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什么,成长是逃离父母的羽翼,在跌倒与爬起中,开始疼痛却快乐地长大,成长是什么,成长是把爱揉碎在心里,在黑暗中穿梭时,心中依然是满满的阳光,成长是什么,成长是看夕阳慢慢下坠,握紧自己的双手,准备为明天而奋发努力,成长是什么,成长中,我们笑过,哭,过,喜过.忧过,成长的味道,也许只有自己知道。
龙翠萍主编的《影响中学生一生的成功故事》的意义就在于:通过阅读名人与常人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使读者获得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坚定乐观前行的信念;在迷茫的人生旅途前,开创探索的精神;在困顿的人生低谷中,勇于崛起的魄力。
龙翠萍主编的《影响中学生一生的成功故事》选取了各行各业精英人士的成功故事,将其细分为“坚持不懈”、“自信自立”、“追寻梦想”、“钻研敬业”、“抓住机遇”、“踏实肯干”、“团结协作”、“激情洋溢”等8个专题,并在文前标示出文眼,文后附上“感悟”,以便大家在阅读中,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与思想情感。
通过《影响中学生一生的成功故事》中的这些成功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成功需要不懈的努力,需要艰苦的付出,更需要人格力量的支撑!
“环保狂人”的八年呐喊
经历艰难的跋涉、孤独的呐喊,今年36岁的王文胜已生出丝丝白发。身材消瘦的他是如此落魄,宽边近视眼镜戴了5年,镜框折断后只是用胶水简单粘了一下;3年前买的皮鞋补了十几次;上衣仍是那件穿了五年的中山装。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钱都用到宣传教科书循环使用上了,哪有时间顾上吃穿。
2005年11月12日,王文胜被提名为中央电视台“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候选人。由他倡导的教科书循环使用问题,也有了新的进展。
1969年10月,王文胜生于河南获嘉县冯庄镇寺后村,童年是在半饥饿中度过的。父亲是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教师,却英年早逝。1985年,16岁的王文胜刚刚初中毕业,便接班当了小学教师。他是个自强上进的人,多次参加自学考试,取得了四个文凭。
1997年秋天,王文胜从河南教育学院地理系大专毕业后,调任获嘉县冯庄镇杨刘庄小学,任二年级班主任。开学后,一位学生拖了很长时间才拿来一大把零钱缴学杂费,这件事使王文胜刻骨铭心。面对缴不起学杂费的家长,王文胜的心被一次次刺痛。
后来,王文胜发现,不少家庭的孩子因缴不起学杂费不得不离开课堂。杂费是固定的,书本费是每学期都有的,它已经成了农村学生的主要负担。王文胜看到,很多课本一学期下来还是挺新的,卖废纸值不了多少钱。他想,如果孩子们用过的教材让下一年级孩子用,不仅可以节约很多钱,也会减轻家长的负担。
通过查阅资料,王文胜发现了一组惊人的数字:目前我国在校中小学生有近2亿人,以每个学生一年两学期用10册课本计算,一年就要用课本20亿册以上,按每人每学期课本平均重2.5千克计算,消费纸张50万吨之多,而生产1吨纸要用20多棵大树,还需要消耗100吨净水、600度电、1.2吨煤和300公斤化工原料。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早已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中国的课本如果循环使用5年,可节约500多万吨纸。造纸行业是重污染行业,如果课本用量减少,不就可以减少污染和节约能源吗?
这一想法激荡起王文胜胸中无限热情,他觉得自己有必要站出来,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王文胜先是收集资料,随后对一些同事、领导谈了自己的想法。可不少人说他是痴人说梦,这样一个大工程,你一介教书先生怎能完成? 王文胜觉得一些人对此事的看法恰恰暴露出他们环保意识的淡薄,基层的现实让他觉得搞不下去,而国内尚未将循环使用教科书纳入环保范畴的大环境也让他非常苦闷。他觉得应该出去走走。从1998年春天开始,他踏上了推广循环使用教科书的道路。
王文胜瞒着家人把刚刚靠亲友资助盖的楼房抵押给了信用社,怀揣着两万元贷款,开始了在河南各地的巡回演讲。第一站选在他进修过的河南教育学院。
站在母校的讲坛上,百感交集的王文胜慷慨激昂,如雷的掌声使他从这里获得了动力。他惯用的开场白是:“我在激动中度过每一天,大家的环保热情使我像火一样燃烧自己。”
1999年,他的一篇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文章在一次征文中获奖,组织方说如果要参加2000年在北京的素质教育演讲就要自筹资金。为了将讲台搬到北京去,在月工资只有200多元的情况下,他还是筹了3000元钱。
当初踏上这条路时,王文胜也想到了艰难,但没想到一走就是漫长的八年。这八年来,他也曾遭遇过他人的拒绝和冷遇,但他带着他的环保激情,走遍了河南。
既然是“环保中国”,自己的声音就不可能只在河南回响。他要讲遍全国,他要让这缕阳光照亮环保的天空。以后的日子里,他四处奔走,夏天穿一双塑料凉鞋,冬天穿一双母亲纳制的棉靴,吃方便面,喝自来水,白天演讲,夜宿街头。他被人称作“环保狂人”。
2001年,王文胜费尽周折,以青年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到河南、北京、浙江、江苏、湖北等十多个省、三个直辖市做了多场演讲。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他能明显地感觉到公众开始将教科书的循环使用纳入自己的环保视野中来了。
就这样,在外“跑”了一段时间后,王文胜想到应该做些更具体的事情了。
2002年,在冯庄镇尹寨小学教书期间,王文胜开始有意识地在尹寨小学和邻近的崔槐树小学进行教科书循环使用试点工作。他让学生把课本保存好,一学年过去后,把能用的书本收上来,能循环使用的都留下来。崔槐树村委会专门给学校捐木头,建了6个大书柜;到2003年再订课本时,就少订了一些,一共有30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这种做法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也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同时也为学校节省了不少开支,试点也得到了校领导和老师的支持。但由于上级教育部门严格按照实际上报学生数目订课本,学校的试点遇到困难。此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激情四溢的王文胜归于沉寂。然而让他欣慰的是,他的教科书循环使用研究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
2004年8月,他的教科书循环使用课题被河南省教育厅立项。2005年初,王文胜的论文获得了国家环保总局举办的“相约绿色时空”征文一等奖,教科书循环使用(封面)设计获得了专利证书。
8年中,王文胜带着梦想,一路宣传,经济捉襟见肘,演讲却掌声如潮。在别人的闲言碎语中,他跑了14个省,进行了200多场演讲,听众达10多万人。如今,山东、福建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试行教科书循环使用。山东省已循环使用89万册,节约资金450多万元。8年来,他花在这上面的钱就有五六万元,欠了一屁股债。王文胜始终不愿意将自己的事业与俗气的“钱”字连在一起,但负债累累的他离开钱又寸步难行。
2005年底,王文胜被提名为中央电视台“年度十大法冶人物”候选人,他平生第一次感到离荣誉如此之近,但同时又感到离理想如此之远。他很在乎这个称号,因为教科书循环使用靠良知、道德,最终还要靠法制,需要政府的硬性规定甚至立法。因此,王文胜的教科书循环使用之路充满艰辛。
面对记者的采访,王文胜说:“8年的呐喊,我是孤独的,但又是充实快乐的,媒体称我是个环保狂人,我人不狂,但我确实为教科书循环使用而痴狂。狂是一种主动性、一种使命感、一种充满激情的状态。”(梧槐)
感悟
“狂是一种主动性、一种使命感、一种充满激情的状态。”王文胜的痴狂来源于对环保事业的热爱和执著,来源于一个人民教师对振兴中国教育事业的使命感,来源于对自己理想的不懈追求。王文胜并不在乎响亮的名誉,他在乎的是更多的人能加入到环保事业中来;他不在意奖赏,在意的是孩子们是否都能读上书;他不害怕孤独,害怕的是环保事业乏人关注。王文胜在出发前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达到目标,即使踏下第一千步的时候,仍然可能遭到失败,但是他仍一步步地坚持往前走,前进一步,如果没有用,就再前进一步。因为他知道,生命的奖赏远在旅途终点,而非起点附近。
P13-16
“人生”是一个充满了阅历的字眼,好像罗中立《父亲》的沧桑眼神,百岁老人的曾经往事,长辈的谆谆教导;“人生”又是一个具有强烈开创性的字眼,它是一个为自己而创造的过程,是一个自己描绘、自己书写、自己感受的过程;同时,“人生”也是一个带着冒险意味的字眼,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也无法规定明天,但是我们可以如探险家般规划好前进的方向,去挑战未知。
人生如同一张白纸,由我们描绘自己的前景,阳光、彩虹、风雨、山峰、断崖……都是我们选景的素材,但只有期盼彩虹的人才能绘出绚烂夺目的美丽画卷。是的,我们渴望成功,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带来短暂的喜悦和继续前行的动力,而一次大的成功则能够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快,变化多,于是,浮躁和急功近利似乎就成了这个时代的副产品。彩票、股票满天飞,各类选秀活动波涛迭起,很多人都想一夜暴富,一夕成名。但那些昙花一现的风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终究只能流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成功究竟是什么?是鲜花与掌声,是众人羡慕的眼神,还是银行帐户上不断增加的数字?有人说,成功就是生活,是长期平安、喜乐的生活;有人说,成功就是热爱你的工作,做你所热爱的事情;还有人说,成功是对自我的不断超越。
而对于真正的强者来说,成功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的完美体现!
本书选取了各行各业精英人士的成功故事,将其细分为“坚持不懈”、“自信自立”、“追寻梦想”、“钻研敬业”、“抓住机遇”、“踏实肯干”、“团结协作”、“激情洋溢”等8个专题,并在文前标示出文眼,文后附上“感悟”,以便大家在阅读中,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与思想情感。
通过这些成功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成功需要不懈的努力,需要艰苦的付出,更需要人格力量的支撑!本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阅读名人与常人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使读者获得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坚定乐观前行的信念;在迷茫的人生旅途前,开创探索的精神;在困顿的人生低谷中,勇于崛起的魄力。
成功不是可遇不可求的运气,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打开成功的大门有一句玄妙至极的咒语,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曾经领悟它。听听他们的故事吧,那些最执著的心灵、最勇敢的抗争、最倔强的坚持、最强大的信念,将给你指明一条最实际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