雄,处处都有他立下的不朽的功劳。他若是赞美起一个人来,能用夸大的言辞,说得听众对他赞美的人肃然起敬。但当他讽刺人、挖苦人时,他的言辞又是那样的尖酸刻薄,使被挖苦的人难以忍受。不过他倒有一颗金子般的诚挚之心。他嗜酒如命,只要有酒,便会不分地点、场合、生人还是朋友,非要喝得酩酊大醉不可。由于他在三部曲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和性格的风趣,查格沃巴成了波兰家喻户晓的人物。 《火与剑》是一幅色彩绚丽的人物画卷。书中描写了上百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些人物,如上面所论述,作者是以浓墨重彩去刻画他们的,而其他一些人物作者也刻画得生动鲜明,有的寥寥数笔便跃然纸上,体现了显克维奇塑造人物的功力。如对本书主人公斯克热杜斯基的侍童曾江的描写,就十分细致、逼真、生动。尽管他是个十六岁的少年,但他却很有智谋,办事也很认真,显得很是老练。他像查格沃巴一样,爱唠唠叨叨,喜欢卖弄自己。他有些贪财,但从不去抢劫和偷窃别人的东西。他对自己的主人忠心耿耿,甘愿为其赴汤蹈火。他对斯克热杜斯基的依从也超出了一般的主仆关系,反而倒像一对朋友和兄弟。 《火与剑》除了在塑造人物方面取得杰出成就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有其独特而突出的表现。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战争场面丰富多彩,激越惨烈;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茂密高大的森林、广袤无垠的草原;加上对独特的乌克兰民风民俗的描写,都使小说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火与剑》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各种大小战争出现了几十次,但都各具特点。有的是规模宏大的两军对垒,有的是小规模的伏击战、遭遇战,有的是单个的搏斗,但都写得异彩纷呈。在所有这些战争描写中,以兹巴拉日保卫战最为激烈、最为壮观、最为感人。这里有大集团军的攻击,也有小股部队的冲杀;有单个骑士的拼搏,也有多个骑士的混战。这场保卫战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残酷、最壮烈,但也最充分表现了维希辽维茨基及其麾下官兵的英雄气概,特别是龙金·波德比平塔的突围牺牲,写得悲壮激昂,令人潸然泪下和肃然起敬。而斯克热杜斯基的水路突围,更是写得扣人心弦,不仅表现了这位英雄的大智大勇、不怕牺牲的精神,还让读者有了一场担惊受怕、苦尽甘来的体验。 小说在语言方面也富有特色。显克维奇采用了乌克兰的方言土语和十七世纪的波兰语词,使小说既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又有强烈的时代氛围。作者还非常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查格沃巴的幽默风趣,小个子骑士的口头禅“这没有什么”,都使这些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更加生动。整部小说的语言显得非常流畅、优美、朴实、明了而又简洁洗练,使读者读来不忍释卷。 当然,《火与剑》也有其不足之处。显克维奇在深刻揭露赫米尔尼茨基挑起哥萨克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和后果的时候,却没有用阶级观点去分析乌克兰的社会问题,没有把赫米尔尼茨基勾结鞑靼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与参加叛乱的广大农民群众区分开来,对于造成众多农民和下层群众参加叛乱的起因——政治腐败、贵族专横、苛捐杂税繁多等现象,也只作了轻描淡写的叙述,缺乏深刻的揭露,有些地方还对暴动群众的过火行动作了自然主义的描写。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火与剑》自从一八八三年开始在华沙的《言论报》和克拉科夫的《时代报》上同时连载以来,便受到波兰读者的热烈欢迎和喜爱,一百多年来经久不衰,已经出版了五十多版,同时被译成数十种外国文字,还多次被搬上舞台和银幕。一九九八年《火与剑》被改编成电影,成为最近十年来波兰最受欢迎的一部电影。显克维奇已成为在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波兰作家。 林洪亮 二○一三年十一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