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姜樑的散文集。集中搜集了他写作的对知青生活和云南西双版纳生活的回忆,对阿城的友谊和共同的知青经历的珍藏。淡淡的思绪,深深的怀念,那个时代,那些人和事,那些有故事的村庄、树林、河流和大山,在作者笔下都呈现了中年的成熟视野和对青春的纪念。岁月过滤了许多激越的东西,理想、主义和经受的苦难,友谊、爱情和荒唐而又真诚的曾经,作者都有一种经历又超越的从容,我们看到其中更多的是温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姜樑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姜樑的散文集。集中搜集了他写作的对知青生活和云南西双版纳生活的回忆,对阿城的友谊和共同的知青经历的珍藏。淡淡的思绪,深深的怀念,那个时代,那些人和事,那些有故事的村庄、树林、河流和大山,在作者笔下都呈现了中年的成熟视野和对青春的纪念。岁月过滤了许多激越的东西,理想、主义和经受的苦难,友谊、爱情和荒唐而又真诚的曾经,作者都有一种经历又超越的从容,我们看到其中更多的是温情。 内容推荐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姜樑的散文集。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简介: 三十年后,当人们回顾起那段往事,有人说青春无悔,也有说青春无奈。我不能准确地概括我留在那里的青春和岁月,究竟是无悔还是无奈。但我始终认为,当年所发生的一切,或悲、或喜、或苦、或难,其实都是一种生存状态,现在仍然有不少人还是这种生存状态,而知青的命运不过是在时间,地点,群体,理由上发生的错位,如此而已。 目录 赵丽宏 真实的青春回声 告别故乡 昆洛公路 人生第一站 南岳河 大班长 二木匠 曼达纠 水果王国 说鼠 忆苦饭 趣味 宣传队 砖瓦连 不辣不革命 阿城 营部 后山 一年六肉 四菜一汤 向东寨 白云深处有人家 辛苦并快乐着 缘分 飞龙破 苦战 奖状 非命 两地书 雨季 夜路 悠悠澜沧江 景洪 泼水节 梦乡 明珠 农场三李 金碧路 儿行千里母担忧 回城 后记 试读章节 告别故乡 汽笛一声肠已断,月台犹如灵堂,淹没在一片哭喊声中。刚刚启动的专列像灵车一般,缓缓滑出站台。我不忍目睹这一场景,更不愿在家人面前流泪,便站到了两节车厢连接处,默默地等待那悲惨一幕的逝去。 经旱桥,过西站,车厢就活跃了起来。有调皮的男生便开始恶作剧,或滋事、或哄闹;女生们则从旅行袋里拿出各种零食,或话梅、或陈皮。广播里反反复复地播放着进行曲:“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兴奋和悲伤交织在一道,和着铿锵的钢轨声向西行进,毕竟我们只有十六七岁。 到杭州临时停车,加水、补给。虽然只有一刻钟,但站台上还是发生了斗殴,一群头带军帽,穿着海魂衫的学生呼啸而过,另一帮抱头鼠窜。那是一个崇尚暴力的年代,所谓“文攻武卫”,你大人使得,我小孩如何使不得?带队的龚老师一米八个头,是井岗中学的体育老师,由他出面才平息了事端。 到鹰潭便进入江西路局,天色已晚。列车风驰电掣,掠过空旷的田野,眼前一片漆黑,唯有远处星星点点的灯光时隐时现。车厢里灯光暗了下来,广播也停了,人们从兴奋转入安静。靠窗的趴在茶几上,居中的斜靠在椅背上,靠边的索性躺在过道里,昏昏地进入梦乡。偶尔一声汽笛鸣响,显得格外凄凉。 天亮时,已进入湖南境内。对于城里长大的孩子来说,农村的田野充满着新鲜与好奇。一望无垠的稻田.翻滚着绿浪;远方的村落,炊烟袅袅;弯弯曲曲的公路上,汽车和拖拉机就像移动着的玩具;望着一排排电杆飞快地掠过,心里涌动起一份伤感,家越来越遥远了。早餐是面条,用铝盒装。午餐是米饭,加一个酱鸡蛋几片红肠、一些卷心菜。算不上美味,在凭票供应的年代也算是改善了。 过株州、进柳州便是广西,再往西就进入了云贵高原。列车攀援在崇山峻岭之间,满目青山郁郁葱葱。虽然在尾部增加了一台内燃机车助推,但列车的速度还是明显地慢了下来,把手伸出车窗,几乎可以触摸到山崖。每当穿越隧道,列车员便关照关上车窗,开始大家比较老实,后来不知是谁把一摞饭盒从车窗里扔了出去,声音特别脆。于是每经过一个山洞总有人模仿,然后一车厢人便跟着起哄。 最后一晚,也是最难熬的一晚。在列车上经历了两天三夜,新鲜劲过了,人也乏了,脚也肿了,个个都像霜打的茄子。这批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第一次尝到了艰辛的滋味,然而这只不过是他们全部苦难的开始。 昆洛公路 昆洛公路,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起始于昆明东郊的凉亭,终点在勐海的打洛,全长近900公里,而景洪则在737公里处。70年代这条公路因为承担抗美援越任务,又被称为“国防公路”。 去西双版纳,这是一条必经之路。沙石路面,两个车道,盘山而过,旱季为“洋(扬)灰路”,雨季为“水泥路”。昆明到景洪不到800公里路程,汽车要跑四天。 出昆明市,汽车便进入盘山公路,那路环绕滇池,蜿蜒数十公里。昆明人把滇池称为“海”,“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数千年往事涌上心头”便是触景生情。又把滇池边的西山喻为睡美人,“有一位散发的姑娘在睡梦中,睡美人儿躺在滇池上……”知青们唱着忧伤的歌儿,对城市作最后的告别。 第一天,路经玉溪、峨山,夜宿杨武。杨武是新平县的一个小镇,当年在地图上根本见不到,但在我的记忆中始终难以抹去。一则是因为杨武的“飞机”(蚊子)出奇得厉害,二则是杨武的温泉令人难忘。出小镇,沿公路,上山坡,行半小时来到一个向阳的缓坡上。泉涌而出,露天,没有任何设施,人们在热烈的阳光下洗浴,女人们在不远处浣洗衣裳。洗净后的衣裳平铺在大青石上,不一会儿就干了,一闻,香喷喷的。洗好澡的男人们躺在青石板上抽烟、聊天,赛过神仙。P2-7 序言 真实的青春回声 ——序姜樑散文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赵丽宏 读罢姜棵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心情很不平静。这是一个老知青对青春岁月的回忆,也是一个过来人对历史的思索。遥远的往事,并没有随岁月的流逝而消散,他把所有的经历都珍藏在记忆中,写成了这本很特别的书。书中的叙述,发自心腑,情真意挚,虽淡淡道来,却连缀成珠,让人感动。姜樑回忆在西双版纳的知青生活,并非纯为怀旧,他追溯往事,不是简单的回忆,而是对那个不寻常年代的反思。书中没有故作深沉的议论,也没有惊人之语,写作者的智慧和思索,蕴涵在村·素沉静的文字中。读这本书,不仅能回味我们这一代人斑斓苦涩的青春滋味,也能窥见一个老知青面对历史的诚实和真挚。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一首老歌的名字,在中国传唱了很多年,中国人因为这首歌而知道了西双版纳。姜棵用这首歌的名字作书名,却不是重复那优美抒情的歌声。书中开首告别上海的一幕,就揪人心肠:“汽笛一声肠已断,月台犹如灵堂,淹没在一片哭喊声中……”火车站中这样的场景,在那个年代我多次经历,此刻读之仍心颤。 这本书中,最重要也是最动人的,是对一批知青的生活和命运的描述,姜棵就像一个笔法简练的画家,生动地画出了一幅西双版纳知青人物的素描群像。姜棵牵记着当年在农场认识的很多同伴,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的性格、遭遇也都不一样,有的早已离开人世。这些人物出现在书中,让人过目难忘:大班长、二木匠、连长、大嗓门、“字典”、“农场三李”、毛男……有些人的名字在书中只是一个字:乔、艾、经、薇……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和命运,也表达了友情的恒久和珍贵。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三个死去的知青:立宪、清芳、春光,在书中每个人只有两三百字的篇幅,言虽简,却情景俱全,节制的叙述中,涵藏着深挚的情感,读之难忘。还有那位叫明珠的女知青,她的故事,像一篇寓意曲折的小说,凄美而忧伤,让人感叹时代的诡谲和生命的无常。事过三四十年,这些人物在姜樑的记忆中竟清晰如昨。作者在写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只有重情重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小心翼翼地珍藏着这些记忆。 姜棵在书中也回忆了自己的知青生涯,在艰苦的岁月中,是书籍、音乐和艺术给了他滋养和抚慰。他也是知青中的“秀才”,甚至还曾代人写情书。来自北京的阿城也是西双版纳的下乡知青,曾是他的“插兄”。书中写了他和阿城的交往,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听古典音乐,欣赏世界名画,一起筹办知青书法展。他曾从阿城那里借过很多世界名著,还常常听阿城讲故事。而他们的住所,曾一度成为知识青年的“沙龙”,集聚了一批喜欢文艺的知青。我想,阿城一定记得姜棵,那个爱读书,爱艺术,兴趣广泛,心地善良,对朋友诚挚热心的上海知青。 姜棵笔下的西双版纳,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他在书中描述了那里的群山、江河、花树、水果,记录了很多独特的世象风情。大自然和人间的美景,即便在苦涩的年代,也一样吸引人。书中那些描绘风景的文字,只是全书的点缀和过渡,比重极少,但也给人深刻印象。他远眺天地风云,也细察身畔事物,出现在他笔下的,大到群山江河,小到草丛中的萤火虫。这些颇具艺术性的描述,不仅使书中的文字洋溢生命的活力,也表现出一种积极开朗的精神境界。 青春和人生的命题,其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此书结尾处,姜棵有意味深长的感慨,发人深思:“有人说青春无悔,也有人说青春无奈。我不能准确地概括我留在那里的青春和岁月,究竟是无悔还是无奈。但我始终认为,当年所发生的一切,或悲、或喜,或苦、或难,其实都是一种生存状态。中国十多亿人口,过去有很多人是这种生存状态,现在仍然有不少人还是这种生存状态,而知青的命运不过是在时间,地点,群体,理由上发生了错位,如此而已。” 我和姜樑认识很多年,也是老朋友了。他虽身负要职,但却从不摆架子,待人谦和坦诚,朋友有困难,他必定热情相助。承蒙他信任,嘱我写序,使我有幸成为这本书稿最早的读者之一。读他这本新书,让我惊喜,也使我对他有了新的更深的了解。遂写下这些感想,为读者做一个粗浅的引导,也为我们的友情做一个纪念。 后记 六十年前我来到了这个世界,四十年前我上山下乡到了云南省西双版纳,三十年前我回到了上海这座城市,十年前我写下了这些文字,今天终于付梓印刷了。 感谢世纪出版集团陈昕先生鼓励我出版,感谢世纪文睿邵敏老师精心编辑,感谢摄影家尹欣先生提供的摄影作品,感谢散文家赵丽宏先生为我作序推荐,感谢我给自己六十岁生日一个礼物,也要感谢您读完我这本还不那么像样的小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