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另一种文明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高洪雷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另一种文明》编著者高洪雷。

作者延续《另一半中国史》用故事说历史的方式,叙述了从东海大平原侥幸逃离的人们,分别在山东半岛、长江入海口、蒙古草原、日本岛以及美洲生活,成为东夷人、越人、兴隆洼人、日本人、印第安人祖先的故事。在本书中,作者对领土争端、种族灭绝、环境恶化等人类关注的问题发出了率直的拷问,对中国的海洋意识、美国重返亚洲战略、日本的民族性格等现实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通篇闪耀着人类平等、人性关怀与和平理想的光辉。

内容推荐

《另一种文明》编著者高洪雷。

《另一种文明》指的是在地中海文明、印度河文明之外的“东海平原文明”。作者追随着从东海大平原侥幸逃离的人们四散而去的足迹,讲述他们在山东半岛、长江入海口、蒙古草原、日本岛以及美洲,成为东夷人、越人、兴隆洼人、日本人和印第安人祖先的故事。他从“远古大洪水”开始考证,揭示了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实质,剖析了美国“重返亚洲”的缘起,解读了玛雅人的“世界末日预言”……堪称一部饶有趣味的“历史科普”。

目录

 引 子

第一章 东海文明是想象,还是事实?

 从诺亚方舟说起

 东方“亚特兰蒂斯”

 他从哪里来

 东海文明之花

 冰河时代的世界景象

 远古大洪水

 谁能侥幸生还

 未来的疑虑

第二章 飘荡到山东半岛,再创辉煌

 给中华文明一个惊喜

 第一个神话

 远古“超人”

 巢居发明史

 “鸟人”少昊

 绕不开的帝喾

 羿射九日

 帝舜的身世

 后羿代夏

 背后的冷箭

 走进商朝

 辛之死

 “管蔡之乱”

 不安分的徐国

 莱夷遭遇姜尚

 纪侯告状

 田陈代齐

 赵国的来历

 改革,从军装开始

 40万颗人头

 再中“反间计”

 奋起的秦国

 一统天下

 秦能万世吗

 大退却

 东方犹太人

第三章 成功北上,在草原插上翅膀

 来到兴隆洼

 蒙古人种

 和亲,和亲

 孝文帝

 阿保机的遗孀

 成吉思汗

 钓鱼城风云

 点燃文艺复兴的圣火

 太阳汗和他的女人

 曾经的草原王

 谁抢了铁木真的妻子

 美女部落

 渥巴锡

 布里亚特

 被遗忘的图瓦

 “海棠叶”变“雄鸡”

 通古斯大爆炸

 东方之鹰

 讖语能应验吗

 因为两种植物

 不得不说的女人

第四章 浙江发现的,是东方“诺亚方舟”吗?

 假如人体冷冻成功

 东方的“诺亚方舟”

 亮出拳头

 装出来的“忠诚”

 美人劫

 无疆能否万寿

 识时务者为俊杰

 荡平安南

 中法之战

 壮侗语族

 下南洋

第五章 爬上日本岛,造就一个海洋国家

 绳纹人

 入侵者

 从战国到大和

 从酣梦中醒来

 明治,挥洒青春与热血的时代

 吞并琉球

 得寸进尺

 以小搏大

 大东亚共荣圈

 步入深渊

 最漫长的一天

 看不懂的日本

 和平宪法与战后崛起

 再遭“绞杀”

 所谓的“弹丸之地”

 海上强国

 中国不是“雄鸡”

 美国“重返亚洲”

 中美会迎头相撞吗

第六章 跨过白令海峡,走遍美洲

 漫漫迁徙路

 尘封的玛雅

 世界末日预言

 阿兹特克帝国

 倒霉的印加

 南美解放者

 留下你的血脉

 蝗虫般的英国移民

 黑鹰坠落

 宽容的美国土著

 一次近乎狂妄的挑战(后记)

试读章节

最后,主持编写《全球通史》的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发言人做了总结:“到公元前3万年时,解剖学上的现代人已经成熟,并且已经居于超越地球上所有物种之上的至高地位了。从这一刻起,人类发展的历史终于结束了自然塑造人类的过程,开始了一个人类塑造自然的过程。”

至此,“单一起源说”在与“多地起源说”的争论中终于占据了上风,论坛主持人宣布无限期休会。

按照暂时占据上风的“单一起源说”推定,非洲晚期智人大约于13万年前从一望无际的东非大草原启程,7万年前到达中东和亚洲,然后分别从中东向欧罗巴洲(简称“欧洲”,意为“西方日落之地”),从亚洲向美洲和澳大利亚洲(简称“澳洲”,意为“南方的土地”)扩散。(见图一“远古世界人口迁移图”)

此时正值第四纪冰期——最后一个冰河期,北半球大片陆地覆盖着肃杀的冰雪,气候比如今的西伯利亚还要恶劣,由于身体和耐寒能力上的弱势,来到北半球的晚期智人开始了类似候鸟一般的流浪生涯,他们在大片的冰川缝隙间孜孜不倦地寻找着适宜生存的栖息地。因此,四处寻觅的他们第一眼看到一望无际的东海平原时的惊喜与震撼,应该不亚于达。伽马找到了印度,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艾萨克·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据此推测,就在东海平原形成不久,亚洲晚期智人中的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萨拉乌苏河岸边的河套人(距今7万年前)、广西柳江通天岩旁洞穴中的柳江人(距今7万年前)、山东新泰市刘杜镇乌珠台石灰岩洞中的新泰人(距今5万年前)、云南丽江木家桥的丽江人(距今5万年前)、江苏泗洪县双沟镇下草湾的下草湾人(距今4万年前)、北京房山区田园洞人(距今4万年前)、四川资阳黄鳝溪的资阳人(距今3.5万年前)、吉林安图明月镇洞穴中的安图人(距今3.5万年左右)、山东沂源县骑子鞍山千人洞人(距今2至3万年前,洞内只有哺乳动物化石与旧石器,看来在2万年前已人去洞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的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前)等争先恐后,先后从北、南、西部汇聚此地。

实际上,这种热闹景象在人类历史上并不鲜见。几乎每一次新大陆乃至新财富的发现,都会激发起一次空前的移民潮。如古印欧人南下西进,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人扬帆出海跑马圈地,英国清教徒结伴闯荡北美洲,美国西部牛仔“淘金热”,山东百万农民“闯关东”。

东海文明之花

“大海,生命的摇篮。”这句饱含诗意的话我们已经讲了多年,但理智地思考会突然发现:这句话,我们从来都是当作神话传说对待的。毕竟,人类和海洋的关系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的我们,不再畏惧惊涛骇浪,但却再难体会人类曾经与海洋那水乳交融的关系了。据说,把一个初生的婴儿投入水中,他自然就会游泳。这,是不是海洋留给人类最亲密的暗示呢?

但故乡总归是故乡。即使历经斗转星移,远隔千山万水,海洋永远是人类童年的栖息地。如果沿着东方文明史起源于东海平原的思路,我们就不难发现,新石器文化的源头也在东海平原。作为新石器文化三大特征的磨制石器的制造和使用、陶器的发明、原始农耕的出现,在这里都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为了证明所言不虚,我不得不列举一组知识性的人类考古成果。

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陶器之一①——日本南部长崎福井洞穴遗址出土的隆起线纹陶器,经测定距今1.3万至1.2万年,当时日本南部就处于东海平原边沿。众所周知,陶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最早是用来存放粮食和水的,可见当时的农业已经发展到了粮食有剩余的程度,这也从另一角度印证了东海平原作为人类大粮仓的地位。而且,用陶器烹调食物,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状态;用陶器储存水,扩大了人类的生活范围;用陶品建造房屋,使人类走出洞穴走向了平原。可以想象,那时一个又一个原始村落升起在东海平原上,人类文明的炊烟也开始袅袅升腾。差不多与陶器的发明同时,亚洲古人类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之后,东海人敲打石器的叮当声响也开始出现,这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坚实足音啊!

P8-P9

序言

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美国电视剧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特别是剧中那位潇洒而木讷的主人公麦克·哈里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被海底巨浪送到岸边的奇异生物——“大西洋底来的人”,能在深海中翻飞自如,长着类似蹼样的双手,有着惊人的力量。但是他不能离开水时间太长,因此成为想要研究他的“坏人”追逐的目标。他是海豚的好朋友,也曾拯救过一个传说中的美人鱼,并与之产生了模糊而美丽的感情。不过,无论外界如何引诱他,这位英俊的海底王子最终还是回到对他关怀倍至的优雅的女博士伊丽莎白身边,演绎出一种似有似无、纯净无比但又令人期待的情愫。至于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和女博士的友谊能否升华为爱情,一系列的疑问纠结着他,纠结着女博士,也纠结着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让人们欲罢不能。

今天,摆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文明》,讲述的则是“太平洋底来的人”。但这不是电视剧,也不是历史小说,而是一部历史纪实文学。

对此,我深感惊愕。尽管我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明朝之后特别是近代,但对远古史尚且算不上孤陋寡闻,对考古学也一直情有独钟。然而,我却是第一次听说远古史上有一个“东海大平原”。

这种空前大胆的判断和富于想象力的推测,对于我们这个因过于现实而失去自我的时代来说,是多么地令人振奋和向往啊。正如作者在他的上一部著作《另一半中国史》中所表现出的那样,他是一个不甘寂寞、思维活跃的人。他勇于追查历史谜题背后的真相,敢于对传统科学与权威提出质疑,不惜颠覆以往的传统思维定式,在人类起源与发展问题上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偏见,一方面是因为偏见者的浅薄无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偏见者的思维定式。因为此前的中国史书上,就连晚期智人起源于非洲都遮遮掩掩,更别说什么东海平原生活着大量旧石器时期的古人了。其实,近代亚洲地区的考古发掘,似乎渐渐画出了一张非洲晚期智人走进亚洲路线图。东海浅水区的考古成果,则把这张路线图令人吃惊地延伸到了东海海底。作为“东海人”这一词汇的发明者,高洪雷先生没有仅仅满足于日本、台湾以及中国沿海的考古发掘,而是从人类学、生物学、地质学、训诂学、民俗学、神话学等领域,对远古大洪水之前的东海古人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论证,以期展现给我们一幅生动而真实的东海平原古人的生活图景。

而且,作者告诉我们的远不止这些。他像是一位剥茧高人,拨开历史的蛛网、尘埃与泥沙,探究出远古东海人广袤的家园;又像是一位侦探老手,把东海平原人东奔西走、“南渡北归”乃至远徙美洲的脚印一一找出,还原出承载着黄河文明、南越文明、日本文明、通古斯文明、印第安文明以及马来文明的另一个伟大文明——太平洋文明圈。这个文明圈的影响力,完全可以比肩于承载着尼罗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爱琴文明、腓尼基文明、迦太基文明、赫梯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以及犹太文明的地中海文明圈。

更为令人感叹的是,作者并未纠缠于那些无限神秘的考古数据和光怪陆离的神话传说,而是更多地把视野转向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深度关联,追思着各种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因地域与外力所形成的个性偏差,解读了诸如印第安人的生存状态,日本的民族性格,中国人的海洋意识,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企图等世界性问题,进而从地球村的高度发出了中美携手共建太平洋文明的召唤。从这一意义上说,这是一本关于考古的书,是一本关于文明的书,更是一本引领我们走出发展迷宫,认清未来使命的书。

我们必须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只有知道从哪里来,才能知道往哪里去。一个家族要祭奠自己的先人,一个民族要礼敬自己的历史。既然人类都来自一个共同的祖母——非洲的夏娃,既然我们东亚人都来自共同的家园——东海大平原,那么“本是同根生”的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就应该携手建立起一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否则,我们就会有愧于在大洪水到来前分手时发誓代代相亲、生死与共的共同祖先。

从叙事风格上,本书应该归类于历史散文系列,其中不乏大量的历史推理、心理描写与艺术想象。这对于那些主张历史研究应“客观如实”、“据实记事”的考据学派和崇尚“史料即史学”的史料学派,也许是无法接受的。历史学研究当然要秉承科学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艺术。因为如果一味追求虚幻的“绝对真实”,执迷于所谓的“科学规范”,只是注重对枝节性历史现象的考证与描述,排斥合理的宏大叙事,轻视甚至否定对历史规律和重大问题的考察,就有可能使历史学研究迷失方向,严重削弱历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古代史学就一直提倡“文史不分家”,《左传》、《史记》都不乏用文学语言来做揣摩性质的细节刻画或气氛烘托,而正是这种渲染性的描绘与夸张,才使得整个历史场景鲜活起来,历史情节生动起来,历史人物饱满起来,最终让读者在获取历史知识的同时,尽情分享历史本身蕴含的哲理与美感。在这一点上,国外史学界已经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斯蒂芬·茨威格的《苏格兰玫瑰》,勒内·格鲁塞的《草原帝国》,费正清等的《剑桥中国史》,亨德里克·房龙的《人类的故事》。

其实,历史本来很有趣。之所以前些年有许多中国青少年对历史不感兴趣,是因为在学生时代,历史这门原本趣味盎然、千折百回的学科,被拆解为单纯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意义,编成一种用来应付考试的干巴巴的教材。这种教育方式,就像把一盘热气腾腾、异香扑鼻的佳肴,冷却、风干,分解成各种原料:维生素、糖、盐、花椒、味精,让你一样一样吃下去,我想象不出世上还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好在,现代有了柏杨、李零、余秋雨、易中天、张鸣、孙皓晖、袁腾飞、曹升、张宏杰、当年明月,中国才有了史学热,历史展柜前才有了人头攒动的读者。

读者大可不必质疑此书的可读性,因为作者显然受到了国外史学家以文学手法叙述历史的感染。在这里,不但可以领略到人类历史的云卷云舒,而且可以享受到一场美丽文字与深邃思想的盛宴。在当今众多艰涩枯燥、味同嚼蜡的人类学、考古学书籍中,它是少数几部能将远古历史讲述得如此栩栩如生的书之一。

是为序。

后记

记得电影《白求恩》中有一个情节,一位美国商人问白求恩为什么远赴中国,白求恩回答:“我的事业就是用小小的手术刀,把美国人成吨卖给日本人的钢铁,从中国人身上一点点挑出来。”我感觉,本书似乎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费力却不讨好。

从2008年1月开始下笔,为了这本不足25万字的小册子,我不知牺牲了多少个闲适的周末与惬意的夜晚。如果是一本小说,再笨的作家两年时间也足够了。问题是这既不同于小说,也不同于专著,而是我采用纪实文学的笔法,利用国际最新考古成果,在一个几乎无人涉足的领域,向传统史学发起的一次近乎狂妄的挑战。

这个几乎无人涉足的领域,是远古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段神秘的空白,是发生在8000年前的一场将辉煌的旧石器文明无情吞噬的世纪大洪水。但这段神秘的空白,历史学没有解释,几乎所有的史学著作都认定人类文明史从未中断;人类学无法解释,10000年前的晚期智人化石与现代人体质一脉相承。显然,要印证大洪水之前的“东海平原”这一旷古未闻的推断,我面临的将是一场蚂蚁搬家、精卫填海、铁杵磨针般的艰辛劳动和巨大挑战。

既然是挑战,就不能赤手空拳,也不能饥肠辘辘。因此,我考察的遗迹何止几十处,请教的专家何止上百位,查阅的书籍何止上千册,遇到的困扰与白眼更是数不胜数。多少次,我试图中断和放弃这个堂吉诃德式的行为。是我多年形成的一条道走到黑的执拗性格支撑着我,当然还有同事与亲朋的一再鼓励。著名作家张炜告诫我:“创作人生如同田径比赛,可以慢跑但不能停下,一旦停下就前功尽弃了。”资深编辑李恩祥打来电话:“一定坚持啊,坚持才能看到奇迹。”妻子成爱军也开玩笑说:“既然怀孕了,就是怪胎也得生下来。”

5年来,许多同事、朋友、学者给了我无私的支持与援助,令我的感动如大潮击岸般浪花飞溅,他们是:岳南、冯小宁、何亮亮、陈国栋、林铭山、常江、刘焕立、刘庆邦、阎志、王红勇、乔新家、杨文军、胡银芳、唐亮、鲁小光、侯健飞、刘正寅、聂炳华、徐峙、谭践、陈东、张继焦、朴永日。

今天,它终于完成了,带着太多考证上的伤疤和文笔上的干糙,如同从未出过远门、满脸雀斑的青涩小姑娘。

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庄稼和蒿草一起成熟了。如果您认为本书是蒿草,请随手拔掉它;如果您认为它还算得上庄稼,请帮我收割吧。然后,让我们拾起遗落已久的童心,一起点燃田里剩下的秸秆和枯草,把中华文化的土壤养肥,翘首期待春风吹又生的来年。

书评(媒体评论)

2011年,《另一半中国史》出版,至今已经印刷11次,销售10万册,以本书为蓝本的电影《冒顿》在2012年洛杉矶电影节上获得了“文化遗产奖”。而很少有人知道作家高洪雷的另一个身份——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党委副书记。作为地质人,他没有史学家的头衔,但他却是一个用心阅读、勤于思考的思想者和有心人,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叩问过去,反思现在。

——《国土资源报》

我是第一次听说远古史上有一个“东海大平原”。这种空前大胆的判断和富于想象力的推测,在人类起源与发展问题上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岳南

高洪雷这本《另一种文明》独辟蹊径,天马行空,能开阔考古学和史学的思路。

——何亮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2:22:26