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和我们的时代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我和我们的时代》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文化十分》栏目采写的文化人物专访精选文集,由栏目制片人石岩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共收录21位自改革开放以来为大众瞩目、在当代文艺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大家们的人生故事与访谈,如“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蒙、郭兰英、秦怡,诗词大家叶嘉莹,作家路遥、阿来,音乐家李谷一、赵季平,文化学者田青,导演谢晋、张艺谋,表演艺术家于蓝、李雪健,戏剧导演田沁鑫……记录和讲述了他们的艺术探索与人生感悟。21位人物的故事均配有采访视频,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观看。本书的文字与影像旨在向青年人呈现我们时代的人物精粹,文艺领域的标杆,传颂青春谱写的华章,履行信念深处的使命和责任。
作者简介
石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文化十分》栏目制片人、主任记者。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管理专业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专业硕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学士。1995年参与创办央视新闻改革栏目《新闻30分》,任文化组组长;2015年创办文化新闻栏目《文化十分》,任制片人;纪录片《盛世欢歌》《非常年夜饭·春晚篇》总导演、制片人。策划、制作《一带一路合作共赢:民心相通》《我们的40年》《创意先锋》《人民艺术家》《人间国宝知多少》《恰青春我奋斗》《我与春晚一步之遥》等众多系列报道和国庆50周年、国庆60周年、2008年奥运会、5·12汶川大地震、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报道,参制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奖。发表《当代电视受众分析与电视传播业竞争的基本策略》《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系列报道的文化传播价值》《解析<家风是什么>的文化传播与创意策划》《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进校园的启示》等学术论文。
目录
杨绛
走到人生边上
撰稿|马戎戎
电视记者|石岩 孟颖 李峥 李博
叶嘉莹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
撰稿|马戎戎
樊锦诗
漠上花开无声响,心之所归是敦煌
撰稿|纪萱萱 张译元 杨舒钰
电视记者|孟颖 张小燕 李宁
常沙娜
我永远是敦煌的女儿
撰稿|桂姝蕾
电视记者|孟颖 董海林 韩东豫
谷建芬
余生的光阴全部留给为孩子写歌
撰稿|张震宇
电视记者|孟颖 王鸿杰
王蒙
我有对共和国最真切的体验、感动和记忆
撰稿|桂姝蕾
电视记者|桂姝蕾
路遥
平凡的世界,不凡的人生
撰稿|李端
电视记者|王瑞宁 焦雯 柴志先 陈佳
阿来
在敬畏中用文字回馈时代
撰稿|王冀蒙 梁珊珊
电视记者|梁霄 邓荣 吕侯健
赵季平
从民族音乐的兴盛期走向繁盛时代
撰稿|李程
电视记者|梁译元
郭兰英
用一生为人民歌唱
撰稿|梁珊珊
电视记者|邵莉 徐丽莉 国鹏
田青
从田野到“田野”的音乐家
撰稿|梁珊珊
电视记者|张焕东 邵莉 高忠 于博涵
于蓝
做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高尚的人
撰稿|梁珊珊
秦怡
用不落幕的明星
撰稿|马戎戎
电视记者|石岩 李雪荣 高忠 张崝
李谷一
有她的春晚才完整
撰稿|李端
电视记者|杨晓宁 梁霄 邓荣 吕侯健 李冬 江宇
李雪健
好人一生平安
撰稿|潘婷
电视记者|张崝
谢晋
用电影书写时代
撰稿|潘婷 满建锋 纪萱萱
电视记者|张崝
张艺谋
“家国天下”的叙事
撰稿|桂姝蕾
电视记者|魏迪 曹岩 温创
于冬
与中国电影一起成长
撰稿|张震宇
电视记者|张崝
吴为山
他使冰冷的青铜,有了心灵的温度
撰稿|桂姝蕾
电视记者|李雅倩 邹合义 邓荣 吕侯健 陈昌进 桂姝蕾
田沁鑫
做时代剧场的主宰者
撰稿|桂姝蕾
电视记者|段译 王瑞宁 邓荣 吕侯健 马剑飞
杨丽萍
生命的体验者,生命的燃烧者
撰稿|李端 纪萱萱
电视记者|李雅倩 王溪 李常明 秦芬
后记
瞬间即永恒
石岩
序言
十分人物
杨栗
阅读这部书稿对我来
说也是学习的过程。在改
革开放的40余年里,我们
做了多少精神文化建设的
事情?个人精神又在多大
程度上得到提升?它现在
是一个什么水平呢?
从大数据的角度来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文
化节目有如此广阔的平台
和庞大的数据库,所以也
应该能反映一些真实情况
,而《文化十分》则以其
独特优势和极具特色的十
分钟节目在大时代浪里淘
金,聚焦人物,发现一些
珍贵的精神特质,以此凝
结成书。
这些人物或是耳熟能
详,或是并不引人注目,
然而,全都专注于各自领
域,成就斐然,给人以极
大的震撼。其中,有些已
经作古,如杨绛先生、谢
晋导演,也有依然纵横驰
骋于艺术世界的表演艺术
家李雪健,笔耕不辍的作
家王蒙、阿来,更有根植
于民间的音乐家赵季平、
田青……大多人都堪称“国
宝”级别。对这些“十分人
物”,在表达我的敬意的
同时,也会有一种感觉—
—他们既属于这个时代,
也超越了这个时代,每个
人都是一座精神宝库,从
中可以得到许多做人的启
示。
毋庸置疑,他们每个
人的生命轨迹均镌刻了深
刻的时代烙印,极富传奇
性。比如于蓝女士,在她
身上有太多让人感慨的特
质,她饰演的江姐,已经
成为时代经典;优雅的秦
怡女士,命运待她可谓残
酷,她却还之以善意与从
容;樊锦诗先生妇唱夫随
,她很无私,她的先生更
加无私,两个人都心怀大
爱,樊锦诗爱着敦煌和国
家,而她先生爱着她和考
古,两位都做出了爱的奉
献。
叶嘉莹先生,从北平
四合院到台湾的军眷之家
,又到美国做访问学者,
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毕业
大学(UBC)讲学,早在
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归
国讲授古典诗词,最终落
脚在天津南开大学,创立
中国古典文化研究所。有
时候我会想,为什么是天
津而不是北京的高校邀请
她呢?是和影响她至深的
顾随先生有关吗?是和她
在天津手术却在返家的火
车上去世的母亲有关吗?
太多的生命谜题使我们看
不清的因果。可以看得清
的是:一滴水在大海中不
会干涸,一个人的光芒融
入生命的熠熠星辉则是幸
福的。
事实上,所有的美好
都在人的心里,这些“十
分人物”也一样,当我们
以善意面对世界,世界则
以更大的善意助力我们的
成就。
尽管平时看电视时间
不多,《文化十分》却可
以说是一档浓缩精华的文
化节目。
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
一百周年之际,《我和我
们的时代》作为一份献礼
正式出版。
受《文化十分》制片
人石岩女士之托,嘱予作
文以记之。
2021年6月14日端午于
莲花河
导语
本书脱胎于近年来央视《文化十分》栏目对多位当代人物大家的访谈,从数百位优秀文艺工作者中精选21位具有典型性的时代文化人物,通过真诚的文字与朴素的影像语言,为当代青年人树立了时代的精神楷模、为文化领域树立了行业标杆。编写者在一字一句中传颂文化名家们用青春谱写的时代赞歌,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时代人物在信念深处的责任担当和文化使命。
后记
瞬间即永恒
一本青年人写给青年
人的书,
一本朴素的书,
它出自一群年轻的文
化记录者、报道者………
从事新闻业的30年间
,有幸采访过多位文化大
家,面对面的交流令我受
益匪浅。我的采访报道团
队及时地记录下许多珍贵
的瞬间,随着时间的沉淀
,越发凸显出这份工作的
意义。此次,整理成文,
以便与更多年轻人分享。
2001年秋,有6个月身
孕的我,获得了电视媒体
中唯一一次采访杨绛先生
的机会,深度报道钱锺书
、杨绛两位先生捐赠全部
稿酬和版税,在清华大学
设立“好读书”奖学金。
在三里河的简朴寓所
,杨绛先生敏捷而有条理
地打开一摞摞钱先生留下
的手稿,微笑着指给我们
看中英文夹杂的笔记、天
书般细密的注释,还有先
生兴致所至、信手画上去
的人像。她讲自己每天从
毫无头绪的故纸堆里一点
一点拼接整理钱先生遗留
的四大麻袋浩繁手稿,耗
时数年。睹物伤情,这是
一件艰难的工作,杨绛先
生却把它看作余生必须要
完成的一件事。“留下来
,打扫战场”,她说唯有
如此,才能让“死者如生
,生者无愧”。
杨绛先生始终是喜乐
的,常常主动讲一些钱先
生的趣事。与写作《干校
六记》的冷静不同,我们
见到的杨绛先生始终散发
着暖意,几乎看不到历经
劫难的印记,她平静安详
,丰盈富足,真是一位透
彻、笃定、坚毅的学者。
此次采访,令我强烈
地感受到,原来非同凡响
的人物是以最平凡的模样
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至
善、至乐、至智,达观而
沉静,博学而通透!正像
一位印度哲人所说:一个
活得没有任何冲突的人,
才是一个非凡无比的人。
杨绛先生像一束光亮,照
亮人生的至暗时刻,也温
暖着踽踽独行的芸芸众生

2003年夏,北京“非典
”肆虐,人们恐慌、躲避
,不知所措,社会交往都
按下了暂停键。此时,一
些艺术家倡议拿起画笔,
用创作赞美生命、描绘自
然和美好,给世人以信心
和勇气。疫情里,我走访
了靳尚谊、詹建俊、常沙
娜等多位艺术家,记录疫
情中的创作。
第一次见到常沙娜先
生时,她端坐在花园里,
背影被夏日阳光勾勒照亮
,她正在静静地、一笔一
笔地描绘盛开的太阳花,
丝毫没有觉察我们的到来
。镜头捕捉到绽放在画布
上的花朵,生命力倔强、
顽强,这种无言的抚慰直
抵人心。那一刻,我感到
生命的能量传递到心间…

从与冯骥才先生一同
走进杨柳青鱼缸年画传承
人的家里,像老朋友一样
坐着聊家常,到无意间发
现王蒙先生在家中阳台上
摆放着在新疆劳动改造时
用过的“坎土
曼”(KANTUMAN,即铁
铲);从很少接受媒体采
访的樊锦诗先生每年两会
都雷打不动地接受我们的
专访,谈敦煌“限流”和谈
敦煌数字化保护,到同样
不喜欢媒体采访的郭兰英
老师默许我们拍摄她口传
心授、复排民族歌剧《白
毛女》的全过程……如果
没有这些即时记录、细微
感受和鲜活细节的呈现,
可能永远无法让更多青年
人直观领会这些文化大家
情感深处的宝贵信念。
大屏电视记者们马不
停蹄地拍摄记录、采访报
道,年轻新媒体记者“如
是我闻”进行着二度创作
,在紧张的制作节奏中,
团队里的年轻人也在潜移
默化地汲取着文化养分。
让最有益、最活泼的文化
活在青年人身上,特以本
书作为纪念。
深深感谢多年来为之
辛苦付出的每一位师友、
朋辈和同行者。
石岩
于2021年10月8日 寒
精彩页
作为“改革开放后最重要的通俗音乐创作者”,谷建芬之于华语乐坛可谓功不可没。她创作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烛光里的妈妈》《歌声与微笑》等曲目唱响了全国,成为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这位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家,在70岁高龄时却决定不再创作流行歌曲,而要专心致志地为孩子们写《新学堂歌》。
这一切都缘于一句嘱托。200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对她说:“现在的孩子们都没有歌唱了,为孩子们写歌吧。”
这也引发了她长久以来郁结心头的共鸣——物质的富足使我们可以轻松满足孩子们的各种物质需要,可当他们向我们索要属于自己的歌曲时,我们却囊中羞涩、窘相百出,拿不出几首好歌来。须知孩子就是中国的未来,我们的未来没有歌唱,这是何等残酷?
于是,这位音乐泰斗在70岁的时候,毅然决定要做一名“祖国花园”里的园丁。
在她看来,那些作为百年国学启蒙教育经典的古诗词,正是孩子们从小就传唱的歌词。于是,她开始尝试为那些经典古诗词与传统文化典范诗文谱曲,《新学堂歌》便诞生了。
其实,“新学堂歌”并不“新”。
早在20世纪初期,受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艺的影响,举国上下的孩童们都在“西学中用”。简单来说,就是在外国曲子的基础上,填上中国的词,变得既熟悉又朗朗上口。
比如,李叔同的《送别》是根据美国通俗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词,沈心工的《话别》是法国民歌《一个半小时的游戏》的曲调,冯梁的《尚武精神》则来自法国思想家卢梭创作的喜歌剧《乡村占卜者》中一首舞曲的曲调,等等。
生于日本,长于中国的谷建芬,对此不仅有耳濡目染的经验,更是在创作中发掘了音乐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
谷建芬首先从小学课本教材中开始挑选素材,进行创作。在录制《游子吟》时,她发现录唱的孩子一改明快的童声,变得舒缓。见状,谷建芬马上叫停,提出要加快节奏、改变唱法,却出人意料地遭到拒绝。
当时唱歌的那个孩子拉着她的手在录音棚里说:“谷奶奶,小时候我姥姥就是这样给我说这首诗的。”
“显然,这和之前录的儿童歌曲的唱法不同。但后来,曲子在棚里缩混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控制不住了,就觉得这种东西是我过去没有体会过的。”谷建芬突然明白了“新学堂歌”的实质:代代相传的文化情感。
真正的教育启蒙不是让孩子们熟悉一段旋律、背诵一篇古诗,而是让他们在歌唱中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的由来与归属:中华民族、华夏子孙。从此,谷建芬的选词标准只有一条:内容动人。
谷建芬将自己与孩子们换位思考,体会自己在课堂上接受古诗词学习时是什么感觉,顺其自然,有感而发。
她说:“《春晓》刚写完时,我去了日本的一个华人学校,那里有很多日本孩子正在学古诗词。看到我们是中国来的老师,就被领到了他们的课堂上。我一边弹钢琴,一边教他们唱《春晓》的中文词,他们也跟着唱‘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当谷建芬亲眼看到这些歌词加上音乐的处理,能带给孩子们心灵上的感悟时,她就下决心开始一首一首地谱这些曲子。
漫漫十三年,在谷建芬的家里,堆满了各种曲谱手稿和光盘。可也就是在这看似笨拙的一笔一画中,谱就了今天大众眼中、耳中的《新学堂歌》。
《新学堂歌》推出后,收获不俗反响,并首先在重点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和工读学校进行教育试点。年迈的谷建芬还为此亲自到各地宣讲。
谷建芬的女儿谷婴说:“在特殊教育学校,孩子们听了《新学堂歌》会跟着打节奏;在工读学校,那些有轻微违反法律或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在一起合唱《游子吟》,还把故事场景演了出来,很多人都看哭了。”
2018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整理出版的50首《新学堂歌》已正式出版。谷建芬十分欣慰,她说:“这算是对十几年的辛勤耕耘做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P69-7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3: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