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三郎所著的《庙堂往事(历史上的京官与地方大员)》是一本语言幽默诙谐的官场历史解析读物。作者以现代角度切入,诙谐中带着犀利剖析的笔法,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条分缕析,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到历史的智慧中去,呈现了行走社会圆融通达的做人哲学。书里有从政、管理、用人、经商的学问;有最经典、最实用的人生哲学;也有为人之法、处世之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庙堂往事(历史上的京官与地方大员)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赵家三郎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赵家三郎所著的《庙堂往事(历史上的京官与地方大员)》是一本语言幽默诙谐的官场历史解析读物。作者以现代角度切入,诙谐中带着犀利剖析的笔法,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条分缕析,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到历史的智慧中去,呈现了行走社会圆融通达的做人哲学。书里有从政、管理、用人、经商的学问;有最经典、最实用的人生哲学;也有为人之法、处世之道。 内容推荐 《庙堂往事(历史上的京官与地方大员)》是一本探究古代仕途的历史普及读物,古今纵横,略重于古。《庙堂往事(历史上的京官与地方大员)》作者赵家三郎以当代读者关心的话题切入,以古代皇家将相故事分析仕途得失,诙谐的笔法里带着犀利剖析,臧否的人物包括赵匡胤、范仲淹、包拯、王安石、朱熹等,总结历史同时,呈现了圆融通达的做人哲学。 目录 第一章 宁在朝廷,不下地方 1.古代当官的四种途径 2.朝廷提携地方,地方孝敬朝廷 3.京官的巨额福利 4.新科进士是最好的政治出身 5.京城的幸福生活 6.京城也有穷官 7.官员的常态消费 8.流血的仕途免不了流血的馈赠 9.新官的对手是旧吏 10.武臣的手段是“明抢”,文官的手段是“暗夺” 第二章 新官上任的机会与陷阱 1.“三把火”与“泼冷水” 2.秩序与圈子——仕途内的橄榄枝 3.形象与印象——混也需要智慧 4.如何为政绩加分? 5.癖好与特长——“一招鲜,吃遍天” 6.异地升迁的奇迹 第三章 文人做官的瓶颈 1.文人能做官吗? 2.“得瑟”是文人做官的通病 3.发脾气也要有资本 4.做官不可得与做官不珍惜 5.皆是文官致命伤 6.舌尖上的官场暗斗 7.身正也怕影子斜 8.一场成功的“官场信息战” 9.巧为上级“背黑锅” 10.巧为上级“争面子” 11.与人无争才是最高明的竞争 第四章 丢官的逻辑 1.官德出了问题比杀人放火还严重 2.皇权在道德前也要退让三分 3.裙带关系暗藏多少祸害 4.官员修养的盲区 5.欧阳修的官场历险 6.“道德战”中的防守与反击 第五章 当官是一门技术和学问 1.让下属产生危机感 2.“装糊涂”是一门艺术 3.“同喜同悲”、“喜怒有度”的神奇力量 4.懂得如何处理身边的“小事” 5.“后发制人”的杀伤力 6.物以稀为贵的“以假乱真” 7.范仲淹的得意仕途 第六章 “二把手”怪圈 1.“二把手”的悲剧 2.既要将帅之道,又要伴君之法 3.辞职需要大资本 4.“二把手”的敏感禁区 5.久立不倒的“二把手” 6.“不作为”的智慧 7.有后台才有将来 8.“二把手”的狠角色 第七章 明处设计,暗处设防 1.皇家年会上的权力之争 2.一名非主流的技术官员 3.“祸从口出”与“一言得道”的官场秀 4.为官要善于露锋芒 5.上级的“默许”是一种神奇力量 6.性格决定官运 7.狼虎丛中能立身 后记 做官的禁忌,做人的底线 试读章节 1.古代当官的四种途径 宋真宗年间有一落第老儒,北漂于京师。 “落第老儒”是经过多次科举考试失败的年老读书人,年龄尚未到进棺材的地步,处于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尴尬年纪。朝廷对科举考试中的年迈举子有“特奏名”照顾,落第老儒大都在四五十岁,说老不老,说年轻也不年轻,有史料记载的举子最多长达三十年未能考中,最后只好抑郁而终。像这种漂泊在京城的落第读书人不在少数,无法通过科举入仕,老儒只得剑走偏锋,另自寻其他入仕途径。没才能、没背景、没钱,整个一“三无人员”,混迹京师的落魄儒生多半毫无背景,期望与当朝大员建立关系甚为艰难。然而,老儒自有妙计。 当时有一市井泼皮名叫于庆的,贫寒不立计,吃了上顿没下顿,与老儒有着同样的悲惨命运。飞黄腾达是所有落魄之人的共同愿望,与博彩的心理一样,希冀有朝一日天上掉馅饼。 于庆到老儒这里买了一注“命运彩票”。这是天赐良机,老儒遂在他身上打起了主意,押下了下半生的赌注。一个泼皮无赖能有什么用处?何况这样的人距离体制甚远。要知道一颗螺丝钉都有它的作用,何况一大活人。 于庆问老儒,如何才能发迹? 老儒给他彻头彻尾地分析了下原因,最后说想要发迹也很简单,但你需要改个名字。 只要能发迹显贵,对于于庆来说叫什么无所谓。老儒给他改姓丁,取名宜禄。 宜禄,翻译成现代话是“高工资、高薪水”的意思,没什么高明之处。三国时期有个叫秦宜禄的,老婆杜夫人,也就是三国第一美女貂蝉。秦宜禄没本事,老婆先被领导吕布霸占,曹操打败吕布后老婆又被曹操霸占了。万难之下秦宜禄选择了离婚,最后张飞结束了他憋屈的一生。文盲于庆不知上述的典故,但这个普普通通的名字却有它玄妙的地方。《宋书?百官志》载:“有苍头字宜禄。至汉,丞相府每有所关白,到阁辄传呼宜禄,以此为常。”由此可见,“宜禄”古时为“宰相仆人”的名字,预示着他的主人能够做宰相。 老儒告诉于庆,你去丁侍郎府上碰碰运气。这就是给他改名“丁宜禄”的高明之处。 丁侍郎即丁谓,时任礼部侍郎。丁侍郎中进士第四名,确实有一定的才能,得到宰相寇准的举荐,上位之后却把寇准排挤走。丁谓本人崇尚祥瑞,恰好晚年的真宗也有这方面的需求,是以平步青云。真宗封禅等大兴土木的事儿就是丁谓与王钦若撺掇的。 老儒不知从何处获悉丁侍郎好详瑞的信息,恰有无赖于庆求拯救,遂出一石二鸟计。老儒正苦于无法与丁谓建立关系,丁谓门客众多,说句不好听的,给人家提鞋人家都嫌浪费时间。恰好有这么个愣头青,权拿他当枪使了。去丁谓府上是有风险的,却于老儒无碍,不成功,死个无赖,老儒落得为民除害的美名,成功了,老儒便能分杯羹,这就是老儒的考量。 事情出乎意料地顺利,于庆化名“丁宜禄”投奔丁谓。丁侍郎一听来者叫“丁宜禄”,饱读诗书的他眼前一亮,心想,难道这预示着自己能当宰相?暗合了丁谓崇尚祥瑞的心理,丁谓大喜,收之门下。果然,没过多久丁谓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丁宜禄承蒙丁宰相提携,老儒也得蒙引见,得到个教育口工作的官职,进入了体制内。 这是宋代笔记史料《枫窗小牍》中记载的一则故事。泼皮无赖、落第老儒,诸如此类活动在体制之外的北漂一族,他们无法通过国家正规的科举制进入仕途,只能通过另一种制度——恩荫制。 面向全社会,宋廷确立了大致四种入仕途径:科举、国子监(太学)、举荐、荫袭。 这四种入仕途径呈现一个相互递进的关系。 首先来说科举制,它是针对贫寒子弟的入仕途径,渐渐地演变为主流途径。宋代科举在唐代基础上增加了“誊录”“弥封”等制度,使科举向“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的最佳公平状态发展。诸多贫寒子弟如吕蒙正、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等皆是通过科举入仕。这是朝廷向民间开放的一种笼络人才的方式,使得万千寒士加入到帝国体制当中,冲淡以往的阀阅世族的权力。科举考试主要有进士科、明经科、武举科、医官、法律等其他诸科。此外,朝廷对耄耋之年的考生设有“特奏名”,即把那些眼瞅要入土为安的老考生放低要求再考一次,或者直接授官。太宗时有个叫赵昌国的老儒,考试时被要求一天内写二十首诗。结果他写了不到十首,水平还一般,太宗也特赐及第。宋神宗元丰年间还有个老儒在卷子上写道:臣老矣,不能写文章了,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神宗特赐食禄终身的优待。“特奏名”进一步地体现了朝廷笼络士人之态度。 对广大的贫寒子弟朝廷开设科举,对于广大干部、纳税大户子女等朝廷也照顾到了,即是国子监,宋廷公务员的孵化基地,进入该学校等于进入了体制内。国子监的监生有不满官职的可以参加进士科考试,但成绩再好也不授予状元。为了避免他们与寒门子弟抢名额,官方规定参加进士科的监生应与其他考生区分,另设考场,称为“锁厅试”,如果考不上的罚铜二十斤。还有一条致命的规定,落第的监生终生不得再参加进士科考试,直到宋仁宗嘉三年(1058年)才废除了这条规定。 科举与国子监两条主流的入仕途径,已然囊括了方方面面,然而朝廷犹觉得做得不够,又设立了举荐制度,对那些散在民间有名气的儒生给予特殊入仕名额,如种放、苏洵等。举荐,原是汉代重要的选官机制,即察举制。宋代规定官员举荐者不得超过五人,初荐者为“破白”,终荐者为“合尖”,防止结党营私。因有名额规定,所以不是至亲或者哥们儿等关系非常铁的不予举荐,每个官员都小心翼翼地保留自己的举荐权。举荐通常是朝中大员举荐颇有政治声望的官员,有着政治方面的考虑,如赵普举荐张齐贤、吕夷简举荐富弼、庞籍举荐司马光、文彦博举荐王安石等等。 以上三种入仕途径层层递进,譬如寒士通过主流的科举制考试入仕,磨勘升迁混得年头多了,说话有了一定的分量方能去举荐某某人,建立自己的官场网络。这样的人子女当官不愁,若不能通过科举,直接上贵族学校即可,甭管官职多大,至少在体制内。如果升迁到了宰执、转运使阶层,荫袭等待遇会自然而然地随之而来。 荫袭,也就是前面落第老儒入仕的恩荫制,即父辈为国做出重大贡献,子女直接以父荫当官,是一种变相的世袭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着重提到了宋代恩荫之滥觞。每逢祭天、皇帝生日、大臣致仕或去世等特殊时节,皇家会拿出名额恩荫臣子,致使恩荫成了常例,待遇优厚。如宋初名将曹彬去世,恩荫其亲族、门客、亲校十余人。太宗时期战神李继隆去世,恩荫其子,又录其门下二十余人。宋英宗治平年间恩荫二百人,宋神宗熙宁六年恩荫四五百人,宋徽宗政和六年恩荫一千四百六十人。有时候一次恩荫名额很多,大臣如无子嗣者则以亲属、门客、随从甚至奴婢充额,更有甚者充分发挥了宋代商业优势,直接将朝廷的优恤名额私下买卖,明码标价。如仁宗庆历年间大理评事一万贯,主簿、县尉六千贯,最低一级文官将仕郎三千两百贯。 面对恩荫入仕的巨大诱惑,体制外的人投机钻营,想尽办法要进入体制内,只要与当朝大员建立关系,哪怕去府上做个幕僚门客也有恩荫入仕的机会。这无疑给那些落第举子及社会闲散人员大开门径,自然个个绞尽脑汁使尽手段。 P2-6 后记 做官的禁忌,做人的底线 我们为何要读历史?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又有人说“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可现在人的交际圈子愈发狭窄,接触的人十分有限。在这种尴尬的环境下,读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就中国历史而言,史料庞杂,浩如烟海,二十四正史下来几千万字必须有了。当年黄仁宇先生阅读《明史》,以每天五十页的速度,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通读一遍。可想而知,说一年读完二十四史的读者,我们不禁要问你看的是目录吧! 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书籍,必然有其穿透性,它的魅力就藏在历史的字里行间。贪恋权力的,贪恋富贵的,都积极地在现实中寻找门径,要看透他们,不得不借助历史。 于是,就有了这本《庙堂往事——历史上的京官与地方大员》。我在读史的过程中,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剖白,总结出来的一些潜在的规律,装订成书,与君分享。中心是做官,然而每一章节都有其侧重,在这里面简单介绍一下,若存疑的读者看过介绍后,可翻回卷首阅读。 先写“京官的诱惑”,俗谚“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现实中却是“宁在朝堂不在地方”,处在权力中心机会更多。在朝廷为官,尤其是新晋官员,却考验重重。 再重点阐述“三把火的陷阱”,入仕头三年的重要时期是官场“愣头青”服从体制、脱胎换骨的时间。这三年里,新官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日后的仕途命运。通过几位新科进士如司马光、王安石等人的政绩及一生的仕途轨迹分析得出新官头三年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揭示文人做官的瓶颈。古代官员多为士大夫,读书人居多。这些人难免有文人习气和情结,势必影响到官运。本章重点描写了文人的若干毛病,以及他们难以通过瓶颈、平步青云的症结所在。 第四,强调“丢官的逻辑”。该章节介绍从汉代到宋朝的纵向的官场道德价值变化,总结出道德管制下的古代中国官场的禁区与底线。如果不清楚大环境,潜规则无从谈起。文中列举三位著名人物陈执中、欧阳修、朱熹,因为触碰了道德的禁区而导致降黜,生活作风问题一直是为官的“道德雷区”。 第五,阐述在道德范围内官场的各种表演秀,领导需要演,下属需要演,有时是“独角戏”,有时是“对手戏”。以范仲淹为例,从其一生宦海浮沉中,剖析官员秀场价值及如何运作、关系网络如何维护等。 第六,该写副手了,主要揭示“二把手”在官场中的生存之道。“二把手”与“一把手”关系十分微妙,处在如履薄冰之境,以寇准、丁谓、王钦若等人为例,且看他们各自在“二把手怪圈”中的挣扎与博弈。 最后,必须要点破权谋,官场如同冰火两重天,一面尊荣显赫,另一面万丈深渊。如何稳定住自己的位置,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深入研究。 读史的意义即在于此,明鉴、明智、明理,通过史实进行不断地总结,为我等提供借鉴之作用,单纯的讲故事,那不是真正的历史。 正所谓史笔是非空自许,人情练达即文章。 赵家三郎 2013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