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华同志长期担任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见证人。继《国事忆述》之后,陈锦华同志再推新作《国事续述》,将自己在我国纺织工业大发展、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宝钢建设、国家体改委改革、博鳌亚洲论坛组建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心路历程结集成书,深情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与成就。“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该书的出版,不仅对于党史、国史的研究工作多有助益,对社会各界更好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成就和发展道路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事续述(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陈锦华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锦华同志长期担任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见证人。继《国事忆述》之后,陈锦华同志再推新作《国事续述》,将自己在我国纺织工业大发展、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宝钢建设、国家体改委改革、博鳌亚洲论坛组建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心路历程结集成书,深情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与成就。“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该书的出版,不仅对于党史、国史的研究工作多有助益,对社会各界更好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成就和发展道路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推荐 《国事续述》是继2005年出版的《国事忆述》后又一本凝聚了陈锦华主席对我国纺织工业大发展、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宝钢建设、国家体改委改革、博鳌亚洲论坛组建等重大历史事件思考的重要著作。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回顾,作者提出了许多极富见地的真知灼见。 《国事续述》真实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回顾了许多重大决策的出台始末,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国事续述》的出版对社会各界更好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对于宣传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有重要意义,也必将被社会各界所关注。 目录 第一章 中国解决穿衣问题的伟大历程 筚路蓝缕,衣被天下——新中国纺织工业历程 中国现代纺织工业不能忘记钱之光 既是兄长,又是师长、带路人——回忆陈维稷 荣毅仁在纺织工业部的工作岁月 中央领导对荣毅仁的关怀和支持 中国成为世界纺织强国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知名品牌 第二章 宝钢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率先模式 宝钢: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新模式 宝钢要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迎难而进 忠诚·敬业·奉献——纪念方如玉同志 第三章 中国石化工业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石化与祖国共壮大 建议实施成品油价格调整机制 第四章 国家体改委志在改革 国家体改委志在改革 应当明确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0年至1992年酝酿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情况的回顾 经济体制改革研究要有新思维 中国改革发展形势下的政府作用 软科学事业要走咨询与研究相结合的路子 积极探索中国发展软实力的改革路径 第五章 计划工作中的政治经济学理念 计划工作中的政治经济学理念 国家计委要有新面貌 人民公仆李先念 研究对外开放需要世界的、历史的、发展的视野 抑制过热需求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治本之道 “以人为本”是振兴东北的核心理念 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扩大开放上开创新局面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不能道德缺失 重温历史经验促进“两个转变”——读《薛暮桥回忆录》 环保产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支撑 印度是中国的一面镜子 第六章 企业兴旺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从业生涯 企业情结 正确看待企业家群体 以人为本是中国企业的经营宗旨 企业要肩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 以诚信为本 端正企业经营理念 重视学习和发展中国自己的经验 企业500强排序引发的思考 天道酬勤 厚积薄发——远离浮躁 全力提高企业素质 “三九”的教训——“一个人说了算”的制度性缺陷 企联要真正代表企业的利益 企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责任 企联要承担协调劳动关系的更大责任 中日企业应当做诚实守信互利合作的典范 推荐《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 第七章 中国与亚洲和世界的对话平台 博鳌亚洲论坛的创立和发展 搭建中欧友好合作的新平台 第八章 对外合作中的和平友好与互惠发展 中法友好的历史传承 法国与中国合作的率先眼光 瑞士的精美精巧精致 友情与认真——纪念中日邦交35周年 日本“旭日大绶章”授勋记事 试读章节 1952年5月,华东纺织工业管理局未经请示,擅自决定将纺织厂的生产劳动时间由每日两班制改为三班制,即每班由10~12小时制改为每班8小时制。由于事关重大,未经仔细谋划即仓促实施,结果造成生产工作混乱,各方面影响不好。中央发现后通报批评,并派钱之光同志到上海,协助中共中央华东局处理善后工作。当时我在华东纺织管理局局长室任秘书,具体负责接待并随同钱老活动。在钱老返京前夕,他问我愿意不愿意到北京工作,我表示服从组织分配。不久,收到调令,要我到纺织工业部报到。从这时开始,我先后在部长室、研究室、计划组工作,岗位和任务虽几经变动,但都一直接受钱老交代的相关调研课题和文字工作,直到1976年10月调离轻工业部去上海,先后在钱老身边工作20多年。长年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使我多角度地感受到钱老的忠诚为党、事业为重的光辉一生。他的对党忠诚、一心为国的革命情操,艰苦奋斗和开拓创业精神,一贯的实事求是作风,务实而从不张扬的品格,待人宽厚、清正廉明等高风亮节,都使我终身受教。毛主席曾经指出,讲中国近代工业、纺织业不能忘记张骞。我想,依据同样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讲中国现代纺织工业,更不能忘记钱之光。这是历史的定位。读者细读了《钱之光传》,必定会认同这个观点。 读者从《钱之光传》的经历可以看到,在他前半生的革命生涯中,每当中央面临重大历史关节,需要直接谋划经济和物资来源,以及相关政治活动时,钱之光都是临危受命,在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从事公开与秘密相结合的重大使命,而且都能不畏艰险,闯龙潭、入虎穴,圆满完成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俱兴,党和政府面临的最大任务是安定民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设法积累资金,建设新中国。周恩来同志安排他主持纺织工业部工作,可谓知人善任。当年纺织工业是国家最大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0%。陈云在国务院会议上讲过:“国家用一块钱收购棉花,纺成纱,织成布,就可卖四块钱,如果用来生产针织品,回笼的钞票就更多。”陈云的讲话,对纺织工业在积累资金、供应市场和安排劳动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了极为生动的说明。 钱之光同志不负重托,主持纺织工业工作32年,仅用了不到两代人的时间,就把一个半殖民地的纺织工业改造发展成世界第一纺织大国,实现了中国人民丰衣足食的千年梦想。中国的史学界公认,汉武、开元、康乾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而其中又以开元盛世最为富足。即使如此,开元之后不久的天宝年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仍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乾元初年他在著名的《石壕吏》中也写道:“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些不朽诗篇,都生动刻画了劳动人民衣不蔽体的悲惨状况。此后的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这个涉及亿万人民的衣食大计。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在发展农副业生产和消费品工业的领域,创造了诸多光辉业绩。在解决我国人民的“衣、食、住、用、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中,我认为,衣是解决得最好的。读者可以观察,现在不论是在中国的东部发达地区还是内地欠发达地区,繁华的大都市还是边陲小镇,城市还是农村,甚至与发达国家相对比,人民群众的衣着状况都是丰富多彩的,在各类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是最小的。在构成我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八大类品种中,衣着类一直是最稳定甚至是下降的。中国的纺织服装已出口到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额占到全球纺织品贸易总量的24%,成了名副其实的“衣被天下”。这一切都来源于新中国发达的纺织工业,来源于钱之光同志带领的一代又一代纺织人的辛勤工作和巨大奉献。历史应当铭记这一切。 读者在《钱之光传》中,还可以看到,在钱老主持新中国纺织工业近三分之一个世纪中,始终坚持自力更生方针,包括扭转了多年依赖美国棉花和进口成套设备、长期受制于人的困局,同时又关注世界潮流,审时度势,及时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力推进中国纺织工业现代化;既重视传统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天然纤维为原料的各类传统纺织业,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又十分重视科技进步,用工业化方法解决天然原料严重短缺的矛盾,集中力量发展化学纤维;既重视国内市场,又适时调整经营方针和生产理念,发展对外经贸合作,特别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出口各类纺织品,以及用成套纺织印染设备支援广大发展中国家,帮助它们振兴民族经济;既重视国家任务,注意积累资金,支援重工业发展,又关怀广大人民的切身衣着需要,坚持生产物美价廉的纺织品,让劳动人民买得起、穿得上;既重视生产建设中的物质条件改善,又重视人的因素;多方培养人才,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注意保护工程技术人员,坚持不懈地开展学习和推广先进模范人物的活动。所有这些,都是钱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钱之光传》的作者吴鹤松同志要我写序,我看了全部书稿的内容,结合我多年的感受,写了上面这些话,算是对钱老的怀念、追思和学习。我相信,《钱之光传》的出版,对于正在为实现中国成为世界纺织强国的广大纺织职工,必将成为一股激励志气、焕发智慧、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最后,我要借此机会,向本书的作者和编辑、审稿、出版诸同志,表示我由衷的敬意和感谢。P15-18 序言 2005年8月,全国政协办公厅、国家发改委、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为《国事忆述》出版举行座谈会,徐匡迪同志(时任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在发言中评说,在他看来《国事忆述》中讲的事,可能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未讲。他的这个评说,在一般人听来,以为是惊人之语。在我看来,实是知己之言。在《国事忆述》一书中,确有一些事没有完全讲出来。现在这本《国事续述》的若干文稿算是重要补充。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事、有些话仍然是不能讲的,有的甚至要湮没在遗忘河里。这是古今中外都难以避免的,我想读者也一定能够理解。 在与徐匡迪同志的多年交往中,我经历的几件事曾得到他的称赞和支持。这些事在《国事忆述》中确实讲得不全,有的只是提到而已。一件事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有关上海发展战略的一次讨论会。当时我已调到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工作,上海市筹办这次讨论会的市计划委员会邀请我到会(我在上海工作期间曾经兼任市计划委员会主任)。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上海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心是经济结构,即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认为,上海应当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壮大现代服务业,以顺应世界潮流,承担中国现代化的重大新角色。但第二产业即制造业,仍然是上海的强项,是支撑上海经济发展的基础,特别是拥有高新技术含量的高端制造业,更是国家工业化需要继续倚重的基地。我还强调说,没有强大的制造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也会根基不牢。徐匡迪同志同意我的看法。后来我曾同江泽民同志说起这次讨论情况,他也认为第二产业不能削弱,还说他曾问过英国前首相希思的看法,希思认为,发达的服务业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上。事隔多年,特别是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再来看那次讨论就更清楚了。这次危机充分暴露了美国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和实体经济严重削弱,成为美国经济的致命弱点,是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就业不振的根本原因,是当政者、经济界和学术界都在反思的重大治国教训。 再一件事是长江带的开发。1996年3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后,我曾组织了一个专门小组,并亲自带队对长江带的进一步开发进行专题调研,意图为实施“十五”规划寻找新的增长点,激发活力,带动面上更大范围的持续发展。徐匡迪同志认为这个问题抓得准确,对全局具有突破性影响。但高层认识并不一致,工作进展不理想,直到后来中央决定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长江带才迅速振兴,成为新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的强大增长极。 还有一件事是,1996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实现“软着陆”以后,国家计委在北戴河召开会议,专门研究下一步宏观经济走向,提出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把追求速度迅速转为追求效益和质量。徐匡迪同志当时在北戴河参加另一个会议,国务院领导接见计委会议代表时被邀请参加。他对我说,完全赞成计委会议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针和各项举措,说是“抓住了牛鼻子”。可惜这件事后来也是抓抓放放、反反复复,一路走得不顺,直到现在也未解决。我举这几件事是想说明,徐匡迪同志对《国事忆述》的评说是有根据的。 有个很著名的故事讲,人在死后的旅程中,必须跨越一条河流,在口渴时便喝一口河中的水,于是生前之事便会统统忘记,不再剩有留恋和遗憾。这条河便被叫作遗忘之河。我并不欣赏这个故事,更不赞成把生前之事统统忘光,那样相关历史就会留下不应有的空白。因此,我仍想把有些事、有些重要心迹,不留在遗忘河,而是讲出来留给后人。我之所以称它们为“心迹”,是因为重要。集中在这本《国事续述》中的文稿,都是我的重要经历的记录,最能表达我当时的心迹。 我们这一代人深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育并亲身实践,总有一种“穷年忧黎元”的情结,即使在离休以后,依然怀有韩愈那种“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劲头。收集在本书中的一些信札、报告,就反映了这种心态。现在一并发表,算是如实表露心迹。 写完序言,有点怅然若失,思绪难收。坐吟良久,凑得一绝: 人生终别大舞台,万曲千歌无复来。 云卷云舒风飘去,潮生潮落自由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