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日志(366天的洞察力和灵感)(精)》这本由美国当代管理大师,“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推出的最新作品,是作者本人一生的管理学和社会学理论的精华和集大成之作。他的管理思想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几代的企业领袖,包括通用公司的杰克韦尔奇等人。作者在本书里从个人管理者社会和变革四个方面全面总结和归纳了自己的管理思想,并把它按每日一个主题的方式浓缩提炼为一个全年的管理指南手册。德鲁克的思想已经成为管理界的金科玉律,本书既是对20世纪管理理念的总结,也是对21世纪管理理念的展望,是广大企业家和管理人士必备的一本权威管理指南。
有史以来,德鲁克最深刻的思想第一次集中在了一处,那就是《德鲁克日志》。《德鲁克日志(366天的洞察力和灵感)(精)》(作者:彼得·德鲁克)采撷了德鲁克先生毕生作品的精华,向我们提供了理解德鲁克思想的金钥匙。它不仅仅是对德鲁克一生精髓的回顾,更是一本行动手册。正如德鲁克自己写到的:“书中每页最下端的‘行动指南’是本书中最为重要的。”相信读者能够从中汲取灵感,从而改善自身的行动、决策以及决策的成效。《德鲁克日志(366天的洞察力和灵感)(精)》正是一本行动手册。
1月2目
把握未来
关键在于把握“已经发生的未来”。
未来主义者往往会衡量他们对未来的预测和实现预测的几率,从而来计算平均成功率。为此,哪怕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件,但如果它们不在未来主义者的预测范围之中,他们对此也不会在意。然而,预言家所预言的每一件事情皆有发生的可能。但是预言家有可能并未关注到已发生事实中的要义,更糟糕的是,他们有可能对此根本不曾留心过。在预言的过程中这种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价值、观念和目标的转变才是最为重要的,而这些要素都只可领会而不可预言。
对于管理者而言,他们更重要的工作是要把握住已经发生了的变化。在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管理者都面临着一个巨大挑战,就是洞察已发生的变化,并从中把握机会。关键就在于把握住“已经发生的未来”,并采用一套系统的策略来观察并分析这些变化。在我1985年所写--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对这套系统的策略给予了详细的论述。通过解释,人们可以明白我们可以如何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社会、人口结构、内涵和科技方面的变化,并从中获得创造未来的机遇。(摘自彼得·德鲁克《生态愿景》、《不连续性时代》)
行动指南:
把握住市场上出现的重要动向。在这些动向产生影响期间,抓住机会写下属于你自己的篇章,这会影响到你的一生,也会给你公司带来巨大的影响.
1月3日
管理的必要性
谁能在原先只长单叶草的土地上种出双叶草,那么他就要
比所有思辨的哲学家或是玄奥的系统创建者更有功于人类。
自从西方文明诞生之日起,管理也就应运而生了。伴随着人类从蛮荒时代走向文明,管理作为一门学科,一直占据着基础而又重要的地位。因为管理植根于现代工业体系的特性和现代商业企业的需求之中,而工业体系必须把有价值的人力和其他资源投入到商业企业中。然而,管理的范围并不囿于此,它体现在西方社会的根本信念之中。借助系统的经济资源组织,人们的生活可能得以调节,这是“管理”对这种根本信念的一种诠释。经济变迁可以形成人类自我批判和社会公正的最为强劲的推动力,这是“管理”对西方社会根本信念的另一种诠释。在这一点上,乔纳森·斯威夫特早在300多年前就曾郑重地指出:“谁能在原先只长单叶草的土地上种出双叶草,那么他就要比所有思辨的哲学家或是玄奥的系统创建者更有功于人类。”
管理部门,作为特定的社会组织,承担着使资源更有利用效率的重任,亦即承担着实现经济在组织下进步的重任,为此体现了当今的时代精神。事实上,管理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它为什么一旦产生,就如此迅猛地飞速发展,而且发展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阻力的原因。(摘自彼得.德鲁克i管理实践》)
行动指南:
在读报以后,应该思考并精选出些案例,从中考察为什么在自由的世界中,管理者的能力、品质和绩效对于他们取得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1月4目
组织变革的“惰性”
所有的组织都应该具有约束机制以面对现实。
所有的组织都应明确这一点:如果没有变革和调整,任何一个项目或是活动都无法长期具有生命力。事实上,不变则亡,没有变革,就要被淘汰。但是有很多组织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政府就是最极端的例子。政府在采取行动改变现状时软弱无力,这正是政府的痼疾所在,也是政府内部问题丛生的症结所在。在摆脱过去的羁绊方面,医院和大学的表现和政府相比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
商界人士对过去的眷恋也和政府官员一样执迷不悟。面对产品和项目的失败,他们的对策往往只是加倍努力而已。幸好商界人士行动时不能随心所欲,因为他们有约束——市场的约束。他们面临着一个超脱于个人衡量标准之外的目标——市场利润率,所以他们迟早会被迫放弃业已失败或是效率低下的项目。与此相反,在政府、医院、军队和其他社会组织中,经济效益仅仅只是其中一种制约而已。
所有的组织都必须能够吐故纳新。市场“测试”和利润率指标给商业机构带来了独特的理念和衡量标准,我们也应该将其应用到其他组织中去。这种市场“测试”和利润率指标将和以往的衡量标准截然不同。(摘自彼得·德鲁克《不连续性时代》)
行动指南:
尽管你身处非营利组织之中,也应该吸纳市场“测试”和利润率指标,把它们作为绩效衡量标准。
1月5日
抛弃过去
没有比使尸体不腐烂更困难、更昂贵又更徒劳无功的事了。
高效的管理者深知:他们每天必须要高效地处理很多事务。为此,他们必须要专注。专注的第一法则就是要抛弃“行将就木”的过去,要立刻把组织内部最有价值的资源,尤其是弥足珍贵的人力资源从无效的领域中释放出来,并投入到充满机遇的未来中去。如果管理者不能摆脱过去的羁绊,抛弃过去,也就不可能创造未来。
如果不能学会在系统中有条理地、有目的地放弃,一个组织就会疲于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该组织内最宝贵的资源也会浪费在本不应该、或不再应该投入的事情上。因此,未来的机会也就牺牲在了昨天的祭坛上;因为组织内的资源,尤其是生产率最高的人才都束缚在了过去之中。愿意抛弃过去的公司寥寥无几,以至于很少有公司掌握着能把握未来的资源。(摘自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动荡时代的管理》、《变动中的管理界》、《21世纪的管理挑战》)
行动指南:
将资源从无效的事情之中解放出来,让有能力的人自由地施展才华,从而把握住未来的机遇。
1月6目
勇于放弃
假如我们从未做过这件事,今天还会不会去做?
我们必须要问,而且要很认真地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我们从未做过这件事,以我们今天的所知,会不会去做?”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就应该继续问:“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在下面三种情形下,我们应当采取的措施都应该是:直截了当的放弃。第一种情形:如果一个产品、服务、市场或流程“还有几年好日子”可过,那么就应该选择放弃。正是这些奄奄一息的产品、服务或流程,常常需要耗费最多的心力和最大的努力,并且牵绊着生产效率最高、最能干的人。第二种情形:如果一个产品、服务、市场或流程惟一留存的原因,只是因为在会计账目上完全注销了,而没有任何其他价值的话,我们就应该将它放弃。从管理的目标角度来看,没有“不花钱的资产”(cost-lces assets),只有“沉没成本”(sunk Costs)①。第三种情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应该放弃的理由,就是为了保存而保存。其实,保留那些“行将就木”的产品、服务、市场或流程,反而使得处于成长期的新产品、服务或流程受到阻碍或被忽略。(摘自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
行动指南:
对照上述问题进行反思,若答案是上述情形,那么就要坚决放弃那些看似很重要的事情。P4-8
“我应该阅读你的哪一本书?”“在你的著作里,我从哪些地方能够找到你关于安排员工的最佳论述?”每周都会有六七个人向我提出类似的问题。在过去的65年中,我一共出版了34本书,甚至连我自己都会感到这样的问题难以回答。
《德鲁克日志》一书正是试图给上述问题一个答案。该书系统地从我过去的作品中节选出一些经典段落,并在段落后面附上几行我自己的评价或解释。该书涵盖了我过往作品中的许多主题,其中包括管理、企业、世界经济、变革中的社会、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决策制定、变革中的劳动力结构、非营利组织及其管理等。
书中每页最下端空白处的“行动指南”部分是本书中最为重要的。相信读者能从中汲取灵感,从而改善自身的行动、决策以及决策的成效。请牢记,本书是一本“行动手册”。
该书的完成要归功于约瑟夫·马恰列洛教授,他是我多年的好友和同事。正是他提议把我以前著作中的精华结集成册,还是他从我以往的书籍、手稿和文章中精心挑选了贴切的引语和评注。最后成型的这本书是经理人有效管理的一本全面指南。我和我的读者们都要对马恰列洛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
“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巨著,都曾引起过非同一般的反响。这本将他数十本巨著和很多经典论文中精华融合在一起的《德鲁克日志》更是内容丰富,精神的光芒无处不在。
本书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以日记的形式出现,言简意赅,并附加上正文前的警句以及正文后的行动指南,形式上生动活泼,内容上又将德鲁克大师的经典思想浓缩在一起,方便了那些渴望走进大师思想殿堂,但又苦于工作繁忙,无法研读大师所有作品的读者。相信这本书会给已经从事管理和即将从事管理的人士带来帮助。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为德鲁克大师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思考所深深折服,书中涉及管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出很多极具新意的创见,想必读者也会和译者一样,不仅内心会获得无比的愉悦,也会感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促使自己不断充电,做到大师所说的持续学习(continuous learning)。另外,译者也为大师深深的人文主义情怀和笔耕不辍、追求完美的精神所感动,例如,“抽出你宝贵的时间,向一个找不到‘归宿’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他或许正饱受失业之苦,抑或已步入垂暮之年。为他写上一张写满鼓励话语的字条,或是邀请他共进午餐”(1月19日)。又如“当人们问我作品中最满意自己哪一本时,我会笑着答道:‘下一本’”(10月1日)。也许这正是大师的人格魅力所在。
译者非常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和北京燕清联合传媒管理咨询中心的信任,将这项翻译重任交给了译者,并且在翻译过程中也得到了燕清联合的大力协助。对于译者而言,一方面,德鲁克大师确有许多管理思想在国内管理界是广为人知的,如果不能将这些重要的思想正确地予以表达,不免贻笑大方。此外,本书中所涉及的近30本著作和多篇论文,有许多作品是之前没有人涉猎的,所以这也是将大师的许多思想用中文第一次推介到国内,因此译者感到责任重大。另一方面,翻译的时间非常紧迫,而且每一篇文章的篇幅不长,是大师原著中的节选,但是却简明扼要地论述了一个重要问题,可谓深入浅出。如何能够在这么短的篇幅中将大师在原作中完整的思想表现出来,译者尽管深入地考证英文原著,但还是感到了要传神地表达大师的思想难度很大,译者颇有如履薄冰之感。因为这本书涉及的材料非常广,而且很多书的引进和出版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有些书后来没有再版,所以译者为了查阅学习各种资料,就着水和饼干在国家图书馆中度过了很多个冬日,但是,译者自己感觉非常充实,因为这是和大师的思想在对话,没有什么能比这更美妙的了,而且译者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即把大师的很多思想精华收集到了一起。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感觉自己像大师说的“升华”的感觉,自身也有了提高。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好友美国作家爱伦·桑德(Ellensander)和新加坡高等法院的资深翻译黄燕玲女士给予诸多的帮助。另外,译者也拜渎了自己能够找到的所有前辈翻译德鲁克大师的作品,从中得到了很多启示。在此,对译者的两位好友和翻译界前辈一并表示感谢。最后,还要向家人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并感谢他们在笔者从事翻译的过程中给予的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巨大支持。
感谢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对我们的翻译提出过建议、提供了帮助以及予以鼓励督促的朋友、同学和老师。参与本翻译工作的有蒋旭峰、王珊珊、袁蓉、田敏、于洁、杨静、李小君、胡倩、谢晓霞、时希杰、颜扬、李诺丽、李仕宾、车建国、陈璐、罗力强、于君、王俊、赵浩、朱敏、杨力峰。由于译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望广大渎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