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僧德诚禅师这首诗,写的是月夜垂钓的动人情景,我们仔细玩味这首禅诗,会发现禅师写的不是真正的钓鱼,而是如何找到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小秘密”。
干尺细细的钓丝,完全是一个形容词,作为人间的比喻,一是指出潭水之深,二是人生的寻寻觅觅,有如千丝万缕,一旦用功了,生命的深刻与沉潜,有着更丰富的收获。所谓垂钓干尺,意在深潭,面对许多人生的肤浅,用功的人总是有着更多的期待,更多的等待。
所求之深,必须专心一意。
这时候,有什么样的经验,比在湖边钓鱼更能磨炼一个人的耐性?
如同修行的事,一点也急不得,往内心处走,不能外求,钓鱼的人必须有更多内省的功夫,必须有“无为”的人生态度,不能心急。
唐诗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句,钓鱼的老翁要够老。最老的钓鱼翁是姜太公,姜太公钓鱼,离水面一尺,所谓“愿者上钩”,连鱼钩鱼饵都免了,这个故事不必是真的,但是说出了一种“无为”的人生,无为的人生一定豁达,可以超越利害现实。
所以禅诗第一句“干尺丝纶”,意味人生所求之深。
禅诗的第二句“一波才动万波随”,又点出了所求之广。
人间大道既然没有止境,无论微波荡漾或是波涛汹涌,无边无际的“随波逐浪”,却是一丝马虎不得。波波相连,“万波随”是人间无穷无尽的因缘,从因缘的观点,所有事情必须放大了看,才不会被刹那的“变化”左右,不会被眼前的事物迷惑,更不会执著眼前的利害现实,失去自己的本性,让大大的人生变成了顾影自盼的小可怜,把生命的气象与格局变小。
禅诗第三句“夜静水寒鱼不食”,被称为“船子和尚”的德诚禅师写诗到了此处,完全透露了他的心事,参禅的人生要亲身体会,修行的道路无痕迹可循,人生真正的彻悟,谈何容易!所以“夜静水寒鱼不食”,钓鱼的人虽然静静等待,鱼却没有上钩。这诗句意味着“大道难遇”,所谓人间时节因缘,可遇而不可求,“有心栽花花不开”,“欲速则不达”,参禅求道,需要的是“恰恰无心时,恰恰无心用”的境界,有如生病的人,必须吃了药才会痊愈,但是真正人生的功课,和一般的吃药打针很不一样,常常大病一场,反而觉悟了。
人生心灵的药方一点也不能急切。仿佛人生有了问题,想要询问,真正到了问题的核心,要问的时候,反而觉得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既然没有问题了,一切都不再困扰。
当初禅宗二祖慧可禅师求见达摩祖师,因为达摩祖师不见他,他为了表示自己求道的决心,硬生生把自己的手臂砍断,达摩祖师被慧可禅师向道的决心感动,终于收下这个徒弟,便有了师徒二人精彩的对话。
慧可禅师提出存在他心中许久的问题:“我的心不安,怎么办?”
对于多数的人,心不安是平常的小事情小问题,慧可禅师却当成了大事情大问题。达摩祖师倾听以后做了回答,他的回答也很奇妙,他要慧可禅师“把自己的心找出来”,然后他再帮他安心,慧可禅9币听话听得很认真,他一心一意“要找到自己的心”,可是他一直找不到。当他告诉达摩祖师,他找不到自己的心的时候,达摩祖师告诉他:“我已经帮你安好你的心了。”
有趣的是,慧可真的安心了,从此归于达摩祖师门下。
后来达摩祖师传法给他,印证他成为禅宗二祖,当时慧可不说一句话,从西边走向东边,安心地向着达摩礼拜,便悄然离去。
原来,禅宗心法的传承,在因缘中,有如大地长河,青天白日,一切自然而然,随顺随缘,不需要多事之人在那里比手画脚,徒然心乱不安。
我们再细细参一参德诚禅9币的诗句,“夜静水寒鱼不食”虽然指出大道难觅,但那只是一般人的盲点罢了,真正的大道不在外头呀,大道就在静静的心里。任何人只要心一静下来,烟水茫茫,万波随动,月光洒在每一片波浪上,月印万川,何等光景!忽然,水波载沉载浮,烦恼的故事不见了,身世的感伤不见了,静心的世界,满船的月光,四周一片空寂,人我俱忘。
“满船空载明月归”,德诚禅师终于说出人生究竟的圆满。
到头来,生命的变化,常常像一叶小舟在动荡的水面,一刻也不停留。
这时候,只要把烦躁的心静下来,身心空寂了,会感受到诗中所写的情境。真正的人世,似乎有人在那里,又似乎人是不存在的,船在那里,船也不在那里,人船都不见了,似乎只听到水波的动静,一切安静了,既动又静。原来的钓鱼客,既在鱼,又不在鱼,行所无事,什么都不为了。生命小船上的钓鱼客,每天事情仍进行着,却一无牵挂,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P2-3
三流商人卖产品,重视商品管理;二流商人卖服务,重视知识管理;一流商人卖文化,重视文化经济与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必须注意人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时推移,能解决与启发现在人的智慧,了解社会各年龄层的困境,满足其生活上迫切的需要。
中国社会一路发展至今,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传统中国经典的经世致用与现代生活语言接轨,可以从两个方向切入:年长者经过建国、“文革”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苦难,生活的磨炼是智慧的沃土,传统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与精神力量可以“一语惊醒梦中人”,与古人为知己,可以帮助现代长者以陶渊明、苏东坡自许,困而不穷。80后的新一代中国青年,面对日益开放的西方文化,容易在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根基不深的情况下,崇洋媚外。加上海归的留学生将更多的西方价值观与概念元素引进中国,如同中国台湾一样。中国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的时候,留学生学成归来,立刻位居要津。在当时崇洋媚外的情况下,虽然蒋中正提倡复兴中华文化运动,却仍然敌不过西洋文化,洋博士比土博士值钱多了,也更受重视,更能发挥所长。于是中国台湾社会有能力的家庭纷纷把孩子送出国,他们的下一代成了ABC的一代,八九十年代又回到台湾的文化界娱乐圈,成为媒体的宠儿与年轻人的偶像,他们形成的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文化观与价值观,蔚为主流。这个时候,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介入显得尤为迫切。
目前中华文化被台湾重视,皆因为大陆的强盛与现实利益。台湾社会日前是偶像剧一般的社会,软弱无力,台湾新生的一代,在肤浅的文化中成了失根的兰花与浮萍。目前台湾文化是典型殖民文化的缩影,一如现存台湾肤浅的偶像剧一样,也一如香港文化的搞笑无思考的谐星喜剧,在文化自觉的惰性下,没有文化生活与自信的80后,会在大众流行文化的肤浅内容中迷失自己。
台湾虽然小,大陆虽然大,但是台湾的文化经验是个实验室,成功与失败的经验都是警讯。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有能力的家庭纷纷把小孩送出国门,全球化的新时代东西文化交流是必然趋势,但接受西化教育者没有自己文化的根基,他们学了西洋的价值观、信了基督教、成了海归派后,不免挟洋自重,如果海归的人才缺少中国文化底蕴,再回国时,必然成为黄皮白心的“香蕉”,与台湾的惨痛经验一样。
譬如中国新一代的大学学者,不得不以西方大学的学术成就评估的模武作为师资的评量,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德被忽略,把耶路撒冷当圣城。中国的曲阜只是小县城,中国传统文化,多数停留在文献文物与中国式的符号层面,等待西方发掘。
中国油画创作大量模仿美国普普画派的风格,成为拍卖界的天之骄子。
偏偏今日的中国已经跃居世界舞台的巅峰,中国文化的色彩必须是世界文化光谱中最重要的颜色,传统中国文化的优良基因,必须内化又外现地活出来,成为有自信与21世纪融合的能体现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的文化,成为新中国与新中国人的里程碑的文化。
于是,传统中国文化的新瓶装旧酒,取法于西方成功的文化典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有更多的文化创意,深入浅出,呈现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教育产品,一如美国迪斯尼的精益求精,一如贾伯斯的融合科技与文化,也一如中国历代的文史艺术家,如扬州八怪如李可染,将传统中国文化,有生命实感、有计划而深入浅出地拆解提炼。
东方出版社可以针对中国人一生各阶段的课题与难题,据病与药,很实际又很充满吸引地通过具有文化创意的出版与制作,为中国当前社会新一代的开傲教育的伟大工程做实践。
同时不能停留在故纸堆中,不能变成白开水的语译,不必是学术论文,应该与现在的生活结合,与现代人的困境呼应。中国未来的教育必须从现在开始,让国学像动画与游戏与摇滚乐一样亲切,才能深入人心。
北京的东方出版社在中国的关键年代兴起,在它最年轻又最有影响力的此时此刻,为中国五百年后诞生的圣人,责无旁贷地做出准备,在文化上编织出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大棉被,温暖在贫富贵贱的轮回中日益萧条的人心。东方出版社可以成为东方智慧的迪斯尼。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神秘的年龄,有每一个年岁的花朵与果实,东方出版社可以寓教于乐,满足人生每一个阶段成长的学习需要,一如《礼记》的“生涯规划”: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日老,而传;八十九十日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日期,颐。东方出版社把中国人每一个年龄,当做“夭命”一样对待,岁月的生长,七情六欲的安顿,生命不同养分的汲取,都可以像大厨师一样,调理出年龄的菜肴,像是儒道的养分变成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加上了佛,便成了苏东坡的大江东去!
《孔维勤说禅诗(大道在心国学魅力经典解读)》是台湾孔子协会理事长、孔子学院院长孔维勤博士的一本解读禅诗的书,《孔维勤说禅诗(大道在心国学魅力经典解读)》是“孔维勤国学魅力经典系列”的第一本书。孔维勤博士以难以言说的美丽又深情的文字,解读了70多首著名禅诗中蕴含的人生修行之道,让我们在禅师们充满机趣又明心见性的故事与文字中,轻轻拂去心灵的尘埃,回到一个明澈通透的世界和明澈通透的自我。全书文字风格独特而优美,对禅诗的解读既独到又充满诗意和感性,读后令人有深深的欢喜和感动。
作者孔维勤博士是孔子第78代孙,台湾孔子协会理事长、孔子学院院长,这种身份无疑会增加这本书的市场效应。
近几年,随着传统文化的日益复兴,佛家的参禅悟道之风也暗合了当前人们注重心灵修炼的潮流,所以,《孔维勤说禅诗(大道在心国学魅力经典解读)》内容正是通过解析禅诗说明心灵修炼之道,符合当前的文化与生活潮流。这是一本读完之后令人深深欢喜、深深感动的书。
科技与物质的发达,换来的不是人心愈来愈深的幸福感,反而是更深的迷茫、焦虑与无所归依。如何找到心灵栖息的净土,让生命回归本原的透彻美好,让人生变得踏实、安宁,不再彷徨无着?
孔维勤博士以难以言说的美丽又深情的文字,解读了70多首著名禅诗中蕴含的人生修行之道,让我们在禅师们充满机趣又明心见性的故事与文字中,轻轻拂去心灵的尘埃,回到一个明澈通透的世界和明澈通透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