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茶文化知识一本通/百科知识全书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作者 李元秀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茶文化是人类对茶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应用和创造等过程,而茶道则是茶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涵,茶道与艺术的结合,成为茶文化体系中最具特征性的部分,成为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茶文化知识一本通》介绍了茶文化历史、茶与人的健康、茶道的形成与表现、茶的沏泡艺术、品饮艺术、人们的饮茶习俗、饮茶趋势、茶与文学艺术的结缘、茶文化的发展等内容,突出茶道艺术内容,引导培养学生茶文化方面的知、说技能,茶叶的品、评、鉴赏知识。本书由李元秀编著。

内容推荐

茶文化是人类对茶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应用和创造等过程,而茶道则是茶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涵,茶道与艺术的结合,成为茶文化体系中最具特征性的部分,成为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茶文化知识一本通》介绍了茶文化历史、茶与人的健康、茶道的形成与表现、茶的沏泡艺术、品饮艺术、人们的饮茶习俗、饮茶趋势、茶与文学艺术的结缘、茶文化的发展等内容,突出茶道艺术内容,引导培养学生茶文化方面的知、说技能,茶叶的品、评、鉴赏知识。《茶文化知识一本通》由李元秀编著。

目录

第一章 茶史

茶的起源

食茶文化考究

茶的药用时代

汉代的茶饮料

以茶养廉的魏晋时代

南北朝时的古刹茶香

唐代茶文化的繁盛

宋代的茶文化

辽金元时期的茶文化

明初饮茶方式的变革

晚明饮茶的脱俗化

清代的茶文化

第二章 茶叶

种类繁多的茶叶

茶叶命名的学问

形美味醇的龙井茶

清香幽雅的碧螺春

风味独特的庐山云雾

营养最佳的六安瓜片

“不散不翘”的太平猴魁

延年益寿的蒙顶茶

“三起三落”的君山银针

甘馨可口的武夷岩茶

“七泡有余香”的铁观音

芳香厚味的祁门红茶

越陈越香的普洱茶

赏心悦目的白毫银针

茶的保健功效

第三章 茶具

茶具的组成

茶具的选配

茶具的起源

精美的唐代茶具

奢侈的宋代茶具

简约的元明茶具

兴于明的紫砂壶

盛于清的文人壶

清代的瓷质茶具

独特的壶具铭文

第四章 茶道

茶道的发展历程

茶道的基本精神

茶道的发展与佛教

道家“天人合一”的茶道思想

茶道中的“中和”思想

儒家人格和茶道精神

儒家“乐生观”和茶道

第五章 茶礼

豪华的宫廷茶礼

独特的寺庙茶礼

传统的待客茶礼

悠久的祭祀茶礼

多彩的婚俗茶礼

第六章 茶艺

多姿多彩的茶艺

历史悠久的煮茶法

流行一时的煎茶法

妙趣横生的点茶法

经久不衰的泡茶法

原汤本味的清饮

风味各异的调饮

风雅的品饮环境

茶艺美学的渊源

茶艺美学的特质

茶人的择水之道

第七章 茶政

茶政茶法的兴起

不断变革的榷茶制

强化统治的茶马贸易

贡茶制的起源和发展

以早为贵的唐代贡茶

精致绝伦的宋代贡茶

由繁入简的元明贡茶

重现辉煌的清代贡茶

第八章 茶典

陆羽与《茶经》

赵佶与《大观茶论》

许次纾与《茶疏》

蔡襄与《茶录》

罗廪与《茶解》

朱权与《茶谱》

张源与《茶录》

周高起与《阳羡茗壶系》

第九章 茶馆

唐代茶馆文化

方兴未艾的宋代茶馆文化

各具特色的元明茶馆文化

登峰造极的清代茶馆文化

日渐式微的近代茶馆文化

平民色彩的北京茶馆文化

雅致繁盛的上海茶馆文化

商气浓郁的广东茶馆文化

包罗万象的杭州茶馆文化

色彩斑斓的四川茶馆文化

第十章 民俗茶

闽粤功夫茶

藏族酥油茶

蒙古族奶茶

瑶族打油茶

土家族擂茶

白族三道茶

商榻“阿婆茶”

第十一章 茶与文艺

诗中的茶文化

散文中的茶文化

小说中的茶文化

戏剧中的茶文化

画卷中的茶文化

书法篆刻中的茶文化

对联中的茶文化

谚语中的茶文化

第十二章 名士与茶

文人茶文化概览

僧人茶文化概览

酒茶兼好的白居易

以茶代酒的皎然

从诗人到茶官的陆游

精于茶道的苏东坡

以茶看社会的鲁迅

隐于茶斋的周作人

因《茶馆》而闻名的老舍

试读章节

茶由食用到药用,再到饮用的转变过程,是人类对茶的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逐渐忽略了茶的那些不突出、不重要的功效,把握了茶最为显著的功效——令人兴奋,并根据这种特殊的功效找到了利用茶的最佳方式——饮用,于是茶在中国终于成为一种饮料,这一转变大约在汉代完成。

王褒笔下的“茶饮料”

王褒,字子渊,西汉文学家,生卒年不详,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墨池坝)人。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在汉宣帝时期。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与扬雄并称“渊云”。

王褒《僮约》记载了茶在四川成为普遍性饮料的情形。他记载,汉宣帝时期,奴仆的日常工作有两项与茶有关,即“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其中“烹茶尽具”指的是烹煮茶叶和清洗茶具。这成为仆人的日常劳动,说明在西汉时期茶成为一种经常饮用的家庭饮料,至少在王褒家里是这样的,“武阳买茶”中的武阳,即今天四川的彭山、仁寿、眉山等县,以及双流的南部地区。这些地方距离王褒的家成都不远,是我国传统的产茶区,武阳在当时很有可能是一个大型的茶叶市场,奴仆们几乎每天都去武阳买茶,说明当时茶叶的消耗量之大,假设作为药用,茶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消耗,这也从侧面反映茶在四川已经十分流行。

饮茶之风的兴起

在汉代,茶作为饮料的功能正在逐渐强化,但是作为饮料的茶是无法与它的药用完全脱离的,由此形成了饮料与药用并存且相结合使用的形式。所谓药用与饮料并存,是指茶有时被当做药物,有时则被当做一种饮料。

汉代,许多关于茶的文献都出自文人之手,比如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许慎的《说文解字》、王褒《僮约》等等。这说明了茶已经成为当时文人经常饮用的饮料,也体现了文人对茶的重视。由于饮茶使人精神兴奋、思维活跃,而这恰恰满足了文人写作的实际需求,尤其是汉末,东汉王朝没落,逐渐兴起了玄谈之风。文人们终日高谈阔论,当然也需要助兴之物,茶可长饮而且令人神清气爽,于是饮茶在汉末迅速发展。

此外,从汉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茶叶产量与销量的规模,这反映了民间对茶叶的需求。说明喝茶在民间也很广泛,就像今天很多人喝茶一样,仅仅是出于一种习惯,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精神兴奋。民间对茶叶的这种观念,使茶成为一种更纯粹的饮料。

以茶养廉的魏晋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官吏及贵族皆以夸豪斗富为美,使得纵欲主义盛行,世风日下。这种奢靡的社会风气深为一些有识之士痛心,于是出现了陆纳以茶待客、桓温以茶替代酒宴、南齐世祖萧赜以茶祭奠等事例,这些政治家提倡以茶养廉,用以纠正社会的不良风气,使茶成为节俭作风的象征。

陆纳以茶待客

陆纳,字祖言,他少年时代就崇尚清流,贞厉绝俗。太原王述雅敬重他,引荐为建成长史,后又任黄门侍郎、本州别驾、尚书吏部郎等职,晚年出任吴兴太守。陆纳为人廉洁,在他看来,客来待之以茶就是最好的礼节,同时又能显示自己的清廉之风。在他任吴兴太守时,有一次卫将军谢安去拜访,陆纳并没有大肆招待,只是清茶一碗,辅以鲜果而已。他的侄子非常不理解,以为叔父小气,有失面子,就擅自办了一大桌菜肴,陆纳得知非常生气,待客人走后,就揍了侄子40棍,边揍边说,你不能给叔父增半点光,还要来玷污我俭朴的家风。

刘琨以茶解闷

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东北)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西晋诗人、音乐家和爱国将领。在“八王之乱”的末期,司马越掌了朝政大权,刘琨被派往西北重镇并州镇守,此时北方匈奴乘虚而入,刘琨眼见领土丧失,国无宁日,心中十分苦闷,但他并没有因意志消沉而追逐奢靡,而是以喝茶来解闷消愁。当时刘琨曾在一封给他侄子刘演的信中说,以前收到你寄来的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这些都是我所需要的。但是当我感到烦乱气闷之时,却常常要喝一些真正的好茶来消解,因此你可以给我买一些好茶寄来。

萧赜以茶为祭

萧赜,字宣远,汉族,祖籍南兰陵,齐高帝萧道成长子,南朝齐武皇帝,年号永明。齐武帝十分关心百姓疾苦,他以富国为先,不喜欢游宴、奢靡之事,提倡节俭。萧赜在他的遗诏中说,我死了以后,千万不要用牲畜来祭我,只要供上些糕饼、水果、茶、饭、酒和果脯就可以了,自此茶开始步人大雅之堂,被奉为祭品。这也是萧赜针对当时贵族糜费的丧葬仪式所提出的改革,萧赜发布的遗诏,对后世以茶为祭的习俗有所推动。

茶之所以被视为一种节俭生活的象征,不仅是因为它被社会上层和普通百姓饮用,更重要的是它的价格便宜。“茶”与“俭”建立联系,并不是由茶所特有的物质属性,而是茶的社会属性。总之,以茶养廉之风在魏晋南北朝的兴起,说明茶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开始萌芽。P6-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