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宝山湖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何湘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981年2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气温很低,但天气晴朗,冬日的阳光洒在上海宝山的土地上。在上海宝钢指挥部的小礼堂里干部们正在听取一场传达报告,这座小礼堂150个座位已坐满。参加会议的是各分指挥部的领导,各分厂的领导,各设计科研单位的领导,以及指挥部和总厂各处的处长。自从两个月前宝钢工地上接到了停缓建的通知以后,人们都在盼望着从北京会有什么新的精神来。进行这次传达报告的是宝钢常务副指挥,冶金部副部长马成德。他现年62岁,很清瘦,东北口音,但并不是很浓重。他有点疲惫,但精神饱满。他是刚从北京归来,参加完冶金工业部的会议和列席了国务院关于宝钢工程的专题会议后回来做传达报告的。在国务院宝钢工程专题会议的出席人员中和列席人员马成德并不陌生。在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和“大炼钢铁”的全民运动中出现了不少浮夸现象。当时的冶金工业部生产司司长马成德因为直言不讳地批评了浮夸现象而遭“靠边站”。但他和钢铁研究院、钢铁设计院以及几个炼钢厂和轧钢厂会同重点工程项目的干部和科技人员合作,默不作声地开拓着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低合金钢生产道路。当一小批一小批的低合金高强度钢材得到生产应用后,又进一步制定出了企业标准、部颁标准和国家标准后,我国的钢铁生产得到了转机,重视质量、重视科学、重视正常生产秩序的现象逐步得以建立。所以在国家机关干部中间,不少领导干部对马成德这样一位敢于直言、敢于埋头工作的干部都有较好的评价。

这次全国基本建设大调整关于宝钢应该下马还是继续上马,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有人就提出国务院的会议让马成德来发表一点意见。马成德长期住在宝钢第一线的现场,不妨听听他的意见。这就是通知马成德来列席国务院关于宝钢的专题会议的背景。当马成德走向国务院会议室的时候,有两位老朋友提醒他,说话的时候还是谨慎一些好。马成德很感激他们,因为这些老朋友知道他有直言不讳的习惯,怕惹出麻烦。马成德跟随冶金部长和其他部长一起走进国务院的会议室。国务院的会议室是很安静的,大家基本上没有交头接耳,就是讲话也很轻声轻气。会议开始首先听取了国家计委主任和财政部长对基本建设大调整的若干方案。这是国家计委和财政部会同各重点建设单位共同制订的方案,若干方案供会议讨论和比较。当国家计委主任和财政部长结束发言后,就轮到了马成德的发言。马成德用扼要的话汇报了一下宝钢工地的情况,他说,在工地上各级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对中央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工业项目是拥护的,对国家进行基本建设大调整也是拥护的。现在工地上正集中力量建设发电分厂,其他的项目已经停缓下来。陆续从日本和西德引进的设备分别加以妥善的保管和维护。重要的设备如大马达、轧钢机等,是放在已经建成的设备仓库内维护,另外专门安排了两座设备仓库,在仓库内分割成几十个小间,每间20~40平方米,装备了空调机,主要是放置精密的仪器设备,像电子计算机、液压设备、精密检测仪器等。放在这些有空调设备的小房里,保证恒温、恒湿和空气的清洁度,完全按照说明书来加以维护,定期地进行通电维护,以防止这些精密的仪器遭受损坏。

在汇报到这里时,一位领导打断了马成德的发言说:“看起来你是主张上马的积极分子啊。”

马成德回答说:“是的,工地上的职工们,科技人员们,都认为这些引进的重要设备和精密设备来之不易,是国家花了大量的资金买来的,我们只有尽心尽力地根据中央精神把设备维护好,才对得起党和国家。”

这位领导人又问马成德:“国家计委已经和你们商量若干个方案,准备把宝钢分成两期工程来进行,第一期工程年产300万吨钢的规模,第二期工程达到年产670万吨钢的规模,这样的方案你们觉得可行吗?”

马成德回答:“我们和宝钢顾问委员会的专家们商量过,从国外引进的设备陆续要运到现场。这些设备折合人民币来计算,是89个亿,都有中国的银行出具的不可撤销的保证函,所以这些设备的付款是必须要完成的。另外工地上已经打下了钢管桩,打下了钢筋混凝土的设备基础,部分的厂房已经盖上了房顶,这一部分投资总计是16亿元,89亿元加16亿元总计是105亿元,顾问们认为必不可少的设备维护费也要10个亿,这样就是115亿元,国家再拿出十几亿投资,就可以建造一座年产300万吨钢的现代化的钢铁企业。如果这样以生产顶进口,每年国家就可以省出十几亿到二十亿美元的进口钢材,如果下马了,全部打了水漂,我们怎么向全国人民交代?”

马成德的直言不讳使会场顿时安静下来。有人担心马成德的直言不讳会出事情,但是会场倒很宁静,大家都觉得这位从现场来的领导干部讲了真话。

就在这时,这位领导人又插了一句:“听说你们那里的顾问委员会是热心于宝钢建设的上海的专家学者,是一个很好的智囊团呀。”

马成德说道,确实是一个热心于宝钢建设的高级智囊团,而且他们都是尽义务,不要报酬的。每位顾问还都团结着一批科技人员和经济研究人员。就在这时,这位领导又提出说:“但是有人反映你们那里的浪费很大,每一立方的黄沙就要四五十块钱,有这个事吗?”

马成德说:“有这个事,对此我们感到很不安,很内疚,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当然,客观上也有些原因,上海这个地方就是没有黄沙、没有石子。人家说,石子黄沙都是地方材料,在别的省市可以筹集到这些,但是在上海没有。上海的石子都是从浙江运过来,上海的黄沙都是从山东岚山头运过来。山东的岚山头运黄沙过来,每吨如果是地方材料6元钱,但是从山东运来就成了20元1吨。20元1吨每个立方就是三十五六元。再加上间接费是跟着直接费走的,间接费和直接费是按一定比例算的,水涨船高,所以每立方黄沙就要四十几元。这说明我们这个重点项目中花的钱是很惊人。最近有一位工程公司经理对我说,他们在武钢大量利用钢渣、铁渣和粉煤灰来做石子、沙子,就节约了好几千万元。我和他们商量了一下,在一个工程中做了些改进,结果这个工程用钢渣来代替主要石料,这项工程就节约了800万元,当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能节约,但是总是说明这里有很大的潜力。”

这位领导人又说了:“很好,老马。你能看到重点工程应该重点节约而不应该重点浪费,这就很好,有不少人都怕宝钢会变成无底洞。你们能把这个无底洞填上,就好了。”P1-3

后记

本书是一本记实体作品,之所以称作纪实小说,是因为本书基本上写的是真人真事,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对一小部分人物采用了化名的办法。作者参加了本工程前前后后的全过程,受到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创新事业的精神鼓励,决心写成了这样一本纪实小说。由于作者文学素养不高,不尽如人意之处甚多,敬请读者原谅和批评指正。

作者于2012年春

目录

第 一 章 传达国务院专题会议精神

第 二 章 参观吴淞自来水厂

第 三 章 为新设想方案加班工作

第 四 章 科学会堂内外

第 五 章 论证水源方案

第 六 章 在长江大堤实地察看

第 七 章 第一次水源方案论证会

第 八 章 在疏理中探索最佳方案

第 九 章 专题会议上发生的争议

第 十 章 南京之行

第十一章 一次民间科技活动

第十二章 汇报会和讨论会

第十三章 和国务院代表谈心

第十四章 和宝钢政委陈锦华谈心

第十五章 第二次水源方案论证会

第十六章 国务院代表深入调查研究

第十七章 宝钢水源方案的最终决策

第十八章 成立引水工程办公室

第十九章 参观郑和纪念馆

第二十章 新婚旅行

第二十一章 一切为开工作准备

第二十二章 采访总经理和女工程师

第二十三章 采访特种公司工地

第二十四章 江中一号小房的建成运行

第二十五章 在科协举行的新年茶话会

第二十六章 初步设计审查会议召开

第二十七章 迎接大年初一正式动工

第二十八章 临行前的话別

第二十九章 抛石棱体作业设计的编制与实施

第三十章 江又峰回答对水源方案的担心

第三十一章 拍摄科技纪录片

第三十二章 施工组织设计评审会召开

第三十三章 1983年台风到来前后

第三十四章 实施提前工期奖

第三十五章 大沉井航运记

第三十六章 工期一拖再拖的管道工程

第三十七章 基本建设投资中的加法和减法

第三十八章 大沉井混凝土的冬季施工

第三十九章 库底土清除方案的形成

第四十章 两个3000万怎么办?

第四十一章 依靠科技,抵御台风

第四十二章 两个报告会的举行

第四十三章 在8406号强台风到来之际

第四十四章 为挖泥船队上场作准备

第四十五章 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

第四十六章 水质研讨会的举行

第四十七章 混流大泵把长江水抽取入水库

第四十八章 挖泥船队跨越堤坝进入水库

第四十九章 到中央纪委去看韩光

第五十章 尾声

后记

序言

当我手捧这本宝山湖纪实小说时,在我的眼前展现出一幅工地施工的场面,这是宝钢长江引水工地的施工现场场面。

宝钢长江引水工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一方面是因为它建成后要保证宝钢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生产所用优质淡水的供应,另一方面,它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技工程。因为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长江口受咸潮影响,这里的长江水不能成为钢铁厂生产用水,钢铁厂需要到七十多公里以外的淀山湖去取淡水。尽管避咸蓄淡长江水源方案已经在1982年9月得到国务院批准,但是争论一直没有停止。

我们这次参观时间是1985年2月23日年初四星期六上午,一同去参观的有李国豪教授和上海市科协的几位同志,宝钢的领导和工程负责人陪同我们参观,向我们介绍情况。工程是很壮观的,岸边水库总库容为1000万立方米以上。在我们的眼前已经看到了它的规模,包括2000米老江堤和3700米新江堤,现在工程正在不断加高加宽,眼前的载重汽车在不停穿梭来往,有条不紊。水库的前沿,有一座43米外径的大型沉井泵房,在沉井泵房外面向江心方向300米是取水头部,取水头部将把淡水从主航道附近引入沉井泵房,由沉井泵房将淡水抽入岸边水库,然后由老江堤内侧的输水泵将水库的淡水源源不断送入厂区。我们站在工地上就能一目了然地看清楚这项科技工程的科技含量。在主航道旁边,建有一座钢板小房,这里每天每小时都在检测江中氯离子的变化,按照工程负责人的介绍,长江江心的淡水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在农历的初一和十五前后,也就是朔日前后或望日前后,总是出现淡水过程。将这些淡水通过钢管由沉井泵房抽入水库,这样,第一阶段的取水过程是间断性的,即咸水不取只取淡水。第二阶段输水泵房将水库的淡水24小时不间断地输入厂区,这就是避咸蓄淡筑库取水的全过程。工程负责人向我们介绍,这项工程现在比计划工期提前了两个月左右。可以在1985年9月宝钢一号高炉投产时和其他24项引进项目同步投产。

这次现场参观,给我心中增加了很大底数,原来社会上提出的许多疑问,似乎一件一件得到了答案。比如说:这是一项国内外没有先例的工程,是投机取水,投不到机怎么办?又比如,水面施工,工期很难保证,影响其他引进项目的进度怎么办?再如:投资控制不住怎么办?今后的发展受到限制怎么办?这许多疑问正在渐渐地找到答案。工程负责人的清晰介绍和对工程进展的信心感染了我们。以后我一直通过上海市科协宝钢顾问委员会知道工程进展情况,直到顺利投产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使得这个国内外没有先例的工程,出现了它的第一例。以后又看到了这项工程的科技论文集的出版和两座纪念碑的先后建成。我为此非常高兴,我虽然一辈子从事科技工作和教育工作,但同时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因此看到宝山湖这样一个工程,不仅能够生产出这样的工程产品,还能够生产出文学这样的精神产品,我感到特别高兴。

《宝山湖》的作者用50章的篇幅,描写了前前后后几十年来这个团队所作的不懈的努力。前49章写的是1981年到1985年间的人和事,而第50章写的是工程建成投产后几十年间的人和事。在前49章中大多数采用了真人真名,也有少数采用了化名,以免除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而在第50章中,则全部采用了报纸杂志和书本上所摘引下来的人和事,全部采用真人真名真事,因此前后存在着一点为数不多的错位,但整体读来是流畅的,尤其是作者写到这项工程的科技含量时,没有采用过多的技术用语,而是让读者读到通俗易懂的文字。

整个这本书,笔调朴实无华,通过不同的人群,把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所作出的努力反映出来,他们共同努力的目标,是要在受咸潮入侵的长江口地区寻找到淡水资源。

在这本书里,写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说:人们提出在长江岸边,建造一座水库,根据氯离子时空变化规律,将淡水在农历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从江心抽取到水库,然后源源不断送往厂区,这样就在长江口开发到了淡水资源;又比如:当动工之初,需要大量抛石的时候,启东渔轮厂就带着500吨和300吨的石料运输船前来请战,承担了五分之二的工程量,既加快了进度,又预压了河床地基,提高了质量,从而使本工程节约了一座价值250万元的钢结构施工栈桥;再比如:水库库堤合龙后围在库内的250万立方土怎么办?最后用70万方填筑库堤,约90万方吹填成17万平方米的绿化地带,另外将近90万方吹填土用于几年后动工的陈行水库土源,做到了全部物尽其用。还比如:庞大的挖泥船队,怎样跨越堤坝到库内挖土,看上去是一个不小的难题,结果是用混凝土斜坡和一整套卷扬机系统将庞大的挖泥船队从长江牵引到了水库内,牵引过程中,几十名日本专家前来参观,这也成为中日双方专家的一项美谈。所有这些有趣的事情,都闪耀着人们智慧的光芒,看上去是一些疑难杂症,解决起来却妙趣横生。

通读这本书,一个接一个难题的解决,使人们感觉到生机盎然、新鲜事情不断。

本书还用一定的篇幅描写了理论工作者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干劲,出版了一本理论专著和二十多篇优秀论文。作者还用一定的笔墨分别描写了在科研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科技协会等单位的人们,不但有奋战在工地上的朝气蓬勃的青年工人和基层领导干部,还专门有在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水源作业区的职工们,作者还援引了《宝钢日报》在建厂30周年时所写的一篇回颐文章,这篇回顾文章的题目是《宝山湖,钢城的璀璨明珠》,描写了水源作业区怎样在几十年里不断巩固已有的成绩,还年年有所创新,在我国的基本建设中,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指出一些工程由于考虑不周、运行不当出现过的一些失败和报废工程。因此宝山湖这个水源作业区职工的精神是值得大大发扬的。

在这部书中出现的一些领导干部像国务院代表,冶金部部长、副部长,上海市副市长这些领导干部为国为民勤奋工作,他们忠实地站好自己最后一班岗的精神,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就是对现在干部中的一些贪污腐败分子的一种鞭挞。

以上是我的一点读后感,就作为前言吧。

仅向科技界和教育界的领导、教学人员和青年学生推荐这本书,希望这本书对大家在精神上有所得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内容推荐

《宝山湖》是一部纪实小说。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最大的钢铁工业项目上海宝钢工程,处于停缓建论证时期。关于宝钢的水源方案,存在着各种争论。全国人大代表和上海市各界纷纷提出宝钢就建在长江边,为什么夏季用长江水,冬季却要到70多公里以外的淀山湖去取水。由于冬季长江流量减少,咸潮入侵,使水中氯离子值严重超标,才不得不作出淀山湖引水的方案。经过宝钢和上海市科协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形成了“避咸蓄淡筑库引水”的长江水源新方案,当时被认为在国内外没有先例。经过上级机关的支持和国务院的批准,又经过广大科研设计、施工和生产运行人员的继续努力,这项新方案在1985年9月建成,保证了宝钢一号高炉的胜利投产,为长江口淡水资源的利用开辟了一条新路,满足了宝钢一、二、三期工程和三期以后工程的需要。同时也改变了上海市自来水水源地的格局,并为沿海地区钱塘江口、西江口树立了样板。工程建成后,当时的国家主席李先念为工程题字建碑“宝钢长江引水工程落成纪念”,党中央领导人陈云将水源工程命名为“宝山湖”并题字建碑。后人就把宝钢长江水源工程称为宝山湖工程,宝山湖成为钢城的璀璨明珠。《宝山湖》为该工程建设的纪实文学。本书由何湘著。

编辑推荐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最大的钢铁工业项目上海宝钢工程处于停缓建论证时期。其中关于宝钢的水源方案存在着各种争论。经过宝钢和上海市科协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形成了“避咸蓄淡筑库引水”的长江水源新方案,经过上级机关的支持和国务院的批准,该方案城1985年9月建成,保证了宝钢一号高炉的胜利投产,为长江淡水资源的利用开辟了一条新路,也改变了上海市自来水水源地的格局。后人就把宝钢长江水源工程称为宝山湖工程,宝山湖成为钢城的璀璨明珠。《宝山湖》为该工程建设的纪实文学。本书由何湘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1: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